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09《僧事百講》書香社會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4/08 10438
4.0/1
過去,私塾、書坊都設在寺廟裡,很多大文豪、學者都曾在寺院裡讀書。現在社會的教育有教育制度,佛教也可以跟隨社會的腳步辦大學、中學。 在科技發達、物欲橫流的時代,人心總是隨著外在的各種誘惑起起落落,不得安穩。在這樣的時代裡,人們該如何充實精神生活呢?讀書不外是一個好的選擇。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一本好書,可以提升我們的心靈,豐富我們的內涵,增廣我們的知識,社會上多一個人讀書,就多一分祥和之氣。目前許多先進國家,都在積極推動全民閱讀,提升閱讀風氣,以期能建立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 佛教在這方面,也能對社會有所增益。尤其我們目前在世界各地成立了兩千多個讀書會,嘉惠了成千上萬的民眾。以下就寺院組織讀書會等相關問題,為大家作進一步的說明。 問(1):現在是一個知識發達的時代,社會講究讀書,提倡「書香社會」。請問寺廟要如何幫助社會建立「書香社會」呢? 答:一個國家、社會要提升它的力量,必須養成人人閱讀的習慣。在日本,無論是火車上、電車裡,放眼望去,都是人手一書;歐美地區許多國家,青少年寧可將買漢堡的錢省下來,也要買一本書來閱讀。 中國古代,詩書禮樂的發展,改變了社會的風氣。但是到了現代,由於社會「向錢看」的風氣,使得民眾書香氣息減少。那麼,為落實目前社會積極提倡的「書香社會」目標,寺廟可以怎麼協助呢? 佛教對世間的希望,不止於建設「書香社會」,它要化娑婆為淨土,要讓娑婆世界成為淨土、成為佛國,讓所有人等,通通都是諸上善人。 說到怎麼達到「書香社會」的目標?這要從基礎做起,就是要讓大家都喜歡讀書。 自古以來,佛教寺院就是學校,是代表光明、正義的地方。尤其過去寺廟裡,出家僧眾都很有學問,所以很多社會上的名流、學者,都想要和出家人做朋友,所謂結交方外之人。其實,出家人關心社會,他並不想做方外之人。現今社會提倡「書香社會」,出家人應藉此多多傳授社會大眾學問、知識。 過去,私塾、書坊都設在寺廟裡,很多大文豪、學者都曾在寺院裡讀書。當然,現在社會的教育有教育制度,那也沒有關係,佛教也可以跟隨社會的腳步辦大學、中學。 除了一般的社會教育以外,我們對社會大眾,還要做一個補助的教育,就是成立讀書會,讓每一個人都讀書。那麼,個人讀書叫作書香人士,家庭讀書叫作書香世家,團體讀書叫作書香團體,整個社會都讀書,不就是「書香社會」了嗎? 問(2):為了讓每一個人都讀書,可以組織讀書會。那麼依您看,寺廟如何組織讀書會呢? 答:寺廟要組織讀書會,首先,出家人本身要喜愛讀書,要歡喜人讀書,要能策劃人家讀書。讀書會的組成,只要找出一個歡喜讀書的人,請他擔任讀書會會長,依序為第一會會長、第二會會長、第三會會長,或者是依鄉鎮、路段作分別,這是哪一鄉的讀書會,那是哪一條路的讀書會。一個讀書會也不需要很多人,十個人、八個人聚在一起,互相研究,互相切磋,互相勉勵,三個臭皮匠合起來,總會有一些特殊的見解。所謂「開卷有益」,在讀書裡,總能吸收一些知識。 現在是終身學習的時代,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學到老,學不了」、「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因此,不分士農工商,每一個層次的人都可以舉辦讀書會。 問(3):寺廟組織的讀書會,參加的對象是不是只限於信徒呢? 答:寺廟所組織的讀書會,倒不一定要分別對象,社會各界人士都可以參加。