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39『僧事百講』佛門禮法@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8/14 14966
佛教禮法中,有問訊、禮拜、瞻仰、長跪、觀想、思惟等等,種類繁多,其中,合掌是最為簡單易行的。
「合掌人生」很重要,向人合掌,就是對人尊重,對人有禮貌,對人感謝,也就是以全心的尊敬,對人行禮,是很有意義的。
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傳達善意、表示尊重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的人以握手為禮、有的人以點頭為禮、有的人以微笑為禮、有的人以讚歎為禮、有的人以注目為禮。就是不同的宗教之間,也有它代表性的禮敬方法。例如在佛門,合掌、問訊、禮拜、繞佛、瞻仰、憶念、上香等等,都是普遍的禮法。
透過各種禮法,除了表達對佛菩薩、對他人的恭敬之意,進而能達到規範身心的效果。
問(1):佛教有很多儀禮與社會不一樣,例如合掌、問訊、禮拜等等,「合掌」是什麼意義呢?
答:佛教禮法中,有問訊、禮拜、瞻仰、長跪、觀想、思惟等等,種類繁多,其中,合掌是最為簡單易行的。
「合掌」,是印度自古以來所行的禮法,佛教予以沿用。印度人認為右手是神聖的,左手是不淨的,所以有分別使用兩隻手的習慣。但是如果把兩隻手合而為一,則表示人類神聖面與不淨面的合一,因此藉著合掌來表現人類最真實的面目。
合掌是將兩隻手掌合起來,十根手指頭併攏,所以又叫作「合十」。合十,表「合十法界於一心」。佛教說世間上的生命有十類,叫作「十法界眾生」,就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合掌人生」很重要,向人合掌,就是對人尊重,對人有禮貌,對人感謝,就是以全心的尊敬,對人行禮,是很有意義的。
《華嚴經》云:「合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讚歎香雲布。」合掌表示對人行最恭敬禮,有「合權實之掌,印中道一心」的意思。兩隻手分別代表權、實,就是《法華經》所說的權教、實教,權教是隨順眾生根機而方便說的教法,實教是佛陀內證真實之法。合掌表示方便權巧與實相究竟是一而不二。
十法界在哪裡呢?十法界就在我們的心裡,我們的心偶爾是佛,偶爾上天堂,偶爾也會到地獄、餓鬼、畜生道去。例如,一早起來,心無掛礙,到公園裡做運動,享受清新空氣,這不就像在天堂一樣的快樂嗎?回到家裡,往飯桌前一坐,看到食物不合自己的口味,生氣了,那不就如同身在地獄裡嗎?所以,一般人在一天當中,不知來回天堂、地獄多少次?
問(2):國際佛光會創有「蓮花手印」,蓮花手印有什麼意義嗎?
答:國際佛光會獨創的「蓮花指」,也是一種表示恭敬的禮法。彼此見了面,或單掌或雙手比出蓮花指。
蓮花代表清淨無染。兩隻手翻掌代表蓮花的開放,我用我的手獻上一朵蓮花給你,就表示我用無染、清淨、無所要求的心,向你表示敬意。除此,蓮花手印還代表:
一、無限的歡迎:兩隻手向外翻出,代表接受對方、歡迎對方。
二、無我的接納:翻出兩掌,代表開放自己,不以自我為中心,完全接納世間一切。
三、無上的接引:兩手翻掌代表無上的接引,是希望人與人之間都能學習阿彌陀佛,接引無量眾生到清淨的佛國、圓滿的佛道,讓所有眾生安養、快樂,共成佛果。
四、無礙的交映:人人兩手翻掌,代表無限的歡迎、無我的接納、無上的接引,而且是將我們心中的無量光明,交互著照耀。
蓮花手印的比法,是用拇指扣住中指,另外三指外翻。凡是佛光人,無論是跟人再見、表示歡迎,或是在什麼地方,遇到什麼困難,有什麼希望、要求,需要人家幫忙,只要蓮花手印一比,就好像過去江湖人物做暗號,對方知道你也是佛光人,都願意給予協助的。
過去有一位國際佛光會會員到國外旅遊,行經泰國時,錢包被人給偷走,沒有錢買機場稅,心裡非常著急。突然間,他靈機一動,想到自己是佛光會會員,佛光會組織遍布海內外,不妨就站在機場大門口,以蓮花手印和來往的行人打招呼,希望能遇上會友。恰巧有一位到泰國辦事的佛光會員,遠遠看到有人向他比出蓮花指,很高興地迎上前問好,聽到他的落難經過,便義不容辭地給予協助。就這樣,他順利地回到了台灣。
問(3):剛才提到「問訊」,問訊是什麼意思呢?
