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76《僧事百講》義工菩薩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3/09   14416  
4.0/1 





  信徒是懷抱著法喜在佛門服務,因為那裡能成就他們廣泛學習的機會,進一步提升他們信仰的層次。 

  諸佛菩薩常住世間,為迷茫眾生的依怙,出家人精進不懈,為世人做諸佛事,他們都不求回報,義務為眾人發心奉獻,他們也是義工。 

   自古以來,有一群人為世間貢獻良多,卻往往為人所忽略,那就是「義工」。佛教也有義工,佛陀可說是義工的始祖。諸佛菩薩、歷代大德,他們都能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奉獻人群、關心社會,甚至發願弘揚佛法,將娑婆世間建設為人間淨土。真正的義工,是效法諸佛菩薩的精神,以慈悲心普施饒益,平等心利樂有情,我們稱這樣的人為「義工菩薩」。 

  在這個講次裡,就著「義工菩薩」的定義、應有觀念,以及佛教如何發掘義工、施予義工教育、獎勵,乃至如何做「義工的義工」等相關問題,提出解答。 


 問(1):首先請教大師,現在的社會流行講「義工」,究竟要做哪些事才能稱「義工」?

答:所謂的「義工」,就是服務人群,做有益於大眾或幫助他人的事。義工不是職業的、不是有所求的,不是為了待遇、不是為了得到對方的感謝,或有什麼企圖心才去做,義工純粹是義務性的服務。

   例如到寺院道場掃地、灌溉花草、園藝整理;客人來了,主動去倒茶、招呼用餐,為客人介紹、導覽環境,或看到他人很忙,上前為他服務;寺廟裡要曬藏經、要清洗佛像、上油漆,偶爾寺廟裡的設備故障了,需要維修,這些工作都需要人發心幫忙,義工可以做的事很多,並沒有特別的限定,只要是對信仰、對大眾有幫助的事,義工都可以來參與。 


 問(2):現在的社會,還有所謂的「志工」,究竟「義工」、「志工」,兩者有什麼不同? 

答:義工和志工不一樣。義工是有情有義,是以仁義的胸懷為人服務;志工,是過去政府所用的名詞,是領薪水的;志工是「我有『志』要做這件事情」,但不一定是好事;志工是有企圖心、有這個需要,立志非要做這件事卻沒有「義」,而中國崇尚「義」,所以還是做「義工」比較好。 

  自古以來,對社會有貢獻的市井小民,稱為「義民」。一塊田地布施出來,收成的作物都供給大眾食用,就是「義田」;鑿一口井,供應大家取水,就稱「義井」;軍人仗義保國衛民,稱「義軍」。其他如點一盞燈照亮黑暗、造橋鋪路方便行旅、在路邊施茶,供行人解渴,這些都是「義行」。現在的人以義診、義演、義賣、義唱等方式,協助推展社會公益,舉凡對社會人類有貢獻、利益的事,我們都可以稱為「義」,這些行義的人到最後就成為「義人」。 

  我們稱他們為「義工菩薩」。諸佛菩薩常住世間,為迷茫眾生的依怙,出家人精進不懈,為世人做諸佛事,都不求回報,義務為眾人發心奉獻,他們也是義工。

   同樣為社會大眾服務,「義工」與「志工」意義大有不同。就如知識有善有惡,聰明也會被聰明誤,般若智慧純粹是善美的、利益他人的。就常理上來說,「義工」與「志工」的定位就很清楚了。 


 問(3):講到「菩薩」,一般人總認為菩薩就是供奉在那裡給人禮拜,我們講「義工菩薩」,這是為人服務的。究竟是供人禮拜的菩薩好,還是為大家服務的義工菩薩好呢?

