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高中小留学生面对的压力,可以怎样帮助他们

Journey Up-2283  02/08   7580  
4.6/5 

jing holm  的原文:
原定于上周五下午的与中国孩子的会议因我的原因被取消。昨晚吃完晚饭后,乘所有中国孩子都在,我临时决定就现在开。这次的会议和往常会议相比,新增了2个贵客:一个是我先生 Walter,一个是我中国孩子”小雨”的妈妈。小雨妈妈两天前刚从北京过来,还在倒时差中呢。

以前的会议我没有邀请Walter 的本意是没有他在,我们可以用中文交谈,这样大家比较亲切,更容易交流。  那是多么愚蠢和自作聪明的想法啊(因为我们永远在自己的圈子里转,就像dog chase his tail)。经过昨晚的会议,我决定以后的会议一定都要让Walter参加,而且以后的每次会议要有一个主题(或者问题)为中心。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总结上半学年的情况,展望下半学年和今后的工作。这样的会议我们以前也开过很多次,不知道是因为新增的两位贵宾的关系,还是其他天时地利的原因,会议的效果远远出乎我的意料,我的心灵都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和鼓舞。

我这6个中国学生成绩都是优良,人品也非常好,从不让伤我脑筋,但隐约中总有一丝一缕的不安在我心头掠过。这可能就是青春期孩子正常的表现吧,一切都会越变越好的。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我按次序让学生们一个接一个表达对目前学校和学习的看法。前面5个学生的看法大致差不多:学习还不错,课外活动也参与一些,没有什么特别喜欢也没有什么特别不喜欢的地方,我再附和几句“大家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多参加课外活动”之类的客套话。轮到最后一个女孩小雪发言,她开诚布公地说:”我不喜欢美国”。

她从第一天来我家,到现在整整一年中,这句话我已经听过了无数遍,每次我都像哄孩子一样对她说:“你还小,你还没有感受到美国好的地方” 换句话说吧,就是慢慢熬吧!但她的话深深地抓住了Walter 的注意力。他鼓励小雪慢慢说。她告诉我们她一年前来美国是因为信任母亲的决定,其实是非常违背自己的意愿。她不喜欢美国并不是因为美国不好,而是她觉得自己更适合中国式的教育方法和生活方式。来美国这一年的学习下来,更坚信了自己当初对美国学校的预期判断。她在美国学校也努力想融入美国同学中,也有一些美国朋友,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个痛:她太爱她的中国学校,那里的中国小伙伴们,太爱和他们在一起的分分秒秒和心连心的感情,而这样的感情她可能在和美国同学相处中找不到,也不相信将来会找到。虽然小雨和我家的其他2个中国女生(小雨和小云)才相处半年,但她们真的情如姐妹,可是内心深处可能总觉得缺少什么。

我和我先生都很诧异(因为我们每天看到的小雪都是面带笑容,温柔体贴,没有想到她心中的结却是越结越深)。我更很欣赏小雪这样勇敢的做法。敢于说出内心的真实感受,特别是说出不合主流的内心感受,有多少成人可以做到?更何况是一个才16岁的柔弱女生!

我们每个人都特别想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帮助化解她的苦楚。我分享了我来美国后近10年的灰暗历史,和我到中国去做留学生招生工作的所碰到的困难,被拒绝,被误解,被嘲讽的经历;小雨妈妈也分享了她以前在美国做半年访问学者时的艰难经历;小强是我们中国学生中的“元老”,他阳光开朗,较成功地融入美国同学中。他分享了他如何和美国学生交往的经验;新生小伟就小雪说的“你们可能都喜欢吃牛肉,但我就是不喜欢牛肉”这个观点说了非常有见解的看法:“牛肉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做法呀。多试试不同的做法如何?”Walter 一直耐心地倾听,突然他问一直沉默的小东的看法。小东也是今年新生,年龄是6个中国学生中最小的。他在学校里除了成绩优秀,积极参加学校各项活动外,短短半学年交了很多美国同学朋友。他说当他想加入美国学生团体之初,别人也不理他,他说“我就像一个小狗一样的跟着他们”,慢慢地就开始被美国同学接受了。