答:問訊,一般是在合掌之後,再予低頭鞠躬,表示更加不傲慢的意思。中國佛教徒多在拜佛將要結束時,以問訊作結。有的人心性傲慢,不肯跟人點頭,不肯跟人低頭,其實,就如同一位哲學家所說:「宇宙只有五尺高,六尺之軀的人要在裡面生存,就要低一點頭。」因此,在漫長的生命旅途上,我們要經常效法常不輕菩薩的德行,過一個肯低頭而向前的人生。
一般所行的問訊法,首先是兩手合掌,接著操手彎腰至膝,結手印上來後,兩手拱齊眉,再合掌至胸前。
問(4):每一個宗教,對自己的教主,都有一定的禮敬方法,佛教與其他宗教有什麼不一樣嗎?
答:其實,佛教的合掌、問訊,和其它宗教的禮法就已經是不一樣了。不過佛教還有一種禮敬方法,叫作「禮拜」,也叫作「五體投地」、「胡跪」,它是一種「接足禮」,拜的時候,要把頭拜到地上,把頭磕到對方的足下,並伸出兩隻手掌,承接受禮者的雙足。人身中,頭最尊,足最卑,因此,以頭禮足,表示極為恭敬的意思。這樣的尊敬法,其實就是在和佛接心。
怎麼與佛接心呢?在我的經驗裡,一拜拜下去,人格就昇華,清淨心就升起,就到佛的世界裡去,與佛就接心,與佛就有感應了。
禮拜在佛教裡是很常見的一種禮儀。不過,有的人看到人家禮拜,就說:「現在都什麼時代了!」過去君主時代,大臣見到皇帝、老百姓見到大官就要拜,甚至晚輩見到長輩也要拜,過年、過壽、過節都要去拜,但是漸漸地,現在大家都不大甘願禮拜了。
過去印度的波斯匿王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每次見到佛陀或比丘,都會向他們恭敬禮拜。但是大臣們看到國王這麼做,都紛紛勸諫:「大王!為什麼一定要拜呢?合掌就好了,拜下去多難堪啊!這個頭可是最尊貴的,何況您是一國之主,這樣實在有損您的尊嚴啊!」
國王為了讓大臣們了解,禮拜並不損個人的身分,就說:「最近我們國家有沒有死囚?」當時社會時常有人被殺頭。「你們到牢獄裡,拿一個死囚的頭,到街上叫賣,並且要喊說:『這是波斯匿王的頭,一個一百塊錢!』看看有人要買沒有?」結果,大家一聽是波斯匿王的頭,都驚慌不已,家家戶戶紛紛關門,不敢再聽這個叫賣聲了。
過後,國王又再建議大臣:「你們再拿一個豬頭去街上賣賣看?這個豬頭同樣是賣一百塊。」街道上的民眾一聽到豬頭一個一百塊,都紛紛來搶購。
大臣們因此心有所悟,「真如國王所說,王的頭有什麼了不起,王的頭還不及一個豬頭的價值呢!」
在人前,頭要低一點,才有價值,昂著頭不肯禮拜,就沒有價值了。人都有我慢心,總覺得自己了不起,遇事往往不肯低頭,更何況是磕頭禮拜?佛光山設有一個淨土洞窟,裡頭有門,高四尺,人人經過都必須低頭才進得去。有些人心生疑惑,「建的人實在不懂建築,把門建高點,不是好進去嗎?」其實不是不懂建築,建低的用意是要告訴大家:想要見到佛陀,就必須放下我慢,謙卑才能見佛。
禮拜不但能培養一個人謙虛的美德,藉由禮拜,也才能與佛印心。好比兒女見到長輩,打一聲招呼;學生見到師長,打一聲招呼,都是一種心意上的交流。
問(5):說到佛門裡的禮拜,有拜一拜、拜三拜、拜九拜,這有什麼差別嗎?什麼時候拜一拜、什麼時候拜三拜,又什麼時候拜九拜呢?
