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Between Parent and Child"(孩子,把你的手给我)一书
黄敏-2432 09/21 106804.0/3
在我读过的子女教育书中,很多书都是着重于分析孩子行为及纠正孩子行为偏差方面。例如孩子不听话,这些书会提供家长一些怎样让孩子听话的技功;如果孩子学习不努力,做功课不集中精力,学习拖拖拉拉,这些书又会教家长另一套技巧。但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有这些行为是因为情绪的困扰,内心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只纠正行为的方法只是治表不治根。家长可以例举很多孩子的行为问题,这些书很难从根本上去帮助家长。
我写过一篇【一位母亲“子女情商教育”的心路历程】,分享了我从纠缠于纠正儿子的行为到逐渐形成以情商教育为基础的家教理念(EQ Parenting)的历程,以下是那篇文章的片段:
儿子是个非常有主见,固执的孩子。儿子小时候,你说东他偏往西。对新环境新事物的接受又比一般孩子都慢,拒绝任何新东西,比如别人的孩子都很高兴买新衣服穿新鞋,我带儿子去买鞋,整个鞋店就听到我儿子杀猪的声音,硬不要穿新鞋。每次穿新衣服,那可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宁愿穿着短了一截的裤子。他又爱动,上课不能专心听讲。
一直到二年级,每次家长会老师都会埋怨”Aaron cannot sit still in the class." 每次家长会回来,看到儿子都气不打一处来。学校老师打电话抱怨:“Aaron cannot follow the instruction。” 儿子给我太多的烦恼,我见人就讨教:”你是怎样discipline你孩子的?”换句话就是"你有什么制服孩子的诀窍?"
记得那次PCE年会晚餐,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个有跟我儿子一样大孩子的妈妈,我好奇地问:”你儿子给你带来什么烦恼?”看到这位妈妈在思考,我忍不住脱口而出说:”诶呀,你还需要想啊,我一秒钟就可以蹦出三十个儿子给我带来的烦恼。”
我当时也去读子女教育的书,但都是怎样管教(discipline) 孩子的书,比如教你:怎样”有效”地执行timeout(孩子要面对墙,背对你以避免对视);管教时一定要严厉以显示你的权威等等。
我当时用的是传统的教育子女的方式-- 儿子不听话,我就关他黑房,打儿子,还罚坐timeout(使劲按着坐在凳子上想挣扎的一面哭泣的儿子)以示我的权威,心想:”你才4 岁,如果我就搞不定你,那长大了,可不就无法无天了吗。"
但晚上默默地看到儿子那张酣睡中天真幼稚的面孔,我心痛得流泪。但白天儿子的不听话又让我怒火冲天,大吼大叫。我和老公看到太多的孩子被溺爱的坏处,发誓一旦我们有了孩子绝不能溺爱孩子,所以当时我真的以为我所做的都是对儿子好。一段时间下来,儿子的行为不但没有好转,反而连续收到学校的通知:儿子因抢玩具打幼儿园的小朋友。
我问儿子:”你为什么不用语言,而用拳头呢?" 话音未落,我突然意识到:”我不就是用拳头而没用语言吗?儿子原来在模仿我啊, 太可怕了!马上要改变的不是儿子,应该是我啊。” 我开始反思:"一定会有更好育儿之路。" 开始走上了阅读大量子女教育书的旅途。
其中一本书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这本书一改其它很多只注重行为的家教方法,而着手于从理解和接纳孩子情感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去分析生活中家长与孩子的交流,这本书对我影响及大,帮助我形成了以情商教育为基础家教理念。
孩子出现负面行为时,我们做家长的很容易被孩子的强烈行为而牵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通过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我们与孩子交流方式的问题来自于我们混淆了情感与行为的关系。
”鱼儿会游泳,鸟儿会飞翔,人会有情感“。所以情感不论是正面的或负面的,都是正常的,任何的情感包括负面情绪,例如愤怒,恐惧,生气,苦恼,悲伤,无助等等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往往是指人对负面情绪的处理行为)都是可以接受的。
也许我们不一定赞同孩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先接受他们的情感,这样就缩小了我们与孩子的距离(与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当孩子看到我们的真诚,才会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通过沟通,启发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不要只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而是要关注他们心烦意乱的情绪,帮助他们应付难题。只有当孩子的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
这就是PCE 提倡的以情商为基础的家教理念,即EQ Parenting。一旦了解了情感和行为的关系,在我们下次想发火的时候,试着用这种理念去提醒自己。有效的交流方式会化解很多我们与孩子的矛盾和纠纷。有家长问怎么去提高孩子的情商,其实家长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情商就是最好的言传身教。有些家长抱怨孩子对家长很不尊重,说话大吼大叫,一问果然不出所料,夫妻之间经常当着孩子面吵,爸爸妈妈又与孩子吵。
有效的交流是和谐家庭的基础,为了我们的孩子,为了我们有个幸福和睦的家,让我们一起学习这个情商为基础的家教的新理念吧!
