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命题掩盖不了北京城市治理的乱象之本

鸟儿踩翻了炒菜锅-2343  01/11   6158  
4.0/1 

一名有正义感政协委员的好文 ,转发之
        前一时期一篇陆杰华建议北京老年人去河北养老的转文引起轩然大波,近日又有文为陆杰华正名,说是断章取义了。其实为陆杰华正不正名并不当紧。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是多年来北京市无序增容,公共资源贫竭,社会治理混乱等现象所引起的民众激愤的集中爆发。长期以来,市政府面对暴涨的外来人口束手无措,反将城市增容后产生的负担以各种税、费名目转嫁給市民,甚至研究把本地老年人当做负担甩出北京。完全丧失了守土保民的立场,这才是激起众怒的本源。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城市的承载量都会有一个极限。如果逼近或超过这个极限,必然引发灾难性的生态危机和社会动荡。这些年来,北京市囿于首都的光荣称号,在“首都是全国人民的”这种偷换概念的逻辑裹挟下,几次限容都半途而废。致使近千万外来人口无序涌入。不仅造成交通拥堵,房价高企,教育、医疗资源紧缺,水电供应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更是严重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共和国首都的形象。对此,北京市只会被动地面向市民采取应对措施:购车摇号,车辆限行,油气暖水电及公交票等基本生活价格飞涨,最近甚至还推出了收取拥堵费的动议。但仍难以遏制因人口暴增带来的资源窘迫,招致广大市民怨声载道。
        由于大量低端外来人口谋生和居住的需求,满大街的小商铺、满天飞的小广告、私搭乱盖的违建房和遍布北京城乡的城中村,已严重破坏了市容和秩序。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很多郊区村镇中的外来人口,已经远远超出本地居民,甚至形成了以地域和亲缘关系为纽带,置法律于度外的帮派。对此,市容、城管及治安部门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治安管理己力不从心,各种矛盾冲突频发。
        有些人曾担忧外来人口的服务已经成了北京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外地人也自豪地宣称,“没有我们外地人,你们北京人一天都过不下去!”好像北京人承受了外地人无穷的恩惠,还不识好歹。这话可大了!据数据显示,遍布城乡的小商铺、小饭馆、小超市、洗头房、足疗美容店等,举凡沿街铺面的经营者和服务对象,主要是滿足外来人口的。形成了外来人口自产、自销、自我服务的商业体系。而保姆、门卫、快递公司等低端劳务市场,也因外地人的廉价竞争而将北京市民悉数挤出。可见占绝大多数的低端外来人口,非但不是北京经济发展之必须,反倒己成为阻滞北京市民就业的逆动力。
        在任政协委员期间,我曾多次考察过远郊区县的乡镇,深为这种外来人口的波澜壮阔所震撼。也多次提出过限制外来人口无序增长的提案。可惜,各级政府投鼠忌器,一味容忍,至今也没有一个有效的管控措施。反倒将原有的居住证制度也废弃了(最近又在要恢复)。为了减轻城市压力,在连年疏散东城、朝阳拆迁居民的基础上,明年连市府也将外迁到紧邻河北的偏远郊区通州。且不论这种偏安一隅的行政布局是否合理,会不会拉高各区县的行政经费,仅就减压来说,若不大力削减外来人口,不以科学观谋划城市管理,哪怕迁到廊坊去,也不啻于缘木求鱼。长此下去,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腾笼换鸟!或许这正是那些提出北京老人去河北养老主张的人的愿望?
        其实,市府所顾忌的“首都是全国人民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命题。首都是共和国的核心,自然是全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地方。但这只是精神层面的说法。决不能因此而偷换成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都有权提包入住的地方。北京作为首都所在地,不仅要为市民的福祉谋划,更要顾及首都的形象。若为了迁就外来人口,而把首都变成了“霾都”“首堵”,恐怕更难向全国人民有所交代。
        另外,首都是一个展示国家文化、政治、历史的窗口。之所以选址北京,正因为它有浓厚的华夏文明和悠久的历史传承。这是需要后人精心维护的。但是,事与愿违:先是古城墙扒了,后是四合院拆了,接着又成了全国各地的大杂院,听句京腔都稀罕。北京人早有“各地人都有老家,唯有北京人没有老家”的哀叹。这不是片汤话,是眼见感同身受老北京文化迅速消失的北京市民无奈而哀痛的悲歌。
        北京人厚道,局气,包容度高。但凡能忍、能容的,都能将就。限行、涨价、收拥堵费、地铁里挤成照片、小广告就差贴到脑门上......也就认了,连市府搬迁腾地儿都只呵呵一乐。可现如今捉摸起了让北京老人迁到河北去养老,将老北京文化来个连根拔。讲究孝道的北京人,怎能不血灌瞳仁!搁谁也过不去!网上骂声一片,自在情理中。文明不文明且另说着,民意不可违,倒是值得市府重视。
“北京欢迎您”是一个永恒的承诺。但若惦记着鹊巢鸠占,反客为主。您呐,歇着吧!
希望市府及各级政府都能认真分析研究此事的成因,科学规划城市管理,使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在今后的规划,建设和发展中,能夠更好地传承华夏文明,更好地展现北京的文化,更好地肩负起首都地位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