答:佛門裡的禮拜,有一拜、三拜、九拜、十二拜、二十四拜、三十二拜、一百零八拜,或者更多。
數字不但在佛門,就是在整個宇宙之間,都有它的意義。拜一拜,一拜拜下去,所有一切都集中而來;一拜,就是這麼簡單、這麼有意思。一般來說,一拜都用於頂禮長老大德。禮拜時,如果大德回說「一拜」或「問訊」,應當服從。如果大德沒有回答,禮拜者只要一拜就可以。
拜三拜,三拜是大禮,代表戒定慧或身口意,也就是用我的身口意與你感應道交的意思。一般而言,拜佛,拜三拜;受戒後回常住,禮師拜祖,拜三拜;初一、十五頂禮方丈和尚或祝賀高壽,拜三拜;出家人圓寂祭禮拜三拜。平時拜人,只拜一拜。
拜九拜,九拜是比較特殊的拜法,在佛教裡,比方出家人受法,拜師父、拜老師,或是受戒,拜戒師,才會頂禮九拜。所以,九拜只有在行大禮時,才會用到,一般在家信徒禮敬長老大德,也都不用九拜。
拜十二拜,有的人將拜佛作為日課,每天都向佛祖行十二拜禮。「十二」這個數字的意義很好,代表十二部經,或是代表藥師如來所發的十二大願。
另外還有拜二十四拜、三十二拜、四十八拜、一百零八拜,就依你的時間、願望而定。拜多少拜都沒關係,真心誠意最重要。
問(6):拜的時候,要念什麼,或者是唱什麼嗎?
答:禮拜是身拜、口稱念、心裡觀想,是三業一致的恭敬。禮拜時,可念可唱。念是念些什麼呢?一般是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然後拜一拜;也有的人是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拜一拜;或者是念「南無西方接引阿彌陀佛」,拜一拜。
拜要慢慢地拜,拜得太快,如同雞子吃米,那也不行。在我的經驗裡,拜十二拜,大約要花個十五分鐘的時間,每一拜差不多要一分多鐘。但有的人,他以為在任何場合都要慢慢拜,所以拜大德、拜長老時,往往在「頂禮一拜!」拜下去之後,遲遲都不起來,叫他:「起來、起來!」他還是不起來,這也不禮貌。拜人,拜下去之後就應該馬上起來;拜佛,可以慢慢地觀想、稱念,例如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之後,一拜拜下去,拜下去後,你要再稱念「阿彌陀佛……」,然後再起來,這也可以。
也有許多人是用唱的,尤其在佛門裡,有一些年輕人或者在家信徒歡喜唱誦,就可以用這個方式來拜佛。過去沙彌在寺院裡生活,晚上不能看電視,又沒有什麼娛樂,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拜佛,拜的時候就唱:「悉發菩提心,蓮花遍地生,弟子心朦朧,禮拜觀世音,求聰明、拜智慧,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
又或者國際佛光會員的修行日課「佛光三昧修持法」,融和古今,很適合作為現代人修行的方式。其中「拜願法」,一唱一拜,共十二拜,內容如下:
第一拜:唱念「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讚頌佛寶)
第二拜: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讚頌法寶)
第三拜:唱念「僧寶清淨不思議,身披如來福田衣;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學無為。」(讚頌僧寶)
第四拜:唱念「一心頂禮,盡虛空界,大覺至尊,一切諸佛。」(禮敬佛寶)
第五拜:唱念「一心頂禮,盡虛空界,清淨圓滿,一切諸法。」(禮敬法寶)
第六拜:唱念「一心頂禮,盡虛空界,慈悲喜捨,一切賢聖僧。」(禮敬僧寶)
第七拜:唱念「南無娑婆世界,人天教主,三界導師,四生慈父,本師世尊釋迦牟尼佛。」(禮敬教主)
第八拜:唱念「南無兜率內院,一生補處,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禮敬當來下生佛)
第九拜:唱念「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禮敬諸大菩薩之代表)
第十拜:唱念「祈禱世界和平,人民安樂,身心自在,佛法興隆。」(祈禱世界和平)
第十一拜:唱念「代為累生父母,師長朋友,歷劫冤親債主,所有眷屬,法界眾生,同生佛國。」(祈禱眾生得度)
第十二拜:唱念「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祈禱發菩提心)
問(7):大德、長老來了,在禮貌上是不是應該向他禮拜?那麼禮拜有哪些規矩呢?
