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文化系列讲座撷英第八篇 原著:曹国忠
anonymous-104354 01/17 53954.0/1
为什么说“吃亏是福”?
在我翻译过的一份秘书长在国际幸福日的致辞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追求幸福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lies at the core of all human endeavours.)
这句话很好,很对,但不够全面。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其中忽略了另外一个方面,即避祸。如果把这句话当作真理,许多人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追求幸福是天经地义的,从而有可能会不择手段。而一旦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祸就来了。因此,还是《易经》中提出的观念更全面,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趋吉避凶,也就是趋福避祸。对这一观念最形象的表现,莫过于太极图,即祸中有福,福中有祸,相互逐渐转化。最准确的语言表述,莫过于“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在这句话中,老子用了非常精准的两个动词,即“倚”和“伏”。倚者,依靠也;伏者,隐藏也。也就是说,福是依靠着祸来的,不会单独来;而祸是包藏在福里的,非常隐蔽,很难让人一眼就看到。后来中国人把这句话发挥成“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这些都表明了中国人的祸福观,即人的一生不可能都是祸,也不可能都是福。在《易经》中,没有一个纯粹的好卦,也没有一个纯粹的坏卦。一切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否极泰来,乐极生悲。既然如此,就要采取主动,趋吉避凶,避重就轻,而不是任其发展,坐等灾祸临头。
所谓“吃亏”,一般是指在“利”上有所损,也指在“名”上有所损,这就是为什么要看淡名利。但无论如何,徳义和德性不能亏,恰恰相反,在名利上吃亏正是为了增进徳义和德性。所以,这种“吃亏”是选择性地自损,不是无原则地吃亏,也不是永远吃亏,目的是为了避祸,避长远的祸,避更大的祸,最终得到福。所以说,“吃亏是福”。
但是,要懂得什么时候应该吃亏或者在什么事情上应该吃亏,懂得做出最恰当的选择,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通过修身才能做到。如果不修身,就会无原则地吃亏,甚至总是吃亏,一辈子的麻烦无穷无尽。
至于像林则徐那样,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顾个人的安危荣辱,不避祸、不趋福,则已经达到了修身的最高境界,达到了宠辱皆忘的境界,完成了从圆滑老吏向我第六篇中提到的国士的升华。这样的人是中华民族的精英和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以一时的自损,得到了永垂青史的英名和整个民族的景仰,依然得大于失,并且是远远大于失。
但别说要达到这一境界,即便要达到第六篇中提到的真正的社会精英的境界,不经过长期、艰难的修身过程,绝无可能。如何修身,请看下篇,“修身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