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15《僧事百講》佛光組織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4/14   12757  
4.5/2 





  佛光山是一個出家的僧團,佛光會是一個信眾的教團,兩者如鳥之兩翼,為了對佛教的承先啟後作出貢獻,僧團、教團兩序大眾應共同合作,為人間佛教的發展而努力。  


    佛光山開山至今四十多個年頭,在海內外佛光人的齊心努力下,於世界五大洲成立了兩百多間道場,共同致力於人間佛教的推動,實踐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宗旨。


   隨著僧團人眾的增加,弘法事業越來越龐大,為讓佛光山成為一個有組織、有制度的教團,大眾行事有法可遵,各單位弘法功能得以充分發揮,於開山之初,便積極擬定各項章程辦法。時至今日,行政組織方面,以「宗務委員會」為最高決策單位,其下設有五院十四會;在人事評鑑方面,為鼓勵徒眾進德修業,建立有序列等級評鑑制度;在福利制度方面,舉凡醫療、請假、休假、留學、省親等,都有辦法可循。   以下,針對本講次,為大家作更詳盡的說明。 問(1):人間佛教越來越受到普世的重視,尤其佛光山在弘揚人間佛教方面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請問佛光山是一個有組織制度的道場,在一般叢林裡都有所謂的「兩序大眾」,那麼在佛光山的情況又是如何呢? 答:佛光山的發展情況,早在眾人耳目之中,不用我再多作解說。不過,佛光山從事的是人間佛教的推動,組織制度又與過去叢林舊有的人事制度有些不一樣,還是值得一講。 


  佛光山創建之初,我就開始著手制訂佛光山的組織章程。關於「兩序大眾」,在佛教裡,東單稱為東序,西單稱為西序,西序的人事以長於德學的長老為主,東序的人事則是以年輕有為的青壯年職事為主。


   「兩序大眾」也不只是作這樣的解釋,佛光山有男眾的比丘和女眾的比丘尼,男眾稱東單,女眾就稱西單。除了出家眾,還有在家眾,出家法師坐在西單,在家信徒坐在東單,這也是「兩序大眾」。   佛光山是一個出家的僧團,佛光會是一個信眾的教團,兩者如鳥之兩翼,為了對佛教的承先啟後作出貢獻,僧團、教團兩序大眾應共同合作,為人間佛教的發展而努力。 問(2):傳統叢林有所謂的「四十八單」職事,那麼在佛光山又有哪些職事? 答:過去叢林寺院有「四十八單」職事,現在則不只「四十八單」了。例如,現在的出家人要會開汽車,比照過去叢林的職務,駕駛又算哪一單?出家人要會做總機接聽電話,這又算哪一單?甚至現在的出家人還要辦報紙、辦電視台,這又是哪一單呢?所以,「四十八單」對現代的佛教來說,已經不很適用,還要再擴增了。 


   那麼在佛光山,也就不講「四十八單」。佛光山的最高指導單位叫作「宗務委員會」,在其屬下有很多的院會組織,例如:長老院、都監院、文化院、教育院、慈善院、國際佛教促進會、各種基金會,甚至還有不在佛光山行政組織系統內的單位,例如傳燈會,乃至在家信眾組織佛光會等。大家各司其職,負責推動弘法任務,比起過去的「四十八單」,更加地活躍,更加地有活力,更加地有發展。 問(3):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是佛光山寺的最高決策機構,請您談一談它的組織內容,以及當初成立的因緣。 答:佛光山是一個民主的寺院,所有重大制度的決定都不是由一人專權,而是經由教團謹慎討論而定。