答:拜人,並不是見到人就拜,那是很不禮貌的。比方一個寺廟裡住了三十個人、五十個人,一個大德來了,你在這裡向他禮拜,大德跟你回禮;他在那裡拜,大德也跟他回禮,一個人拜一拜,大德就要回上三十次、五十次禮,很辛苦。所以,不可以個人單獨禮拜大德,要拜,大家一次拜。
一旦見到大德來了,先向他招呼:「好歡迎您!」並且讓他知道住持在家或不在家。在了解對方要想做的事之後,你可以說:「關於您要辦的事情,後續怎麼進行,等一會兒我們再說,先請大法師到佛殿裡,接受大家禮拜……。」要到佛殿裡面才可以禮拜大德。
或者你在寺廟裡不是一個重要人物,還不夠資格禮請,那麼可以建議知客師、當家師與這位大德商量:「我們寺裡的大眾,都要向您頂禮,請您到佛殿裡,接受他們禮拜一下吧。」這位大德就可以藉這個因緣,了解這家寺廟裡的人眾和規矩;倒也不是要接受他們的恭敬、禮拜,只是藉此互相認識、瞭解,結個緣。總之,不能隨便拜,路邊拜、吃飯拜、剃頭拜,坐禪也拜,到處都拜、拜、拜,這樣大德也會不喜歡。
問(8):佛教各種禮儀中,最為恭敬的就是五體投地的禮拜法。五體投地是什麼意思呢?
答:「五體」,就是右膝、左膝、右手、左手、頭首的並稱。「五體投地」就是兩膝、兩肘與頭著地,以頭頂敬禮,通常用於對佛、菩薩、長老、和尚的禮拜,是佛教最恭敬的禮拜方式。
藏傳佛教中,五體投地的拜法,叫作「大禮拜」、「磕大頭」;現在漢傳佛教的接足禮也叫作「五體投地」,不過動作比較小且簡單。
藏傳佛教,五體投地的拜法,是身體完全匍匐下去,起身後兩手合掌,再拜。有些人行大禮拜朝山,一天拜個幾百拜,這也能鍛鍊身體,不過很辛苦。
南傳佛教也有半拜的方式,就是一條腿跪著,一條腿豎膝危坐,沒有拜下去,只是合掌,但這也表示禮拜。所以,各個國家的拜法,都各有特點。
問(9):佛教徒到媽祖廟或者城隍廟去,要不要行禮?應該行什麼樣的禮呢?
答:佛教的包容性強,就是關公、媽祖,在佛教裡都佔有一席之地。佛教容許異己的存在,因此在它兩千多年的歷史裡,從沒有發生戰爭、衝突。佛教把儒家視為人乘的佛教,把基督教看成天乘的佛教,把道教視為聲聞、緣覺乘的佛教,彼此圓融無礙,相互包容尊重。
說到佛教徒到媽祖廟或城隍廟,是否行禮。我想,異教徒到了一個不同信仰的地方,合掌、點頭或者鞠躬、問訊就能表示禮貌了。畢竟宗教信仰不同,在人家的教堂、殿堂裡,你也不懂它們的禮節,唯有點頭、鞠躬、合掌、問訊的方式,差不多是所有宗教都能通行的。
問(10):父母過生日或往生,出家子女應該怎麼行禮?