但同是新生的小云就没有小东的幸运。小云是一个特别随和,善良的,乐于助人的中国女孩。但居然有美国学生对她说“ you F*** Chinese student!” 我当时就控制不住地拍起桌子:”你为什么不当时告诉我们?抱歉,小云,阿姨一定吓到了你。“Bully (同学之间的欺负)现象不只是在中美孩子之间会发生,在美国学生中很难避免。

如何接受环境的改变?如何接受被异化、被拒绝、被孤立、被嘲讽、被漠视?这些残酷的感受不是因为出国读书,不是因为我们作为外国人才有的。Walter 分享了他在小学5年级和6年级时一直被同学叫做”fat boy” 的经历。我也告诉他们在他们眼中可能是“天之骄女”的茜茜有时也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但我们所有的安慰似乎都帮不了小雪.  她是一个内心非常丰富,非常细腻,看了无数漫画,读了无数小说的聪明女孩。她能理解我们的用心和用意,但她还是冷冷地说:“我们这样的讨论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我不想浪费大家的时间了。”我们的会议已经持续了近2个小时,我对大家说,如果你们想离开的,我们不会介意。但所有的孩子们却像在看一部好莱坞大片一样的聚精会神,没有一丝想要终结这个话题的意思。

小强用他一贯冷静而和蔼的语气说:如果当初你是被父母安排来美国读书,那么现在就是你自己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了。每天你可以决定躲到一个角落,看自己的ipad, 也可以决定关掉ipad, 走到美国同学中去“丢脸”;你可以决定继续留在美国混,也可以决定那么好好回中国努力,要么好好留在美国努力;你可以决定去抱怨、挑剔并自怨自艾,你也可以决定改变自己的态度,从小事做起。这时已经非常焦虑的小雪想尽快结束她的窘境,但同学们还有我都没有给她留下最后的面子,我们一同问她:小雪, 你想想,除了和美国同学礼貌性地打声招呼外,你自己还确确实实地做了些什么? 

小雪一下子控制不住长期憋屈的委屈,泪如雨下。新生小雨也被感染到了开始哭泣。但我的内心却放松了:让她好好哭,我不用再担心小雪了!她一定会振作起来的。一个不信任别人的人,一个没有真情的人是不会在别人面前哭的,特别是在我们这么多家人和朋友面前。我们大家都没有要离去的样子,静静地等待着小雪平复她的情绪。哭完后,我忍不住再残忍地补上一句:小雪, 你如果想要熬日子,要熬的不是仅仅剩下的2年半的高中生涯,还有将来至少4年的大学生涯和你未来的所有将来!

我被蒙奇奇打岔必须离席,他们的会议还在继续。但我还是从远处渐渐地、断断续续地听到了笑声。我不知道Walter 和小雨妈妈和孩子们说些什么。其实,那时我们大人再说些什么已经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些孩子们从我们的言语中,我们的眼神中看到了爱,看到了关心和体恤。

安顿好蒙奇奇后,我又找到了小雪和小雨。 两个小女孩都已经破涕为笑了。身为教育专家的小雨妈妈真有她独特的谈心术。小雨对我说,”阿姨,你放心吧。我会好好努力的。我的问题其实是没有吃过苦”。这其实一直是我想说但没有说出口的话。从她嘴里亲口说出,我知道她是真的用心领悟了。

“一起加油啊!!!!“ 是我们所有中国孩子发自内心的呼喊。我想对他们说:”我和叔叔不会让你们输!“ 今晚的会议不但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了这些中国孩子们,我相信还让他们之间的友谊从此之后更上一层楼。

非常感谢小雪能够对我们开启心扉,非常感谢所有中国孩子们对我们的信任,非常感谢上帝给我们家派来的美丽天使们。因为你们,我们这个大家庭更温暖、更有爱、更团结。i 

后记:

如何杜绝任何美国学生对任何中国学生的bully?
如何把中美学生之间的那道无形的墙推倒?如何让中美学生混合在一起吃午饭?
还有很多很多。。。。。。

行动!我们该做什么样的行动?这将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行动,一项必须联合美国学校,我们家庭和中美学生一同参与的行动。

可能小雪和在座的其他中国孩子在他们的高中时代不会看到我们行动的效果,但我们每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都必须要努力,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再次感谢小雪给我和我先生的当头一棒,让我们反思。

我们一起努力就可能改变历史或者正在改变历史,谁说不呢?


