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名的由来
清荷桥-114073 02/09 6444
4.0/1
为了收藏的转发…北京人未必都知道。
北京地名的由来
小时候坐公交经常听到北京各种有趣的站名,但是却不明白出处,这下好了,刀哥我找到了最全的解释!原来我住的苏州街还有这么一段历史啊!有意思!
一、窑:
北京有很多窑,大北窑,黑窑厂街,刘家窑,大瓦窑,小瓦窑,崔家窑、鲍家窑、邓家窑、严窑、魏窑等。为什么这些地名都带一个窑字呢?是因为当时明成祖为了自身的政治需要,在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大量陕西工匠涌入北京,使得北京的窑逐渐增多,并集中在南城一代。当时的窑主要生产砖瓦,这些都是兴建新北京城的必需品。
二、南礼士路:
在20世纪的前四十年,北京城通往门头沟等郊区的交通非常不便,于是在阜成门附近租驴前往,成了当时普通家庭的最佳选择。因此在阜成门附近出现了一条“驴市路”,专供行人租驴西去。而且当时在附近还有著名的白云观,此处经常举办庙会,于是骑驴游白云观就成了当时的时尚。直到解放后,在调整地名时,由于此处已不再租驴,且“驴市路”不够文雅,就将此路改称礼士路,而此路的南段,就成了南礼士路。
三、五棵松:
清代时,此处有提督邵英的墓地,周围有五棵高大的古松。当时的人们去往北京的西部十分不便,且常有土匪打劫,于是行人们就相约在五棵松树下碰头,然后结伴而行,五棵松这个地名于是从此叫开了。后来1965年国家修建地铁,由于技术问题,使得这五棵松树相继死掉,为了纪念这个地名的历史意义,在此处补种了五棵松树。
四、苹果园:
相传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太监比较得宠,揽到了很多私房钱,他于是在京西买了一大块地,种植各种瓜果。但可能由于水土的问题,这里只有苹果长得最好,于是他吩咐只种苹果。就这样,京西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苹果园。当然,后来这里的苹果树被砍掉改成了农田,但这个地名却已经叫开,没有改变。
五、苏州街:
清朝的乾隆皇帝喜好外出巡防,有一次他带着自己的母亲一起去了。此行是去苏州,这也是皇太后第一次游访江南,大开眼界。回到皇宫后仍然对江南的美丽风景念念不忘,但由于年事已高,不能经常出游。乾隆皇帝事母至孝,于是决定将从万寿寺一直到海淀镇的沿线大兴土木,建成了一条长达数十里的苏式商业街,俗称苏州街。这条街道不仅修建得象苏州的街道,而且里面的买卖人也是乾隆皇帝从姑苏城中挑选出来的,可谓原汁原味。很可惜的是,这条街道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的时候被焚毁,此后就名存实亡了。
六、公主坟:
公主坟位于复兴门外大街街心花园中,据载,该坟埋葬的并非真正的公主,而是顺治皇帝母亲的义女—孔四贞。其父叫孔有德,汉人,立下赫赫战功,顺治皇帝视他为开国良将,顺治九年。孔有德南征柳州,阵亡。孝庄皇后将孔四贞认定为自己的义女,留在宫中抚养,封她为和硕公主。孔四贞自幼善骑射,通武艺,特赐继承其父“定南王”的王位,后嫁内务大臣孙延龄,并同往广西节制军务。孙后投靠吴三桂背叛清廷。孔四贞坚决反对孙、吴的叛逆行为,率兵讨伐,平息云南叛乱,康熙帝召她回京,并为她赐封王爵,成为清朝的一代女王。孔四贞逝世后,清廷以隆重的葬礼相待,将她埋葬于此,并称之为“公主坟”。
七、亮马河:
东直门外有条河,称亮马河。是因古代商旅经常在此集散,其时要将马在河中洗刷干净,然后再附近晾干,于是这里便得名“晾马河”,后来逐渐改成亮马河。
八、天桥:
天桥是古代天子每次祭天时要经过的桥,因为只有天子能走,故称天桥,而天桥下就是著名的龙须沟了。最早的天桥是由汉白玉修成的,十分美观。光绪年间改为石桥。而后,在民国时期,又经过新的修改,使得原本天桥不复存在,但地名却流传了下来。