 答:做一個給人禮拜的「菩薩」好,還是為人服務的「義工菩薩」好?就如慈悲與恭敬,對上要恭敬,對下要慈悲,恭敬裡要有慈悲,慈悲裡也要有恭敬,二者不可分開。

   義工,是替人服務、替人做事的。到醫院,幫助有困難的人填表格,就是醫院的義工;在火車站碰到不認識路的人,帶他去買票,是火車站的義工;過去我們曾經成立「義工媽媽」,在路上照顧學童,為他們服務這是義工;還有義工菩薩、義工服務隊,他們救災救難,都是義工。

   因此,做義工為人服務好,還是受人恭敬好呢?有一句話說,欲作佛門龍象,先作眾生馬牛。要受人恭敬,要常行慈悲,要廣修福報,你才有足夠的德行讓人恭敬、禮拜。


 問(4):現今社會有一個很好的風氣,就是很多人喜歡做義工,其中也有人選擇到佛門做義工。來佛門的人都是哪些動機呢?

 答:在社會上,一般義工是有待遇的,但是佛門裡的義工,他們到寺院的動機很單純,都是沒有待遇的服務奉獻,那才是真正的義工。

   有的信徒到寺院來為大眾服務、為佛菩薩效勞,他認為佛菩薩都有看到,在他們的心裡會得到很大的建設。有的信徒是懷抱法喜在佛門服務,那裡能成就他們廣泛學習的機會,進一步提升他們信仰的層次。到佛門做義工,只要有心,不論是什麼身分、地位,從事什麼職業,一樣都能歡喜自在。


 問(5):到寺院來當義工,是不是有時間上的限制? 

答:到寺院做義工,可先衡量自己的時間和條件,如:我只有禮拜天能來、禮拜六能來;我只有上午能來、下午能來;我只能做一小時、能做三小時;我能做一個月、三個月,我能做三年等等,這些都要事先講清楚、說明白。

   一個人發心,不要超過自己的能力範圍,量及自己的時間、經濟、能力等,別發露水道心,要持續長遠的耕種這塊福田。 


 問(6):到寺廟擔任義工,可以在寺廟裡用齋嗎?他能動用常住的物資嗎? 

答:佛法有所謂的「三輪體空」,我布施,有功德;我接受,也有功德,因為「施者、受者,等無差別」。我們不能只有布施而不肯接受,佛門裡是給得起,也要能受得起;我能給人,我也要能接受。 

  義工在寺廟裡服務,到了要用餐時,就和大眾一起用餐;大家休息,要喝茶了,就與大眾一起喝茶;甚至工作到很晚,寺廟請你安單,寺廟是我們法身慧命的家,你也不能拒絕。就這麼適當的為常住效勞,常住也適當的為我們體貼,這是合乎情理的往來。 


 問(7):如果義工在常住工作,不小心損壞物品,如打破碗、茶杯,乃至花草樹木,義工需要賠償嗎? 

答:在寺廟損壞物品,必定是在不小心、不留意的情況下,也不需要論及賠償。難道寺廟這點情義都沒有嗎?義工就只能來為我們服務,常住稍微有點損失,佛菩薩、寺廟、常住就擔當不起嗎?佛菩薩連這點慈悲、諒解都沒有嗎?我們不能陷佛菩薩、寺廟、道場於不義。 

  義工如果不小心損壞東西,說:「我損壞了常住的什麼東西,怎麼辦?」心裡勿須掛念,你將來有機會再捐獻就好。說到賠償、往來,這就太傷和氣、感情了。 


 問(8):有些信徒擁有特殊專長或技能,他們到寺廟做義工,如果要轉為專職、有受薪的工作可以嗎? 

答:到寺廟裡做義工,要先講清楚、說明白;有的人發心做義工,不需要常住為他考慮多少待遇。但個人如有特殊情形,也可以向常住說明,如:他來做義工,需要常住替他解決交通問題,要有交通工具或長期的交通費才能來;或者他有特殊專長如會計、出納、設計等,正好是佛教所需要的人才,但是他目前沒有收入,為了來寺廟服務,反而還要增加很多的支出,做義工有困難,在這樣的情況下,常住應該為他負擔起這些責任。

   有需要生活費用的義工在事先作說明:可做全職,但生計有困難,不過個人生活很簡單,現在外面的薪資是一萬塊、兩萬塊,只要常住給我一半的薪水能有飯吃,就能專職,這樣的要求也很合理。

   我認為今天佛教要用人才,寺廟與做事的人之間應該權利、義務要相對等,不要只想著找免費的義工來做事。義工,不要錢,卻少了一分責任;義工與專職的人不同,專職的人因為有責任在身,就必須負責在期限內把事情完成。所以今天佛教要發展,應該適當給予專業人員薪水。


 問(9):說到「義工菩薩」,菩薩道本來就是難行能行。義工在工作中,不免會遇到一些挫折、困難,該如何化解、面對? 

