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配方问题
TonyQin/才宫-101096 08/16 4634
秦才宫 / Dr. Tony Qin
(2015年5月)
让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教育的配方问题。教育不像中医,很难给出什么好的配方。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识别什么是不好的“配方”。教育中的”三个罐子”: 蜜罐子,饭罐子和盐罐子。
(一) 教育中的“蜜罐子”
“蜜罐子”意味着“宠爱”、“溺爱”。俗话说,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没出息。做家长的大部分都知道要爱而不能溺爱孩子,可是,家长有时,在孩子的吵闹下,或者加上身边老人的干预下,不知不觉地溺爱孩子。蜜罐子里长大的孩子往往是非难辨、情绪难控、意志薄弱,未来不仅社交方面难于融入社会,而且,对自己未来小家庭的和谐会造成困扰。小时候,我就听说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母亲生了好几个女儿后,终于喜得贵子。其母事事宠着,娇生惯养,儿子年近十岁,还不时吃妈妈的奶,既不懂规矩也不分是非。待到十八、九岁时,几乎无恶不作,危害一方。最终,因杀人抢劫,被判死刑。临刑前,再次要求喝一下妈妈的奶。伤心欲绝的妈妈还是答应了儿子的要求。结果,儿子狠狠咬了妈妈一口,说:“你害了我!你生了我,为什么不教育我?!”
(二) 教育中的“饭罐子”
“饭罐子”顾音思义“Fun,Fun,Fun”,所以又称“Fun罐子”(a jar of fun)。饮食上,依赖饭罐子的孩子肯定营养不良;同理,学习上,依赖“Fun罐子”的孩子不仅学难有成,而且最终反而被Fun困扰、走更多的弯路。这里很多孩子的口头禅是“It's boring”,做事浮在表面,稍有难度或深入就失去耐心、失去”Fun”。更糟的是,有些家长轻信孩子的话,不知不觉中使孩子做事浅尝辄止。要知道,经过努力得到的“Fun”,才是真正和长久的,这一点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
有一聪颖的学生,在课后学校上过很多选修课,如画画、少林功夫、国际象棋、数学提高班、LEGO等一系列课程,但是,比较任性,对每门课很快失去兴趣,回去跟父母说老师教得 “boring”。她以为少林功夫课就是花拳秀腿,一涉及到动作的基本功练习,就觉得她的“Fun罐子”被打破了;她以为国际象棋课就是走走棋子,当涉及到策略与应对的练习时,又觉得她的“Fun罐子”被打破了。可是,当她最终看到别人因努力而得到良好发展时,自己又觉得不快乐。
若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能以身作则更为可嘉,不过,不是凡事父母都可以如此,所以,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很重要。孩子遇到困难,父母应和孩子一起形成一个team,而不是高高在上地指导。通常,孩子遇到困难时,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精神力量。一旦孩子克服了困难,孩子的自信心得到增强,会形成良性循环。“亲眼看见身边的人克服和自己一样的困难,亲眼看见困难其实是过得去的,亲眼看见,过去之后是很快乐的”。说的太对了,不仅是过去之后很快乐,而且对未来人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兴趣方面,存在“识别“问题,但是,强调“Fun罐子”的小孩,更难找到自己的兴趣。我想强调的是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work ethic”(Work ethic is a value based on hard work and diligence),教育孩子做事时,即使处于尝试阶段,不要轻易放弃。
即使在必修的数学、英语方面,我常常注意到许多孩子避难就易,没有勇于挑战自己的态度。比如,英文Workbook的每一课有阅读理解练习,很多学生要么一拖再拖,要么三言两语不成句式地回答,嘴上还不时念到“It's boring.” 当然,问题不能全归咎于孩子本身。加州小学的教育系统和周围的教育环境也有问题。
暑假快到了,多如牛毛的各种summer camp programs,其中相当一部分仿佛组成了一个很大的“Fun罐子”批发市场。有的,打着“Science”的旗号让孩子玩家家,误导孩子对科学的认识。有的,打着“enrichment”的旗号把数学打扮成“Fun姑娘”,既不注重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又忽略基本的数学表述,造成很多学生写不出基本的“Number sentences”,答题过程混乱(如图所示),严重影响以后对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
有些家长以为孩子抱着“Fun罐子”可以培养兴趣,却不知孩子养成了许多坏习惯。过于放松,只追求快乐,是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认知的。教大孩子写“number sentences”、写解题过程,他们不屑一顾,觉得boring。常常让老师感觉如唐•吉诃德一样,与风车作战而无力。
总之,家长要认识到这一点,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学校老师沟通、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教育中的“盐罐子”
我们继续探讨一下教育配方中的“盐罐子”问题。“盐罐子”顾音思义“严,严,严”,故而又称“严罐子”。饮食上,摄入过少或过量的盐,对身体都不利: 摄入过少的盐,人会出现头晕和乏力;反之,摄入过量的盐,会对心血管等器官和组织不利。同理,在孩子的教育上,过多或过少的“严”,都会出问题。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能够正确地、审时度势地使用”严”是一种教育的艺术。
下面,我们简单剖析一下教育中“严罐子”的一些使用不当情形。其一,“严”份过少,这种情况要么是因为“蜜罐子”占了上风,要么是因为家长自己还在“成长”的初级阶段。若是后者,孩子成长的其它外在环境(如学校环境、邻里环境、社交环境等)对孩子的是非观、价值观的影响会很大。其二,时松时严,这种情况通常是家长平时不太管,到孩子出问题时(如不满意的school report,糟糕的audition results,或某一刻看到别人孩子的优秀表现时),家长全身“火星子直冒”。紧接着,“严打、严惩”运动开展起来,过一段时间,一切又回到原来的松弛状态。孩子也知悉,只要躲过“运动”的锋头即可。其三,“严”不对症,这种情况通常是家长,尤其是一些妈妈们,在小事上严格把关,特别是在吃穿住用等生活方面,过于micro-managing,而爸爸们又忽略孩子性格和品德方面的严格培养和塑造。其四,严字当头,抱着“盐多不坏菜”的态度,处处严格,对孩子的任何小错误都要严惩不怠,毫无通融的余地。我有两个堂兄弟,和我们兄弟俩一般大,叔叔性子刚烈,每当堂兄弟犯事(如和其他小孩打闹、偷桃摘李),严惩不怠,甚至吊起来打,有时把木棍子都打断了。就连我们兄弟俩惧怕叔叔的程度超过自己的父亲,而我的父母很少打孩子,遇事以批评教育为主,结果,堂兄弟俩没有一个高中毕业,而我们兄弟俩先后获得牛津大学的博士学位。
论及“严罐子”,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是慈母严父。而现实中,“虎妈”、“猫爸” 的现象越来越多,这个值得我们思考。这种现象对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对男孩的男子汉教育,影响很大,容易让男孩子失去男子汉气概。有人说:“父亲是太阳,母亲是月亮” ,父亲负责刚毅、坚强、诚实和勇敢这些气质和理念的传递,母亲负责慈祥、善良和细腻等内涵品质的滋养。“猫爸”很难带给孩子有力的形象和榜样的力量,而“虎妈”的强势让小男孩在未来的成长中,容易失去自己的坐标和方向。
总之,教育是一种艺术,对孩子要宽严相济,小处着宽,大处趋严。更重要的是,宽严的尺度,不能朝三暮四,宽严的使用,要持之以恒,以便让孩子知道你的原则和是非界限(boundaries)。
注: 原文曾发表于“常青少儿教育”群。欢迎加入“常青少儿教育”,与大家分享,抛砖引玉,欢迎大家转发、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