九、长椿街:
长椿街本叫象来街。古时皇族很喜欢大象,用他们来搬运物品,拉车。于是就在长椿街附近安设了一些驯养大象的府邸。但是后来由于驯养大象的费用被层层克扣,这些地方便无力再驯养大象,但是名字依然保留。
十、灯市口:
东华门王府街东,崇文街西二里许,即现在灯市口地区。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民间称为灯节。旧时北京人过灯节不仅要吃元宵,还要逛灯市。北京灯市由来以久,最盛在明代,那时皇帝还曾赐百官假十日以庆祝灯节,灯市放灯时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远近游观者不下万人,灯市口之名便因灯市而起。
十一、北新桥:
传说高亮一枪扎破龙女变的水篓之后,龙婆就带着受伤的女儿逃到了山北的黑龙潭,在那里安了家业。这一下惹急了龙公,他带着波浪滔天的大水,追赶高亮。高亮死后,水也才还原。可龙公始终憋着一口气,却又惹不起刘伯温,就带着龙子龙孙顺着玉泉山泉眼钻到地底下去了,这也就是玉泉山泉水之所以又多又甜的缘故。几年后,北京的八臂哪叱城终于修完了,刘伯温也带着随从,离开北京去见皇上交差去了。龙公听说刘伯温走了,就带着龙子,顺着地下的水道,往北京这边赶来。父子俩接连往上撞了几处海眼,都因有镇物而没能撞出去。后来走到北京城东北方,看见一处海眼,龙公带着龙子又一撞,没想这回一撞就出了地面。一眨眼功夫,周围一片汪洋。二军师姚广孝一听报告,心说刘伯温早料到孽龙要捣乱,果真孽龙来了。匆匆换好衣服,拿着宝剑,依照刘伯温嘱托,与孽龙展开了一场恶斗,龙公、龙子被捉住了,水也就随着落下去了。姚广孝就势把龙公锁在了被撞开的海眼里,上面又修了一个深深的井筒,拴上长长的大锁链,井上建了一座三间大殿的庙,为感谢帮自己拿住龙公的岳飞元帅,姚广孝命人在庙里供奉了岳飞。龙公被锁进海眼时问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姚广孝说等这的桥旧了,修起桥翅儿来,就是你的出头之日。从此,这一带就叫了北新桥,于是,北新桥就没有了桥,也就没什么桥翅儿。龙子被锁在崇文门镶桥下的海眼时也问什么时候才能出来,姚广孝说只要你听见开城门的时候打碘,就可以出来了。打这儿起,崇文门开城、关城不再打碘,一律改为打钟。 (以上段落部分文字引自《北京史话》——侯仁之著)
十二、 西单,东单,西四,东四,东四十条:
古代北京城里有很多牌楼。在古代西单处,有一个牌楼,称为单牌楼,又因为这个地方位于北京偏西的位置,则称西单牌楼,后简称西单。东单的得名与此相同。至于西四,就是从前在西四这个地方有四个牌楼,又因为这个地方处于京城偏西的位置,故称西四牌楼,后来简称西四,东四的得名与此相同。而东四十条则是因为当时的东西的第十条胡同比较宽广,通了公交车,公交车站的站名就简称为东四十条,后来这个地名就这样传开沿用了。
十三、奶子房,骚子营:
奶子房位于望京北边崔各庄乡,当时是崔姓农民的聚集区。关于这个名称的说法有很多,最具说服力的有两种,其一说为奶子房是清朝皇宫里挑选奶妈的地方。其二说为奶子房的地名源自元朝,当时这里有养马场,并为蒙古贵族提供马奶,称马奶子房。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村子发展成东西两村,称为马奶子东村和马奶子西村骚子营位于圆明园西侧,近曾是蒙古兵军营,因汉人蔑称蒙古兵为骚鞑子而得名。
十四、王府井:
