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5 看纽约华人投票

纽约代伟-102179  12/29   7279  
4.0/1 




2015年全美普选投票于11月3日举行,当天纽约市华人投票情况非常冷清,在皇后区法拉盛北方大道某投票站里,从早上六点开门到晚上九点关闭,前来投票的华人选民总共才十几人,在法拉盛这个华人高度聚集的社区,一个投票站全天只有十几华人参加投票,人数显得实在太少。曼哈顿华埠的华人投票率也是极低,投票站的工作人员数量多过选民,而且几乎所有参加投票的选民都是超过65岁的长者,没有见到年轻华人前来投票。

今年全美普选也称作奇数年选举(Off-year elections),通常没有重要职位产生,比较不很吸引人们关注。比如这次纽约选民投票,是选出部分州高等法院法官以及部分县检察官,候选人数较少,知名度也不高,不比总统大选或者中期选举热闹引人。即使这样,前来北方大道投票站的韩裔选民数量也远远超过华裔选民,令在选举站服务的韩语工作人员面有得色,华语工作人员则有些尴尬,因为选举站所在地毕竟是个华人社区,韩裔居民只占很少一部分。

少数族裔移民在美国投入公职竞选人数和选民投票率,向来是观察少数族裔是否融入主流社会和参与政治意愿的指标。但是华裔移民普遍对参与政治存有冷淡心理,参加公职选举人数和投票率落后其他族裔移民,甚至不及另外亚洲族群(在六大亚裔族群中,华人是投票意愿最低的群体)。比如在最近一次总统选举中(2012),作为最大亚裔族群的华人,登记选民的投票率为71%,低于菲律宾裔(78%),韩裔(79%),越裔(81%),印度裔(88%)和日裔(89% )。

每次选举之后,各个州市选举局会对候选人及党派投票状况进行分析,包括统计各选区,各个地区及不同族裔的投票率,提供给政府和政党参考,作为将来制定法律政策或政治纲领的依据,而每个当选政客和民代都会借此检视哪个族裔投了自己多少票,以确定未来施政和争取连任的战略。投票率越高的族群,受到关注和重视就越多,政治人物以及政党组织就会常去拜访,倾听当地民众声音,帮助解决社区面对的迫切问题,建立比较密切的关系,进行感情投资,巩固自己的票仓。投票率较低的族群,通常认为不值投入过多资源,政党不会给予足够重视,政治人物对于社区问题视而不见,平时也很少光顾该族群社区。

纽约市约有近五十万华人(2010),合格选民近二十万,但是因为华人投票率一向很低,不能形成重要选举力量,所以每逢纽约州长市长选举时,候选人几乎从未前往纽约几大华人社区扫街拜票(只有2013年市长选举时,共和党候选人洛塔Joseph J. Lhota曾来法拉盛拜访华人商户数次,但是后来败于民主党候选人),鲜少与华人民众当面交流沟通倾听意见,亦未面向华人社区进行竞选纲领宣传,以及开展针对华裔选民的社区外联工作。当选以后更是高高在上,对于华人不理不睬,或者仅仅口惠而实不至。

以纽约市现任市长白思毫(Bill de Blasio)为例,他在2013年竞选时高喊关注少数族裔权益,以75万余票对25 万票击败对手获胜,其中华裔选票2万多张不到3%,看起来无足轻重影响不大。 上台以后明显忽视约占纽约总人口的6%的华人,从来沒有主动参加过任何华裔社区活动,反而首先宣布伊斯兰教的两个节日为公校假期,而无视选前对于华人春节的许愿。虽然无论从华裔人数,从争取时间,从节日知名度来看,农历新年都不应该排在伊斯兰教节日的后面(后来在华韩社区民代强烈抗议和纽约州议会的压力下,白氏才迟迟宣布春节校假)。白思毫此举明显是在讨好非裔和伊斯兰选民,为将来市长连任预做准备。另外白氏还不顾社区反对,强行改动华埠土地使用,引起华人多次举行反歧視反逼迁反貴族化开发的遊行。

华人参与投票非常冷淡,表面原因通常归于生存奔波无暇投票,或者英语欠佳不谙美国政治,但是更为深层原因,应该还是因为历代华人来自专制中国,无论清朝末年,国民党时期以及中共当政,从来没有受到民主启蒙以及民主实践,缺乏民主意识以及参与要求,不知美国政府与中国政府本质不同,民有民治民享的人民自己的政府,受到人民监督并为人民服务;不知主权在民天下为公,每人一票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当家作主神圣体现,可以决定社区乃至国家的命运;不知维护和实现个人以及族群利益需要大声说出为人听到,而利益表达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参加各种选举投票 (像是韩国台湾民主化以后,民众初具民主意识,踊跃投票参与热情极高)。

提高华人投票率应是今后华社民意代表,社区领袖以及中文媒体的义不容辞的重要工作。应当经常开展讲座举行宣传,重点在于普及民主教育,推广政治常识,讲解参加选举重要意义。要让华人明白,你的一票非常重要,尤其华人美国属于少数族群,放弃投票将会处于非常不利地位,在大陆对于政治没有兴趣可以明哲保身,而移居民主国家以后对于政治冷淡就会处处吃亏。亦可从切身利益出发,明确告诫华人如果不去投票,政府行政系统以及民意机构将无法听到华人声音,就会忽略华人存在,无法了解华人需求,当然也就不能保障华人权益。而且还有可能对于未来美国经济生活各项改革,社会福利政策调整,人力资源重新分配,以及新生一代在美接受教育权益起到负面影响。以此利害关系动员华人参与政治活动,通过投票勇于表达个人意愿,主动维护自身以及族群权利。

同时也要尽量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保证华人毫无障碍地行使投票权利。比如在法拉盛这个华人高度密集选区,今年选举的选票上,竟然没有列入中文译文,反倒印有西文以及韩文译文,严重影响华人理解选票和作出选择。就有华人选民因为看不明白选票内容,耗时很久无法确定,最后放弃投票不满而去,使得本来就已很低的投票率更显低落。根据美国1975 年选举法规定,如果某个行政区县有超过5%选民(或者1万选民)英语较差而必须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时,选举局必须作出适当安排,印制多种语言选票,通告,指示,标记,以及配置多种语言工作人员,纽约市就有曼哈顿,布碌仑,皇后三个区符合这种情况。华社民代以及社区委员等今后应在选举之前及时介入,检查选票内容设计,确保列入中文说明,最大限度方便华人选民投票,尽量提高华裔选民的投票率。

过去的情况也有证明,如果对于候选人物不太熟悉,那就很难说服华人前去投票,参与选举比率就会低落。今年纽约普选,几乎所有华裔选民对于法官和检察官 候选人基本情况一无所知,踌躇再三无法判断,最后随便圈了几个人名交差了事,使得投票变成盲目抽签,选举失去真正意义,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华语媒体应当积极承担更大责任,在选前报纸电视做些公开背景介绍,包括各个参选人的基本经历资历,成绩风评考核,当选以后规划设想等等,提供华人选民作为选择参考。社区在平时举行各类活动的时候,或者选前举行专门选民见面会,把参选人请过来直接交流(相信参选人也乐于出席),回答问题提出建议,一回生二回熟,选民一旦和参选人接触之后,对于参选人政纲议题有更多了解,就会产生具体印象和个人偏好,投票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资料来源:英顺/英顺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