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果玉法師主讲《佛说阿弥陀经》第4讲@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8/23   14594  
4.0/1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接着学习《佛说阿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可以说是历史上讲解最多的一部经典,各个法师各有诠释。因为其对比性很多,所以说讲解这部经典的难度很大。但对想要学习这部经典的人来讲,其实也是很方便的。如果想要学习《佛说阿弥陀经》,我建议大家以民国时期黄智海老居士的白话译解为参考。这位老居士并不是讲解的这部经,而是取疏钞要解之义,以白话来作的解释。黄智海老居士写完这本书之后,印光法师为其校文,肯定了这本书的内容;另一位肯定这本书的大德,是民国时期的谛闲法师。谛闲法师是民国时期讲经最厉害的一位大德,他讲的经典,在民国时期无人企及。黄智海老居士所著《<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译解》,也是谛闲法师认可的。
为什么要单提黄智海老居士的《<佛说阿弥陀经>白话译解》?原因有三:一是黄智海老居士所著的白话译解,跟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地接近。既然是白话译解,对我们现在人来讲,学习起来就很方便,简单易懂。二是黄智海老居士的白话译解,参考了历史上所有大德们解释的阿弥陀经,所以这本书的融会贯通性也比较强。三是黄智海老居士写的这本书,并没有个人的知见掺杂其中,全都是祖师大德们的诠释,黄智海老居士只是将其引用到书里,变成了白话文而已。
《佛说阿弥陀经》我们前面介绍了很多,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我们先看这一句。意思是阿难尊者自称,那个时候,我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这个地方,亲自听释迦牟尼佛如是说、如是讲的这部经典。《佛说阿弥陀经》里的佛,我们知道指的是释迦牟尼佛,这部经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但却是阿难尊者为我们讲述、记录下来的。且这部经典并不是佛讲说时就记录下来,而是在结集经典的时候,由阿难尊者复述出来,编辑成文,传承至今。
如是我闻的如是两个字,意思是这个样子。一时,意思是那一时、那个时刻。为什么佛经多数都是以“如是我闻,一时”为开篇呢?《涅槃经》里讲,佛在临涅盘的时候,阿难尊者问佛,如果以后结集经典的时候,当如何开篇?佛就告诉他,以“如是我闻,一时”为开篇,如此才可以证明,这些经典,都是阿难尊者亲自听佛说的,不是从旁人那里听来的,也不是阿难尊者自己杜撰出来的。如此,就证明了这部经典的真实性。阿难尊者的记忆力超强,被尊为听闻第一,他在佛的身边做了二十五年的侍者,所以佛讲说的经典,他基本上都听过。因为佛知道阿难尊者以后会做这样的工作,所以阿难尊者没听闻过的那些经典,佛也单独为阿难尊者讲说过。因为佛这样嘱咐过阿难,所以阿难尊者在结集经典时,都以“如是我闻,一时”为开篇。
一时,意思是那一时、那个时刻。因为各个时候所处的时间是不同的,所以,经典里一般不用详细的某年某月某日的时间来记载。比如我们现在用的阳历和阴历,是有区别的,往往阳历是一月份的时候,阴历还在十一月或者十二月;再比如,夏朝时候的十一月,到了周朝的时候,就是正月了。由于历法的差异,每个朝代的时间上,也会有所变化的。从佛教的轮回之说来讲,忉利天的一天一夜,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已经都过了一百年了。如此,在佛经里具体讲某年某月某日,是不恰当的,所以佛经都是以一时,即佛说法的那个时候、那一刻来记载时间。