王府井由来,辽、金时代,王府井只是一个不出名的村落,元代以后,人烟逐渐稠密,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辟出了王府井,不过当时被称为“丁字街”。明成祖时在此建了十个王府,王府井也就初具规模,改称十王府街。清代废十王,改称王府街或王府大街。1915年,北洋政府绘制《北京四郊详图》时,把这条街划分为三段:北段称王府大街,中段称八面槽,南段因有一眼甜井,与王府合称,因此得名“王府井大街”。这些都是史料上记载的了,现在到王府井逛街,街头的广播里就有这些介绍。王府井由于它的知名,各种记载非常丰富,正史年鉴,野文逸事,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传说。
1912年2月29日晚,乱兵洗劫东安市场,并在东安电影院放起大火,市场化为灰烬,这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记得的第一次王府井大火;另一场大火起于1920年6月9日夜,当时一家玩具店失火,祸延整个市场。仅有北稻香春、东来顺等数家商号幸免,也是令人相当不堪的回忆。到得1933年,王府井得到了很大发展,那时的东安市场已是“寸土寸金”之地了,许多好逛之处。据统计,当时全市场商贩已多达925户,在很多名家的记忆文章里,对当时的盛况颇有记载。王府井在解放后的发展以1955年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竣工为起点,这是新中国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有“新中国第一店”之称。1999年9月11日,王府井经过改造后第一次“开街”,当时日均客流量达到30万人,节假日更多达70万人; 2000年9月11日,中秋前夜,王府井二次“开街”,经过这次扩建,王府井商业区南起长安街,北至灯市西口,东接金鱼胡同,西连东安门大街,恰好呈一个“金十字”构架。如此“定格”,标志着这条古老的商业街正朝着北京中心商业区的目标迈进。(以上段部分文字引自《当代北京旅游史话》——金贝伦著)
十五、酒仙桥:
原来的坝河有一座古老的石桥,就是酒仙桥,酒仙桥的边上,有座酒仙庙。传说桥修成的这天,谁也不敢第一个走过去,都怕自己的福气小,冲了桥的运气。等到太阳偏西了,来了个推独轮车的花白胡子老头儿。小车两边各装了两篓酒,直奔桥而来并轻松推上了桥,大伙儿说这老头儿力气不小,准有福气。谁知话没落音,那推到桥顶的独轮小车向右一歪,两篓酒越过桥翅儿,掉在河了里。出乎意料的是,老头儿瞧也没瞧,飞快地推着小车,过桥转眼间不见。大伙儿琢磨,两篓酒掉在河里都不要了,真奇怪。有细心人还说道:小车的一边二百多斤,另一边空着,还飞快地推着走,凡人谁有这本事?准是神仙!正议论着,忽然一股酒的香味从河水里飞出来,遇仙人,又有了好酒,于是,有人提议这座桥就叫酒仙桥。
有了酒仙桥以后,附近的乡亲住户们,鼻子里老是闻着有酒味,爱喝酒的人就从家里拿饭碗舀了喝,这事情一传开,河边上成了酒店,都来喝这不用花钱的酒。这天,来了一个黑胡子老头儿,担着一篓酒和家具,在河边上搭间小棚子卖起酒来。棚子前面还贴上真正净流老烧酒的招子。从此,河里的水,酒味就一天比一天淡,而黑胡子老头儿的生意,却一天比一天旺盛。村里的一个小伙子便疑惑是黑胡子老头儿做怪,决定暗中观查。一天晚上,小伙子吃完晚饭,趴在酒棚子旁边的高粱地里等待,到了三更天,黑胡子老头儿走出来,见四处无人,就手提酒篓、舀子,走到河边,舀了多半篓河水进了棚子。第二天,酒仙桥的乡亲们跟着小伙子,直奔黑胡子老头儿酒棚子而来。到这里一瞧愣啦,不但有黑胡子老头,还有推小车过桥、掉酒篓的那个花白胡子老头儿,另外还有一个长着二尺多长雪白胡子的老头儿。他们正在拆棚子收拾家具,雪白胡子老头儿看着疑惑的众人,哈哈大笑起来,一指花白胡子老头儿说这个往水里兑酒的是我的儿子。又一指黑胡子老头儿说这个往酒里兑水的是我的孙子,哪有什么酒仙啊。说着,他们收拾东西走远了。从此,酒仙桥的河水,就再没有酒味。打这儿起,酒仙桥一带卖酒的,谁也不敢往酒里兑水,更不敢往水里兑酒啦!
