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瑕随笔:教育,要沉住气了(一)有感于微信群里的父母们


清瑕-100770  11/15   10877  
4.0/1 



  教育,用沉住气了(一)

              ---有感于微信群里的父母们


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讨论挤挤挨挨地出现在电脑上、手机上。微信群便是目前最流行最快捷的交流方式之一。它压缩了空间,浓缩了时间,把地球人分成了不同的群。


于是,不同种类的教育微信群也应运而生了。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育儿心得,层出不穷,眼花缭乱。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也常在微信群里转悠,常有父母加我,被问及一些教育问题。 最多的就是,本来心态还好,看到牛爸牛妈那么多,说的都有理,突然觉得教育好难呀。天天讨论,简单问题有时一下变复杂了。这样讨论学习下去,我们反而变的不知道怎么办了,越来越觉得压力倍增。一边是对孩子的高要求,一边是又听到某个孩子忧郁了,哪个名校的孩子自杀了。十分纠结,万般焦虑!


既想望子成龙”,又想快乐轻松”,已经成为当代父母的时代病了。根据不同的群体,我大体把这些教育群分成普通父母群高知父母群


普通父母群的焦虑表现出的是盲目。只要有谁在群里说哪个奥数班、美术班、写作班比较好,就马上跟风,认为找到了真正的宝藏,一定要带孩去试试,一定要让孩子去学一学。孩子在休息日疲于奔命,耗去无数时间,一事无成的例子比比皆是。


高知父母群的焦虑表现出的是折腾。他们大多是社会精英,自身专业的优秀造就了他们在孩子教育问题上,表现出难得的关注,内心也充满了期望。他们喜欢研究和探索,他们会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引经据典,大数据说话,最后得出可行性结论,一讨论就是N多天,精益求精的程度令普通人感叹。


父母如此焦虑,无法定心,让我常想起一句话:“沉住气了”。这是我2004年收获的一句话。那年,我有幸听过陶继新先生围绕教育与儒家文化的一次谈话。谈话过程中,他会很自然地留出空隙,让你发表想法,提出见解。整个谈话过程,他都认真倾听,认真作答,目光亲切而自然。


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沉住气了。当时自己还年轻。现在想来,陶先生看似从嘴边随意道出的一个词,却是对教育最深刻的阐释,是长期生活体验和精神积累的结果,代表着一种生命的厚度,对教育思考的深度。


看到大家的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想起父母的焦虑,既有一定的道理,也没有太多的必要。这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也给了我一定的警醒。还是想借用陶先生的话,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 教育,要沉住气了!


《管子•权修》中这样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是一个终身的事业,而教育也是一个终身的事业。在西方,也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三年才能培养一个贵族”。其实,教育的基本问题,就是通过思想、知识和技能的传播,引导和辅助人的成长和创新。人的成长规律决定了教育的基本规律,古今东西,概莫能外。教育本质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代一代人接力相传的不朽的事业。面对这样一件久远的事业,我们没有理由沉不住气了。不管你是一个教育研究者,还是一个教师,或者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父母,一个思考教育的人。


学会教育,最重要的是学会尊重人的成长规律。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都能“沉住气了”,我们自身教育行为是不是需要深刻反思呢?有些父母,在教育中急于求成,孩子不到学字的年龄就急于教他认识“汉字”,孩子手还没有握笔杆的能力,就急着让孩子学习书写,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再如,孩子一次考试失利,好像天要塌掉了,表现的比孩子还着急,要不责骂,要不急着给请辅导老师。其实,这种失误正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须,是教育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继续成长的绝佳机会。


拔苗助长式的教育,只能让教育走到教育的反面,这是对教育规律,对人的成长规律的最大的违背。也深刻折射出现代父母潜意识里的几个字:字,字,字!家长不平和的心态,在探讨中都能看到,表现在生活的时时处处。


究其原因,还是教育的功利思想作怪,把考名校、攀藤校当成了教育的目的,忘掉了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这个教育的根本命题。


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香。人的性格不一,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的孩子应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教育不能也不该搞一刀切。教育群里人云亦云,只能害了孩子;沉住气了,根据孩子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的情况因材施教,才是最好最适合的教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


教育应该是这样的,她是教孩子学走路的一份扶持,而不是急于求成的拖拽,是一份默默的智慧的注视,而不是为他规划好路径,包办好一切……

微信群时代的教育,需要每个父母都沉住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