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50《僧事百講》祈願告白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10/14 14260
祈願就是一種修行。 說好話都有功德了,何況是祈願,這更加的有意義。
一篇祈願文,我把它設定在四分鐘、五分鐘能讀完,每天用它做早課、晚課讀一遍,每天願心周遍於法界,周遍於許多眾生身上,意義很大。
寺院裡,無論是向佛菩薩、諸天,或是向法界一切眾生表白,都有它特殊的儀式或方式。舉行法會時,往往主法和尚或維那師都會在佛前宣讀文疏;齋堂用齋前,知客師會帶領打齋信眾「拜齋」,並宣讀齋條;就是平時,信眾念誦祈願文,祈求佛菩薩為自己消災增福等,也都是向佛菩薩告白的儀式。
除了對崇高的信仰對象稟告,寺院有事情要向僧信二眾宣布時,則可以用貼榜文或掛牌的方式通知。
另外,「回向」在佛教裡,不但是一種殊勝的修行法門,也是一種表白的方式。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以自己修行的善根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意義非凡,不僅能長養心量、利益眾生,更是成就道業的要件。
問(1):寺廟舉行法會的時候,主法和尚都會念文疏。請問為什麼要念文疏,文疏的意義為何?
答:寺院在法會結束後,為了向佛祖、上天,或者崇高的信仰對象稟白,都會讀文疏。文疏是一種文字,而上疏表章,是對上做一種稟告。做水陸法會,會讀文疏;做梁皇法會,讀了幾卷《梁皇懺》,要做文疏報告;平常打普佛,今天有多少人供養、用了什麼供品、數量多少,也要稟告。就好比一般人平時送禮,送什麼禮、送多少東西,會讓相關人等知道。所以,念文疏是一種儀式,稟告是一種禮貌,知會你一下,大家知道就好了。
問(2):假如在法會的時候沒有念文疏,功德或效果會不會比較差一點?
答:不會。佛教講功德,有所謂有相的功德、無相的功德,有相的功德就是有名有姓,有多有少,有來有往,有為的功德。無相的功德,就是你做了功德之後,不去執著做了什麼功德,無論是表白名字或不表白名字,都不介意,只要自覺心到意誠,盡到心了,盡到意思了就好。或許無相的功德更加廣大無邊。
問(3):齋主或信徒對文疏應該要有什麼觀念?
答:信徒、齋主對文疏是非常重視的,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不但出錢,還花時間,這一堂功德,如果不替他向三寶、上天、護法龍天表白一下,好像會沒有人知道,甚至覺得自己好像沒有做功德,有落空的感受。實際上是不會的,所謂「財進山門,福歸施主」,你盡到心了,福報功德簿就已經記上一筆,不在乎你表不表白了。
問(4):文疏是不是也有不同的種類?
答:當然有。比方延生文疏,是用大紅紙寫的。是用來祝賀的,延生的文疏,多用於慶典、佛化婚禮、過壽祝壽,或者房屋落成等。
往生文疏,是用白紙或黃紙寫的。例如亡者往生的頭七、二七、週年,或者放焰口、做水陸、打往生普佛、三時繫念,都有讀文疏。
文疏,在中國大陸稱作文疏,在台灣稱表章,就是上表、讀文告,等於過去向皇帝上疏,向皇帝表章、呈告的意思。
問(5):文疏既然是為信徒宣讀,那麼是由信徒自己來宣讀,或者是由誰在法會裡宣讀?
答:宣讀文疏應該由方丈大和尚來讀。不過有時候大和尚年高德重,或者是年紀老了,看不清楚文疏上的小字,可以有代理人,大部分都交由知客師或維那師代讀。
問(6):叢林寺廟裡,有事情要讓大眾知道,貼榜文也是一種通知方式。請問究竟什麼時候要貼榜文呢?
答:榜,是比較隆重的法會時才用的,等於過去國家「出榜安民」,寺院也是一樣,一旦今天要動用到出榜告眾,那麼在山門口就會張貼一個很大的篇幅說明,一般是說明法會的緣起、意義,或是參加人需具備的條件等。
什麼時候要貼榜文呢?例如寺廟落成,要貼榜;啟建水陸法會,要貼榜;傳授三壇大戒,要立榜,等於是昭告天下,讓大家知道寺院將要舉行隆重的法會。
問(7):除了貼榜文以外,還有一個告示法,叫作掛牌。什麼是掛牌呢?