   在佛光山,最高的決策單位是宗務委員會,因此佛光山的住持又叫作「宗長」。宗長的產生是經由選舉而來。全體僧眾,只要序級到了某一個程度,就有選舉權,或是參選宗務委員的資格。   目前宗務委員有九個名額,在這當中,比丘、比丘尼的名額是對等的,另外還有一個在家眾的保障名額。因為佛光山不只是出家眾的道場,還有很多在家的師姑、教士[註1]在裡面發心,他們當中也能選出一個代表。所以,九個宗務委員裡,會有八個出家眾、一個在家眾。之後,再由九個宗務委員選出一位宗長,也就是總本山的住持。 問(4):佛光山在人事制度上,訂定有序級階位辦法,每一個職事都會有一個序級。序級是根據什麼標準來升級的呢? 答:佛光山最高的決策單位是宗務委員會,其下設有各個院會,院會下則有很多的工作單位,數百個分別院也名列其中。這麼龐大的行政組織,人事安排也就有輕重的差別了。如同一個國家的政府官員,文官底下有特任官、簡任官、薦任官、委任官等職級,武將有上將、中將、少將、上校、中校、少校、士官等位階,叢林寺院裡,人眾也有序級的不同。   


        在佛光山,依據徒眾的年資,訂有不同等級。剛入道者,叫作「清淨士一級」。之後若能安住修行,常住每一年會為他升一級,六年就可以升到清淨士六級。如果沒有犯大錯,常住還會再推薦他進入「學士級」。


        學士級,共有六級,每二到三年升一級,最快也要十二年才能升到學士六級。   清淨士的六年加上學士的十二年,就十八年了,接著進入「修士」。修士每三到六年可以升一級,共三級,最快也要經過九年,才得以進入「開士」。 


   開士共有三級,每五至十年升一級。從清淨士到開士,前前後後的時間總加起來,大約也要四十二年,才能升到「大師」。 


  到了「大師」的階位,年齡差不多是六七十歲、七八十歲,也就可以退休。因此,「大師」之後就沒有序級了。   「大師」就是發大心的菩薩。「大師」的稱呼,在社會上用得很多,例如張大千大師、溥心畬大師、黃君璧大師等專家、學者,都是以「大師」相稱。但是在佛教裡,所謂「大師」,就是「大士」,也就是大菩薩的意思。例如觀音大士、文殊大士等。   菩薩有五十一階位,一個人才初進佛門,也能稱「菩薩」,叫作「初發心菩薩」。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了五十一級的「等覺」,就是大菩薩、大士了。所以,菩薩雖因悟解深淺而有不同階位,但都是菩薩,就如同學生有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程度雖有差別,但都是學生。 


  過去多少的祖師,例如憨山大師、太虛大師、慈航菩薩都曾說:「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意思是,你說我是比丘嗎?不敢當,在比丘戒的持守上,我還不能完全相應;你說我是佛嗎?我也還沒有成佛,但願你稱我為服務眾生的菩薩就好。比丘不容易做,做菩薩總能擔當了。所以,希望佛教今後能有很多的大菩薩、大師。 


  所謂清淨士、學士、修士、開士,隨著序級階位的逐漸提升,也就能做院長、執行長、總幹事、分別院的住持、當家、監院,或是禪堂的維那、糾察。 問(5):序級制度是佛光山首創,那麼除了出家僧眾的序級以外,入道的師姑和教士也有序級嗎? 答:他們也有序級,不過在家眾升級需要雙倍的時間。比方清淨士,出家一年就升一級,在家眾則要兩年才升一級。到底在家眾的修持,不如出家的專業,所做的事,也不如出家的專門。 


  另外,師姑、教士的序級最多也只能升到「修士」就需停止,不能做「開士」,因為佛光山的開士,都是長老院裡的長老,他們的聲望、權威甚至都比宗務委員還要高。 問(6):在序級辦法中,「大師」是最高的階位,那麼大師退位之後,是否還有再晉升的可能呢? 答:「大師」退位就不再晉升,連「大師」都沒有了,一切都回復到零,就只是一個「長老」。


   在佛光山,長老是很偉大的,比方心定和尚,他出家到現在已經是開士二級,在年資上,是應該受到大家的尊重了。不過,他的住持任期雖然已經結束,但畢竟年紀也還不老,所以常住並沒有讓他升上開士三級,還是讓他繼續做佛光會會長。 