下面是群友的反馈和讨论:

I:  Your regular meeting set great sample for students support each other. Before to put my options , I would like introduce myself, I live in Bay Area , I have one son in 8th grad , I help lots of my friend's kids apply college  in Bay Area from China, I did all for volunteer base. I do not know which high school they are in, how the school overall treat Chinese students, any contribution your group kids did for school? Your meeting should invite the school students too, must talk by English, if you can invite one teacher will be much better, in us they have to follow us rules , teenaged are very different, they come to us they like will be better, event they do not like they still need performance good in school, this is their job, as an adult we all understand it's good to have friend, without friend life is still ok, step out confort zone, is part of growth. 

D: z赞你对这些学生的帮助引导!非常有意义。一个建议:When you and the Chinese students go to the school communicating with counselor and students, your students can prepare a skit to help the others better understand what your students are going through and how they feel. Maybe you can even make it interactive by inviting American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through role playing or some sort of a game. 

Y: 一个朋友孩子十年级来经过了很多波折,虽然锻炼了,但失去了几年的快乐如何能弥补?我虽看到您说的小雪妈妈是做教育的,仍是觉得她无法替代孩子的想法。我认为至少小雪,是应该选择回国的。前几年加拿大还有本小留学生的书。

J:小雪知道自己是回不去了。回中国连个高中都上不了,更别说考大学了。可能背后的问题还是孩子怕吃苦。她自己认识到这点后我很欣慰。

Y:现在小留太多了,已经无法劝国内父母了。说到involve non Chinese kids, it is not an easy job esp in high school--my son knows there is an Asian group, a Chinese Chinese group, but the two raely mix. 就是说,在这长大的ABC和转来的中国学生都较难mix, 何况非华人学生呢?我老大的ABC Club这周五接待中国来的几个学生。

J:困难一定是重重的,就连我们自己,已经在美国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我们是不是还是有很多reservation? 只有一步一步地走, 不能后退或者止步。

我也很吃惊地被告知,只要一离开学校就会被取消学籍,最多也是保留几个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又牵涉到了制度,一提制度就会有抱怨。我想我们还是做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吧。

H:教育方法不一样,哪怕只一年不在那,回去追赶也不易。如果高中出来的,大城市恐怕连学籍都失去了,不给保留。也许可以去国际学校。我亲戚经历是这样。高中不是义务教育不保留学籍,后边马上有人补位

Y:We came here as adults,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Again, the idea of 小留学生 is a big topic that I don't want to get into. Just felt sad for her. 我朋友孩子十年级来的困难无法详说。

H:来之前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和了解,起码不能抱着美国学习更轻松压力小的想法。家长孩子误区太多。我觉得还应该促成学校做些事情欢迎新同学,我们这里有settlement worker 帮助移民的孩子或者留学生适应,也就基本停留在建议一些社区课外活动找家庭医生的层面上,就是让新来者自己去努力。我觉得学校和班级也应该也所行动欢迎新同学,记得曾看到一篇essay prompt 大意是你建议同学做些什么来欢迎帮助新同学,我觉得必要。
学区既然招留学生,就应该组织各校做些额外的事情帮助这些孩子,不只是常规的,应该培训老师,也许我的想法太天真

J:这也是我们想推动的结果。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 

Y:想法很好,but one can't force kids to interact if they don't want to. 我们去年初ABC Club讨论pressure, 一朋友孩子说加不进我儿子的group, 很沮丧,我还把儿子批评一通,说让他多关心那个孩子(不是留学生,是在这一起长大的)。儿子确实问寒问暖,提醒那个孩子多睡觉,但无奈他跟我说“they don't have much in common to talk about." 相信我们由于办了几年俱乐部,主要就是强调沟通,孩子们不是故意不和他们交往。我老二还一直帮一个八年级来的做翻译(还收到感谢卡),但也无法加到圈子里。关于学校中不同圈子的事,又是一个以后可以探讨的好问题。

新来的学生学校counselors 组织有每月一次聚餐,as part of the orientation program. 这些学生可以是从其他学区转来的,也可以是从其他国家转来的。学生中有Asian Club etc. 

