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幸福包进饺子里 孙燕

孙燕-1325  05/01   10616  
4.0/1 



在林林总总万万千千的中国食品中,有一种食品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人们逢年过节吃它,接风洗尘吃它,国宴家宴吃它,它就是吃不厌的饺子。饺子在缤纷绚烂的中国饮食中即不名贵,也不高档,它是再普通不过的民间大众食品。传说东汉名医张仲景为治病发明“角子”,经过一千八百多年,发展到今天的饺子。还没有哪一种食品象饺子这样不论男女老少,不管哪个民族,不分季节地域,广受人们喜爱。饺子甚至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其实饺子的特别之处在于包饺子的过程,包饺子的最大乐趣是所有家庭成员都能参与,它是一个把全家聚集在一起的纽带。包饺子的过程就是家庭聚会的中心。你可以想象一家人围在一个桌子旁,边聊天边包饺子的情景吗?这是一张幸福家庭的全家福。“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里都会存有一张这样的定格照。

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由此可见饺子在中国食品中的重要性,尤其是过年的时候。我们北方人过春节,绝不能少了饺子。大年除夕包饺子,午夜十二点开始吃,以谐音取“更岁交子”的意思。屋外鞭炮齐鸣,屋内饺子沸腾。放完鞭炮的孩子们带着硝烟味儿跑进来,大声嚷着要吃饺子。那情景,那气氛,那才叫过年,连空气中都弥漫着年味儿。

除夕的饺子和平时的饺子不同,在技术上要求比较严格,饺子即要皮薄馅大,又不能破,煮的时候更要小心,万一煮破了,要说“挣”了,忌讳说“破”和“烂”字。为了讨吉利,有的在饺子中放糖,预示来年生活甜美。有的放长生果(即花生),意味着健康长寿。有的在饺子里包一枚硬币,谁吃出来谁就财运亨通。小孩子为了这多吃了不少饺子。

在我的家乡哈尔滨,受西伯利亚寒流的影响,冬天非常寒冷,晚上气温可低于摄氏零下三十多度,比我们冰箱冻层的温度还低。除夕夜我们拿着包好的饺子出去放鞭炮,大约半个小时的光景,鞭炮放完了,饺子也冻实了。那个年代没有冰箱,我们的年货都是在外面冻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天然大冰箱。

文革以前出生的人大都经历了那个物资匮乏的非常年代,对饺子这种在今天看来如此大众化的食品情有独钟。虽说不至于象喜儿一样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可是当时每人一个月半斤肉的定量供应决定了饺子不可能是想吃就吃的家常便饭。小时候小朋友一起在外面玩,大人出来喊一句:“回家吃饺子了。”那语气里透着幸福。那被叫的孩子也欢天喜地一溜烟儿地跑回家吃饺子去了,留下小伙伴们羡慕地咽着口水。记忆中最幸福的时刻是一家人包饺子,爸爸擀皮,妈妈包,我在一旁摆饺子,数饺子。有时我也试着包两个,虽然包得不成样子,但爸爸妈妈总是讚赏有加。结婚以后最喜欢做的饭也是包饺子,因为包饺子是要两个人合作的,老公总是放下他手上的活儿,加入到我的行列。通常是我和面,老公切菜,他擀皮,我包饺子。两个人边干活边聊天,从写作到文化,从游船到远足,海阔天空,常常是饺子包完了,话还没说完。这个过程是两个人交流思想的最佳时机,如果合作得好,包饺子不但不是负担,反而能增进感情,使生活更有情趣,其乐融融。

现代的人们可以称得上丰衣足食,可是自己包的饺子仍然是一种奢侈的食品。取而代之的是袋装速冻饺子,或者现成的饺子皮。这种饺子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在快捷的现代生活节奏下,人们拿出一下午的时间包饺子的确是一种奢侈。其实这种奢侈正是我们对幸福的追求,你会发现幸福很简单,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往往使人们忽略了简单的幸福。周末的下午,两个人一起包一顿饺子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在一家人享受饺子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享受包饺子的过程。因为在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将幸福包在了饺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