答:一個人到寺廟擔任義工,先要為他建設一個信仰上、精神上的信念:人,有對不起我,佛菩薩沒有對不起我。人,有開罪於我,但是因果不會開罪我,因果很公平。既然發心做義工,就不必為一些閒是、閒非、閒話來計較,不要太情緒化。一句話不能忍耐、一個動作不能接受就鬧情緒,那就不是學佛,而是在學煩惱了。

   我們學佛,一定要有力量,凡事要能看得開、不計較、能忍耐才有功德、才是義工。義工的發心與精神,要比一般在外面服務的、一些有職業的人更高貴、更高尚、更有力量。


 問(10):在一個道場裡有很多義工,有各種能力、性格,各式各樣的義工,身為一個出家人,在義工群裡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答:出家人帶領義工群,要和平、溝通、讚美,要讓大家感到如沐春風。義工不求待遇,發心到寺廟做了半天、一天的工作,要讚美他幾句好話,為他們添油香,這樣也能鼓勵義工持續發心。

   出家人不可以吝嗇於語言的布施,但又不能說得過分,對人的讚美言不由衷,要真心誠意的讓人感到受用。此外,要體貼義工的辛勞、關心他:「你休息一下嘛!」「你做得太多了!」讓他感受到「你知道我的辛苦」,或者慰勞他:「今天加一點菜,大家太累了,要吃飽。」義工們聽了也會很歡喜。究竟有沒有加菜?我想,一句好聽、讚美鼓勵的話,比有形的加菜更重要。

   語言上,能多說一點好話;態度上,能多一點尊重,在各方面都給予義工一些便利、給他們一點尊嚴,讓他們感受到你看得起他,所謂「士為知己者死」,他們就願意為你效力、效命。 


 問(11):在一個寺廟裡,不管是義工或出家人,人際之間的相處應該有什麼樣的分寸? 

答: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互相尊重、互相體貼、互相幫助,不要在語言上太過開玩笑、刺傷人。能在語言上給人歡喜才是圓滿。

   來到寺廟的人,不管是信徒、義工,能夠給他歡喜、給他信心、給他希望、給他方便,對方自然會給予我們回饋。彼此能「敬人者人恆敬之」,相互恭敬、相互尊重,這是很重要的原則。

   然而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由於相處時間久了,彼此很熟悉,在應對或態度上就缺少了應有的尊重和禮貌,雙方都要懂得慚愧、改進。以佛法往來,才不會流於庸俗。


 問(12):義工長年累月在道場裡發心,常住需要給他們一些獎勵或表揚嗎? 

答:義工長期在寺院裡發心服務、奉獻,到某個時期可以頒授他獎狀。雖然只是一張獎狀,也是具有深遠的意義,可以讓義工在精神上得到鼓勵。或者招待義工們吃個年夜飯、招待到哪裡旅行。視義工們發心輕重的情形,適時給予一些鼓勵是很重要的。 


 問(13):出家人要做「義工的義工」,這一句話的內容是什麼? 

答:義工並不是理所當然的要為我們做事,我們也應該回報他們的發心。寺院裡的出家人就相當於老義工,信徒來寺院是新學的義工,他來到道場服務,一定不是很熟悉,要帶他認識環境、認識人,要讓他做義工能得到方便,讓他在這裡做義工,知道有人可以請教、有人可以指示,因為這是他所需要的,義工來道場發心,我們也要能做「義工的義工」。 

  還要進一步去瞭解義工的心理,他有什麼心事?家裡有什麼困難嗎?有人事上的不安嗎?有兒女教育上的欠缺嗎?出家人要關心開導幫助義工,並且提升他們在信仰的層次,讓他們感受到「信仰佛教真好」。 

  對一個義工來說,佛菩薩有沒有靈感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師父們對他的語言、態度、瞭解,對他的幫助很大。過去曾有人問我:「為什麼大家都喜歡為你做事呢?」因為我從不以高姿態發號司令,反而處處為他們「做義工的義工」,因此我的義工就很多了。身為一個出家人,能為信眾做「義工的義工」是很巧妙的佛法。


 問(14):義工對寺廟的運作很重要,寺廟本身應該如何來培養義工? 