答:掛牌是通知小一點的事情時所用。寺廟裡,常常會在齋堂外面掛牌,知會大眾今天中午要在哪裡上供;今天下午二時、三時要做哪一類的普佛;今天晚上需要哪幾個人去哪裡做焰口佛事。掛一個牌在齋堂門口,大家走到那裡去吃飯就會看到了。
問(8):各個宗教都有祈願的儀式,那麼,叢林寺院是在什麼時候舉行祈願的儀式呢?
答:這不一定。一般是在正月初一,新的一年開始就會有祈禱法會,對諸佛菩薩、上天作一個禱告。不過,現在宗教裡,用「祈禱」的名詞很多,因此佛教慢慢的就比較少用,大都用「祈願」、「讀文疏」、「讀疏」或「上表章」。
文疏什麼時候宣讀?大部分是在法會即將圓滿結束前,就要拿出來讀了。「今天舉辦這一個法會的意義是什麼,內容是什麼……」,就這麼宣讀一下。
問(9):祈願儀式一般是在寺廟舉行法會的時候做,那麼有沒有例外不在寺廟裡做的呢?
答:如果這一堂佛事是在戶外進行,比方開路,要啟告十方;開河,也要做一些禱告。只要與佛教有關的祈願儀式,主法會讀文疏。
問(10):對一個佛教徒來說,有沒有說一定在什麼時間要祈願?
答:說到祈願,佛教徒的修行當中,主要的就是要有願力。信、願、行三資糧中,「願」是很重要的,沒有發願、沒有立志,力量總是不夠。所以要祈願,願我的父母身體健康,願我的親人都能富樂,願我的好朋友都能成就,願社會進步,願國家興隆,願世界太平,願人民安樂……,這都是一種自我發願。
不過,願要發自內心。諸佛菩薩於因地修行,沒有不發願的。例如普賢菩薩所發的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又如藥師佛的十二大願、觀音菩薩的十二大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每一願都是要度眾生,每一願都是要成就大眾。所以,發願就好比立志,有志者事竟成,有願必成,有願就能成功。
祈願的時間,可以固定下來,也可以方便隨興。次數一日一次,或是一日數次都可以。
問(11):做一位佛弟子,在佛化生活當中,有沒有必要常常祈願,或者每天都要祈願?
答:祈願就是一種修行。我最近作了一百篇的祈願文,定名為《佛光祈願文》,我為父母祈願,為師長祈願,為探險家祈願,為很多有功於社會的人祈願,為許多清道夫祈願,為很多的社工祈願,為孕婦祈願,為天下的丈夫祈願……,我為他們祈願祝福。
每天念一卷經文,或許你不懂其中的義理,但是祈願文,你念久之後會懂的。說好話都有功德了,何況是祈願,這是有意義的。
一篇祈願文,我把它設定在四分鐘、五分鐘能讀完,每天用它做早課、晚課讀一遍,每天願心周遍於法界,周遍於許多眾生身上,意義很大。
問(12):您做的《佛光祈願文》,也可以算是文疏的一種嗎?
答:文疏是為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家而作,而我作的祈願文則是大家都可以用。如果每一位佛教徒都能擁有一本,每天讀一篇,不妨試試看,一百天讀下來,會有什麼樣的感覺?一遍讀完了,回頭再讀一遍,等於誦念《般若心經》,念上一百遍、三百遍,就能體會經文的意義、內容是很微妙的。
過去在中國大陸,對佛菩薩宣讀的「文疏」,以及台灣的「表章」,都要用某種腔調來朗誦,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因此,我作《佛光祈願文》,採用口語化的「祈願」,方便一般人誦讀。
問(13):在家居士在家裡做早晚課,祈願的時候,一定要念出聲嗎?有人說,假如沒有念出聲音來,佛菩薩就會沒有聽到,有這回事嗎?
答:這是不會的。在佛教裡,有聲的唱誦、稱念,或是沒有聲音的默念、默誦,對修行都是有助益的。
有口無心不行,但是有心無口,沒有聲音,有時卻很管用。在家居士早上起床之後,可以到佛前去做早課,或者是在還沒有下床前,就在床上默念一遍祈願文,例如《佛光祈願文》裡的一篇〈晨起祈願文〉:
慈悲偉大的佛陀!今天又是一個新的開始了!