B:看了你的文章,觉得I的建议很好,加强和学校的沟通是必要的,直接影响中国小留学生在学校的群体地位和社会尊重。

对于小雪,我的看法是她其实很懂自己,也体谅大家的"主流"感受,我想不是所有在中国环境长大的小孩都会在美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让她留在这里是强扭的瓜不甜。

她虽然说出我没有吃过苦这样的话让家长欣慰,但是我想说的是她一年的感受也是真实的,值得受重视和尊重。

不太明白她为何回国就连高中也上不了了。

另外我不赞同你说," 后,我忍不住再残忍地补上一句:小雪, 你如果想要熬日子,要熬的不是仅仅剩下的2年半的高中生涯,还有将来至少4年的大学生涯和你未来的所有将来!",因为这等于告诉她她只能一直留在美国,她拿到大学学位完全可以回中国呀,中国不是那么不堪生活的地狱吧。我觉得聪明如小雪的,不是我们以为的一味单纯的。

听到高中生说出F Chinese student,很吃惊,的确应该去学校要求面对和解决方案。

J:谢谢你很仔细阅读我的文章。我从不认为美国是天堂,中国是地狱。我希望小雪做出自己的决定,她坚定的说不想回国。不上中国高中的中国人上中国大学的可能性有多大?一个 蹉跎多年,无法做自己选择的人未来在哪里?小雪今天好多了,还会加入我们的 gym membership. 

B:一个蹉跎多年,无法做自己选择的人的未来在哪里? 

这是中国父母常教育孩子的话,欧裔父母也有类似的教育,但同时欧裔父母似乎也愿意让孩子花些时间找到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似乎是已经在这里很多代的人的一种luxury or style, 花时间找到自我在希望生活是直线前进的人心目中就成了"蹉跎岁月"。生活是残酷的,一个站一个站排好了......花时间找到自我一般而言不属于第一代移民。第一代移民都是要高效率,下决心,看得准动作快,但是assimilation path 是要花时间的。

有时候想到小留学生年纪轻就要面对assimilation 的压力,感到他们是不容易。

谢谢你写文章揭示一个我不太知道内在情况的生活领域。

Q:嗯,蹉跎岁月,相当于埃里克森理论框架里的moratorium--寻找自我(西方常见的是使用gap year, 或做传教、或者做非洲扶贫、和平队、teach for America, 以及当年我们上山下乡,都让人自我审视)

C:看到小雪的经历,禁不住想起自己28年前来美读高中,很有感触。虽是和父母一起移民来的,这里也有很大的family,对teenage vulnerable year 的我还是一生从没遇到过的挑战。在中国的姣姣者,北京生活优悦,重点小学,中学,popular with tons of friends,到这里daily 面对孤独(那时每天最怕home room 的那十分钟,每个人都欢快的和朋友们catch up,我只能假装看书,盼着赶紧打铃下课。)第一次尝到什么是度日如年。。那时学校没几个中国人,有也是台湾来的。受欺负,被丢纸团,甚至吐口水。。这种落差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不想让父母担心,这些经历也从没和我父母讲过。我当时也没有second option,但一步一步路还是走过来了。It took a long time to get back my self esteem.  It took many years to find my own identity.  But I did it.  感觉小雪是幸福的,可以和你们,同经历的朋友们,妈妈一起 share her thought。。有大家鼓励支持,出谋划策,深信她一定可以打开一个属于她的新天地。鼓励她多分享感受,交几个similar background 的闺蜜,讲出来哭出来是非常健康,有帮助的。参与她强项的学校活动,club (没有可以和朋友一起建立),社区活动...容易找到共同语言的朋友。 