  佛光山升級的標準,必須考核學業、道業、事業,要有學識,要有道德,要有功勞,三者綜合起來,再加上年資,才能給予序級。   「學業」的考核原則,例如:對經論的研究,確實深入而有心得;在講學方面有具體成效;發表論文、著作,乃至獲得學位等。 


  「事業」的評量,例如:工作認真、勤勞、負責;工作表現優異,對常住有貢獻;在弘法事業上,有創新的構想,並能具體實現。   「道業」方面,例如:五堂功課正常,生活規律;威儀莊重,合乎戒規;情緒穩定,處眾和諧。


   序級的升等,有專門的人作評鑑,如果個人不服氣,也可以申訴:「這個升級結果不公平……。」經由大家評鑑,也會還給你公道。但事實上,至今並沒有人為此而計較,大家一致認定評鑑過程都是很公道的。 問(7):在人事序級升等上,如果有特別優秀的人,是否會破格升等? 答:這種情況也有。比方你才剛來佛門,就是「清淨士」一級,不過,如果你是大學畢業,總不能讓你和小沙彌一樣級數,那麼,經由各方面評量之後,常住可能就會給你清淨士四級、五級,甚至清淨士六級。常住會依你的學歷、在社會上的成就,或是對佛教的貢獻等來衡量級數。 


  假如你平常的學業、德業、功業,朝朝在人耳目,受大家恭敬,聲望很高,常住就會破格給你升級,甚至跳一級也有可能。總之,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只要你肯努力,肯得奉獻,因緣果報必定會讓你實至名歸,會給你一個公道的。 問(8):依照一般的情況,序級晉升與否是根據戒臘、學歷、年資、能力等來評定。那麼有沒有不升等的情況? 答:少部分的人年紀大了,或者中年才出家,要升上修士、開士,也升不上去,只有留在清淨士、學士的階位,那麼將來退休,就從清淨士、學士上退休。即使他還沒有到退休的時候,還在為常住工作,如果年資屆滿,不合升級的標準,也就不再升級,經過宗務委員會核定之後,得以晉入「安士」,也就是我們一般所講的「半退休」。尤其是年老入道的人,不再做升等的考核,就列為「安士」。 


  不過這一類的出家人,也會要求常住給他事做,希望能盡一份心力,那麼常住也會衡量情況,給他一份合適的工作,讓他過一個適當、安然的生活,不會對他有太多的要求;這也是非常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問(9):如果徒眾沒有特別的表現,只是本分守己,那麼評鑑升級的時間到了,會不會讓他升等? 答:本分的人,一般就是掛閒單的,都是做些比較輕鬆的事,他也不會想要再升等。要想升,就要加重責任;不升,他也平安無事。雖然沒有特別的表現,但是因為他能本分,大家也會尊重他。 問(10):徒眾溜單之後,再回到常住,是否仍能保持原來的序級階位? 答: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前念無知,後心有愧」,對於一些有條件留在常住,卻因一時無明而溜單的人,常住也可以網開一面,接受他再回來。但是回來以後,所有一切就是從零開始,不能保留原來的序級,過去的職位也通通都沒有了,要重新領職。不過他畢竟是一個人才,常住還是會重視他,那麼他的序級也會快速地增長。 問(11):如果因為常住弘法需要,要有徒眾去承擔高於自己序級階位的職務,這時候他應該怎麼辦呢? 答:在佛光山,即使是一個入門不久的人,也可能因為表現卓越,而被賦予重要職務。所以,如果常住派任給你的職務,序級高於你現在的級別時,可以從職務代理做起,等到事情完成,你的序級也升到了一個程度,與這個職務的序級平衡,就可以實際就任。 


  也有人說,我的職務序級很高,而現在要我去做的那個職務,序級比較低一點,那也沒有關係,你一樣是先做代理,訓練好人才之後,提拔他,就可以把工作交給他來做了。 問(12):在人事調動上,社會有所謂事務官不調遷,政務官要調遷。佛光山的人事組織,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情況呢? 答:一般來說,事務性的職務,例如當家師,他可以不調動,做了三年又三年,甚至再繼續做還是可以。如果他要求調職,就尊重他的意思,可以為他調職。 


