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话)的前世


凤凰城棒棒牛-118  03/20   15102  
5.0/1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研究方言除了为方言学提供学术价值外,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方言历史层次的研究,来观察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南 通话是南通方言中的一个小片,它的分布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南通市崇川区(主城区)、港闸区以及开发区的西部;通州市的石港、刘桥、平潮一线以南,石港、兴 仁、观河一线以西地区;另外还包括如东县新店以南的一小部分地区。


要说到南通话的形成,首先就要谈到南通地区(指上文提到的南通话的分布地区)的地理变迁 和历史沿革。


今 天的南通市区及通州市西境一带在南北朝以前尚未形成陆地。大约在南朝梁代前期,长江口上出现了一块沙洲——胡逗洲(壶豆洲),刚从江中涨出的胡逗洲在这时 尚未形成聚落。根据文献记载,南朝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时,胡逗洲上有流人煮盐为业。流人,就是流亡逃生的外地人和流放的犯人,他们以煮盐为 生,成为这块年轻陆地上最早的居民。可以推知,沙洲时代的南通,与外界隔绝,经济、文化亦很少与外交流。据《万历通州志》记载,唐玄宗开元十年(公元 722年)设置盐官,属扬州海陵县,隶淮南道。因此,岛上初期的流人可能多来自扬州属地,方言则应为古江淮话。


到 了8世纪中叶,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开始在狼山(位于今南通市区南郊,临江)驻军,狼山成为浙江西道节度使管辖下的一个军事据点,胡逗洲也就成为浙江西道常 州的辖地了。从这时起,流人便主要来自江南常州,即今常州、武进、宜兴、无锡、江阴一带。他们带来古代常州一带的吴方言,后来又和原先通行岛上的古江淮方 言融合,形成带有一定古江淮话特色的古吴语。胡逗洲方言是古吴语,还可以从与之相邻,同为古代犯人流放地的另一个长江口沙洲——东布洲上方言的历史演变得 到启示。东布洲方言虽历经千年,演变发展成为今天启东市和海门市北部、通州市东部通行的通东方言,但其依然保持着吴语的特色,其为吴语毋庸置疑。因此,可 以证明胡逗洲方言也是古吴语。根据文献记载,此时的胡逗洲已是一块东西长约90里、南北宽约40里的大沙洲了。

公 元10世纪初,胡逗洲与另一个沙洲——南布洲连成一片,始称静海洲,整个沙洲的范围也向东扩展到了大致今天的海门市包场镇一带。大约从公元10世纪开始, 静海洲逐渐与大陆涨接,并改属淮南海陵郡(治今泰州市)管辖。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周世宗率军攻克淮南,取南唐江淮十四州地。五年(公元958 年),升静海镇为静海军,属扬州,旋改为通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由于静海与江南各地的交往日减,而与江北海陵,特别是与毗邻的如皋等地的交往日 盛,导致静海话逐渐向江淮方言演变。而东布洲(海门岛)直至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始与通州东南境涨接,方言始终保持了吴语的特点。这一时期,由于海陵作为这 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行政中心,其方言也就自然成了这一带的优势方言,加之有大量的海陵人来往于两地之间,有的甚至定居静海,因而对静海方言产生了 重大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了静海方言由吴语向江淮方言的演变。

到了元初,又陆续有北方犯人流放到通州。明、清两代,社会稳定,又有许多客商从各地来到通州经商,最后定居通州。这些都有可能对通州方言即今天的南通话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今天的南通话就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诸多吴方言特点的江淮官话。

想测试你的南通话水平如何,请点击这个链接:


下图是现在的,四通八达的南通!
 
 
参考文献
 
[5] 中国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专题部《语林趣话(精华本)》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7
[7] 李如龙 《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 ,2003
[8] 辛世彪 《东南方言声调比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9] 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10] (比)贺登崧(W.A.Grootaers) 《汉语方言地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1] 温端政 《方言与俗语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12] 钱曾怡 《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02
[13] 易中天《西北风东南雨:方言与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
[14] 田长山 连曾秀 《方言误读》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