好了,说了这么多,这本书名到底是什么呢?它就是”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by Dr. Haim G. Ginott( 中文书名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作者 海姆 吉诺特)
这本书畅销美国500多万册的教子经典,以31种语言畅销全世界,彻底改变父母与孩子沟通方式的巨著。本书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高居美国各大图书排行榜榜首,并陆续被翻译成31种语言畅销很多国家。
如果说在父母与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什么经典著作的话,那么,首屈一指的就是吉诺特博士的这本著作 -- 它彻底改变了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在这个领域,这是一本革命性的著作。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可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和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以下是此书的摘要:
引言
没有哪个父母一大早醒过来时就打算着要让孩子的生活痛苦不堪,没有一个母亲或者父亲会说:“今天,只要有机会,我要向我的孩子大叫大嚷、唠叨,要让他丢脸、出丑。”相反,每天早晨,许多父母都下定决心:“今天会是平静的一天,没有叫嚷,没有争辩,没有战争。”但是,尽管有好的意图,讨厌的战争还是会再次爆发。
父母和孩子之间充满了无休止的小麻烦、阶段性的冲突,以及突如其来的危机。发生危机时需要作出反应,而反应无一例外都会造成一定的后果,对孩子的个性和自尊造成好或不好的影响。
我们相信,只有心理不正常的父母才会作出伤害孩子的反应。但是,不幸的是,即使是那些爱孩子的、为了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责备、羞辱、谴责、嘲笑、威胁、收买、惩罚孩子,给孩子定性,或者对孩子唠叨说教。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大多数父母没有意识到语言的破坏力量。他们发现自己说出来的话正是以前自己的父母对他们说过的,发现他们正用一种自己也不喜欢的语气跟孩子说话,他们原本没打算这样的。在沟通中发生这种不幸,常常不是因为缺乏爱心,而是缺乏对孩子的理解;不是因为缺乏智慧,而是缺乏知识。
父母需要特别的方式跟孩子相处,跟孩子交谈。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躺在手术台上,在麻醉师把我们麻醉前,外科医生走了进来,说:“我对于手术真的没有受过多少训练,但是我爱我的病人,我会利用常识来做手术。”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们可能会惊惶失措,赶紧逃命去了。但是对于那些相信爱和常识就足够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可就不轻松了。父母就像外科医生一样,也需要学习特别的技能,这样,在处理孩子的日常要求时才有能力胜任。就像受过训练的外科医生在下刀时需要小心谨慎一样,父母在使用语言时也要有技巧,因为语言就像刀,它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感情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如果我们想改善和孩子的沟通,该从何处开始呢?可以通过观察我们自己的反应。这些语言,我们都是知道的。我们听到父母在跟客人和陌生人交谈时就是使用那样的语言。那种语言照顾你的感受,而不是对你的行为进行批评。
我们对一个忘了带走雨伞的客人会说什么?你会不会追上去说:“你怎么回事?每次来我家都要拉下什么东西,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你妹妹一样?她来我家时,总是很守规矩,你都四十四岁了!就不能长点记性吗?我不是跟在你后面捡东西的奴仆!我敢打赌,如果你的头不是长在肩膀上,你会把头都弄丢的!”我们不会对客人这样说话,我们会说:“这是你的伞,艾丽丝。”也不会再加上一句:“你总是不注意。”
父母需要学会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
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安全、快乐,没有哪个父母故意让孩子变得害怕、羞怯、不体谅他人、令人讨厌。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孩子渐渐养成了一些不良品性,缺乏安全感,缺乏对自己及他人的尊重。父母希望孩子有礼貌,他们却很粗鲁;父母希望孩子整洁,他们却邋里邋遢;父母希望孩子自信,他们却对自己毫无把握;父母希望孩子快乐,但是他们都经常不开心。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品质高洁的人,一个有着怜悯心、敢于承担义务的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直的人。为了能达到这些人性的目标,父母需要学习人性的方法。光有爱是不够的,洞察力也不足以胜任,好的父母需要技巧,如何获得并使用这些技巧就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它可以帮助父母把期望的目标转变为每天的实践。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父母明确跟孩子有关的目标,并提出一些能达到这些目标的方法的建议。当父母遇到需要具体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那些陈词滥调,像“给孩子更多的爱”,“给她更多关注”或者“给他更多时间”是毫无帮助的。
交流密码 -- 父母和孩子的对话
例子:理解和同情孩子的失望情绪
七岁的艾丽丝打算下午和她的朋友李一起玩,但是,她突然想起来,这个下午她所在的女童子军小队有活动,她一下子就哭了起来。
家长A的回答:
”这有什么好激动的!你可以改天和李玩,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家长B的回答:
“唔,你不能同时在两个地方。”她既没有谴责,也没有责备:“你明知道星期三是童子军活动日,怎么还打算跟朋友玩呢?”