舍卫国是印度当时比较大的一个国家,位于现在印度中原往南的一大片地区。祗树给孤独园,我们之前讲经的时候,讲过多次了。这个地方是舍卫国祗陀太子的一个花园,舍卫国有位须达多长者,是一位有财、有势、很有学问的人,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的德行非常地高,所以称为长者。须达多长者想向祗陀太子买这个花园,建造精舍,请佛来说法。太子不肯,说要用金子铺满了花园的地,才肯卖。须达多长者就拿出自己家里所有的金子,铺在花园的地上。太子看到这种情形,就对长者说,虽然地归你了,但土地上的树还是我的。太子看到长者很恭敬、虔诚,是真心地供养佛陀,就与给孤独长者共同发心,将这个花园建造精舍,供养佛陀和佛陀的弟子们安居、讲经说法。后来就把他们两个人的名字,做了这个花园的名字,所以叫做祇树给孤独园。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这句话翻译下来就是:那个时候,我在祗树给孤独园这个地方,我亲自听佛如是说的下面的经文。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上面介绍完时间、地点,接着就介绍与会大众:同出家的一千二百五十位出家人在这里。我们先解释一下“比丘”。比丘是梵语,出家的男子受了具足戒叫比丘,没有受具足戒的叫沙弥;出家的女人,受了具足戒叫比丘尼,(即世俗人所讲的尼姑)。具足戒的具足两个字,是完全的意思,戒是防备做不规矩的事情,比丘戒总共有二百五十条,受了这二百五十条的男子,才算是比丘。这里要强点一点,比丘与僧是有区别的,僧是和合众的意思,四位以上受过具足戒的比丘和合僧众,称为僧。我们称受了具足戒的男子为比丘师父;而僧,指的是一个团队了,即四位比丘以上的和合僧众。出家的女众具足戒,共有五百条,受了五百条具足戒的女众,叫作比丘尼。
这里讲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而没有讲比丘尼有多少,为什么呢?因为凡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人,都会转作男身,也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没有女人。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有一愿说,我若是成佛,生到我国土里的女人,若仍旧是女身的,我就不愿成佛。阿弥陀佛发过这样的大愿,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只有男身,没有女身的。因为只有男人,没有女人,所以只有比丘没有比丘尼。
在这部经里所说的大比丘僧,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所以在舍卫国听佛说法的,并不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比丘上边,加一个大字,可见得这些比丘,都是道行很高的,是长老级别的,并不是初出家之人,能够比得上的。同佛常常在一处的这些大比丘僧,总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佛得道之后,首先度脱的也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上面所说的一千二百五十人,不是平常的出家人,都是大阿罗汉,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认识他们的。
一个人修行,将来就会得到好报应;一个人造业,将来就会得到苦报应。修行修到样样完全,样样圆满,就成佛了。修六度万行的,就是菩萨;修十二因缘的,就是缘觉,又叫做辟支佛;修四谛的,就是声闻,即罗汉,罗汉圆满四谛而证得阿罗汉果。修上品十善业的,(业字,凡是所转的念头、所做的事情、不论善的恶的、都叫做业。转善念头、做善事情,就叫善业;转恶念头、作恶事情,就叫恶业。)就生在天道,生到天上去做天人。修中品十善业的,生在人道(还有一种说法,是守五戒的,生在人道)。修下品十善业的,生在阿修罗道。阿修罗,是鬼神的另外一种,他前生肯修福报,但他的嗔恨心、嫉妒心非常地重,所以就落在阿修罗道里头去了。
犯下品十恶业的,生在畜生道。犯中品十恶业的,生在饿鬼道。犯上品十恶业的,生在地狱。(十恶业犯得最重最多,叫做犯上品;差一些的,叫做犯中品;再差一些的,叫做范下品)。每个人起了的善与恶的念头,进而造作了善与恶的事情,以此善与恶的业力,决定了你将来的去处。如果你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么你去的这六道,就是被你生前所造作的这些善与恶的业力牵引着去轮回。