當然我們的目標還是以比較容易接引的人為主要對象,尤其是信徒,寺院為了提高他們的信仰層次,也會鼓勵大家來參與讀書會。不過,也有的人雖然沒有信佛教,但是他想要來參與讀書,那也很好。書讀久了以後,他對佛教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也會信仰佛教。甚至於就是異教徒,跟我們的信仰不同,他要來參加讀書會,只要不推行各種執著、邪見的言論,而講道德、講仁義、講做人處事,那是大家都要的,都可以相互的尊重、包容、接受。 問(4):讀書會的成員,要不要有年齡限制呢? 答:讀書會是社會教育的一種,但它不是正規的學校教育,沒有幾歲至幾歲才能參加的規定。就是社會上正式的大學,現在也都不講究年齡限制了。例如,最近南華大學就有一位九十八歲的老人家,雖然已經九十八歲,但是身體還是很硬朗。他在大學裡讀了幾年書之後,目前獲得了碩士學位;這正是一個了不起的「活到老,學到老」的事例。 讀書會不需要限制年齡,也不需要限制性別,但是要限制講究道德、講究好好讀書。 問(5):讀書會可以依職業或者身分,來分成各種不同類型的讀書會嗎? 答:可以這麼分類,不過要看有那麼多人參加嗎?有這樣的環境嗎?有人才嗎?其實,讀書會裡,無論士農工商,各界人等,大家都是同學,也不必太拘謹。就是過去,小太子、小皇帝也還要找幾個同學來伴讀。所以,讀書不要限制職業、身分,要有教無類。 問(6):一個讀書會,一期以多久為限,比較適合呢? 答:讀書會一期的時間多長,因情況而有不同,有的讀書會,以三個月為一期,有的以一年為一期,有的一期結束後,放假一週乃至數週後,再行開班。甚至有的就一期、兩期……,一直辦下去。 問(7):每一次的讀書聚會,舉行的時間以多久為適當? 答:讀書會時間,可以從上午九點到十一點,因為有的人要回去煮飯,甚至大家都要準備吃飯。或者是八點到十點、下午兩點到四點,甚至於晚上七點到九點;一次大約兩個鐘點左右。 問(8):一個讀書會以多少人數為宜? 答:人數不宜太多,一個讀書會,頂多十個人就差不多了,甚至六、七個,最多不能超過二十個人。人太多,大家七嘴八舌,會擾亂次序,不好讀書;人數少,討論問題,才能把各自的意見表達得清楚。 讀書會裡沒有老師,也不需要找哪一位學者、專家來講話,否則日子久了,就很困難維持,大家可以輪流讀、重讀、對讀,彼此做老師。 問(9):讀書會是不是要固定在一個場所裡舉行,或者偶爾可以換個場地?那麼,可以換哪些場地舉辦讀書會呢? 答:讀書會不是學校,不是教室,應該給它一點活動的空間。可以在寺院的齋堂、客廳,或者到信徒的家裡,或者到咖啡廳、茶館,甚至在花園裡、海邊、樹下、山坡地上,享受清涼世界,和大自然接觸;讀書的同時,是休憩,能散散心,也是娛樂。 問(10):讀書會讀哪些教材比較好? 答:讀書會的教材當然以勵志性的文章為主,或者是當天出版的報紙社論、當代論壇、雜誌上作者的新解,甚至古書裡的文章也都能讀。過去所讀,哪一個人的筆記、哪一個人的好文章、故事或趣談,時間久了,就忘記了,正好利用讀書會的時候,拿出來重新溫習,也能「開卷有益」。總之,教材可依讀書會的類型、訴求來選擇。 問(11):大家約定好時間參加讀書會之後,整個內容進行的程序又是如何呢? 答:假如我是一個寺院裡的出家眾,事前我要稟報住持、當家或主管,讓他們瞭解現在我要發起舉辦讀書會,會有多少人參加、借用什麼地方舉辦、活動的範圍、什麼時間舉行,得到了上級同意之後,就通知信徒:你們哪幾個人,在某一個時候,接送到什麼地方……。 另外,還要為大家準備教材,或者讀書會也不光是讀書,有時候準備個兩幅畫,大家一起來欣賞;或者當中有個人能唱唱歌,提高大家的興趣;或者把在報紙上得到的一些資訊,拿來給大家看看,作知識的交流,然後再正式的讀哪一篇文章、哪一本書。 兩個小時的讀書會,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大致說來,前半小時集眾,中間一小時正式讀書,最後半小時作心得分享。 