艾丽丝的妈妈的回答:
”哦,你很失望吧,你很想今天下午和李一起玩。
艾丽丝:是的,为什么童子军不能在另一天活动呢?
艾丽丝止住了眼泪,她给李打电话,约了其他时间,然后去换衣服,准备去参加童子军活动。
艾丽丝的妈妈对女儿的失望的理解和同情,帮助艾丽丝处理了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冲突和失望。她同情并理解艾丽丝的感觉,真实地反应了艾丽丝的愿望,她并没有轻视这件事情。
总结:
这样的回答会让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亲密之感。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他们的孤独和伤痛就会减少。当孩子被理解时,他们对父母的爱也更深了。对孩子受伤的情感来说,父母的同情是情感上的急救药。
当我们诚恳地承认孩子的困境,说出他们的失望时,孩子常常会获得面对现实的力量。
例子:承认孩子的情绪和抱怨
大卫的父亲上夜班,当妈妈在白天上班时,父亲就照料家里。一天,当父亲购物以后回到家时,发现八岁的儿子怒气冲冲的。
父亲:我看到一个生气的男孩。事实上,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生气的男孩。
大卫:我很生气,事实上,我非常生气。
父亲:为什么?
大卫(非常小声):我想你,我从学校回家后,你从来都不在家里。
父亲:我很高兴你告诉了我,现在我知道了,你希望从学校回家后我在家里。
大卫拥抱了一下父亲,然后出去玩了。大卫的父亲知道如何改变儿子的情绪,他并没有说明自己不在家的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我要去买东西,如果我不买食物,你吃什么呢?”他也没有问:“你为什么生气?”他采取的做法是承认儿子的情绪和抱怨。
总结:
大多数父母试图说服孩子,想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抱怨很不公平,他们的想法是错误的,父母们意识不到这种做法没有用,这样做只会导致争论和气愤。
例子:孩子心烦的时候
一天,十二岁的海伦从学校回到家,很心烦的样子。
海伦:我知道你会很失望的,我的考试只得了B,我知道得A对你很重要。
妈妈:但是我真的不介意,你怎么能这么说呢?我对你的成绩一点也不失望,我觉得B也挺好的。
海伦:那么为什么每次我考不到A时你总要冲我大叫呢?
妈妈:我什么时候冲你叫过啊?是你自己觉得失望,于是迁怒于我。
海伦哭了起来,跑出了房间。尽管海伦的妈妈知道,女儿不但不承认自己的失望,反而转过头来责备妈妈,但是,指出这一点并且和女儿争论并不能使女儿心里更好受些。如果海伦的妈妈承认女儿的感受,那结果会好得多,她可以这么说:“你希望我不要太看重你的分数,你希望能够自己决定什么分数对自己是好的,我明白。”
总结:
不仅是孩子,哪怕是陌生人,也会感激我们对他们的困境所表现出来的同情。
沟通 -- 针对孩子的感受作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
和孩子沟通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另外,还要有技巧:需要同时照顾孩子和父母的自尊;要先说出表示理解的话,然后再提出建议或意见。
例子:孩子失望的时候
埃里克,九岁,怒气冲天地回到家里,他的班级本来打算去野餐,但是下雨了。他的父亲决定用一种新的方法。以前他总是说一些让事情变得更糟的话:“天气不好,哭是没有用的。以后会有玩的时候。又不是我让它下雨的,你为什么要冲我发火?”