  如果是住持、會長,例如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是三年一任,任期到了,若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選票支持,還可以再做一任,續任三年,六年到了就要下台。 


  佛光山的宗長也是一樣,四年一任,四年到了就要改選,如果宗務委員或者學士以上有選票的人,要支持這個住持再連任,那麼可以再連任一次。 問(13):關於徒眾職務調派,佛光山是如何執行的? 答:佛光山徒眾的職務調派是由傳燈會負責。


   在佛光山的院會組織裡,都監院就如同中央政府,是運籌帷幄的中心,所有辦事單位都直屬它。傳燈會則如同家庭裡的父母,要把子女送到學校受教育。佛光山的徒眾除了可以在本山教育院轄下的叢林學院、南華大學、西來大學、佛光大學就讀,還可以到社會上各大學、專科學校念書。當然,徒眾畢業後回到常住,還要再回到傳燈會報到。


   報到後,傳燈會再把他交給都監院去分派職務。在這之前,教育院也會把他在學校學習的相關資料交給傳燈會,由傳燈會再把他的資料和平常的考績,一併送到都監院,由都監院進行工作分配。


   工作分配好了以後,還要由長老院評鑑分配得公不公正,適不適當,不能有徇私的情形發生。   徒眾在各單位服務期間,服務的情況好不好,代表家長的傳燈會也要給予關心。如果徒眾遭受不平,傳燈會要為他申訴;如果徒眾有不如法的行為,傳燈會也要負起教育的責任。 


(14):職務的調派是由常住指派,或者個人可以表示意願呢? 答:佛光山是個很民主的道場,一向在作職務調派前,都會填具一張自我評鑑表,由個人先作自我評鑑,選填志願,之後才提出請調。選填的職務,無論是在國內、國外、南部、北部,或是文化、教育、行政工作,只要與自己的序級類似,都可以作選擇。也有的人說我不選擇,聽由常住安排,這也是可以的。 


 問(15):佛光山人眾職務的調派,每年有一定的時間嗎? 

答:在佛光山,職務的調派,無論住眾年資深淺、職位高低,平均每三年就要輪調一次。調動的時間與過去的叢林一樣,大調動是在農曆七月十六日,叫作「期頭」;小調動是在正月十六日,叫作「期尾」,就如同政府機關的局部改組。

       

        這個輪調的制度能讓人力的運用不致僵化,同時也為信眾樹立「依法不依人」的觀念,讓信眾有因緣認識不同的法師,而不執著和某一法師的友好關係,全力護持佛法及道場的發展。


 問(16):佛光山有這麼多的徒眾,假如有人犯了過失,會有懲處的辦法嗎?

 答:徒眾犯過了,會有記過、警告、調職,甚至跪香、寫懺悔書等處分。不過,也有論功獎賞的時候。每年佛光山都會有一個年度大會,在海外的好幾百位徒眾都會一起回來參加,哪一個人有特殊功勞、貢獻,就在大會上表揚。 


 問(17):如果有徒眾不能勝任該序級的職務時,有可能會被降級嗎?

 答:在佛門,對於人事的處理,都比較圓融、寬大,不會計較。所以,徒眾因為不能勝任職務而降級的情形是沒有的。不過,因為事情做得不好,而被調派到另外一個與自己能力相當的職務,倒是會有的。


 問(18):在社會上,年紀大了,工作做不動了,會有退休的制度。那麼在佛光山,徒眾年老的時候,有沒有退休安養的辦法?

