星雲大師---14《僧事百講》四十八單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4/13   12241  
4.0/1 





  到了現代,佛教與社會的接觸層面增加,寺院多辦有養老育幼、護理醫療、社教說法等佛化事業,四十八單職事已不夠應用,自然要有更多職務,才足以因應時代的需要。   佛教傳入中國,發展出特有的叢林體制,尤以叢林「四十八單」的制定,為僧團樹立了組織化、系統化的人事制度。過去組織嚴謹的叢林都設有四十八單職務,各單位職事的產生,是依個人的能力、德行、才學而派任,大眾各司其職,分工合作,彼此互尊互重,使叢林裡的各項工作得以正常運作。   到了現代,佛教與社會的接觸層面增加,寺院多辦有養老育幼、護理醫療、社教說法等佛化事業,四十八單職事已不夠應用,自然要有更多職務,才足以因應時代的需要。   有感於寺院組織健全與否,關係佛教未來的發展,從傳統叢林四十八單職務的內容、職掌及組織運作,現代寺院如何規劃人事組織等提出解說。 問(1):叢林裡的人事架構乃至行政組織,是否有明確的規範? 答:寺院的行政、經濟、寺務,都有一套管理方法,我們稱「四十八單」,即四十八個單位,由四十八個職務來管理一個寺院叢林。就如政府有五院,底下還有各個部會、縣、市政府等機構,共同管理國家的事務。   過去一般寺廟大都設有四十八個單位,但這只是象徵說法;如果寺廟不大,就不需要到四十八個單位,可依寺務運作的需要而裁撤。如果寺廟擴大了,就如現在的寺院,可能四十八個單位不夠,還需要增加到五十、六十、八十個單位,甚至更龐大,單位的多寡並沒有一定。   四十八單又分「東單」與「西單」,東單的職務稱「列職」,西單稱「序職」, 到寺院參學,每個人都有序職及列職兩個職務。   「序職」,相當於次序,代表道德、學問、階位、等級,大多是老成持重,長於修行者擔任,雖然有名、有職,但沒有實權,就如軍隊裡的上將、上校。「序職」很重要,代表一個人的資格、身分、地位;序職是可以保留的,除非違犯清規,否則不容易更動,如座元、首座、堂主、西堂、後堂、書記等。   「列職」,代表行政工作、代表一個人的職務,如團長、總司令等,掌有實權。「列職」可隨時依常住需要而調換、遷移,如都監、監院、知客、維那、糾察、衣缽、司庫等,這些職務中有文、有武,有內務、外務,有的執行綱紀,有的執掌教育,有的執眾勞務或單位幕僚。   四十八單之外,也有專於一務的職司,如飯頭、水頭、菜頭、粥頭、淨頭、園頭等行單,他們不需要序職就可以擔任。因此,四十八單職事不一定是四十八個人,有時人同時兼有序、列職,有時一個職務有多人負責,如序職的堂主,可能多則十幾人,少則七、八位,而書記就有三、五十個,乃至上百位,愈多表示寺院愈大。   總之,寺院東、西單職事,都是共同合作,共同做好寺院的行政工作。 問(2):序職、列職之下,又各分有很多職務,它們彼此的關係如何? 答:序職是有次序、一步一步往上提升,不可任意穿插。就如政府的官職有委任官、薦任官、簡任官、特任官,這些官等又細分委任幾級、薦任幾級或簡任幾級,寺院的序職升遷,也有這樣的意義、功能。   當列職的職務出缺或需要人代理時,可以就序職的職務大小,來代理或兼任同等級別的列職工作。以堂主來說,堂主是序職,常住不分派工作,所以在實際運作上,他沒有事務性的工作。如果常住請堂主兼任二當家,他就有了明確的職權。如果禪堂維那不在,首座、西堂又年老退休,可以請堂主代理行使維那的職務,因為他的序職高,可以擔當這樣的代理;當家不在時,也可以請堂主代理。   叢林的序職,相當於行政院的政務委員、某某機構的委員,在必要的時候,他可以兼任及代理列職的職務。 問(3):那麼序職、列職有沒有任期? 答:序職沒有任期,不可任意更改,也不能時高時低,它是有次序的逐步往上提升;但是列職常有輪調,每年的期頭、期尾,一年、兩年會更替,其職務是有任期的。 