六度:第一是布施。一种叫法施,一种叫财施。第二是持戒。就是守住佛的禁戒,不造各种恶业。第三是忍辱。就是忍耐一切苦痛,受了旁人的欺辱,不同他争闹。第四是精进。就是各种善事,肯发狠地去做;各种恶事,肯发狠地去禁止。我们普通人做善事,都是不精进。这里的不精进,就是说现在人,都是在有空的时候、闲暇的时候,才去做善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不去做善事的话,就有机会去做恶事了。
对世间人而言,多数情况下,你忙的那些世间八法、名利的东西,可以说,是不属于善业的。特别是到了末法时期的众生,根器陋劣了,福报越来越差,多数是难修善业了。想行善的时候,一是机会难得,二是即使有这样的机会,也不珍惜。三是即使有了这样的机会,身边又有特别多的恶缘纠缠着你,不得脱身。本来今天放生,自己想去参加放生法会,但孩子病了,或者是让你脱不开身的事情发生了,…..。但如果你真实地认识到放生的重要性,这些事情你完全可以放下的。
现在人所谓的忙,忙的是什么呢?你忙的当下的这件事情,肯定是你认为最重要的,你才会放下其他事情,来忙你当下的这件事情。比如你定好的今天下午去听师父讲法,但到中午的时候,有人要请你吃饭,你明明知道去应酬的话,肯定就听不了法,这个时候的你,就选择了你要忙的应酬,而放弃了听课,这就是你所忙的事情。再比如说,我们处在一个很忙的状态中,比如工作等等事情很多,感觉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了,可此时如果有亲人处在危急时刻,你就会放下你手头忙的一切事情,去忙那件事情去了。这就是我们世间人所谓的忙,你的忙,取决于你的世界观,你认为哪件事情最重要,这也是衡量你取舍的一个标准。你要修行,做善事的时候,就要痛下决心才行,不能对自己手软。稍有障碍就不肯去做了,就叫不精进。
第五是禅定。就是把这个心,安住在真如实相的道理上。我们要好好理解真如实相这四个字,不让自己的心散乱。不起妄想,就有禅定。第六是智慧。就是能够分别真正的道理,破除种种的迷惑。万行,是修一切的功德。菩萨专门这样地修,等到功德修圆满了,就成佛了。
十二因缘:第一是无明。就是不明白真正道理的意思。因为不明白道理,就会生出种种的烦恼来,所以又叫做烦恼的根本。第二是行。行字的意思,就是没有停歇。因为种种的烦恼,没有停歇的时候,常常地动起心来,就造出种种的业来了。第三是识。识是业识,就是妄想分别的心。(分别,是不论什么事情、什么东西,都去分别是好的、不好的;喜欢的、不喜欢的)因为一个人前世有了种种的业,就被这种种的业,牵引着去轮回、投胎。决定你投胎去处的,就是业。
第四是名色。(这个时候,一个人的识,还没有什麽大用处,只有这个识的名目,所以叫做名。身体虽然没有完全成功,但是已经渐渐的要成功色身了,所以叫做色。)此时就是投了胎。而是到畜生道里投胎,还是到人道里投胎,就根据你的行(业)和识来决定。识与色结合在一起,渐渐的长大起来了。所以说,住胎的那一刻,就有了色与识了,这也是为什么讲堕胎就等同于直接的杀生。
第五是六入,又叫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意、就是念头)完全生成功了,要出胞胎了。第六是触。就是初出生时,年纪二三岁的时候,对于各种的东西、各种的事情,还不很会分别好的、坏的、苦的、乐的。第七是受。就是年纪到了六七岁的时候,对各种的东西、各种的事情,渐渐的会分别起好坏来,就觉得有了乐和苦的感觉,就叫受。
第八是爱。年纪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就会生出种种爱的心、贪的心来了,并且生得很厉害的。第九是取。就是到了成人的时候,这种种的爱心、贪心,更加厉害,想到什么,就一定要得到手了。第十是有。有字,就是业字的意思。因为有了要的心,就会生出烦恼来了。有了烦恼,就会造出种种业来了。既然造了业,就会有将来的结果报应了。我们所有的善业、恶业,在有的时候,才会真正地造作,在这之前所造作的,还不会产生大的善业、恶业。第十一是生。就是照现在所造的善业、恶业,将来就要受生生死死的苦,并且还不知道生到什麽地方去。第十二是老死。就是既然有了生的苦,就一定有老的苦、死的苦了。