問(12):您剛才說唱唱歌、看個書畫,這是不是等到大家都到齊了之後才做,或者是人陸陸續續來的時候就可以進行,作為讀書會前的暖身活動? 答:這倒不一定等到大家都到齊才開始,人陸陸續續抵達時就可以進行了。好比唱戲的人,在戲碼還沒有開始上演前,要先打鑼集眾,叫作「開鑼」。佛教裡的集眾法也是很有制度的,有打板[註1]、打叫香[註2]、開梆[註3]等等方式。 那麼,讀書會也是一樣,有的人路遠,一時趕不上,有的人到了,也許要上個廁所、辦個閒事,那麼就可以先開鑼,讓大家講講國際新聞、講講報紙內容、看看圖畫、唱唱歌,或者欣賞一段短片、聆聽一段音樂,乃至演奏各種樂器、介紹新書、禪坐靜心等等都可以。待成員都到了,讀書會就可以正式開始。 問(13):讀書會正式開始的時候,閱讀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答:讀書,要有人會得運用方法。例如:輪讀。一個人讀一段,大家就不得不專注,因為不曉得哪一段會輪到自己。甚至於用抽籤的方式,那麼你就不能只是研究某一段,每一段都要作準備,抽到了哪一段,那一段就是由你來讀。 除了輪讀,還有對讀、長篇的宣讀、朗讀、唱讀……,各種方法都能運用;讀書會的成員有什麼樣的人才,就做什麼來運用。 問(14):用「朗讀」的方式讀書,有什麼特別的效果嗎? 答:說到「朗讀」,我兒童時期讀書就是用朗讀的。不過,已經幾十年不讀了,都是看書。看和讀不一樣,看,很快就忘記,讀,比較容易記得;讀書它到底有聲音,會幫助記憶。所以,有時候光靠眼睛看還不夠,要靠耳朵聽。看,畫面過去了,就沒有了,事過境遷;看,隔一道牆或是遠方的景物,也就看不到。聽,雖然昨天的事已經過去,如同演戲結束,但是今天你還是可以說給別人聽,告訴別人這齣戲怎麼精彩。就是你在隔壁講話,這邊也可以聽得到,甚至於你距離遠一點,也是能聽到。所謂「如是我聞」,聞,就是聽聞、聞法、聽經,可見得耳根比眼睛利,看的力量還是小於聽。 至於怎麼朗讀?過去我們讀《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都是跟著節奏搖頭晃腦。例如讀中國的詩歌,甚至童年常讀《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都是有押韻的文學作品,所以很容易記憶。當然,朗讀的時候,也要把韻味從自己的心裡面提升出來。 問(15):如何做好一個稱職的讀書會會長? 答:服務就是稱職,哪一個人服務得周全,哪一個人能守時,哪一個人對大家用心招呼、不計較,對人家的過失諒解、不當真,態度柔和、溫和,就是稱職。 尤其讀書會中,為了能夠達到人人都是老師的目標,會長還負有帶動大家講話的責任。對於任何人的發言則需保持立場中立,不予批評、抱怨或責備。 對於研讀的書本熟悉程度應該與導讀人一樣,以備冷場時,能夠適時提出與該書相關的話題來帶動氣氛。對於與會者的發言,要注意聆聽,以便掌握現場狀況,做出正確的回應。 問(16):您提到讀書會沒有一個固定的老師,那麼導讀人是由學員來輪流擔任嗎? 答:假定今天有十個人參加讀書會,臨時找七號或八號的人做主席,他們說:「我不行、我不會。」那也沒關係,你可以找另外一個人:「五號,拜託你!」對導讀比較內行一點的人,他也會答應。總之,大家互相擔當。 那麼,五號在帶動大家讀書的同時,原本不擅長帶領的七號、八號,經過幾次的參與之後,慢慢地就學會帶領的技巧。所以,參加讀書會的十個人都是老師,大家輪流擔任導讀人,一開始也許不敢,只要給予帶動、鼓勵,將來都是讀書會的生力軍。 問(17):讀書會導讀人如何引起成員參與的動機? 答:如同教書的教師一樣,就看你的教授法如何了。你多用功、多準備、多想一些新花樣、新方法,就能把大家帶動起來,如果死板板的,又不用心想方法,當然,內容枯燥就引不起大家參與的興味了。 