但是,这一次,埃里克的父亲没有这么说,他心里想:我的儿子对错过了野餐反应很强烈,他很失望,他用怒气向我表现他的这种失望,我可以帮助他的,只要对他的感受表示理解和尊重。于是他对埃里克说:“你看上去很失望。”
埃里克:我当然很失望了。
父亲:你已经准备好了一切,该死的却下雨了。
埃里克:是的,正是这样。
这时,出现了短暂的沉默,然后埃里克说:“哦,不过,可以雨后出去玩。”他的怒气看起来消失了,在下午余下的时间里,他都很合作。通常,只要埃里克生气地回家,一家人都会心烦,迟早他会激怒家中的每个成员,直到深夜他终于睡着了,家里才能重回宁静。这个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它在哪些地方产生了作用?
总结:
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他们不会接受任何意见或安慰,也无法接受任何建设性的批评。他们希望我们能够理解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希望我们明白在那个特别的时刻他们的心情。而且,他们希望不用完全说出自己的遭遇,我们也能够理解他们。他们的情绪只会透露一点点,我们必须猜出剩下的部分。
例子: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
十二岁的本的妈妈讲述道:“昨天我下班回到家,还没来得及脱掉外衣,我的儿子,本,就从他的卧室里冲出来,开始向我抱怨他的老师:‘她布置的家庭作业太多了,我一年也做不完,我怎么可能在明天早上之前写完这首诗呢?我还有上个星期的一篇短文没有完成呢,她今天朝我高声嚷嚷,她一定恨死我了!’
“我马上失去冷静,冲他喊道:‘我的老板和你的老师一样可恶,但是你听到我抱怨了吗?怪不得老师冲你喊,你从来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你就是懒,不要再抱怨了,赶紧开始做作业,不然你一定会不及格。’”
“你发完火之后发生了什么?”我问道。
“唔,我儿子怒气冲冲地上楼去了自己的房间,锁上门,不肯下来吃晚饭。”
“那么你感觉如何呢?”我问。
“糟透了,整个晚上都被毁掉了,每个人都很烦躁,气氛很压抑,我觉得很内疚,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你觉得你儿子会怎么想?”我又问。
“可能很生我的气吧,害怕老师,沮丧,无望,心烦,无法集中精神。我对他没什么帮助,但是当他抱怨而不愿意负责任时,我就受不了。”
本原本可以说出他的感觉,而不是抱怨,那么这件不愉快的事就可以避免了。他可以这么说:“妈妈,我害怕明天去学校,我必须完成一首诗和一篇短文,但是我很心烦,无法集中精神。”他的妈妈可以同情她的儿子,承认他的困境,她可以带着情绪地咕哝一声,然后说:“唔,你担心明天早上之前写不完一首诗和一篇短文,怪不得你觉得着急呢。”
总结:
但是,不幸的是,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都没有养成向对方敞开心扉的习惯,甚至我们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以及如何去感受。
当孩子遇到难题时,他们通常会生气,然后把他们的窘迫迁怒于他人,而这常常激怒父母,然后父母就责怪孩子,说一些事后会觉得后悔的话,可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既然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很难,那么如果父母能够学会倾听在他们愤怒的外表下所隐藏的担心、失望和无助,将会有很大的帮助。父母不要只针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而是要关注他们心烦意乱的情绪,帮助他们应付难题。只有当孩子的心情平静时,他们才能正确地思考,才能做出正确的举动——在上面这个例子中,正确的举动就是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能够听得进别人的话。
“这样想是不对的”这句话并不能平息孩子强烈的情绪,或者父母试图说服他们“没有理由那么想”也是无用的。禁止并不能使强烈的情绪平息,但是如果听他们说话的人接受他们的想法,并表示同情和理解,那么他们情绪的强烈程度就会减弱,身上锐利的尖刺就会消失。
但是,不幸的是,当遇到孩子行为不当时,家长往往意识不到是因为不安的情绪导致了那样的行为。在纠正他们的行为前,一定要先处理他们的情绪问题。
鱼儿会游泳,鸟儿会飞翔,人会感知:混乱的感受,混乱的信息
孩子爱我们,同时也怨恨我们。他们对于父母、老师以及任何可以管教他们的人都有两种态度。父母发现要接受这种又爱又恨的矛盾感情很困难,他们自己不喜欢这样,也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有这种想法。他们认为对人又爱又恨在情感上天生就是错误的,特别是对家人而言。
我们可以学着接受我们自己内心以及孩子心中的这种矛盾情感。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孩子应该知道这样的感情是正常的、自然的。通过承认孩子的这种矛盾情感,并表达出来,可以减少孩子的内疚和焦虑。