Q: 读了你的“你可以决定,你必须决定”一文,很是震动。一直知道有小留学生的存在,但对他们的生存状态不太了解。也可以想象他们的年龄和阅历会使他们的生活比当年来美读研的我们更加充满挑战。同你们在一起的那几位小留学生们,有你们的支持和关照是非常幸运的,反之亦然,他们也给你们成年人许多机会使你们得到继续更新成长。小雪的反思是她自己进一步发展成熟的必要步骤。你们可以做的是与学校和社区坚强联系。支持你提到的要求在学校做一个speech,还可以建议学校实施lunch mixing之类的活动(是teaching tolerance 那个网站发起的活动),并且像做反怖力活动那样开展对国际学生的欢迎支持活动。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正视自己的排外倾向,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把经历“非舒适”过程当做成长的必经之路。今后的趋势是国际化,有小留学生的学校可以从中学阶段就开始这种训练,是非常难得的,学校有责任抓住机会而不要错失良机。

Q还建议在学校举办Lunch Mixup,帮助孩子们和其他孩子mix up。

Just what is Mix It Up at Lunch Day?

A national campaign launched by Teaching Tolerance over a decade ago, Mix It Up at Lunch Day encourages students to identify, question and cross social boundaries.

In our surveys, students have identified the cafeteria as the place where divisions are most clearly drawn. So on one day—October 28 this school year—we ask students to move out of their comfort zones and connect with someone new over lunch. It’s a simple act with profound implication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teractions across group lines can help reduce prejudice. When students interact with those who are different from them, biases and misperceptions can fall away.

jing  准备和学校的联络行动:
这是我刚刚写给学校负责老师的邮件, 谢谢大家的关心:Walter and I had a great meeting last night with all our six Chinese students.  Below are issues we found:
  
 1) Most Chinese students have difficulties to make friends with American students.  Of course, this issue is mostly because of the unwillingness and lack of ability of our Chinese students to social, ie, starring at their own ipad/cell phone/book in public place, too shy to talk, etc.  As a previous foreign student, I understand their struggling and want so much to help them.  I know they tried but they did not try hard enough.  Walter and I will keep working with our Chinese students to be more open and proactive.  
  
2) One student mentioned that there was once an American student said to her:"you F*** Chinese student"  We were very shocked and told our students to inform us and school immediately if such bullying things ever happen again.

3) Most of our Chinese students have not met their consolers yet this year.   

Here are my proposal to hack those issues:

1) Can school do something similar to "Mix it Up at Lunch Day" on regular basis?

Please see the below website for "Mix it Up at Lunch Day" program.  I will be more than happy to come and help organize the event.  Please let me know your thoughts.


2) I know Michael and Daniel are talking about starting "Chinese (or Asian) Club" for a while and I do not know exactly what they are waiting for to bring it up to alive.  Is there any way you can push them and not to let this great opportunity slip away.  Anything I can help, please let me know.

3) I will email consolers and arrange a meeting with our Chinese students ASAP.

4) I will organize a free Chinese class in local library with some of our Chinese students soon.  Is it ok to distribute the flyer in school?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support as always.






















I:  Your regular meeting set great sample for students support each other. Before to put my options , I would like introduce myself, I live in Bay Area , I have one son in 8th grad , I help lots of my friend's kids apply college  in Bay Area from China, I did all for volunteer base. I do not know which high school they are in, how the school overall treat Chinese students, any contribution your group kids did for school? Your meeting should invite the school students too, must talk by English, if you can invite one teacher will be much better, in us they have to follow us rules , teenaged are very different, they come to us they like will be better, event they do not like they still need performance good in school, this is their job, as an adult we all understand it's good to have friend, without friend life is still ok, step out confort zone, is part of growth. 

D: 赞你对这些学生的帮助引导!非常有意义。一个建议:When you and the Chinese students go to the school communicating with counselor and students, your students can prepare a skit to help the others better understand what your students are going through and how they feel. Maybe you can even make it interactive by inviting American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through role playing or some sort of a game. 

