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读经旧约经文注释-耶利米书

JL-100333  10/29   3204  
4.0/1 

36:1-32 预言的记录:作为传播媒体,书面记录要比口传更加可信,效率也较高,并且容易长期保管。因此,耶利米记录了自己23年间所宣告的信息,亦即自约西亚13年(B.C.628)蒙召作先知起,到约雅敬第4年(B.C.605)为止。用文字记录信息的直接动机是因被囚禁而无法进入圣殿传讲信息(36:5)。但间接目的则是,为要保证预言的成就,且使后人读到这些文字之后,不致重蹈覆辙。本文写于约雅敬第四年(B.C.605年),由巴录代笔。关于当时的历史背景,请参照35:1-19。本章的内容可分为:①巴录用书卷记录耶利米的预言,并在殿里宣读(1-8节);②众民、首领和约雅敬对此所作出的反应(9-26节);③准备新书卷,预言将要临到约雅敬的灾难(27-32节)。这三个内容似乎是独立的,其实却是相互关联的。本文所包含的属灵教训是:①可以挡住人的口,却无法阻止宣告属神的信息(10节;提后2:9);②对主的仆人而言,苦难是信仰更上一层楼的楔机(32节;太5:10-12);③逼迫真先知的人,终必受到神的震怒而落到悲惨的下场(30节;徒12:23)。

36:1-9 记录预言的过程:本文描述了耶利米按照神的命令记录神之信息的一系列过程。须留意的是耶利米负责口述,巴录则负责记录(4节)。尽管如此,本文没有错谬处,且被接纳为是正典,这是因为此二人均被圣灵所充满。亦即,神彻底地介入了记录圣经的过程。

36:2 书卷:派生于“翻滚”一词。古代的造纸技术或装订技术并不发达,主要用纸莎草制作的简册或动物的皮来代替纸。首先将数张比帛联接到一起,之后在两端各自固定能够滚动的两个木棒,好从两边卷起来。一般宽为25-30厘米,长度却没有具体标准,有的可长达10.5米。据他勒目记载,在官方聚会中宣读的妥拉手抄本,是用洁净的畜类皮(创7:2)所作的书卷,以便于长期保管。约雅敬所焚烧的书卷,可能不是皮作的,而是用纸莎草作的。因为若是皮书卷,就无法忍受它在焚烧时所发出的异味(22,23节)。

36:3 或者犹大家听见……就回头离开恶道:神虽以公义治理世界,但无论在什么时候,他都喜悦施慈爱、怜悯和恩典给那些痛悔的人(诗18:26;路15:4-32)。

36:5 我被拘管:说明了耶利米不能直接记录书卷而宣告的理由。这并非指他囚禁在狱中,而是指他因为受到包括约雅敬和官长在内的众人之嫌(7,26章),因为19节和26节告诉我们,耶利米和巴录可以自由躲藏起来。

36:6 趁禁食的日子……念给……人听:对以色列民族而言,禁食的日子是特殊的日子,故它有以下目的:①为了悔改(尼9;1,2);②为了祷告蒙应允(拉8:21);③为了使肉身顺服圣灵(林前9:25-27);④为了得到神的引领(士20:26-27)。可以说在禁食的日子,聚集在圣殿里禁食的百姓,心中洋溢着对神的火热信仰。耶利米要在禁食的日子宣告话语的目的是:①为了向更多的人传讲信息;②为了更有效地宣告预言。关于禁食之日的详细内容,请参照斯4:1-17,关于禁食。

36:9-26 宣告预言时的反应:描述了巴录宣告耶利米的预言时众人所作出的反应。反应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米该亚为首的众首领之反应(11-19节),二是约雅敬及其臣仆的反应(20-26节)。前者似乎因着巴录所宣告的预言,而感到有巨大的惧怕和自责。他们担心耶利米的信息传到王的耳中,耶利米和巴录就会有生命危险,便劝他们二人躲到无人知道的地方。与此相反,约雅敬和他的臣仆们听了书卷的内容后,不仅没有悔改,反而极其愤怒,焚烧了所有书卷,想要囚杀耶利米和巴录(26节)。