問(4):如此說來,序職是終身的嗎? 答:叢林有一個說法:「千年的書記,萬年的堂主。」一個人平時不管在哪裡做行單,都是短期的發心,相當於義工、短期雇員,時間長短並沒有一定。如果是在常住住下來,常住給予一個「書記」的名義,或者讓他擔任「堂主」,這就很重要了,因此稱「千年的書記,萬年的堂主」,意思是升到書記的職務,縱然請假外出參學,即使是八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只要再回來,依然還是書記,序職不會減少,因此是「千年的書記」。因為他得到常住的肯定,賦予的這個位置就不會改變,除非違犯清規,大眾就要檢肅他。   一個人曾任堂主,就是「萬年的堂主」。人生當然不可能到一萬年、萬萬歲,這句話說明一個人的序職一旦升到堂主,即使過了一萬年,常住都承認這個堂主的地位,不會改變。儘管經過多少的人事更迭,都尊重你是哪一年的堂主、永遠保有堂主的地位。   所以序職等於是國家頒授官階,一個人不論是中將、少將、上校,即使日後從師長、營長退下來,他的上校、中校、中將、少將等階級依然存在。 問(5):序職裡有一個職務稱「首座」,這是什麼職務呢? 答:寺院的一寺之主,就是住持、堂頭和尚,堂頭和尚之外就是兩序大眾。以序職來說,「首座」顧名思義,就是序職的第一座,以他為首領、導師。他是叢林的表率,要能輔助住持分座說法、開示後學,是最受尊重的一個地位,等於叢林裡的教育長,負責教育。   叢林只有住持有資格被稱為「方丈和尚」、「大和尚」,其他人只能稱「師 父」,不能稱「和尚」。因為和尚是親教師,相當於一個學校只能有一個校長,但首座可以稱「首座和尚」,因為他的地位已經相當於大和尚。   首座之下還有西堂、後堂,可稱「大師」,如「西堂大師」、「後堂大師」,他們的任務是協助首座教化僧眾,宣講開示。 問(6):序職裡有一些很有趣的名稱,如「悅眾」、「燒香」,這是什麼樣的職務? 答:「悅眾」的職務很重要。一個初學者到叢林參學,要先做清眾,這是沒有職別的,必須經過寺院各職事的考察,經過一年或更長的時間,他們發覺到這是個人才,他的優劣長短、發心、學問、能量具足了,常住就會分派職務。什麼職務呢?大多是從悅眾開始。   禪堂,是人事訓練的中心,也是修道中心,裡面住三、五百人在此參修,可能就有六位悅眾、八位悅眾,依序為大悅眾、二悅眾、三悅眾……,每年到了期頭、期尾的人事調動,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悅眾會被調出去:大悅眾擔任維那、二悅眾擔任糾察,三悅眾升任大悅眾,四悅眾升任二悅眾,五悅眾擔任衣缽,六悅眾負責庫房、司庫等,然後又再替換,讓後面的人升上來做三悅眾、四悅眾、五悅眾,人事更迭就如更換新血一般。   「悅眾」,顧名思義,就是要讓大眾喜悅。在禪堂裡的學習,要讓人接受、讓人喜歡,所以稱「悅眾」。悅眾不能因為個人的情緒、語言不當,而引起他人的困擾,所以在叢林領職,要先從「悅眾」做起,他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我是悅眾,我要給大家歡喜」。   在禪堂裡,維那等於禪堂的主席,大悅眾就是維那的副手、助理,凡是維那師父要交代的事,維那不到,就由大悅眾、二悅眾代表,可見大悅眾、二悅眾的地位相當重要。因此各個寺院的人眾,對大悅眾、二悅眾都是刮目相看。為什麼呢?這些人才今後都將會「龍天推出」,是未來的領導人、要主化一方;甚至大家會留意他們的動向,將來有可能邀請到他們的寺院擔任住持、當家,由於悅眾有這些未來性,因此先把悅眾的本分做好是很重要的。   除了悅眾以外,禪堂的眾多職務中,還有一個「燒香」,相當於侍寮的首領。