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自豪的美国人(1)我就是主流(二)...
遠近-1230 07/03 14299
4.6/50
远近:自豪的美国人(1)我就是主流(二)
美国是移民国家,号称民族大熔炉或文化大熔炉。华人虽然是少数,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对美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管我们从那里来,对居住国的文化是否认同,我们的第二代都是美国人。根据统计数据,第三代华人还能说中文的10%上下,能读写的更少。更有意思的是,虽然第一二代华人的中学成绩明显好于白人(GPA, SAT);但是到第三代华人, 这种差别就完全消失了。所以, 所谓的华人重视教育, 很可能是由于第一二代移民没有安全感, 以及残存的“惟有读书高”思想。 我认识很多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裔美国人,他们都为自己的种族自豪,而是否能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问题,或者说是庸人自扰。如果我想融入“主流社会”,我就是主流社会;如果我不想融入“主流社会”,我就做一个自豪的“非主流”。Amish 和 Cajuns在美国已400年,他们的祖先都是来自欧洲, 就是主动选择不融入“主流社会”,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重要的是,他们同时也是自豪的非主流美国人。笔者早年在美国南方时,我老板的老板就是Cajun,会说Cajun, 据说现在只有几万人会说Cajun语言,他说“我(Cajun)就是主流”,何为融入?其实,所谓的“融入主流社会”, 也是双向的。比如,几年前旧金山北边Marin就有一个白人青年John Walker Lindh,在美国已经好几十代了,不认同美国文化,不远万里跑到阿富汗加入了塔利班,成为反美斗士,2003年被抓回美国判了无期;又比如,电视上有一个秀,非Amish后代的年轻人,一定要convert 转换成 Amish,很有趣。 美国的可爱之一就是多元化,接纳非主流。难以想象Amish 和 Cajuns在其他国家可以400年不被同化。
对于想融入主流的新移民,必须有自信心和适应力。要有我就是主流的自信。常常有人反问, “你自认美国人,可是别人总是把你当中国人”。 我的回答是,“我是谁,我信什么,是我内在的东西,不应该因别人的看法而改变”。哪里的人都有三六九等,不要因有人对你有偏见,就怀疑自己和环境。苏北籍的上海人也曾被部分上海人称为永远的外地人。而作者当年在上海仅不到半年,就理直气壮地自称是上海人。几年前,占领华尔街运动的人自称代表99%,同时我们看到有人打出标语 反对游行,“我们是1% (We are the 1%)”。这是对自己的自信,也是对体制的自信。如果犹太美国人在电视上自称是100%的犹太人和100%的美国人,华裔美国人也应自称是100%的华人和100%的美国人。所以, 以后如果有人对你说,“go back to China”, 你应该回答“you go back to your cave”。
要积极参与社区的活动,比如选举投票,做义工,回馈社会。我们的居住地是我们孩子的家乡,也是我们的家乡。 家有小孩上学的,应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孩子一起长大。我孩子所在学校,亚裔占40%,可是每次家长会(PTA)时,亚裔只有10%,为什么?你参与越多越深,你对居住地的认同感就越多。另外,对其他文化应多接触了解,笔者认识一些第一代移民,饮食非中餐不用。其实中餐只是美味之一,其他如墨西哥 意大利 日本食物,也相当好吃的。
著名海龟施一公,清华的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在解释回国理由时说,“在美国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我要批评施一公,你自己不认同美国文化,不参与,过客心态,当然觉得自己是一个旁观者;如果你换一种心态,认同当地文化,主动参与社区,就不会是旁观者,而是主人。施院长所在的清华大学,每年毕业生到美国的人数,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比例,都是国内高校第一,远远超过第二名。这些到美国的清华人90%以上,都留在了美国做美国的主人。此次2014年华人民权运动中, 出现的众多英雄中的几位就是清华的毕业生。而那些留在国内的清华人,旁观者一定是远远多于非旁观者的;更不用说那些进北京城的农民工了。其实,施院长回国就是为了做官,享受前呼后拥的感觉,竞争少,申请经费比美国容易;本质上和杨振宁回国没有二样,这些我们都理解和尊重,没有必要打其他动听的旗号。
每次从机场海关进入美国时,常能见到海报“美国脸谱”(Faces of American),上面是十几张脸部照片,不同年龄种族性别的人在一张图上。这就是美国,每个人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既是主流,又是非主流。
1963年8月27日,马丁路德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 他说,“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一个国家,在那里他们将以他们的品格优劣, 而不是他们的肤色,受到评判”。马丁路德当年领导民权运动时,也是少数非主流;仍而,他的观念现在是主流了。今天,美国离这个梦想还有距离,但毫无疑问,正在朝这个方向前进。几乎就在马丁路德领导民权运动的同时,有一个非洲肯里亚的留学生在美国读书,发生了艳遇,后来有了爱情的结晶-生了孩子,但是他总觉得进入不了主流社会,就自己回肯里亚当官了,把孩子丢给了孩子的妈。2008年,那个孩子成了美国总统。如果孩子的父亲还活着,一定会重新认识“主流和非主流”这个话题了。 今天,远近也有一个梦想,有一天,我们每个人,将会以自己个人的品格受到评判,而不是他所在的群体(肤色,种族,文化,工作职业,出生地,性别,教育程度,等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朝这个方向尽一份力。
最后用网友“一剑”的话结束,“抛弃乡恋,立足美国!自信自强,做美国的主人!”
作者:远近; WeChat ID:TonyWang94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