所謂「一日之計在於晨」。在如此美好的早晨,回憶往事── 我雖曾失敗,但從來沒有失望; 我雖曾傷心,但總能安然釋懷;我雖曾受委屈,但知道世間一切緣起緣滅; 我雖曾流過淚,但深信人生明天會更美好。
今天,在您佛陀的慈光加被之下, 祈求您賜給我勇氣,面對今天所有的挑戰; 祈求您賜給我忍耐,接受今天所有的挫折; 祈求您賜給我力量,承擔今天所有的工作; 祈求您賜給我智慧,感謝今天所有的因緣。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幫助我啟發智慧,請幫助我打開心眼, 能讓我欣賞天地的美妙,能讓我感恩人間的溫暖, 能讓我得到朋友的提攜,能讓我明白佛法的珍貴。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幫助我成為一個心靈的富翁, 每天歡喜付出,每天樂於結緣,每天慈悲喜捨,每天寬厚待人。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幫助我成為一個生命的勇士, 能夠思惟清淨,能夠經常奉獻,能夠諸惡莫作,能夠眾善奉行。
慈悲偉大的佛陀!
祈求您的加被──
願我有靈慧善巧,擁有佛心;願我有般若慈光,救人苦難。
慈悲偉大的佛陀!
我感受我有您活在我的心中,我明白我為歡喜而來人間的, 我懂得我為奉獻而入社會的,我知道我為圓滿而修佛道的。
我發願從現在起── 每天要利樂有情,自覺覺他; 我發願從今日起── 時刻要福國利民,度己度人。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接受我今天晨起後,真心對您的祈願!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接受我今天晨起後,真心對您的祈願! 出了門之後,不管是坐飛機、坐火車,或者是坐汽車,就是旁邊有人,也沒有關係,拿出準備好的祈願文,可以不開口念,就默念於心。總之,念佛不離心,念念於心,都很有用的。
問(14):說到每天祈願,一般在寺廟裡吃飯要祈願嗎?
答:稱念、發願、讚歎都是佛教徒的修行。
一般在寺院裡吃飯,飯前會唱〈供養咒〉,供養諸佛菩薩及一切眾生。
開始用飯時,先吃三口飯,並在心中祈願:一願諸惡莫作,二願眾善奉行,三願眾生得度。
吃飯時要作「五觀想」: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面對信施的供養,要想想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反省自己的德行堪受得起這些供養嗎?對所受的食物,無論其美味與否,都要不起貪、瞋、痴心。要將所受的食物,當作是療養身心的良藥,飲食適量,才能資身修道。
吃飯時「五觀想」,抱著感恩、慚愧、歡喜、平等、精進的心來受食,也是一大修行。
飯後唱誦〈結齋偈〉,將食用這頓飯的功德回向給施主,祈願他們都能幸福安樂。
問(15):在家中學佛的人,吃飯以前,要如何祈願?
答:在家學佛的人,吃飯前,可以稱念〈供養咒〉,這是一種方式。還有一種,稱念「願修一切善,願斷一切惡,願度一切眾生」。也有的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或者稱念國際佛光會每一次集會都會念的〈回向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也很有意義。
問(16):一個人在祈願的時候,應該用什麼心態來祈願?聽說有人在祈願時,因發出的心意不真誠而鬧出笑話。
答: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趣聞。有一位信眾過生日,找來一位法師到家裡替他誦經祈願。當法師誦完經後,便向諸佛菩薩祈願,趁此也幽了他一默。
法師說道:「南無遠方菩薩啊!請您光臨這裡,有一位施主今年六十歲過壽,請您要瞭解他的心意啊!他希望您能賜給他富貴,讓他能升官發財。遠方的菩薩,您聽到我講的話了嗎?」
這個信徒聽了,覺得不大對勁,拉拉這個法師的衣角說道:「欸!師父、師父,你怎麼找遠方的菩薩?距離這麼遙遠,他怎麼聽得到?你找近處的菩薩不是比較好嗎?」
這時候師父就說:「近處的菩薩?我怕他知道你為富不仁,平常不做善事,而不肯來加被你啊!遠方的菩薩,距離很遠,不知道你做過的事情,還有可能幫你的忙。」
法師的幽默,為的是讓這個信徒知道:自己平時不播種,怎麼會有收成呢?沒有實在的做功德,沒有實在的做善事,光求菩薩保佑是很難相應的,是不合乎因果法則的。就好比一顆沉在水底的石頭,我們一味地祈求菩薩加持,讓它能夠浮起來,它還是不會浮上來。所以,世間上任何事物,都有其因果關係,要想怎麼收穫,就必須怎麼栽種。
問(17):祈願文是祈求發願的人自己讀,或者是由專人來讀?