舉凡住持陞座說法、上堂小參或大型集會,必須有人代表出來行禮,要燒香、集眾,要瞭解大眾次序、協助悅眾維謢氣氛莊嚴,所以設有一個「燒香」的職務,專門掌管香燭、儀制、規矩,「燒香」的職分掌握得好,就能使法會活動如法如儀的進行。 問(7):以序職而言,必須具備什麼條件,才能到達首座、西堂或後堂的位置? 答:在叢林裡,擔任維那、糾察、知客這類行政上的職務,大多只做一年,不容易做到兩年。因為外面的寺院都爭相要邀請他去當家、住持,根本不容許他再留下來。即使他不喜歡到其他寺院擔任當家、住持,想待在原來的常住,這時候常住也會讓他做當家、堂主,因為常住仍然要借重他的才幹來擔當重任。   一個人過去在這個寺廟擔任過知客、維那、糾察,到外面參學十年、八年,他對這裡有感情,又要再回來,這時候常住會衡量他過去在這裡的功勞、功績,或者請他擔任堂主或西堂、後堂、首座,職務就這麼交替,他們也會受到常住特別的厚待。   還有一個長老會,例如住持大和尚要管理一寺的行政人員,到了期頭、期尾人事調動時,住持會集合這些長老職事,聽取他們的報告,舉凡常住安排的人事,都要經過他們同意,以示公平。   所以堂主、西堂、後堂雖不問事,還是有決斷人事升遷及任用的職權,因此他在寺裡有一定的地位,也會受到尊重。 問(8):在列職方面,有一個很特別的職務稱「維那」,這又是什麼職務呢? 答:維那是叢林四大綱領中,最重要的職事。叢林裡除了住持大和尚,其下還設有四大堂口,都監領導的監院堂口分別是:禪堂維那、客堂知客、庫房司庫及衣缽寮衣缽。他們的職權雖有大小,但在常住分工上,都是同等重要。   維那,掌管一寺的綱常、紀律、人事及賞罰,負責清規的執行。在禪堂裡,維那的座位旁有一塊小牌子,上面寫著「大眾慧命,在汝一人;汝若不顧,罪歸汝身」。意思是大眾在禪堂裡修行,他們的道業、慧命都與維那有關,維那必須以身作則。如果維那執掌任務馬虎、糊塗,或不公平、不嚴正,這個因果責任是由維那承擔,所以維那的責任重大。   維那要負責綱常紀律,尤其是賞罰、清規,其重要性等同於一個國家的司法院、司法部長。維那不只是在殿堂領導大眾舉腔、唱讚、誦經,他的行政職權很重要,要管理的事務很多,包括:鐘板號令、生活作息、行香修持、評鑑大眾的品德及參學、提拔人才、進堂出堂等,這些都是他的職務範圍。 問(9):還有「典座」及「衣缽」,這又是什麼職務? 答:典座、衣缽,都是叢林四十八單的專門術語。典座,以現代語言來說,相當於總務。   典座的「典」,有典範的意思,要示範給大家看,因此擔任典座的人,大多是老成持重、有因果觀念,在各方面都很標準的老參,才能勝任典座的職務。   有一種典座,是庫房裡的典座,等於是總務,要負責採購、添置、買辦等,所以對金錢的往來必須很清楚,帳目也要管理得很好。   另一種典座,是在廚房掌管飲食。一般人講到廚房的典座,會認為他的工作只是煮飯,其實廚房的職司,有煮飯的飯頭、煮菜的菜頭、負責冷熱水的水頭、負責燒火的火頭及管柴薪的柴頭等,他們彼此各有分工,各司其職。過去很多菩薩化現的僧人,他們都曾在寺院裡做過行單,發心為大眾服務,如文殊菩薩在五台山擔任火頭,有的在寺院、廚房裡擔任總管,這就是「典座」。   說到「衣缽」,過去祖師們要「衣缽相傳」,「衣缽」,代表的是一個傳承,等於皇帝即位要有一個玉璽,一個人能做到寺廟的住持,也要有人傳授衣缽,才可以有這個地位。   大和尚不能把衣缽天天拿在手裡、穿在身上,必須有專人替他管理。除了管理衣缽,舉凡常住的資料、章程及各種辦法,都需要一個資料室統一管理,即「衣缽寮」,負責的職事統稱「衣缽」。   衣缽是大和尚的侍者、大和尚的幕僚,相當於大和尚的機要秘書,對於住持大和尚應有的衣缽、金錢、古董等物品,以及歷任住持遺物、常住的典藏如山誌、規約、文契、契約、與外界的往來關係、常住的珍藏等,衣缽都要代為保管好。衣缽是叢林四大鋼領職事之一,在四十八單職務的分工上,主要是負責典藏常住的重要資料及維護法統,因此他的責任很重大。 