(以上段落部分文字引自《北京地名典》——王彬)
十六、马甸:
马甸位于八达岭高速公路起点,相传这里曾是明代京城贩马的集散地,称为马店,后演化为马甸。明朝永乐年间,德胜门内有一家茶叶店,老板姓常,他经营的茶叶品种多,货色好,在北城一带很有名气。谁知他后来染上了赌瘾,不到一年就把全部家底和茶叶店输光,只好搬出城里,在德胜门外给人赶马车。一次他跟着车主到蒙古买马,回来后就琢磨着也弄几匹贩卖,于是辞了差事,买回三匹马在离德胜门不到十里的地方贩卖。果不出所料,没几天,马就卖出去了。就这样贩来卖去,半年工夫,又发达起来。别人见他贩马挣了大钱,也跟着效仿,不少蒙古人也赶着马到这里来贩卖,渐渐在这一带初步形成一个马的交易市场。明弘治年间,这一带店铺越来越多,形成贩马集散地,到清康熙时期基本成为村落,俗称马店。乾隆年间,蒙古王公贡纳的马匹赶至京城,因马店地处北郊,地面开阔,水草丰盛,很适合放马,于是贡马都圈养在这里,以等候上驷院(皇家负责饲养马的部门)官员挑选,剩余的马匹就地变卖。民国以后,虽然把马店改成马甸,但依然有二十多家马店存在。直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店才开始逐步消失,但马甸地名一直叫到今天(以上段落部分文字引自《北京地名发展史》——孙冬虎著)。
十七、 海淀,芙蓉里,稻香园,万泉河:
海淀名称的由来,源自这里曾经的地貌特征。几百年前,北京曾是一片河网纵横,溪流交错的美丽水乡。海淀区的中心海淀镇附近更是因为有温泉流经,水域辽阔。“海淀”这个名字,就是指了当时这里水网遍布的地貌。而纵观海淀镇附近的地名,能发现其中都包含了这个信息。
海淀镇位于目前的海淀图书城,在它南边,有一个叫芙蓉里的地方。现在走进芙蓉里小区,随处可见高大的芙蓉树(这里作者有误,应该是合欢树,芙蓉里小区我在没课的时候去过)有些人认为这个地方因此得名。殊不知这地名中的芙蓉,原本指的是水中荷花,而非木本的芙蓉树。很久以前,这里是一片泽国,水中多荷花,所以得名芙蓉里。那芙蓉树都是后来为配合这个地名而特别栽种的。
离芙蓉里不远,还有一个稻香园。这里曾经种满了水稻。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等原因,粮食作物中多以种植小麦为主。而这里是个意外,因为西北部的温泉流经此处,带来了丰富的水源得以灌溉,也成为了这里特殊的一景。
海淀镇附近还有一处地名—万泉河,这条河的源头曾是西北部那数不胜数的泉眼,故而得名。万泉河曾是此处饮水灌溉的主河道。对海淀镇人民的生产生活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