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橋的崛起與墜落】~ 𣁽省山寨
蒙城老張-101698 04/16 154.0/1



【張春橋的崛起與墜落】~ 𣁽省山寨
张春桥同志的革命生涯简述:
~張春桥同志,山东人,愛好文學,文艺青年,青年時與友人人發起組織文學組織「華蒂社」,並在《華常》雜誌發表文章。
~張春橋年輕時就有挑戰名家的特點,對著名作家如戴望舒、老舍、藏克家等人均受到過張春橋的文學評論的批評和攻擊。
~張春橋在上海加入「左聯」,響應周揚的「國防文學」口號,以筆名「狄克」在左翼報紙上發表文章,由此引發了和魯迅先生的評論爭辯與較量。
~1936年4月張春橋加入中共預備黨員組織。
~1937年張春橋以其弟張秋橋,從山東前往延安,並在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陝北公學任宣傳部長。
~1942年張春橋分配晉察冀邊區任宣傳幹事,並逐漸出任《晉察冀日報》《石家莊日報》的編輯,後出任社長,並以此皆識石家莊市長柯慶施,並受其的直接領導。
~ 49年進入上海任新華華東分社和華東局宣傳部副局長。
~五七年张春桥擔任上海市專職常委,並成為市委第一書記柯庆施的高級秘書。
~五八年張春橋發表文章《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引起毛澤東主席的注意,並大為讚賞。從此張進入了毛主席的視野,並逐步地參與到中國政治鬥爭的最高層,成為毛澤東倚重的所謂「四人幫」裡面的實際的核心人物等同軍師。達到人生巔峰。
中共元老康生臨終向周恩來揭发江青、張春橋,毛主席聽後說:我知道。指示不要再查了。
1937年8月,江青到了延安,与主席交往确定关系后,江在上海的风流韵事,在党内高层确实有议论,同时也有反对的声音。而她还有一个黑历史,1933年2月江青加入中共。在上海时,她也参加了中族地下党的活动。但在1934年9月,她被抓捕、被关押两个多月后,才被释放。
然而,江青的山东老乡康生一手促成了毛江婚姻。江青到延安三个月时,康生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康生、江青老乡见老乡,分外亲切。康生见江青年轻漂亮,便想到利用江青,为自己搭建晋升之梯。江青在上海的绯闻及被抓捕情况,在延安高层有不少人知情。所以对于毛、江结婚,当时中共党内有不少人反对。而康生让江青主动去找毛。没有康生的指示,江青也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没有康生的安排,江青也无法进入毛的住地。一来二去,江毛感情升温,1938年11月,45岁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娶了24岁的上海演员江青。
时间一晃到了文革。康生一路成为中共集团的迫害狂。文革后期,康生突然找人向毛泽东揭发江青和张春桥是叛徒。康生原本是江青“四人帮”集团的核心人物,为何临死前要急忙揭发江青和张春桥呢?
1974年12月,周恩来即将赴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工作之前,已经病入膏肓、惯于投机的康生让人用担架把他抬到周恩来那里,揭发江青、张春桥是叛徒的问题。接着,康生又找王海容和唐闻生给毛泽东带话揭发此事,十分急迫。康生对她们说:“张春桥是叛徒。江青曾经给我看过张春桥的档案。”“江青也是叛徒。三十年代在上海被捕过,叛变自首。”“江青是叛徒,我在三十年代就知道的。现在还有活着的证人,可以问王观澜。如果主席想仔细了解情况,可以派人去找王观澜调查。”
当着王海容和唐闻生两人的面,康生一再责备自己,说过去对江青使用不当,不应利用她做情报工作,不应在延安派她在党校、鲁艺学习。一年之后康生便病死了。
康生原本是江青“四人帮”集团的核心人物。在文革期间,康生一贯支持江青。然而,到1974年下半年,毛泽东多次严厉批评江青一伙,并且当众宣布:“她并不代表我,她代表她自己。”“江青有野心,她是想叫王洪文作委员长,她自己作党的主席。”毛泽东还点名批评了江青的亲信、国务院科技组负责人迟群是“北京一霸”。
毛泽东在对江青一伙多次批评的同时,重申由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
对于康生这样一个中共情报头子,党内运动的主刀人之一,晚年与江青一伙拉开距离、划清界限,转而靠近周恩来和邓小平:他拒绝江青的探望,气得江青大哭大闹;他一改冷漠态度,突然就开始询问和关心起周恩来的病情。他还讬人带话给毛泽东,揭发江、张的叛徒问题,这里确实是引发人的推测和联想。
康生在中共内部身居高位,长期管情报,管审干,又与江青有渊源甚深的特殊关系,对江青、张春桥的历史问题了如指掌,因此,他的揭发,被认为是准确无误的。他向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做了揭发,一是周恩来,一是毛泽东,通过王海容、唐闻生,目的显然是为了彻底搞掉江、张二人。