第一种的无明,最是迷惑人的东西。有了这种无明,一个人就糊糊涂涂地随便造业;造了业,就要受报应了;受报应,就是在这个生生死死里头,出了又进,进了又出,或是投人身,或是投畜生,总归逃不出这生死关头。所以这个无明,实在是一个人生生死死的根本。有了这个根,就自然会生出第二种的行,一直生出到这第十二种的各种因缘来了。
一个人死了,死的是躯壳,他的灵性(灵性,是最灵妙的知觉性,并不是大家所说的灵魂。灵魂是常常要变的;灵性是永远不变的。知觉性是众生本来有的性,有了这个性,才有知觉;没有这个性,就同木石一样了,所以叫做知觉性)仍旧还在的,不会死的。他的无明,也仍旧没有破去,所以免不得还要投生做人。
因缘的因字,是种子的意思;缘字,是帮助成功的意思,即帮助业力成功的意思。譬如种地的时候,种子是因,是根本;土壤、水分、阳光、温度以及种地的人等等这一切都是缘,能够帮助种子发芽、成长、结果。不论什么事情,都要有因有缘,才会成功。我们平时讲的因果,其实讲的是因缘果法的道理,不是有因就一定会结果的。只有种子,你却不把它种到地里,是不会开花结果的;即使你种到地里,没有好的缘分,同样不会开花结果。
一个人所以生了又死,死了又生,逃不了这个生死的苦,就因为有了这十二种因缘的缘故。缘觉晓得了生生死死的苦,所以就在这十二种因缘上边用功。因为他们觉悟了这十二种的因缘,所以称他们为缘觉。
四谛:第一是苦谛。谛字,是见到了真实的道理,一点也没有错的意思。苦谛就是苦报应。因果现前了,自然就是苦受。第二是集谛。集字,是聚集的意思。就是贪、瞋、痴等种种的烦恼同种种的恶业,能够聚集起各种苦报应来。第三是灭谛。就是灭除生生死死的苦恼。第四是道谛。就是照真正的道理修行。因为有了第二种的种种烦恼恶业,就有了第一种的苦报应,所以要修真正的道理,才可以灭除生生死死的苦恼。声闻明白了这种道理,所以就在这四种道理上用功夫,修到了不生不死的地位。
声闻还有四种分别,叫做四果。果字,就是结果的意思。修到什麽功夫,就结成什麽果(也有叫做果位的,加一个位字,就是得什么位子的意思)。功夫最浅的第一种果,叫须陀洹,这个名字是梵语,翻译出中国文字,叫做入流,也叫做预流。意思就是刚刚明白得真正的道理,可以进到圣贤一类的地位了。
功夫稍稍深一些的第二种果,叫斯陀含,也是梵语,翻译出中国文字,叫做一来。意思就是这个人死了,就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上的人,再生到我们人的世界上来,做一世的人,就能够断尽生死的苦恼,不再受生死了。
功夫更加深一些的第三种果,叫阿那含。也是梵语,翻译出中国文字叫做不来。意思就是这个人死了,生到色界的天上去,有的就在这一层天上,证到第四种果,就了生死了;有的要在色界的各层天里头,一层一层的升上去,受了几次的生,才了生死的;还有的要从色界天上,一直生到了无色界天上去,才了生死的。但是总归在天上修,一直要修到烦恼都断得清清净净,不再生到人的世界上来。
功夫最深的第四种果,就是阿罗汉,也是梵语,翻译出中国文来,叫做无生。意思就是一切烦恼,都断得清清净净,一丝也没有,不再受生死的苦恼了。这四种果,总名叫声闻。罗汉是声闻里头最高的一位。
缘觉同声闻一样,只知道自己要了脱这生生死死的苦,不肯发心度人。不像菩萨,一边自已修行,一边就用尽心思,度尽世界上所有人的苦。菩萨了知众生的苦,虽然自己没有了道,但却会在修行的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去帮助他人摆脱这种苦。所以声闻、缘觉,叫做小乘;菩萨才是大乘。但是声闻、缘觉,既然修到了阿罗汉、辟支佛的地位,他们不论迟早,决定会回转小乘的心,归向到大乘的佛道上去,发大愿心,学做菩萨。情愿再到世界上来,度脱一切苦恼的众生的,到了这样的地步,就是菩萨了。不过有的就在这一世里头发大心的;有的要过了许多劫数,才发大心的,但是决定没有永远不发大心的。
乘就是车,大乘譬如大的车,可以多装东西的;小乘譬如小的车,不能够多装东西的。这是譬喻菩萨的心量大,能够度一切众生;声闻、缘觉的心量小。不能够多度众生。度脱的众生多,就是修行的功德大,等到修行的功德圆满了,就成了佛了。声闻、缘觉,虽然不致于再到我们这个世界上来做人,受生生死死的苦,但是倘若不发度人的大愿心,修菩萨的道,那就终究不过是声闻、缘觉罢了,是不能够成佛,并且也不会成菩萨的。所以我们汉传佛教,修习的是大乘佛法。一个人修行,总要发度人的大愿心,不可以只管自己顾自己的。