Y: 一个朋友孩子十年级来经过了很多波折,虽然锻炼了,但失去了几年的快乐如何能弥补?我虽看到您说的小雪妈妈是做教育的,仍是觉得她无法替代孩子的想法。我认为至少小雪,是应该选择回国的。前几年加拿大还有本小留学生的书。

J:小雪知道自己是回不去了。回中国连个高中都上不了,更别说考大学了。可能背后的问题还是孩子怕吃苦。她自己认识到这点后我很欣慰。

Y:现在小留太多了,已经无法劝国内父母了。说到involve non Chinese kids, it is not an easy job esp in high school--my son knows there is an Asian group, a Chinese Chinese group, but the two raely mix. 就是说,在这长大的ABC和转来的中国学生都较难mix, 何况非华人学生呢?我老大的ABC Club这周五接待中国来的几个学生。

J:困难一定是重重的,就连我们自己,已经在美国生活了这么多年的我们是不是还是有很多reservation? 只有一步一步地走, 不能后退或者止步。

我也很吃惊地被告知,只要一离开学校就会被取消学籍,最多也是保留几个月。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又牵涉到了制度,一提制度就会有抱怨。我想我们还是做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可以做到的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吧。

H:教育方法不一样,哪怕只一年不在那,回去追赶也不易。如果高中出来的,大城市恐怕连学籍都失去了,不给保留。也许可以去国际学校。我亲戚经历是这样。高中不是义务教育不保留学籍,后边马上有人补位

Y:We came here as adults,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Again, the idea of 小留学生 is a big topic that I don't want to get into. Just felt sad for her. 我朋友孩子十年级来的困难无法详说。

H:来之前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和了解,起码不能抱着美国学习更轻松压力小的想法。家长孩子误区太多。我觉得还应该促成学校做些事情欢迎新同学,我们这里有settlement worker 帮助移民的孩子或者留学生适应,也就基本停留在建议一些社区课外活动找家庭医生的层面上,就是让新来者自己去努力。我觉得学校和班级也应该也所行动欢迎新同学,记得曾看到一篇essay prompt 大意是你建议同学做些什么来欢迎帮助新同学,我觉得必要。
学区既然招留学生,就应该组织各校做些额外的事情帮助这些孩子,不只是常规的,应该培训老师,也许我的想法太天真

J:这也是我们想推动的结果。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 

Y:想法很好,but one can't force kids to interact if they don't want to. 我们去年初ABC Club讨论pressure, 一朋友孩子说加不进我儿子的group, 很沮丧,我还把儿子批评一通,说让他多关心那个孩子(不是留学生,是在这一起长大的)。儿子确实问寒问暖,提醒那个孩子多睡觉,但无奈他跟我说“they don't have much in common to talk about." 相信我们由于办了几年俱乐部,主要就是强调沟通,孩子们不是故意不和他们交往。我老二还一直帮一个八年级来的做翻译(还收到感谢卡),但也无法加到圈子里。关于学校中不同圈子的事,又是一个以后可以探讨的好问题。

新来的学生学校counselors 组织有每月一次聚餐,as part of the orientation program. 这些学生可以是从其他学区转来的,也可以是从其他国家转来的。学生中有Asian Club etc. 

B:看了你的文章,觉得I的建议很好,加强和学校的沟通是必要的,直接影响中国小留学生在学校的群体地位和社会尊重。

对于小雪,我的看法是她其实很懂自己,也体谅大家的"主流"感受,我想不是所有在中国环境长大的小孩都会在美国得到最适合自己的发展。让她留在这里是强扭的瓜不甜。

她虽然说出我没有吃过苦这样的话让家长欣慰,但是我想说的是她一年的感受也是真实的,值得受重视和尊重。

不太明白她为何回国就连高中也上不了了。

另外我不赞同你说," 后,我忍不住再残忍地补上一句:小雪, 你如果想要熬日子,要熬的不是仅仅剩下的2年半的高中生涯,还有将来至少4年的大学生涯和你未来的所有将来!",因为这等于告诉她她只能一直留在美国,她拿到大学学位完全可以回中国呀,中国不是那么不堪生活的地狱吧。我觉得聪明如小雪的,不是我们以为的一味单纯的。

听到高中生说出F Chinese student,很吃惊,的确应该去学校要求面对和解决方案。

J:谢谢你很仔细阅读我的文章。我从不认为美国是天堂,中国是地狱。我希望小雪做出自己的决定,她坚定的说不想回国。不上中国高中的中国人上中国大学的可能性有多大?一个 蹉跎多年,无法做自己选择的人未来在哪里?小雪今天好多了,还会加入我们的 gym membership. 