 答:佛光山的徒眾大都是年輕就入道。所以,佛光山是一個年輕的道場。不過,最早入道的一批年輕人,從二十幾歲上山至今,歷經四、五十年,不少人都已經六、七十歲了,甚至七、八十歲的也有。這許多人,有的已經退休,在常住的安排下,過著退休安養的生活。


   目前佛光山也正在計劃興建一個六百人住的「自在寮」,未來常住將依據每個徒眾的序級,你是開士級退休的、修士級退休的,或是學士級退休的,分別在不同的區域,提供一個安住的空間。一個人一個房間,每一個房間都很寬敞,醫療設備也都很齊全,可以安心地在裡面拜佛修道。甚至序級在開士級以上的長老,常住還會派給他一位侍者。 


  佛光山雖然訂有徒眾退休辦法,但是身為佛光山的徒眾,退休後,仍然要以個人的學養、閱歷,做經驗的傳承,提攜後學,貢獻良策,以期做一個「退而不休」的佛光人。


 問(19):佛光山對於退休徒眾的生活照顧或醫療照護,是由哪一個單位在處理? 答:對於徒眾的生活照顧或醫療照護是由傳燈會負責,甚至每兩年舉行一次的親屬會,也都是由傳燈會承擔。 


  傳燈會就如同一個家庭裡的家長,不但要照顧徒眾,就是徒眾的父母親、直系親屬,佛光山也都會代為照顧或給予優待。比方父母過七十、八十、九十歲生日,傳燈會就會要子女送個禮品回去祝壽,陪父母講講話,乃至俗家人眾需要人關心,只要常住能力可及,也會適度地給予協助。甚至於父母百年往生了,佛光山建有萬壽堂,也會免費為他們處理後事。人間佛教是很有人情味的。


 問(20):佛光山的徒眾與親屬之間,平常會有來往嗎?

 答:過去佛光山每年都會舉行一次親屬會,參加的對象以父母為主,當然,如果叔叔、伯伯、哥哥、弟弟要來參加,我們也是會歡迎的。 


  不過,由於現在常住的弘法事業很忙碌,況且一年一晃很快就過去了,親屬會的舉辦,也就改為兩年一次。在佛光山出家二、三十年的徒眾,他們的父母、家人差不多都已經和我們來往十幾、二十次,彼此都很熟悉了。


 問(21):佛光山宗長是所有徒眾的領導,他的序級有沒有特殊的規定? 

答:序級要到「開士」才能擔任宗長。不過,佛光山的人都還很年輕,要升到「開士」很難,所以,只要序級在「修士」的人就可以出來參選。 


問(22):佛光山在海內外各地有幾百個別分院,請問大師,擔任這些別分院的住持,需具備哪一等序級呢?

 答:序級要到「開士」,才能擔任佛光山的宗長,「修士」才能做別院的住持,「學士」才能做分院的當家、住持、職事,若是序級在「清淨士」的人,就學習做基層的職事。


 問(23):佛光山很重視人才的培養,那麼徒眾除了佛學院的養成教育以外,還有沒有一些特別的培訓方法? 

答:徒眾在三十歲以前,都可以申請就讀佛教學院,或完成社會大學學位。如果是要念碩士,三十二歲以前可以向常住申請;要讀博士者,限定在三十六歲以前,三十六歲以後就不能再申請讀書。為什麼?人老了,難道八十歲了還要想攻讀學位嗎?人到三十六歲就定型,你就安分地做職事,不要再想去學校讀書。不過,自修是不論年紀的,你要閉關,或者個人要讀什麼書、寫什麼文章,要發表或出版,常住都是給予自由的。


 問(24):佛光山是否也派遣徒眾到國外留學? 

答:說到徒眾在國外學習,二、三十年前,佛光山的職事大部分都是到日本去留學,因為日本的佛學比較普遍。最近二十年來,不少人則是到歐美國家留學,例如歐洲的倫敦大學、美國的柏克萊大學、耶魯大學,甚至現在中國大陸的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也都有我們的博士生。 


 問(25):這幾十年來,佛光山送了多少徒眾到海外讀書?

 答:佛光山徒眾當中,擁有碩博士學位的很多,光是碩士就有一、兩百人,其他的一千位,也都是大學畢業。   現在佛光山的出家人,至少都要有大學畢業的學歷,否則就跟不上社會的脈動了。不過,就是沒有大學學位,靠著自修也是可以修到這個程度的,尤其佛光山設有佛教學院,只要你能通過考試,也等同是大學畢業了。 


 問(26):這些擁有高學歷的徒眾留學回國後,可以為常住做些什麼事情? 