問(10):在列職裡有都監、監院、副寺,這些職務都一樣嗎?彼此的地位是否有大小? 答:列職裡的都監、監院、副寺等職務是不一樣的。就「都監」、「監院」來說,在一個寺院裡,某人的序職是堂主、列職是監院(即當家),大當家是大監院、二當家是二監院、三當家是三監院……,甚至有四個監院、五個監院不等,要看寺院大小而定。但各個都是監院,職務是平行的,在監院之上,還有一個「都監」。   「都監」就是第一、首席之意,相當於縣市的首都,地位最大。都監是所有監院的首腦,設一個「都監院」,要管理眾多的監院。都監要「上輔住持,下匡監院」,雖不像監院這麼勞苦理事,但寺院所有大小事務都要總持,所以又稱「總理」,都監和監院兩者還是有差別。   副寺,相當於副當家,是輔助當家的助手,他所職掌的內容和當家一樣。有時候當家師出差或出外訪問,就需要有一個代理人、副手,當家管理不及的地方,都由他來負責。通常一個寺院裡可以有幾個副寺,來分擔當家的一些重要工作。   都監、監院及副寺的職務,彼此沒有大小之分,不過有分頭單、二單、三單等。如悅眾,有頭單悅眾、二單悅眾、三單悅眾;庫房也有頭單司庫、二單司庫;副寺也分頭單、二單、三單、四單不等。客堂裡的知客師,也有頭單知客,他的職權很大,相當於大當家,其下還有二單知客、三單知客,各個職別也有層次之分,就如同軍隊裡的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等。 問(11):住持的職稱不只一個,有時候也稱「和尚」、「堂頭」,為什麼有這麼多種稱呼呢? 答:說到「住持」的稱號,內政部有一個法令:一個寺廟的主管,不管以什麼名義都可以稱住持,政府只承認這個「住持」。   實際上叢林住持又稱「方丈」,「方丈」是客氣話,意思是:你認為住持很大嗎?不是的,住持的地方很小,只有一方丈,所以稱「方丈」。也有稱住持為「堂頭」,即一個堂有一個首領,堂頭即首領,現在也有「董事長」、「主席」等各種不同稱謂。   一般稱住持為「和尚」,一個寺廟只有一個和尚,和尚就相當於校長、親教師,一個人能得到大和尚的稱呼,是很了不起、很不容易的,所以常有人隨便開口就是「和尚」、「和尚」,這是不正確的。   叢林寺院裡,一般人要想得到一個「和尚」的稱呼是不可能的,只有住持大和尚有資格。一般職事可以稱「師父」,如飯頭師父、行堂師父、香燈師父、殿主師父,就是不能稱「和尚」;即使是當家師父,也不能稱「當家和尚」,但勉強來說,只有首座,勉強可稱「首座和尚」。 問(12):在叢林裡,可以提出「只要序職,不一定要列職」的要求嗎? 答:叢林裡的人事調派,沒有所謂「個人意志」,都是依常住屬意的人選任命、調派,大眾必須聽命行事。如果不能聽命行事,違抗大眾的意見、違抗開牌、違抗主管,個人太過自由,就不能成為一個團體。因此要想在叢林裡住下來,就必須服從組織的制度及規矩。 問(13):在什麼情況下,才能產生各個職務的人選? 答:叢林重要職務人選是如何產生的?通常從一個人擔任悅眾時開始培養,就如人才訓練班,常住要對他的發心、操守、功德心、能力等而有所評鑑。因為悅眾要處理大眾的事務,要安排大眾的每日作息、交代各項行政事務,時間一久,誰好、誰不好,都在眾目睽睽之下,都有記錄、都要經過調查、公眾會議才能決定職務的調派。   悅眾要升級並不容易,所以平常要廣結人緣、要讓大眾歡喜,如果不能得到大眾的歡喜,未來前途就很艱難了。 問(14):以維那、糾察來說,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或資歷,才能做到這個位置? 答:在叢林裡,維那必須具備頭腦清楚、聲音宏亮的條件。因為他經常要代領大眾唱讚、誦經,要舉腔、領眾,此外,儀表莊嚴才能列入候選。當一個人擔任悅眾時,常住就已經開始觀察維那的人選了。   而糾察的身形一定要高大。