答:有人說出了家不拜父母,我覺得這不是很對,兒女怎麼不拜父母呢?釋迦牟尼佛升天探望慈母摩耶夫人,為她說法;父親過世了,他跟諸王子一樣,為父擔棺,這也都表示孝順。所以,基於人情義理,出家人為表達對父母的恭敬,也可以禮拜,不過不必穿袈裟拜,只要著平常的長衫、海青就好。這樣子對父母禮拜,能合世法,又能合乎佛法,我覺得是適當的。
問(11):對佛菩薩表示恭敬的禮法中,還有一種叫作「繞佛」。繞佛是什麼意思?
答:一般寺廟舉行的法會,在念佛之後都會有繞佛,因為坐著念佛或是站著念佛,念久了,會覺得辛苦,所以就給你走動一下,邊走邊稱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活動一下筋骨,也是滿輕鬆的。
繞佛,一般是圍著佛像右遶,就是朝順時針的方向繞,繞一圈、三圈,或百千圈,也表示恭敬、仰慕、依戀的意思。
問(12):寺廟舉辦念佛共修的時候,有的人來遲了,人家都已經在繞佛,他要如何插隊進去?或者是繞佛繞一半之後,自己臨時有事,要從隊伍裡出來,有些什麼規矩嗎?
答:要想臨時插隊進入繞佛的隊伍並不適合,因為繞佛是有隊形、有順序的,一個接著一個。因此,到了人家在繞佛的時候,如果要想插隊,就得觀察哪個地方適合你插隊。
或者是你有急事,必須離開這個隊伍,例如香燈師看到蠟燭的蠟油垂下來了,形狀不規則了,要想趕快去處理;香倒下來了,需要即刻去整理,這種情況下,隨時可以離開。如果是一般人要離開,就必須要在繞佛繞到門口,或是到了某個適當的時候,不驚動人的,悄悄地從旁邊離開。
除了不能隨便離開繞佛隊伍之外,也不能很多人同時離開。要想離開隊伍,要在人家不注意的時候,如果你和糾察師或是主持儀禮的人能有個默契,他也會諒解你的。
問(13):除了以上這些禮敬方式以外,對於佛菩薩的恭敬,還有瞻仰、觀想、憶念,也請給我們開示?
答:有的人身體殘障了,年紀大了,不方便禮拜,可以站到佛前,向佛像行注目禮,這叫作「瞻仰」;注視個幾十秒鐘、一分鐘,就等於是行了禮,這也是一種尊敬的方法。
另外,觀想、憶念也是一種禮敬和修行的方式,我心中時時都在想念佛的三十二相莊嚴、佛祖的慈悲,想久了以後,自己的心就慈悲了,自己的心就莊嚴了。或是經常憶念諸佛菩薩,如母憶子,如子憶母般地感念佛德,也就能時時與佛相應了。
有人說佛像是偶像,為什麼要「拜偶像」?其實,誰沒有偶像呢?誰能忍受自己父母的相片遭人踐踏呢?任何人都離不開偶像觀念,尤其對佛教徒的修行來說,偶像可以啟發我們的信心,幫助我們的修持,透過瞻仰佛像,能攝心正念,息滅妄念;禮拜佛陀的莊嚴相好,行為自然也會端正。因此,能對佛像表示恭敬,自己的心和佛陀的心交流了,就會有感應。
問(14):我們到寺廟,向佛菩薩表達恭敬的方法,通常就是上香,那麼是不是每一次到寺廟,都要上香呢?