答:要培養義工,就需要對義工有所招呼,能提拔、尊重他們。在一個寺廟裡,一個遊客來了,有本領的出家人可以讓他成為信徒;原本是寺廟裡的信徒,也可以讓他成為我們的義工。原本是義工,可以讓他成為我們的幹部;身為幹部者,也可以讓他成為我們重要決策的人。 

  寺廟對於人才,要瞭解他的重要性,要能重用他,懂得用人是一門大學問。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這句話是很有意思的。能善用義工的長才,給予他發揮的機會,讓他感覺到為佛教付出的當中,自己也學習到很多,自己的知識、力量有所增廣,對於自己的修行、習氣的改正有很大的進步,如此就皆大歡喜了。


 問(15):寺廟應開辦那些講習的課程,讓義工們在道業上有所增長?

 答:信徒來到寺院,原本是要來參禪的,可是你忽然告訴他:「你來了,很好,幫我去搬桌子、幫我去掃地。」這樣任意指使信徒做事,也與他的目的相違背。應該先讓他去參禪,然後再邀約他,說:「我要做一件什麼事,等到你有時間,想請你來幫忙……。」總之,要他幫忙,要先讓他歡喜。

   很多年輕的出家人、職事,看到信徒來,就說:「唉呀!你來得正好,你可以幫我做什麼事、幫我做什麼事……。」你知道他來的目的是什麼嗎?他不 是來幫你做事,是來拜佛的。做事,一樣可以在社會上、在家庭做,不一定要到寺院。他還沒拜到佛,你要他去做事,這就是不當,信徒來寺院,目的是參禪、念佛,是來聽經的,我們不可以讓他失望。

   要如何帶動義工參與我們的寺務呢?可以辦一個義工講習會,讓義工在佛法的信仰上更加堅固,讓他瞭解如何與常住的行事配合,讓他對常住的運作有所瞭解,讓他在做事得到巧妙的方法,這會增加他的信心和動力。培訓和講習的課程是有必要的,就算是掃地,要先會拿掃把;倒茶,也要知道開水在哪裡、工具怎麼使用。 


 問(16):義工在寺廟道場的工作內容有很多種,有的是勞力,有的屬於文書方面,寺廟如何讓這些義工在他服務的工作上有所進步?

 答:我們要能評估義工的性質。現在寺廟裡的義工,在他的工作範圍裡,難道就只能做苦工、做雜務嗎?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讓他們發揮。例如,一位大學教授來了,可以請他幫忙校對某一部經典;哪一位藝術家來了,可以請他來幫忙評鑑、印證一下哪一首歌曲、哪一張繪畫,這也是義工。對於一個有程度、有專長的人來了,要給他層次高一點的工作,不是每個人來到寺廟,就只能做掃地、倒茶的工作。 

  寺廟要如何栽培高等的義工?義工到寺廟服務,最初是做招待,招待久了,寺廟的一些事情,要讓他學會報告。例如:他負責的客堂、齋堂、佛殿,或者他在這一年的作業情形、三年之內是做什麼,讓他習慣於經常報告。再慢慢提升,讓他能做講師,他的信仰也會不斷昇華,應該讓義工有這樣的成長,才對得起他們對佛門的這一分發心與奉獻。 


 問(17):道場義工團隊,他們可以到其他寺廟或佛教團體作交流,或者與他們共同做一些義務性的工作? 