十善业是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身三业,就是身体上造出来的三种业;口四业,就是口上造出来的四种业;意三业,就是思想、意识里头造出来的三种业。身三业:第一是杀业。不要说杀人了,就是最小的蚊虫苍蝇,也是一样的性命,都不可以杀的。不吃素的人,这杀业就犯得很多了。第二是盗业。不要说强抢了,就是拿旁人的东西,你没有告诉他,没有得到人家的允许,你先就拿了,就算是盗。第三是淫业。不要说淫人家的妻女了,就是嫖了娼妓,也就犯了淫了。
口四业:第一是妄言,就是说假话。第二是两舌,就是搬弄是非。第三是恶口,就是咒骂人。第四是绮语,就是说轻薄语、花言巧语。我们一般时候,能够控制自己不去故意说假话,但两舌(搬弄是非)犯的可能比较多。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了,不能说是非;大家一般也不会故意去骂人,但绮语就比较容易犯了。所以在口四业里,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要犯两舌和绮语。我们修行,首先要修口业,这一点非常地重要。
意三业:第一是贪,就是贪心不足;第二是瞋。就是动火发恨。第三是痴,就是心里头转的念头,不合乎正当的道理,并且不相信因果,不相信一个人死了,他的灵性仍旧不灭的道理。身三业、口四业、意三业,合并起来成十业。犯了就是十恶业,戒了就是十善业。第一是戒杀,第二是戒盗,第三是戒淫,第四是戒妄语(妄语包括两舌、恶口、绮语),第五是戒饮酒。
酒并无过失,但却最容易迷人的心性。一个人喝醉了酒,就会做出种种不规矩的事情,所以也要戒的。这个酒戒其实特别重要,普通人都认为,酒戒不是四根本戒,好多居士就认为,少喝一点儿也没什么。世间人去参加应酬,第一杯只要下肚,第二杯就得端起来,接下来就更逃脱不了了,喝着喝着就喝大了。喝大了就会做出许多不规矩的事情,就会丢人现眼了:嘴里满嘴跑火车,造作口四业,妄语有了,花言巧语、淫词艳语也都有了,搬弄是非、炫耀卖弄等等都来了。所以说,酒戒是非常重要的戒。
有人会说了,自己能管住自己少喝点儿,但我们自己应该知道自己的根性,我们这种烦恼习气本来就很难控制,你还用酒去纵容它。人的恶习断都断不掉,你还惯着,惯着惯着就登鼻子上脸了。你今天少喝点儿,明天少喝点儿,总有一天有你喝大了的时候。总共喝十次酒,你能控制住九次,你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了,也没丢脸,但如果你第十次喝醉了,你丢人就丢大发了。不仅在老婆孩子跟前丢人,你丢到外面去,就更丢人了。
我不知道现在人是怎么想的,稍有点儿身份、地位的人非要喝酒,这样的人是最要脸面的,怎么可以去拼命地喝酒?所以说,在家居士首先应该戒酒,其他的还可以稍缓一下。现在人对酒戒理解得不够,总认为酒戒是遮戒,能够守住其他四戒就不错了,但要让我说,守住酒戒才是根本。守住酒戒就能少犯、少做四根本戒;如果守不住酒戒,就很容易犯四根本戒。我们人的定力是靠不住的,所以就得依靠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身心。
受了五戒的在家男子,叫做优婆塞;受了五戒的在家女子,叫做优婆夷。优婆塞、优婆夷是男居士、女居士的意思,意思就是居家学佛、亲近善法的人。也叫近事男、近事女。近什么事呢?近善法之事。如果没受满戒,就叫一分优婆塞、二分优婆塞,这就是不圆满的意思。这五戒若是不守住,就不敢保这个人身一定靠得住了。
天道、人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叫做六道,若是一个人不修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总在这六道里头,出出进进,逃也逃不出。好多修禅的大德,禅定功夫非常了得,但去世之后还要轮回,有的甚至投胎到驴腹马肚里去了,都是要去还债、受业报。所以说,往生是非常重要的,往生之后就不退转,最起码不再轮回了;如果不往生的话,哪怕你禅定功夫再好,也还是要轮回的。如此来讲,《佛说阿弥陀经》、佛说的西方极乐世界非常地重要。
我们学佛之人,一定要懂得上面所讲的这些知识才行,如六度万行、四谛、十二因缘、六道、业识、因缘果报等等,如此你才能更好地修习佛法。我们接着往下看。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乔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长字、是说修行的功德高;老字、是说出家的年数多。出家人不以年龄来算,而是以出家的年数来算,是以戒腊来论的。长老两个字,不单是称舍利弗一位,从舍利弗起,至阿那楼驮总共十六位,都是道行高的、出家的年数多的,所以都称他们做长老。