答:不一定每一次到寺廟都要上香,上香是有一定的時候、一定的規矩、一定的人的,就只有一些信徒難得到寺廟裡,他才會跟大殿的殿主、香燈要求:「讓我上個香吧!」也有特殊一點的,他要求上香後還要再拜。你有那樣的條件讓香燈師、殿主,為你做這樣的服務嗎?他必定會知道你的情況的。你是有來頭、有身分,或者是特地來參拜、遠地來訪的,那麼他聽到招呼以後,特別為你服務,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般的人,不能老是你要求上香,他也要求上香,當然,在香會的時候,你拿香、他拿香,你也上香、他也上香,那就另當別論了。
問(15):上香應該上幾支才標準?
答:上一支香就可以。一般說要用三支香,這就過分了,因為大和尚也只有在大型佛事時才可以上三支香,平常都只是上一支香。你說有的人不也是上一把香?那一看就知道是不懂得規矩的人,這樣做也只是造成浪費。香花供佛,重要是一個心意,好比請人吃飯,不是弄一鍋飯來給人家吃就好,有時請吃一碗飯,他就覺得足夠了。
問(16):上香之後,香要怎麼插到香爐裡?
答:上香時,要先舉香齊眉,平舉,之後依規矩行四方禮。
走四方步時,不能和佛對上面,因此繞行經過佛前時,還要再往前走一點,才轉彎。到了爐前,用右手插下一支香,插好後,回過頭再向佛像禮拜。
所謂「走四方步」,顧名思義,就是要走直線,轉彎要有稜有角,不得呈圓形,這也是要注意的地方。
問(17):我們看到香燈師在法會之前燒香,都是用三支香,那麼這三支香要怎麼插呢?
答:一般寺廟,香爐裡的香灰,都會整理得很均勻、很柔軟、很實在。那麼,上香的時候,第一支香插在中間,第二支香插在左面,第三支香插在右面;插香大概就只有這麼簡單的規矩。
問(18):一般說拈香,譬如信徒家裡有人往生,要去拈香,要怎麼樣拈?拈幾次呢?
答:往生佛事中,大眾拈香只要拈一次就好了,否則人多,拈香時間就要拉長。
拈香主要是為表示敬意。怎麼拈呢?拈香的人來到了靈前之後,把香末或線香往上一舉,齊眉,然後放下,就可以了。
另外,主法和尚有時候在香讚開始唱的時候,要代表大家上前去拈香。他拿的是檀香木,而插檀香木有一個規矩,當合掌唱讚到某一個地方的時候,他就拿起一支,往上舉,插到香爐裡。依序是:右手拿,一舉,左手插;左手拿,一舉,右手插,共插上三支。同樣是插香,但是有時從這邊插,有時從那邊插,都有一點變化的。
插檀香木時,每一支香之間的距離也要平均,要讓香煙平均地、緩緩地上升,更不能隨便將檀香木橫在香爐裡面,檀香木有的燒完,有的沒有燒完,並不如法。
問(19):這幾年來,寺廟裡頭,每年到了開年的時候,都很盛行「燒頭香」,請問您對燒頭香有什麼看法?
答:每逢春節,或是關聖帝君生日、媽祖娘娘祭辰,許多信徒都想到寺院裡「燒頭香」,甚至為表示虔誠,還有信徒乘著半夜三更前往排隊「燒頭香」。其實,「燒頭香」,並沒有時間上的規定,也不是搶在別人之前上香,才是「燒頭香」。
我認為人人都可以燒頭香。過年到了,你到寺廟燒了頭香之後,我再去燒,我上的香也還是叫作頭香,並沒有你第一、我第二、他第三的分別;無論是任何人,今年燒的第一炷香,就是頭香。
不但燒頭香,還有撞頭鐘。所謂撞頭鐘,也不是說你第一個撞鐘,你就贏了,就只有你才是撞頭鐘,即使我是晚上來撞鐘,我也是撞頭鐘,甚至我三天以後才來撞鐘,也還是撞頭鐘。所以,只要是今年第一次撞鐘,就是撞頭鐘。
佛世時,有一次佛陀到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回到人間時,蓮花色女搶先來迎接佛陀。當時,佛陀告訴蓮花色:「第一個來迎接我的人並不是妳,而是須菩提。」蓮花色說:「怎麼會是須菩提?他現在還在室中打坐呢!」於是佛陀告訴蓮花色,由於須菩提正在觀察諸法空性,與真理相應,所以,見法的人才是第一個見到佛陀的人。」
所以,燒頭香、撞頭鐘不在於時間的先後,重要的是能與佛心、佛行相應。頭香、頭鐘應該這樣解釋比較合理。
問(20):現代人學佛,講究組織佛化家庭,那麼一個佛化的家庭,在請客時,吃飯的座位應該怎麼安排?
