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封信:亲历220全美华人大游行


曾敏昊-106131  02/24   7236  
4.5/2 

你好!


上星期六,因纽约华裔梁警官一案,全美三十多个城市发动了华人游行。据说,这是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华人游行。我想和你说说我在旧金山——早年无数华人历经越洋艰辛、落脚美国的第一站——经历的这一天。


这次游行似乎无涉教育,但其实又跟我们在美国下一代的教育息息相关。活动开始前,一对年轻的夫妇推着儿子提前到集会地等候,推车前竖着游行标语。经夫妇同意后,我们几个拿着相机的路人给小孩子拍照。一位大叔照完相后说:“谢谢你,小朋友,我们今天来游行,是为了明天的你们。




梁警官一案,事件当时发生了什么,案件应如何处理,种族政治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定刑,不仅华裔群体之外,就连华裔群体之内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于判案量刑,我没有足够的法律知识畅所欲言。但是我想说,当天游行的意义可能远远超越了案件本身。


我前两周给你写的第七封信《我不是你们眼中的“模范少数族裔”》,不知你还记得吗?我说美国亚裔近年来开始反对“模范少数族裔”的标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想改变政治上服帖顺从、默不作声的社会形象。


亚裔虽然整体经济水平较高,但政治上一直处于无权的地位。从自身来讲,亚裔大抵持着“各扫自家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较少参与公众事务。所以虽多年矜矜业业、无怠无荒,但一直都游走在社会边缘。


参加游行的年龄大一点的华人为多。在美多年,他们尝过作为边缘人独善其身、不问政事的苦头,希望做出点努力,为自己、也为下一代争取更公平的生存环境。


不少父母带着孩子参加游行,他们希望在美国出生长大、以英语为母语的下一代能了解政治、参与政治,在这片土地牢牢扎根,不再做沉默的羔羊。




这次游行最大的宣传阵地是中文社交平台微信,参加游行的华人多是工作用英文、和家人交流用中文的第一代移民。游行途中,除了呼喊口号和组织者发言,耳畔最多的是中文。不少人参与者可能从未参加过游行,特别是这么大规模的。一路上,很多人自拍留念,见我举起相机,还主动站在镜头前。




不少游行者对梁警官一案可能还没有深入的了解,心中也有不少疑惑。但是这么多华人能迈出自己的小家,为一名远在纽约、默默无闻的小警员站出来,对这个事件给予如此大的关注,这个参与政治的行为本身,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华裔群体,都是有重大意义的。


这是一次极具象征的社会行动,是华裔作为亚裔中最大的群体,代表亚裔发出集体的声音:亚裔不是你们印象中凡事忍气吞声的哑裔,今后会更积极地进入公共领域,参与政治生活。




游行前一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状态,朋友留言说注意安全。尽管我知道华人素来性格温和,应该不会有什么过激行为,但心里还有些许担忧。


我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于纽约一家韩裔经营的杂货铺里韩裔雇员和非裔顾客的争执引发的全美各大城市非裔大游行。最开始还是各地小规模抗议,最后愈演愈烈,引发了一九九二年洛杉矶暴乱,五十多人在四天暴乱中的失去生命。本来非裔和亚裔都是美国种族政治的受害者,在那场暴乱中却针尖对麦芒,始作俑者白人在一旁袖手旁观,主流媒体也在其中挑拨离间。


我怕相煎太急的亚裔和非裔出现二十多年前对立的情况,但当天的游行证明我多虑了。我所遇见、攀谈的华人都很清楚地意识到,在美国种族大环境下,亚裔和非裔同作为少数族裔应该团结联合,而不是彼此孤立。


不少游行标牌表达了对失去生命的非裔年轻人Akai Gurley的悼念,很多标语来自人们熟悉的马丁·路德·金的言论,把亚裔的对正义平等的期望扩展到其它少数族裔、所有美国人。我想,无论从思想还是策略上,华裔对美国政治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游行中,我遇到一个非裔年轻人,站在街沿边对着我们怒吼:“你们杀了我们的兄弟,你们不是我们的姐妹,你们跟白人是一伙的!” 也有穿着印有奥巴马、米歇尔照片体恤衫的非裔兄弟加入了华人的呼喊。他有节奏地吹着口号,似乎很有经验地指挥,说:”你们瞧,用口哨是不是更好!”他跟着华人一起呼喊“普天正义”,还时不时加一句“恭喜发财”。




游行从上午十点半差不多持续到下午两点。当晚,在旧金山中国城还有一年一度喜庆的元宵游行。这是全美最古老的中国城,1882年《排华法案》后,饱受歧视的华人抱团取暖的重要据点。


游行终点离中国城步行不过半个小时。活动结束后,游行的人们三两结伴走到中国城庆祝元宵。那天,中国城似乎分外热闹,游行和节日就这么无缝衔接上了。我想,这可能并非意味着游行是昙花一现的走过场,而是说明华人已明白,游行是美国生活的常态。




我不知道游行会对梁警官一案审判的政治环境有什么影响,也不知道它是不是能成为网友说的是华裔历史上一个转捩点,一切留予时间评说。


但无论如何,我想等我有了孩子,我都会告诉他们:2016年2月20日,爸爸妈妈参加了旧金山六千人华人游行,当天据说全美有七万多人华人为了一名普通的华裔警员做了同样的行动。我们参与、见证了历史的这一刻。


再见!


【作者简介】曾敏昊,加州伯克利大学认证大学申请与职业规划咨询师,美国大学录取咨询协会(NACAC)和美国高等教育顾问协会(HECA)成员。阿尔伯塔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毕业。现居美国加州硅谷,从事教育咨询。

关注微信公众号【亚美利加教育手札】(edu-letters),阅读往期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