答:每一個人修行時,都可以為自己祈願。例如:「我讀過經了,期望能將這本經的功德回向給我的父母,祝他們身體健康。」或者是:「希望自己現在要做的這件好事的功德,能讓社會太平。」有時是大家共同完成的事情,那麼也可以請一位法師代大家發個總願,比如:將來要上升佛國、親近如來、擁護三寶、願社會和平等等。或者自己在寺院做了一個什麼功德,要想由法師代為發願,例如,由住持在法會上說:「某某人找我來念經,希望佛祖能加持他、保佑他。」這也是可以。
問(18):除了「祈願文」,還有一種「發願文」,什麼是發願文?
答:說到發願文,有念佛的發願文、讀經的發願文、做好事、做功德的發願文。其實,發願文就等於祈願文。我要發願:願度一切眾生,願做一切好事,願將來能為佛教做什麼好事,為社會做什麼好事……,或者,我要發願辦一所學校,我要發願辦一所孤兒院;我要發願供齋,供養多少苦難的人;我要發願製作多少點心,與人結緣。願,是時時都可以發的。
唐代道宣律師撰著的《廣弘明集》中,收錄很多的願文,例如沈約作的〈千僧會願文〉、王褒作的〈周經藏願文〉、盧思道作的〈北齊遼陽山寺願文〉等。
民國初年,篤信佛教的戴季陶先生,也曾作〈藥師佛七法會發願文〉,祈願藥師如來加護全民,並效法藥師佛十二大願,以躬親實踐救國救民。
效法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我擬出了四十八個大願,例如: 我願作一棵大樹,枝繁葉茂,庇蔭路人; 我願作一本書籍,展現真理,給人智慧; 我願作一方大地,普載眾生,生長萬物;我願作一朵鮮花,吐露芬芳,給人清香; 我願作一陣和風,吹拂枯槁,撫慰創傷; 我願作一縷白雲,遮蔽炎威,帶來清涼; 我願作一彎彩虹,光華萬千,照耀寰宇; 我願作一輪滿月,高掛夜空,輝映人間; 我願作一個冬陽,溫暖大地,成熟萬物。
世間上最珍貴的能源、財寶,不在銀行裡,也不在錢包裡,而是在我們的心裡。每個人心裡的能源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發願就如同開採能源,人人心中有慈悲,發願將它開發出來,就能人我一如;人人心中有智慧,發願將它開發出來,就能自利利他;人人心中有慚愧,發願將它開發出來,就能謙虛為懷;人人心中有歡喜,發願將它開發出來,就能利樂眾生。
甚至,我們發心吃飯,就能吃得飽;發心睡覺,就能睡得好;發心走路,就能走得遠;發心做事,就能做得歡喜。生活上的一切,都要發願,才能進步,才容易完成。
自古以來,佛教多少的偉大人物,都是靠著立志發願而成就的,例如玄奘大師發願光大佛教、鑑真大師發願到日本弘傳戒法等。所以,人要發願,才有目標,也才會有動力。
問(19):為什麼每一次法會結束以後都要回向?
答:回向,是修行的一種討巧,為什麼呢?回向是回小向大,回自向他,回少向多。比方現在有一塊麵包,原本只有我一個人能吃到,不過我懇切至誠地回向,願和一切眾生共享,願這一片麵包讓普天下的人都能吃到,大家都能得到溫飽,與人共享,更加有味道,就可想這一塊麵包的功德有多大了!當然,貧窮、失業的人士並沒有來吃這一塊麵包,不過我的心意已經表達了。
所以,回向是一種「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的廣大心量,是很有意義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時常做回向的修行,尤其誦過經、念過佛後要回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或者稱念「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乃至念誦「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或者現在國際佛光會倡導的四句偈,不管在什麼時候,也都可以稱念:「慈悲喜捨遍法界」,慈悲喜捨普遍到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藉由惜福、結緣來普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禪淨戒行都是修行;「慚愧感恩大願心」,以慚愧、感恩及大願,做為度眾的活力。
每一次佛事,都能這樣稱念、回向,把自己與虛空法界、一切眾生結合在一起,力量將是奇大無比。
問(20):回小向大、回自向他、回少向多,是什麼意思?