問(18):讀書會活動當中,成員分享心得的時候,如果發言冗長,佔用的時間太久,應該怎麼辦? 答:對於讀書會的進行,也要立訂規則,比方時間上的限制,除了讀書以外,閒話一定要在兩分鐘之內講完。如果兩分鐘到了,就用鈴子敲,「噹、噹、噹、噹!」表示該停止了。 問(19):有沒有必要限定講話的範圍? 答:平常讀書會讀書,講的不外是許多人世間的道理。不過,雖然沒有硬性規定講話的內容,自己要懂得能得人緣,你講話,人家喜歡聽,可以多講幾句;人家不喜歡聽,就少講幾句,總要知趣。 問(20):假如沒有限定範圍,講者講到偏離主題時,主持人可以用什麼方法巧妙地阻止? 答:大家在一起讀書,時間久了,彼此都很熟悉,即使當面說:「王先生,你那個話,我們以後再說,現在讀書!」或者「張先生,你那個話,我們現在不談,談我們的書吧!」這也不是太傷人的。 問(21):讀書會時,大家座談、討論或報告,要有一些遊戲規則嗎? 答:事先規定也可以,如果沒有事先規定,讀了幾次以後,發現一些問題、毛病,再提出來說明也可以。例如:以後話不要講太多、以後不要遲到、以後講話不要太大聲、以後不要……,漸漸地就會有一些規矩出來。於是,大家相約守好這個約定。 問(22):讀書會的大家,是為了讀書才會聚在一起。那麼,讀書會應該避免哪些事情,才不會混淆主旨? 答:讀書會裡面,不可以有借貸、不可以講金錢、不必太過批評政治、不便有男女約會、不要有太多私交,不可兩個人投緣,就做好朋友去了。讀書會是很單純的,大家只是為了讀書,為了求知識,為了增進讀書的興趣就好。 問(23):讀書會裡所討論的問題,一定要討論個結論出來嗎? 答:讀書會,它不是正式的開會,開會要有議題,要有結論,而讀書會不是,書大家都會讀,讀到最後,就由大家各自思考方法來解決問題,不必有共同的結論。那麼,也就不會有爭論。沒有爭論,讀書會就很和諧,就能長遠。 無論是友誼或事業,也是這樣,大家互相尊重、包容,關係就會比較長久。 問(24):如何鼓勵讀書會成員養成守時的習慣與積極參與的態度,以避免半途而廢的情況發生? 答:所謂「身教重於言教」,讀書會的領導人要能以身作則,寧可多吃一點虧,也要肯給大家多一點服務,多一點尊重。對人要有禮貌,要讓每一個來讀書的人,都覺得受到尊重,不受歧視。或者多讚美他幾句:你這麼早來、你很負責任……。學員來幫忙抹桌子、擺凳子、布置,領導人也要和他們共同合作,不要只說:「你去做!」「他去做!」互相推託的結果,只有互嫌了;要讓大家做得很歡喜。 要避免讀書會學員半途而廢,這與領導人很有關係,領導的好,只有人越來越多;領導的不好,所謂「黃鼠狼拖雞,越拖越稀」,人就會越來越少。所以,事在人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要想辦好讀書會,與自己的態度、自己的語言、自己的辛苦、自己的待人,都有關係的。 問(25):讀書會的內容只限於閱讀書籍嗎?還可以讀些什麼? 答:讀書,不要認為讀白紙黑字的書,才叫作讀書。其實,人、生活、社會,就是一部大作,也應該要讀。因為書本雖可以提供我們一些觀點、概念,而生活才是人生的內容。 讀書會所讀的內容可以多樣化,舉凡讀山水、讀一幅畫、讀一首詩、讀一個人、讀一本傳記、讀一個趣談、讀一篇報紙社論、讀一條新聞、讀一個引起社會談論的時事都可以。大家都可以各自表達自己的看法。 讀書不要刻板,要活潑,不一定要有主持人,讀書會的同學可以相互推崇,「我們張先生對國際情勢很有研究,請他講一點國際情勢!」「我們王先生,對政府推行的內政重點很熟悉。」或者有的人對哪個地方、哪個地區、哪一條社會新聞有看法,也都可以表達的。 問(26):一個道場,或許成立很多的讀書會,五個、八個的,那麼,這些讀書會之間,可以相互來往、聯誼、聚餐、旅遊,或者偶爾聯合起來舉行讀書會嗎? 答:這還滿重要的,可以互相觀摩學習。