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林语堂与赛珍珠的决裂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孙燕


孙燕-1325  09/23   15198  
5.0/3 

    林语堂以一部「京华烟云」被多数中国人所熟知,其实早在1935年他就凭「吾国与吾民」而轰动美国。塞珍珠以一部「大地」闻名于世,并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塞珍珠提议并帮助林语堂出版了「吾国与吾民」这本书,两人为此结下友谊。他们既是合作者又是好朋友,他们也是中美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者。两个人都对彼此的文化非常熟悉并有深入的研究,可谓学贯中西。遗憾的是他们最后竟然反目为仇形同陌路,其根源是文化的差异使然。

    中国人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靠字,表明了全部心态。中国人认为有困难找家人或朋友帮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从出力到出钱,都指望亲戚朋友。过去由于中国的商业和服务业不够发达,中国人遇到困难只能靠别人帮忙,由此演变成习惯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实际上这是一种陋习,人们虽然痛恨这种文化却都遵守着,没有人勇于打破它。

    美国文化在这个方面正好相反,他们不会为了面子而做违心的事,尤其在金钱上,他们分得很清楚。你管美国人借钱,如果他认为不合理,他会直接了当地拒绝。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小气,如果他们认为需要,他们可以无偿地捐赠钱和物给非亲非故的人,这就是美国文化。美国的慈善事业在全世界开展得最好,是因为众多的美国人,包括富人和穷人的无私捐赠和奉献。美国社会的制度和分工使各种需求都有地方解决。比如搬家找搬家公司或短工而不必找朋友,缺钱找银行贷款。自力更生在美国是一种理念而不是口号,他们不会轻易找别人帮忙,更不会开口借钱。

    为此我做了一个调查,我采访了近二十个美国人,我的问题是:如果有人向你借一万元,你在什么条件下可以借。第一个问题是如果亲属为治病急需钱,所有人都表示如果他们有钱可以借,同样情况如果是朋友,则多数人表示拒绝。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投资人需要帮助,如买房或做生意,不管亲属还是朋友,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表示拒绝,其中两个人表示如果让他参与投资,可以考虑。调查中我也问道如果你有事,你会不会向亲戚朋友借钱,他们都回答说不会。

    我采访的对象是成年美国人,从调查的结果不难看出美国人的处事原则,调查中很多美国人说:我不是银行,他们有事应该去找银行。我努力赚钱,我会看紧我的钱。

    林语堂与赛珍珠是多年的老朋友,当年林语堂研究中文打字机花光了全部积蓄,不得不举债,他首先想到了好朋友塞珍珠。林语堂自认为钱是用于研究打字机,是正当需求,而赛珍珠又拿得出,所以他才向赛珍珠开口借钱。赛珍珠虽然有钱,可她不见得对打字机感兴趣,她的拒绝自有她的理由,也是她的自由。但林语堂以中国文化来衡量就觉得难以接受。赛珍珠可以收养儿童,可以出资成立赛珍珠基金会,这足以说明她是一个无私而且慷慨的人。我为他们的决裂感到惋惜。

    这就是中美文化的差别。每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所不同,要尊重别人的选择,尊重别人等于尊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