答:佛光山有「四大宗旨」:

   一者,「以文化弘揚佛法」,佛光山辦報紙、辦雜誌、辦電視台,成立出版社、編藏處,徒眾可以選擇從事文化工作。

   二者,「以教育培養人才」,佛光山自開山以來,設有僧伽教育、社會教育、信眾教育單位,徒眾可以選擇在各個教育單位任教。 

  三者,「以慈善福利社會」,佛光山創辦有養老院、育幼院、救濟院,徒眾也可以在這些社會慈善事業單位服務。

   四者,「以共修淨化人心」,徒眾可以透過參與共修活動,例如禪七、佛七、禪淨密三修法會等,增長自己的活力,也與大家交流聯誼。 


  出家人要有常住觀念。常住,是生養我們法身慧命的地方,因此,我們要時時與常住的精神相依,任何事情都要以常住為中心,只要常住有需要,我們就全力以赴,盡心盡力為常住奉獻。 問(27):佛光山的徒眾平常有休假制度,或者醫療、生活的福利照顧嗎? 答:佛光山有一本共住規約叫作《佛光山徒眾手冊》,詳列有各種辦法、規約、制度,例如殿堂、齋堂規約,請假、休假、衣單齋、傷病醫療、留學、遊學、親屬接待、省親等辦法。   有了這些章程辦法,各個單位就不是只憑著對個人印象的好壞,來判斷他的去留,一切都是依法行事,很公平的。 問(28):請談一談佛光山組織對於當今佛教走向制度化,有什麼樣的意義? 答:當初佛陀在印度成立僧團,以「六和敬」為綱領戒條,使得僧團有了共遵的法則。


   在佛教傳到中國之後,則為因應文化、氣候、生活的改變,而有「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的叢林制度產生。從此,僧團藉由清規來規範大眾的生活行儀,藉由共住規約來維繫大眾的清淨修行,訂定各項修持行儀、日用軌範,令僧眾威儀具足,心不放逸,甚至設立僧眾「四十八單」職事,讓大家分工合作,促使寺務運作組織化。由此,中國僧團走向制度化。 


  然而佛教傳到現在,社會的情況又改變了,因此,我們除了保存傳統佛教的禮儀清規之外,更要因應時代的需要,重新估定價值,訂定適合佛光人的組織內容,舉凡人事制度和福利辦法等,把制度化的管理系統融入教團裡。   在我們訂定辦法的原則裡,凡是佛光山徒眾,只要佛光山接受你,你一生一世都不用掛念、擔心。無論你做人處事好或不好,只要不違犯嚴重的規矩,常住都會保障你的一切。所以,不像過去說,出家人老了沒有人照顧,病了沒有人照顧。在佛光山,都沒有這許多問題,可以安心修道、安心弘法、安心為大眾服務。 


 【註釋】 師姑、教士:在寺院中,為佛教奉獻而未婚的在家女眾,稱為「師姑」;未行剃髮而服種種淨業作務的在家男眾,稱為「教士」。 �之學會,更而應用於寺務行政、弘法事業上,不但受到社會大眾的看重,自己會覺得做什麼事情都能夠得心應手,而不至於這樣也不會,那樣也不懂,事事受挫。這不是很好嗎?


 問(27):一個稱職的行政人員,需要具備什麼樣的能力與條件?

 答:稱職的行政人員要有豐富的常識:對人事的常識,對各種機構的認識,對整個社會脈動、時局的常識,要善於應用常識。佛門許多常識都要懂得,如法會、出坡、公務、經懺佛事的開牌。還要學會行政策劃、懂得總務會計、經歷四十八單、通達人際關係。


   此外,要有人緣、胸量、包容,文字流暢、通順,要很正派,做事謙虛有禮、主動積極,為人正派、守時負責等等,這是一個行政人員應有的條件與能力。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