对于康生的揭发,毛泽东说:“这件事我知道,江青跟我讲过。”(纪希晨《史无前例的年代》,第657页)
尽管有康生的揭发,后来江青仍当政治局委员,张春桥则由毛泽东提议,兼任了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对于共产党,根本没有什么衡量是非对错的统一准则。中共的政治需要,就是标准。
张春桥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中共历史记述中,张春桥被认为是“四人帮”中的“狗头军师”,是外表阴沉的“野心家”、“阴谋家”,意图“篡党夺权”。在中共元老派眼中,张春桥被认为只不过是个“小文人”、“小记者”,在担任政治局常委后,张春桥亦曾对女儿张维维说过:“哪一块革命根据地是我开辟的?哪一支军队是我带出来的?哪一场战役是我打下来的?”作为“四人帮”核心成员之一,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编辑,攀升至中共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权力巅峰,最终又因四人帮倒台而下狱,被判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他的一生充满了倾轧博弈,展现了中共高层权力斗争的残酷与复杂。拨开历史迷雾,追溯张春桥从“崛起”到坠落的政治生涯,有助于揭示文革时期中共高层内斗的真相,张春桥在这场政治漩涡中的角色与命运到底如何展开和收尾的?
革命生涯的起點:從文藝青年到左翼鬥士
張春橋青年時期便展露出文藝才華與銳利的批判精神。他與友人創辦文學團體「華蒂社」,並在《華常》雜誌發表文章,試圖在文壇闖出一片天地。年輕的張春橋以挑戰名家著稱,著名作家如戴望舒、老舍、臧克家等均曾受到他的文學評論批評,顯示出他不甘平庸的個性。
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動盪時期。左翼文學運動在上海蓬勃發展,吸引了大量知識青年投身革命文藝,為共產主義理想宣傳。張春橋的文學活動,正是這一時代背景下青年知識分子激進化的縮影。
從邊區到上海:政治敏銳性的初顯
1942年,張春橋被分配至晉察冀邊區擔任宣傳幹事,後逐漸出任《晉察冀日報》和《石家莊日報》編輯,並最終成為社長。在這一時期,他結識了石家莊市長柯慶施,並在其直接領導下工作,積累了重要的政治資本。1949年中共建政後,張春橋進入上海,擔任新華社華東分社副社長和華東局宣傳部副局長,進一步鞏固了其在宣傳領域的地位。
1957年,張春橋成為上海市委專職常委,並擔任市委第一書記柯慶施的高級秘書。這一職位使他深入了解上海政壇的運作,為其後來的政治崛起奠定了基礎。1958年,張春橋發表文章《破除資產階級法權思想》,提出反對特權、追求平等的觀點,契合了毛澤東「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的理念,引起毛澤東的高度讚賞。此文成為張春橋政治生涯的轉折點,使他進入毛澤東的視野,逐步躋身中共高層政治舞臺。
1950年代末的中國,正處於「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的高潮。毛澤東試圖通過激進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實現快速工業化,並在意識形態上清除「資產階級」影響。張春橋的文章迎合了這一時代需求,成為他獲得毛澤東青睞的關鍵。
文革中的急速升遷:從筆桿子到「四人幫」軍師
張春橋政治生涯的真正飛躍始於文化大革命(1966-1976)。這場席捲全國的政治運動為張春橋提供了歷史機遇。1966年,他被調往北京,擔任中央文革小組副組長,成為毛澤東文革理論的積極推動者和執行者。在中央文革小組中,江青是實際負責人,而張春橋則是其得力助手,兩人形成了緊密的政治聯盟。
張春橋在文革初期主要負責理論宣傳,撰寫大量文章為文革提供意識形態支撐。他的文章往往是毛澤東思想的注腳,幫助毛澤東在理論上為文革正名。例如,他參與修改《林彪同志委託江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和《五一六通知》等重要文件,奠定了文革的政策基礎。1966年8月,張春橋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參與批判劉少奇,並指示清華大學學生領袖蒯大富公開點名批判劉少奇,展現了其在文革中的激進角色。