答:當然可以,不過還是要有一定的手續。

   例如,我是甲寺的義工,乙寺要請我幫忙,就要表明:「我是甲寺的,請你向我的主管、當家,對我的住持說一聲,讓他瞭解,我會去幫忙你。」等於我已經承認我有個主管,我不能不明不白的又去投奔別家。

   所以手續完備很重要。不要因為程序上的疏忽,造成寺廟和寺廟之間的矛盾,造成彼此之間的閒話,為了個人而造成兩面糾紛、兩面爭取,原本是好事,卻變成不好的事情。這樣的發心固然很好,但是在溝通、禮貌、尊重方面,都有必要特別留意。

   佛教的義工,可以從他的常住到別的寺廟去幫忙,但要合乎程序、合乎情理,就像海軍要去幫忙陸軍,不可以要求他們把海軍的軍服脫了,要換陸軍的;空軍要來幫忙,也沒有必要不准他穿空軍的制服,要他換成海軍的制服。哪一個團體,只要是來幫助我們的,都是義工,不應該有太多的要求和分別。 


 問(18):現在多數的佛教徒也很想為佛教、為寺廟道場服務,您認為在佛教的團體裡,有哪些工作或哪些組織可以讓這些人來發心參與呢? 

答:一般小寺廟沒有那麼多事務,平常也沒有太多的香客、信徒,所以談不上需要義工。需要義工的地方,一定是弘法利生的大道場,有所謂掛單接眾、人事川流不息或舉辦各種弘法活動、往返有很多事的地方,這就要有很多的義工來幫忙。 

  義工如果沒有事做也會無聊,因此義工來到寺廟,要有事情讓他參與。有一類是如倒茶、打掃環境、清潔維護等屬於事務性的工作;再有一類可以擔任會計,替寺院記帳;或者協助常住的文書、行政事務;有的可以幫忙圖書整理、講堂服務,有的可以到佛殿做香燈、司水;有的可以做辦公室行政,有的可以擔任介紹、說明、賓客接待,與來訪者會談、談佛教,總之,要能「量才為用」。如果來者是一位教授,你卻讓他掃地,他當然不會為你掃地,即使這一次替你掃地,他下次就不來了,用人得當是很重要的。


 問(19):如果義工一年到頭為常住發心效命,在年度的大活動結束後,是否也能為他們辦一次慶功宴之類的獎勵?需要什麼樣的活動,才可以為他們辦慶功宴呢? 

答:鼓勵很重要,賞賜也是一種鼓勵。有時像寺院舉辦一場大法會,忙了半個月結束以後,對義工必須有所獎勵。即使是軍隊打仗,也要休養生息;就是機關、工廠裡的員工,也要有所謂週末、週休二日的休假,怎能都不休息呢?牛馬工作也要休息,我們不能把人當牛馬一樣,只是用他,卻不知道要愛護他。

   不過說到慶功宴,寺廟也不能太過標榜,有的信徒不願意這麼做,認為自己才做了一點事,就要寺廟為他辦一個慶功宴,他承受不起,他也不喜歡。所以辦與不辦,適當的分寸拿捏很重要的。


 問(20):在整個寺廟的空間規劃上,是否應該為義工著想?

 答:義工來到寺廟,不能讓他每天都站在走道上,或者都到別人的辦公室、別人的座位上,沒有一個歸處。就如我們到學校念書,學校裡有教室、有我的一個位置;我進團體辦公,團體也要為我找一間辦公室,有一個專屬於我的座位,義工也是一樣。 

  所以寺廟在空間規劃上,要有義工室、休息室、辦公室、談話室,有一個地方可以讓義工們存放東西、讓他作為中心的場所,讓他在寺廟裡有一個歸屬。


 問(21):以上談了許多有關義工的事,出家人是否也是義工? 

答:出家人是終生的義工。我回憶自己的一生,就是義工。我一生都是從事沒有待遇的工作,沒有過年,也沒有假期,但是我做得很歡喜、很自然,我在工作中得到的快樂與法喜,不是任何金錢可以買得到的。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他也不是職業的,是自己發心要來示教利喜、弘法利生;阿彌陀佛莊嚴西方極樂世界,福國利民,也是義工;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給人無畏,是最有大悲心的義工;文殊菩薩以智慧啟發眾生,是最有大智慧的義工;普賢菩薩以十大願行作為眾生實踐的法門,是最有大苦行的義工;地藏菩薩更了不起,他發願到地獄救度眾生,所謂「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佛菩薩、學道的出家人,通通沒有待遇、沒有酬勞,他們都是「菩薩義工」。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