就像過去,打球的人,「以球會友」;唱歌的人,「以音樂會友」,那麼,讀書的人,就是「以書會友」了。 說到不同的讀書會之間如何聚會,例如,這個讀書會、那個讀書會,甚至哪個地方的讀書會,負責人可以彼此相約,哪一次的讀書會到某個大一點的地方聚會,邀請哪一位學者來做個講演,或者相約到哪一個地方去旅行,或者相約聚餐一次……,有時間的人,他會願意來參加的。 這不但能增加彼此的聯誼,還有很多的好處。例如,某個人目前遇到困難,比方失業,他在讀書會人多的時候提出來,可能有人就會說:「哪個地方正需要有這種技能的人才。」他可能因此獲得那個工作機會。或者某人有什麼問題不能解決,比方兒女教育、家庭的問題,一經提出,或許會有人給予解決的辦法,這個人聽了也就心開意解。 所以,讀書會可以把它作成一種法座會,有佛法就有辦法!有的人會很熱心給予服務、很熱心幫助別人,大家互助合作。 問(27):聽說國際佛光會辦了一個全民閱讀博覽會,效果很不錯,能不能請您談一談? 答:佛光會組織的讀書會有兩、三千個,每年到了某個時候,就會集合到一個地方,舉行一次閱讀博覽會。所謂「博覽會」,就是找幾個老師來做特殊的講演,指導大家博覽群書。邀請來的人當然都是很會讀書的人,對參與盛會的讀書人都能有很大的貢獻。 會中,也會表揚優秀的讀書會,頒發獎狀、獎品,乃至獎金,給予鼓勵。 各個讀書會的成員,平時你住這裡、他住那裡,很少見面,能有個兩天一宿的聯誼活動,互相交誼,也會覺得很快樂。參加全民閱讀博覽會,有益身心,也能讓參與讀書會的人不致半途而廢。 問(28):為了推廣大家讀書,提升全民閱讀風氣,建立「書香社會」,寺院除了成立讀書會之外,還有什麼方式嗎? 答:對於推廣讀書,許多熱心人士都在做。比方,有手機的人,每天可以將座右銘、格言,透過傳簡訊,傳給朋友看。有的寄發小叢書,與十方大眾結緣,增加讀書的人口;有的寫字送人,我寫給你,你寫給我,寫的都是一些好話;有的用電話聯絡,介紹好書給人看;有的利用傳真、電郵,把好文章傳給人看……。現在的社會,相互交流、互相勉勵是很普遍的事情。 問(29):聽說有人很積極地把書用車子送到鄉下各地,提供鄉民閱讀? 答:這叫作「雲水書車」,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所創辦,是利用小貨車改裝成的一座行動式圖書館,把古今的好書載送到市井角落,提供民眾借閱;現在各處都在學習這種方式。一台車子上,陳列了許多平常不容易看到,而能增加知識的書籍。 車上有特殊的設施,也有特殊、發心、不計較待遇的人,把車子開往公園、醫院、社區、學校,每一次大約停留一個小時,讓大家都能坐下來查資料、看看書。一個小時過去了,再開往第二個地點,一天下來,也能到達七、八個地方,這就是雲水書車「雲水」的意義。 假如一天能有一、兩百人看書,發心開車的人也會感覺很有成就感:「雲水書車很有存在的價值!」這一種「雲水書車」,佛光會、佛光山的慈善團體都願意做,都願意為青年學生服務。 問(30):能不能請您為我們介紹幾本一個人一生當中必讀的書? 答:我個人沒有進過正式的學校就讀,也沒有經過什麼人特殊的指點,我認為,社會就是一所大學,到處都是知識,要靠自己用心去找尋,用心去學習。 我大約在十三、四歲的時候才接觸到書本,而第一部看的書是《岳飛傳》,非常精彩。岳飛忠心耿耿,義動人天,令我生起效法他、學習他的心意。因為這本書,我認識了岳飛,他對我一生的性格有很大的影響,我自詡對佛教、對佛祖,甚至對朋友都很忠心。 除此之外,我也歡喜看中國的歷史小說,尤其是精忠報國這一類的俠義小說。這許多中國的名人筆記,各個圖書館都有館藏,例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七俠五義》,都是我童年、青少年時期充實生命的資糧,只要一書在手,就能讓我達到廢寢忘食的程度。每每讀到這些書裡精彩的章節,例如桃園結義、諸葛亮「空城計」,不禁要眉飛色舞起來,直覺得讀書真是一件很有趣味、很快樂的事。 