1967年初,張春橋在上海發動「一月風暴」,與姚文元、王洪文聯手推翻了以陳丕顯為首的上海市委,建立上海市革命委員會並自任主任。這場奪權行動被毛澤東譽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偉大勝利」,成為全國造反派奪權的樣板,進一步鞏固了張春橋在毛澤東心中的地位。
文革初期的「一月風暴」標誌著造反派從批判走向奪權,打破了原有的黨政結構。上海作為中國經濟和文化中心,其奪權行動具有全國示範意義,張春橋因此成為文革派系的核心人物。
權力巔峰與內部矛盾
隨著劉少奇、鄧小平一批中共元老被打倒,文革派系在中共高層的影響力迅速擴大。1969年中共九大上,張春橋晉升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3年中共十大,他更成為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達到政治生涯的巔峰。此時的張春橋與江青、姚文元、王洪文並稱「四人幫」,掌控全國的文化、教育和宣傳領域。他們通過壟斷《紅旗》雜誌等核心媒體,推廣樣板戲和革命文藝,實施信息過濾與思想整肅,將「階級鬥爭為綱」確立為主導敘事。
然而,張春橋的權力之路並非坦途。他與林彪的暗中較量成為其政治生涯中的一大挑戰。林彪對張春橋頗為警惕,認為其野心甚大。在一次政治局會議上,當毛澤東問及林彪對張春橋的看法時,林彪直言不諱,暴露了雙方的緊張關係。隨著毛澤東與林彪矛盾的加劇,張春橋站在毛澤東一邊,成為攻擊林彪的重要力量。1971年林彪事件後,張春橋等人的權力進一步膨脹。
與此同時,張春橋與周恩來的關係也頗為微妙。1974年12月,中共元老康生在病重時向周恩來揭發江青和張春橋的「叛徒」問題,稱江青1930年代在上海被捕後叛變,張春橋也有類似歷史。康生甚至通過王海容、唐聞生向毛澤東傳話,試圖徹底搞垮江青和張春橋。然而,毛澤東明確表示「我知道」,並指示不再追查,實際上保護了江青和張春橋。這一事件既暴露了張春橋的歷史弱點,也顯示出他在毛澤東庇護下的特殊地位。
歷史背景補充:康生的揭發反映了文革後期中共高層的派系鬥爭加劇。隨著毛澤東健康惡化和文革政策引發的社會混亂,黨內不同派系開始為後毛澤東時代的權力布局展開激烈博弈。
預見命運的悲劇先知
張春橋的政治敏銳性使他對自己的命運有著異常清醒的認識。早在文革如火如荼的1967年,剛剛在「一月風暴」中掌握上海大權的張春橋,便對身邊人說:「權力來得快,去得也快,大家不要太當真。」1974年,他私下對友人坦言:「如果文革失敗,我只有兩條路:要么出國,要么坐牢。」1975年,身為政治局常委的他更對秘書表示:「毛主席不會永遠在,他走後,我們這些人恐怕都不會有好下場。」這些言論顯示出他對中共權力鬥爭殞地無聲的殞落,以及政治斗争失败者的可悲可怕结局。
更令人惊讶的是,据曾与张春桥共事的上海市委工作人员回忆,早在1967年,当张春桥刚刚在“一月风暴”中掌握上海大权时,他就曾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权力来得快,去得也快,大家不要太当真。”他的预言也不是没有道理,张春桥对中共权力更替的规律门儿清。
1975年,当张春桥已经位居中共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权力巅峰时,他仍然保持着警觉,在一次政治局会议后,曾对秘书说:“毛主席不会永远在,他走后,我们这些人恐怕都不会有好下场。”
张春桥对毛泽东之后中国政治走向有他的判断,他意识到自己在毛后时代可能面临的危险。毛泽东是他和江青等人的最大保护伞,一旦毛去世,他们的政治地位将岌岌可危。
1976年初,毛泽东健康状况急剧恶化时,张春桥紧锣密鼓地安排人员收集整理邓小平、叶剑英等人的“反革命言论”材料,试图为日后可能的政治斗争做准备。同时,他还通过上海的关系网,秘密准备了一些海外联系渠道,为最坏情况下的出逃做准备。
1976年夏天,毛泽东病重,张春桥在一次小范围会议上表示:“现在的形势很复杂,我们必须有两手准备。”什么是“两手准备”?后来的历史学家解读为:一方面准备争取最高权力,另一方面也为失手后的处境做准备。
张春桥在“四人帮”内部的表现
张春桥的政治敏锐性使他在“四人帮”内部也显得格外孤独。据《邱会作回忆录》披露,张春桥与江青、王洪文之间存在明显的分歧。江青性格外露,行事冲动;王洪文则相对简单直接;而张春桥则更为深沉、复杂,常常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1976年9月初,毛泽东逝世前夕,张春桥曾对王洪文说:“我们不能太张扬,要注意分寸。”这一劝告被王洪文当作耳旁风。毛泽东去世后,江青和王洪文表现得过于急切,而张春桥则显得较为克制。
华国锋在回忆抓捕“四人帮”时曾透露,抓捕行动后,江青、王洪文和姚文元都有不同程度的激动和抗议。唯独,张春桥一言不发,似乎早已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或许他对自己命运心知肚明?