舍利弗尊者就是舍利子。在佛的弟子里,算是智慧最高的,所以称他智慧第一。(智慧与聪明虽然差不多,但究竟是不同的。聪明可以用在正路上,也可以用在邪路上,而智慧是能够明白邪正的道理的。聪明用在邪路上,就叫魔,所以说魔头很聪明,但不能说魔很有智慧)。
目犍连尊者就是目连尊者,神通最大,所以称他神通第一。
摩诃迦叶尊者是专门苦修的长老。佛哀怜他年纪老了,劝他休息,但他仍旧坚持头陀苦行,所以称他头陀第一。(头陀是梵语,有除去、洗净的意思,总共有十二种刻苦修行的规矩,都是出家人学的,都是除去种种烦恼、洗净心灵的方法)。
摩诃迦旃延尊者同旁人讲起道理来,能够使得大家相信他、佩服他的说法,所以称他论议第一。
摩诃拘絺罗尊者口才最好,随便问他什么,都能够回答的,所以称他答问第一。
离婆多尊者的心很正的,没有一丝颠倒的念头,又有很定力,没有一些散乱的念头,所以称他无倒乱第一。
周利槃陀伽尊者,他的根机很钝,佛教了他两句偈,怎么都记不住。后来佛就教他念“扫帚”两个字,尊者一心一意地修行,後来竟然就明白一切的佛法,证得阿罗汉果,所以称他义持第一。佛陀的十大弟子,有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有钝根的周利槃陀伽,都能修成佛,所以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要找对了用功的方法就可以了。
难陀尊者是佛的同胞弟,最讲究礼节,并且相貌也好,所以称他仪容第一。
阿难陀尊者是佛的堂弟,就是编集这部《佛说阿弥陀经》的阿难尊者,他做佛的侍者二十五年。佛每次说法,他都听过;佛从前所说的法,他没有听到的,佛也重新同他说过一遍,所以称他多闻第一。
罗睺罗尊者是佛的儿子。因为他岁数很小,还是小孩子,大家都有点儿瞧不起他,他表面上虽然表现得很顽皮,但他的功行,秘密得很,只有佛知道他,所以称他密行第一。
憍梵波提尊者,因为他过去千万世的时候,嘲笑了出家人,所以经过许多劫数的时间,堕落在畜生道里头做牛。后来报应满了,做了人,但他多世为牛,所以他的习气非常地重,吃起东西来,还像牛反刍一样。因为俗人的分别心特别重,看到尊者的行持,不但会去嘲笑他,犯下轻慢圣人的罪,还有可能不去供养他,所以佛让他长在天上,受天上人的供养。所以称他受天供养第一。我们不要轻视任何一个人,不要看别人的恶习,好多恶习都是累世劫以来的串习,而不是自己刻意为之。
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佛吩咐他长久住在这个世界上,受这末法时代的供养,所以称他福田第一。五台山有供千僧斋的传统,这就是因为佛让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发愿,只要世人供养一千位僧人,宾头卢颇罗堕尊者肯定来应供。也就是说,只要你能够供养一千位僧人的话,肯定有一位罗汉应供的。
迦留陀夷尊者,佛常常差他出去教化世人,因为迦留陀夷尊者去教化、劝化他人时,特别会用方便法来度众生,所以称他教化第一。
摩诃劫宾那尊者懂得天文学,所以称他知星宿第一。
薄拘罗尊者,因为他从前周济过一个有病的出家人,并且能够守不杀的戒,有了这两种功德,就世世做人,且都是长寿的,所以称他寿命第一。
阿那楼驮尊者也是佛的堂弟,因为眼睛瞎了,佛教他修一种定心的法,就得到了天眼通,所以称他天眼第一。
照这部经里头说,同佛在一起的罗汉,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之多,若是把他们的名字一一介绍出来,可能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耐心去听,所以只把这道行最高、出家年数最多,并且各有一样特别好处的十六位提出来,做个榜样、代表。
今天就到这里吧,一节课讲不了多少,这只是从字面上解释一下,并没有做更多的讲解。大家如果看黄智海老居士讲的这本书,一定要注意了,老居士都是先解后释。之前我一再跟大家强调,中国文字里,只要是两个字放在一起组成词,一定要分开来理解、合起来用。“解释”两个字,解是解义,只是从字面上解释一下;释是诠释,到了诠释才是真正解释经文的意思。
好,大家请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