B:一个蹉跎多年,无法做自己选择的人的未来在哪里? 

这是中国父母常教育孩子的话,欧裔父母也有类似的教育,但同时欧裔父母似乎也愿意让孩子花些时间找到自我,做自己想做的事。这似乎是已经在这里很多代的人的一种luxury or style, 花时间找到自我在希望生活是直线前进的人心目中就成了"蹉跎岁月"。生活是残酷的,一个站一个站排好了......花时间找到自我一般而言不属于第一代移民。第一代移民都是要高效率,下决心,看得准动作快,但是assimilation path 是要花时间的。

有时候想到小留学生年纪轻就要面对assimilation 的压力,感到他们是不容易。

谢谢你写文章揭示一个我不太知道内在情况的生活领域。

Q:嗯,蹉跎岁月,相当于埃里克森理论框架里的moratorium--寻找自我(西方常见的是使用gap year, 或做传教、或者做非洲扶贫、和平队、teach for America, 以及当年我们上山下乡,都让人自我审视)

C:看到小雪的经历,禁不住想起自己28年前来美读高中,很有感触。虽是和父母一起移民来的,这里也有很大的family,对teenage vulnerable year 的我还是一生从没遇到过的挑战。在中国的姣姣者,北京生活优悦,重点小学,中学,popular with tons of friends,到这里daily 面对孤独(那时每天最怕home room 的那十分钟,每个人都欢快的和朋友们catch up,我只能假装看书,盼着赶紧打铃下课。)第一次尝到什么是度日如年。。那时学校没几个中国人,有也是台湾来的。受欺负,被丢纸团,甚至吐口水。。这种落差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不想让父母担心,这些经历也从没和我父母讲过。我当时也没有second option,但一步一步路还是走过来了。It took a long time to get back my self esteem.  It took many years to find my own identity.  But I did it.  感觉小雪是幸福的,可以和你们,同经历的朋友们,妈妈一起 share her thought。。有大家鼓励支持,出谋划策,深信她一定可以打开一个属于她的新天地。鼓励她多分享感受,交几个similar background 的闺蜜,讲出来哭出来是非常健康,有帮助的。参与她强项的学校活动,club (没有可以和朋友一起建立),社区活动...容易找到共同语言的朋友。 

Q建议在学校举办Lunch Mixup:

Apply to Be a "Mix It Up" Model School

2014 was a banner year for creative and successful Mix It Up at Lunch Days! If your school put together a great Mix event and has kept the Mix spirit going all year, we hope you’ll apply to have your school designated as a Mix It Up Model School.

As a Mix Model School, your school will be recognized for fostering the kind of welcoming school environment all students deserve. We'll profile your school on the Mix It Up website, showing educators and students across the country—and even around the world—how a committed team can do Mix It Up at Lunch Day well. Your efforts will serve as an example for other schools striving for inclusiveness.

How to Become a Mix It Up Model School

Mix It Up Model Schools embrace respect and inclusiveness as core values and mix it up throughout the year. The 2014-2015 Mix It Up Model Schools will have demonstrated creativity and success in the following areas:

1. Participation: Your school hosted a Mix It Up at Lunch Day in 2014 (it did not have to fall on National Mix It Up at Lunch Day, Oct. 28).

2. Extension: Your school followed up with at least two additional Mix It Up-related programs or events on your campus.

3. Organization: Diverse members of the school community (e.g., cafeteria staff, aides, administration, teachers or students) helped organize Mix It Up.

4. Publicity: Your school publicized Mix It Up at Lunch Day or celebrated inclusiveness through a variety of channels, such as posters, announcements and other media.

5. Implementation: Your students and colleagues saw Mix It Up at Lunch Day as effective and 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