對於書裡頭的人物,我也多能記憶,例如《水滸傳》裡的一百零八條好漢,光從書上描述他穿的衣服,手拿的武器,走路的樣子,或是說話的聲音,我就能知道他是黑旋風李逵、行者武松、智多星吳用或是花和尚魯智深。 之後,我又從中國古代小說,看到現代小說,尤其當年還在中國大陸的時候,魯迅、巴金、茅盾、老舍等人的作品我都接觸過。不過,那時老師不准我們看這些書,我都是利用晚上,偷偷點香,在被窩裡看的。 漸漸地,我開始讀正規的書籍,例如:《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幼學瓊林》、《莊子》、《孟子》、《老子》等。讀了這些書以後,還覺得不夠,就開始讀西方的文學。 那個時候,讀書很辛苦,因為讀這許多書,在佛門的團體生活裡,總是要遭受批評,同學們、朋友們都說:「沒有出息!不讀佛經,怎麼讀這許多書?」他們認為這是讀閒書,其實當時佛經我看不懂,而大家認為是閒書的,我卻在裡面得到了趣味。 我總覺得,佛法要給人看得懂。所以,後來透過胡適之先生,在他的文章裡介紹《華嚴經》就是一部長篇小說,《維摩經》就是一部長篇白話詩,《大寶積經》就是一部散文體作品,方才驚覺有這樣的事。於是開始去把這許多佛經找來看,讀之,也覺得津津有味。總之,讀書先要讀得懂,讀出趣味來。 說到開什麼書單,關於勵志的書,怎麼做人處事的書,多讀一些不要緊。關於一些哲學、歷史的書,能增加思想、歷史的記憶,對人生也會有所增益。 問(31):最後能不能請您為我們開示讀書的方法? 答:有的人很會讀書,可以從中獲得樂趣;有的人讀書猶如嚼蠟,不得其味。我個人認為,不讀書實在可惜。讀書可以讓人明理,可以讓人有氣質,可以讓人心開意解,更可以充實生活,影響之大,怎能小視呢? 讀書是求得知識的過程,一個人如果能達到文人黃山谷所說:「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言語乏味。」便能進入個中三昧,讀書也就成為生活中的一種樂趣了。 讀書有所謂「精讀」,精讀就是拿著書慢慢地讀:「子曰:『學而時習之……。』」把一句話、一個道理,慢慢地哼出來,甚至於還要做筆記。大家不妨試驗一下,如果你在半年當中,把讀過的書都做了筆記,那麼現在這一本筆記,內容也就很豐富了。這樣做,你的進步會很大,待日後你再把書拿出來翻閱,那本書就會像播放電影一樣,重覆地在我們的心田裡放映,也會增加記憶、增加趣味。這本書如同是自己熟悉的老朋友,我現在又和他相會,感受就會特別的好、特別的美。所以,讀書要記筆記。 有的書可以「略讀」。畢竟書很多,哪裡能容許你慢慢的讀呢?所以,有的書可以快速地翻一翻。 才開始讀書的人,可以讀讀名人傳記,從裡面可以看到許多人學習的過程、做人處世的態度,自己若能見賢思齊,也會有很大的進步。 待你閱讀的興趣逐漸成長了之後,再讀歷史,例如《綱鑑二十四史》,讀了以後,也會幫助你知道各種事情的來龍去脈。歷史是一面鏡子,內含豐富的知識,能令人對人我是非開通。之後再讀哲學,哲學的書讀得多,就開智慧了。接著再讀佛學,那麼人生就會很圓融、通達了。 在佛教裡,有些法師跟我說:「聽你講話,沒有引用哪一本經論,說來應該不是佛法,但事實上,你所講的卻都是佛經裡的道理,通通都是佛法。」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我讀書能融會貫通。所以,讀了書以後,還要能啟發其他的道理,要能推陳出新。 【註釋】 打板:叢林中,於齋食、開浴、普請、上堂等集會時,敲擊木板,令其發出聲響,以告示眾人。 叫香:以兩片長方形木塊互擊出聲,為禪堂、齋堂等集眾時所用。 梆:禪林用以通知大眾入浴、齋食之器。古代禪林中,常懸掛於浴室,現今寺院多掛於齋堂外,通知大眾用齊。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