答:依照中國過去的禮儀就好,背門的座位是主位,對到門的是最高的客位。不過現在西方人請客,情況不一樣了,他們有時候是用長條桌,就不是這種中國式的坐法了,主客與主人應該坐在長條桌的中間,兩面相對。
問(21):假如信徒邀請出家眾到家裡應供,這時候,會有些什麼禮法?
答:出家眾到信徒家裡應供,若是一群人去,那就等信徒家裡的人都到齊後,一起誦個經。例如,為主人祝福,可以誦〈藥師灌頂真言〉;往生佛事,就誦《般若心經》、〈往生咒〉,接著唱〈回向偈〉。如果今天信徒只有請兩、三個出家人到家裡應供,人少,那麼你可以說:「我到佛前上一支香,為主人全家祝福。」這樣禮貌就到了。
問(22):在家信徒到寺廟拜訪,或者拜訪某一位法師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禮節?
答:到寺廟去拜訪,一般說來,只能拜訪大和尚、當家師。而有些時候,會由知客師代表當家師出來接待,吃個飯等等,也有時當家師會親自接待,這也會比較隆重些。
當然,你到寺廟去拜訪,總要拜訪一個在那個寺裡比較有地位的人,他才有權力安排、招待你,如果你拜訪的對象都是初學的清眾,他就沒有權利招待你了,除非是他向常住報告,例如:「我的父母來了!」常住知道這是某某清眾的父母,那麼也會找知客師出來接待。如果他不敢去通知,又不敢報告,那只有自己請假帶父母到寺院旁邊的食堂,或者像現在佛光山的滴水坊,簡單地用個餐了。
問(23):在家眾到寺廟拜訪,可以要求到出家人的寮房講話嗎?
答:出家人的房間,不要說是從外面來的訪客、信徒不可以去,就是寺廟裡面的出家人,彼此之間也不能竄寮,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如果你今天是因為調職,或者升級,初到某個單位,有人說:「我來替你看單。」那麼,由於你才剛搬進去,讓他看一看你住在哪裡,這是可以的。或者是當家、住持說:「我們今天來看單,瞭解一下你住在哪裡。」這也是可以,但平時是不能任意進出別人的寮房,談話應該在客堂裡談。
問(24):信徒到寺廟拜訪,適合送些什麼禮物?
答:現代人送禮太多了,不需要麻煩,你帶一簍水果,他帶一籃水果,寺廟人眾也吃不了那麼多,只要送一個,「我供養一個蘋果」、「我供養一個梨子」,簡單就好。
說到可以送些什麼紀念品?過去的信徒,有送衣服、送飯食、送保健品的,而現代人,為了方便,一般都是送紅包,但是僧團裡人這麼多,送了一個,不送另一個也不好,最好是像過年到了,只要送給最高主管,然後在袋子上面寫:「某某道場全體大眾」就好,意思就是:我這是要供養大眾的,你們拿去分吧!例如信徒供養十塊錢,那麼就視道場的人數,平均分配,一個人或是分到二毛錢,或是分到五毛錢不等,這是最簡單的。不要一個一個送,否則拿到的人很歡喜,沒有拿到的人就說:「喔!你沒有送我。」讓人起心動念也不好。
送禮不宜過於高貴,要以出家人能用者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