答:回向,有回自向他、回事向理、回小向大的意思,是很有意義的。
所謂「回自向他」,就是將自己的修行功德,回向饒益一切眾生。「回小向大」,就是將小乘的自覺心,回向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回事向理」,就是將修行的事相功德,回向於不變的真如理體。在事上,一個麵包雖然只是一個麵包,不過在理上,我願意把這一個麵包給普遍天下的人吃,別人就不能說:「你這樣說不對,這個麵包沒辦法給天下的人吃!」因為事是有限的,理是普遍一切的。
回向如同銀行存款,把所有賺來的錢,存到銀行裡,將來可以慢慢地享用。那麼把功德存款寄託於未來,有朝一日自己也可以得度,願以此功德,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以此功德,將來消災免難……。
回向好比是以手中的蠟燭點燃其他的蠟燭,非但手中的蠟燭,光芒不會因此減弱,還會因為點燃其它的蠟燭,而使得室內更加光亮。因此,回向不會使我們的功德流失,反而會讓功德更大。
問(21):過去寺廟裡凡是有活動的時候,都是唱讚子、誦經,那麼現在寺廟裡也唱佛教聖歌,這與唱讚子的意義有相違背嗎?
答:我覺得不但沒有違背,還非常的合適。有時候,唱讚子,可能你不會唱,唱歌則比較容易入門;有時候,唱讚子,可能你不懂它的意思,唱歌則比較容易懂,當然也就更加有效果。讚偈、歌頌都是在讚歎諸佛菩薩,所以,它們相互是沒有違背的。
問(22):在一些佛事懺儀,譬如三時繫念、瑜伽燄口等等,裡頭都會有一段白文。白文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白文?
答:佛教裡,無論是做水陸、放焰口、三時繫念,或是在傳戒、佛七、拜懺、佛像開光等法會開始之前,都會灑淨,以清淨道場。而灑淨時,主法和尚則會念誦一段白水文,希望今天大家都能心靈開光。例如焰口的白水文:「夫此水者,八功德水自天真,先洗眾生業垢塵。遍入毗盧華藏界,個中無處不超淪。水不洗水,妙契法身;塵不染塵,返資自己。蠲除器界,蕩滌壇場。灑枯木以再逢春,潔穢邦而成淨土,所謂:內外中間無濁穢,聖凡幽顯總清涼。」白文如同法語,這是一種表白的方式。
問(23):寺院裡有一種告白的方式,叫作「表堂」。請問表堂的規矩是什麼呢?
答:叢林裡,大和尚、老堂主、首座和尚講話、告眾,叫作說法、開示。而有時候,一些負責寺廟行政的職事,例如知客、維那、糾察,為了常住上一些事故,必須要大家注意、幫助,或者最近大家的規矩鬆散,哪一方面有欠缺、不如法,需要警告大家,就要「表堂」。
維那師父在禪堂裡執行表堂:「我們禪堂裡有什麼事情……。」糾察師父則是在齋堂、大雄寶殿表堂。
表堂的語言,例如:「長老慈悲,大眾注意,學人表堂一件事,今天午齋,行堂叫香延誤三分鐘,飯後自行至大殿懺悔半小時。」或者是哪一個人犯過了,常住公告大眾:「某某人犯了什麼過了……。」甚至不單表堂,還要這個犯過的人跪齋堂,由大眾聽他表堂。表堂後,大眾則不可再議。
當然,表堂有的是好事,皆大歡喜的事;有的則是一些傷感情的事,但是為了常住的規矩,為了大眾的和樂,也不得不執行表堂的制度。
問(24):在齋堂裡,經常會看到很多在家信徒在中間的佛前跪拜,並且還有一位法師在那裡念名字,這也算是告白嗎?是做什麼告白呢?
答:叢林裡,信徒打齋供眾,知客師都會為他們念齋條。有的信徒說:「我今天要打上堂齋,請大家吃飯。」或者「我打了哪一等的齋,請大家吃飯……。」大部分打這種上堂齋的人,知客師父都要把齋主帶到齋堂裡,給大家看一看,也讓齋主看一看大眾。那麼在〈供養咒〉念完了以後,就由知客師父念齋條:「今有本寺信徒護法,哪一個地方人士,敬設上堂大齋一堂供眾……。」大家聽了以後,回答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開動了。那也是一種告白。
信徒請大家吃飯,還要向大家拜謝,這是佛教很先進的道理。過去社會貧窮,請人家吃飯,人家還要向我們道謝:「謝謝你請我」、「感謝你邀約我」……,左一個感謝,右一個感謝。但是現在不是了,現在社會進步,大家都富有了,你請人家吃飯,人家不一定要來,這也很麻煩。所以一旦他來吃了,你還要感謝他的光臨,感謝他的賞光,感謝他給面子,肯來應供、參加宴會。
在佛教,則是感謝他讓我有福田可播種。當然,佛教裡講的是「施者、受者等無差別」,施捨的人有功德,接受的人也一樣能獲得功德;給和受都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