因為他管理大眾、站到人前,其儀表必須要威風凜凜、相貌堂堂,動作威儀、瀟灑,才有資格擔任糾察。   我認為叢林很公平,如果是人才,不必講什麼關係,只要在叢林裡一年、兩年好好表現,受到大家的欣賞、肯定,就很容易出人頭地。 問(15):一個叢林這麼大,免不了有一些對外的工作。那麼這些工作是由什麼單位負責? 答:有關外事的工作,主要由客堂負責。客堂相當於海關、外交部,必須掌握人眾的內外進出。客堂裡有知客,即使大和尚要出門,也要向客堂請假、銷假。所以禪堂、念佛堂的職事調動都要經過客堂,讓常住能掌握人事動向;人眾的進出、功過,客堂也都會有記錄。   客堂知客有相當的職權,不過他們自己很健全、威儀出眾,各種條件、學養都很豐厚,所以有時會請他代表常住到別的寺院做一些外事聯絡、開會,甚至處理信徒的糾紛,客堂知客有權接受常住的任命。 問(16):叢林裡共住的人眾很多,難免有一些紛爭。紛爭來時要如何處理? 答:叢林裡的紛爭,我幾乎很少看到。縱然有一些個性很刁難、怪僻、好惹事的人有了紛爭,如果是小事,糾察師會在佛殿、齋堂替他表堂,說明這件事的對錯,或者掛牌公告說明;嚴重者是集合大眾摒除、開除他,這些是糾察師可以動用的職權。   禪堂執掌大眾規矩的是維那師,他有權呈報堂主、首座、住持,開除紛諍者。如果對方的職務很大,如住持和尚、副寺、當家等違犯眾怒,讓大家不歡喜,就如社會上有所謂「罷免」,寺廟也有這樣的情形,這時大眾會打引磬到他的地方,表示不接受他領導,請他離開。   一個人到了大家都不歡喜、不服從他的地步,再不離開還能做什麼呢?不過叢林寺院裡,這種事很少發生,但應該還是有,所以,也有因應的規範。 問(17):叢林各個單位,各自承擔的責任輕重不一,哪些職務是大家比較喜歡的?有什麼語言可以形容這些單位的輕重嗎? 答:這要看個人的喜愛、性向,並沒有一定。有的人喜歡做知客,因為可以經常外交、接待十方,他認為這樣的工作很有意思;有的人歡喜做糾察,覺得糾察很威風,無論大眾吃飯、上殿,都是站在中間,大眾不能走動,只有他可以自由走動。   有的人歡喜做維那,大眾都由他管理,規矩都由他制定,如坐禪多久、什麼時候解散,他的職權很大。我想一個出家人所掌握的不是權力,而是責任,這個責任讓他有成就感,他也會感到歡喜。   有的人歡喜掌管油、鹽、柴、茶、米,就到庫房;有的人長於金錢管理、日用預算,就到衣缽寮負責賬房;有的人受到大和尚賞識,就在衣缽寮協助文書。有的分散到各個單位,聰明的人到藏經樓閱藏,也有人選擇到行單修福。   什麼是修褔?就是種菜、挑水、擔柴、做苦工,一做就是好幾年,他感覺到自己的性格慢慢健全、身體強壯,覺得自己的福報、褔德因緣具足,得到大眾一致讚美,肯定他勞苦功高,他也會認為自己有前途。 問(18):如廚房這類的工作,會不會有人覺得在那裡沒有遠大的前途,就沒有人發心承擔? 答:在叢林裡,有心到廚房工作的人很多,不會沒有人去。過去有個順口溜:「金衣缽、銀客堂,金銀財寶在庫房,珍珠瑪瑙到廚房。」自認為是珍珠瑪瑙的人,自然會想到廚房服務。歷代從廚房出身的祖師大德、禪門的許多大禪師,可以舉出的就不下數十人,所以,在廚房裡養成聖賢、養成悟道的大師為數不少。 問(19):現代寺院為了弘法的需要,對於傳統叢林四十八單職務,能否再作什麼樣的調整? 答:「四十八單」只是過去叢林的一種人事組織、制度,到了現代,不一定是這 四十八單。如現在佛光山豈止「四十八單」?甚至再增加一倍,也不下九十六單。為什麼呢?我們有各種佛法的事業,如辦報紙,就有社長、發行人;電視台,就要有總經理、節目主任、導播,還有很多新興的事業、職務,算算已經不只一百單以上。   因此「叢林四十八單」,只是因應過去叢林的生活形態而設立的組織。到了現代,寺院與社會的接觸層面更廣,所需單位就更多了。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