“你似乎对老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你既喜欢她,又讨厌她。”
“你似乎对你哥哥有两种情感,一方面你敬爱他,另一方面又讨厌他。”
“对这件事你有两种想法:你既想去参加夏令营,又想待在家里。”
对孩子的矛盾情感保持平静的、不批评的态度对孩子有好处,因为这样做传达给他们一种信息:即使是这样混合的情感也是能够被理解的。就像一个孩子说的:“如果我的这些混乱的情绪能够被理解,那么它们就不是那么混乱的。”另一方面,下面的话是毫无帮助的:“孩子,你的思路很混乱!你一会儿喜欢你的朋友,一会儿又讨厌他。下定决心,如果你有决心的话。”
对人类本性更高深的考察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有爱就会有恨,有尊重就会有嫉妒,有奉献就会有对抗,有成功就会有担忧。需要睿智才能意识到这些感觉都是真实的:不管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既积极又消极的矛盾心情。
要内心接受这样的概念并不容易,我们儿时的教育和成年之后的教育都倾向于从相反的一面教导我们。我们被教导说消极的情绪是“不好的”,我们不应该那么想,我们应该为那样的想法感到羞愧。而新的方法认为只能针对具体的事实下判断,不能对那些想像中的“不好的”、“好的”事实妄加评论。只有行为才能受到谴责或表扬,而感受不能、也不应受此对待。对感觉下判断,或者对幻想横加指责,不但妨碍个人自由,也会对精神上的健康造成伤害。
情感是遗传的一部分。鱼儿会游泳,鸟儿会飞翔,人会感知。我们有时开心,有时不开心,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这样的时刻:我们感到愤怒、恐惧、悲伤、开心、贪婪、内疚、渴望、不屑、喜悦、厌恶。尽管我们无法随意地选择这些情绪,但是,倘若我们知道它们是什么,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何时以及如何表达出来,这是问题的关键。许多人被教育得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当他们感到憎恨时,被告知说那只是不喜欢而已;当他们感到害怕时,又被告诉说没什么好害怕的;当他们感到痛苦时,教育建议他们要微笑着勇敢面对。我们中的许多人被劝诫在不开心的时候要强作欢颜。
在以上的这些矫饰中我们真正该做什么呢?说实话。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孩子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对孩子来说,知道他怎么想,远比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想要重要。当他确确实实知道了他内心的真实感受,那么他的内心就不太可能觉得“一团糟”。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曾经感到伤心、愤怒、害怕、困惑或者痛苦。在这样情绪激动的时刻,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聆听和理解更让人觉得安慰的了。对我们成年人是这样,对孩子也是这样。要用关心的交流取代批评、说教和意见,用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去给予孩子慰藉,帮助他们康复。
当我们的孩子感到苦恼、害怕、困惑或者痛苦时,我们很自然地会匆匆给出评价和意见,通常会明白无误地说出来——即使不是故意的——“你太迟钝了,不知道该怎么做。”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在孩子原先的痛楚之上又增加了新的伤害。 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我们给予孩子时间和同情,理解他们,我们就向孩子传达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信息:“你对我很重要,我希望能明白你的感受。”在这个重要信息背后是一种保证:“一旦你平静下来,你会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注:
PCE Club 2008 年还有幸邀请到了此书的editor Dr. Alice Ginott (作家的遗孀)作为PCE Club 2008 年年会的特邀主讲嘉宾(keynote speaker)
~~~~~~~~~~~~~~~~~~~~~~~~~~~~~~~~
父母子女俱乐部 Parents And Children Education Club (www.pceclub.org) 是一个完全由自愿者家长组织的非营利的教育组织, 多年来致力于推广以情商为基础的家教理念,即EQParenting。其宗旨是为华人父母提供一个学习和讨论的平台,不断提高个人和子女的情商,增进与孩子的交流,提高亲子关系。在关心孩子学业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培养孩子的坚韧力(Grit)和抗压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