据与他共事过的工作人员回忆,张春桥很少参加非正式的社交活动,即使在“四人帮”内部聚会时也常常保持沉默。他私下里爱看历史书籍,尤其对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和权力斗争有着浓厚兴趣,这或许也是他能够预见自己命运的原因之一。
张春桥的预言不是从天而降的,在1975年至1976年间,张春桥的言论和行动显示出一种明显的微妙变化。这一时期的张春桥开始更多关注实际政务,减少了意识形态方面的激进表态。
一位曾在上海市委工作的干部回忆,1976年春,张春桥回上海视察工作时,突然对一些极左政策提出质疑,认为“过度的阶级斗争对生产力是一种破坏”。这种表态在当时被认为是对文革路线的一种微妙修正,也可能是张春桥对文革走向的某种再思考。
更值得注意的是,张春桥在担任国务院副总理期间,曾试图推动一些务实的经济政策,这与他早期的极左理论有明显差异,所以也有人认为,张春桥在认识到文革可能失败的情况下,试图为自己寻找一条政治转型的道路。
然而,历史没有给张春桥足够的时间。毛泽东去世后仅一个月,四人帮就被一网打尽,张春桥对自己命运的预言最终成为了现实。
沉默至死
与江青在特别法庭上的慷慨陈词和激烈辩护不同,张春桥选择了完全沉默,拒绝回答任何问题,甚至连自我辩护也不做。
有分析认为,张春桥的沉默是一种高明的政治策略。一方面,他清楚地知道这场审判的政治性质和预设结局,任何辩解都无法改变判决结果;另一方面,或许沉默也是他对这场政治审判的一种无声抗议?他以沉默表明拒绝接受这种权力转移后的政治清算。
更深层次的分析认为,张春桥的沉默还可能源于,他知道文革的错误是制度性的,是整个中共体制的产物,而不仅仅是他个人或“四人帮”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沉默也许是他能做出的唯一的回应。
据悉,张春桥在狱中阅读大量的历史书籍,对狱警和工作人员较为平静,很少发泄不满。最终,张春桥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改为无期徒刑。他于1998年获得保外就医,依然与“前妻”文静生活在一起,直至去世,原因是当年和文静离婚虽经中央批准,但没有公开。至于为什么秘密“离婚”,和文静早年在抗战时期为日本人写过文章有关,文革时期有人拿这个资料攻击张春桥,后来就传出张春桥1972年打报告离婚的事。从当时风光无限的张春桥的婚姻变故,不难看出,强调党性高于一切的共产党对于人性的摧残,即便是中共高层,也无法摆脱这一命运。
据一些了解内情的人透露,晚年的张春桥几乎不谈及政治话题,只对家人表示:“历史自有公论。”这句话也许是他对自己一生最后的总结,也是对那句“要么出国,要么坐牢”预言的最终注脚。张于2005年4月21日因癌症在北京病逝,终年88岁。
张春桥的思想与行动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一方面,他是极左路线的笔杆子,写下了《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等极具煽动性的文章;另一方面,他又能够冷静分析政治形势和权力走向。简直是政治表现上的表里不一,矛盾体的典型。
张春桥在文革上蹿下跳揭批“走资派”和“修正主义势力”,但在私下里却显示预见到文革可能的失败。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反映了张春桥复杂的政治心理,也暗示了他在政治光谱上的特殊位置。
无论如何,张是文革理论家和急进派代表,推动了许多极左政策,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文革灾难。张春桥的“崛起”与陨落展示了中共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不确定性,也反映了意识形态在中共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张春桥的政治生涯是中共文革历史的一个缩影,他的沉浮反映了那个特殊时期的政治逻辑和权力规则。从默默无闻的文人到权倾一时的政治局常委,再到阶下囚,张春桥的命运转折背后是中共高层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
(𣁽省山寨·整理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