36:9 书卷的记录始于约雅敬第4年,成于第五年,宣告于那年的某一禁食的日子。并不是定期禁食的日子,而是举国陷进患难或信仰面临危机时,非定期进行的禁食之日(士20:26;撒上7:3-9)。引人注目的是宣告禁食之日的并不是王或官长,而是犹大百姓。这表明比起那些领袖,黎民百姓更加切实地感受到了信仰上的危机和国家的危机。今日亦然,比起那些耽于安逸而自高自大的政治宗教领袖,普通的圣徒更为冷静地直面现实并为此祷告。拥有正确的信仰和历史意识,与拥有社会地位或特定身份无关。

36:11-12 本文记录了众首领的名字。逐一记录首领的名字,与记录预言年代(1,9)一样,是为了强调预言的历史性。

36:16 他们……面面相观:指首领的心有所动摇。惊骇之余,他们必是感到应该向神悔改。

36:18 墨:不同于今天的墨水,是烟灰或墨炭加上树胶或油混合而成的(林后3:3;约叁1:13)。

36:19 可以说众首领已认识到耶利米的信息是神的话语,故要保护他。可惜,他们没有坚持这种立场。他们口中承认神,行为上却否认神(提1:16),在严格的意义上说不能称为神的真儿女(太10:32,33;路12:8,9)。

36:20-26 约雅敬焚烧书卷:约雅敬是犹大的第18代王,他在听到书卷所记录的话语之后所作出的反应,与在洁净圣殿时中发现律法书的约西亚王(王下22:8-13)所作出的反应截然不同。神的话语和先知唤醒约西亚,而约雅敬却对此加以蔑视,这就暴露了他从根本上不依赖神,而依靠人力的信念。这更是向神挑战的行为。属血气的人都会采取这种态度(徒4:7)。

36:22 是阳历12月。此时犹大已进入冬天,且适逢雨季,因此天气很冷。

36:24 听见……不撕裂衣服:?“撕裂衣服”是指承认自己的过犯,表明自己是毫无价值的罪人是一种外在的信仰告白(书7:6)。王闻听耶和华的话语之后焚烧了记载话语的书卷。面对这种大罪,在场的王和臣仆却无动于衷,他们已完全失去了属灵的功能。藐视神话语的人,必然会受到神的审判(诗1:5)。

36:25 以利拿单:是犹大首领之一,可能与为了杀害先知乌利亚而下埃及的亚革波的儿子以利拿单是同一人(12节;26:22)。 第莱雅:只见于此处,无从查考他是何等人。根据本节他可能是多少有些信心的人。 基玛利雅:是沙番的儿子,职分是文士,他曾允许巴录在位于圣殿新门口的自己屋内,给百姓宣读书卷(10节)。他们冒着生命的危险,欲阻止犹大王的错误,可见他们相信耶利米的信息就是真神的话语。正是这些有识有勇的少数人,在逐渐成就着神的历史。

36:26 耶和华却将他们隐藏:当得知王焚烧书卷,且下令捉拿自己时,耶利米或许会因自己劳苦已付诸东流而绝望。正当此时,神安全地隐藏了耶利米。这就表明,无论在何时何地,神均为圣徒的避难所(诗91:9,10;箴14:26)。

36:27-32 重写书卷:耶利米和巴录藏身于暗处之时,神命令耶利米重写书卷(出32:19;34:1)。 这暗示无论在什么情况中,都要宣告神的话语(太5:18;24:35)。

36:29 从统治阶级的立场来看,犹大将要被巴比伦所灭亡的预言,分明是使百姓灰心丧气的判逆之事。况且,周边的情势还不是很紧迫,也有可能认为这是妄言。然而,约雅敬应该深入思考此预言的真意。但是,他却无视了此预言,从而没有看到自己和百姓的罪,最终受到了神的咒诅与审判(31节)。

36:32 文士:在古代以色列社会里,文士是专项职业,一般是世袭的。利未支派出现了很多文士,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抄写神的律法书(申17:18),有时还会记录祭司的职权(代上24:6),也拟定个人文件。巴录就是一个继承父业的文士。

37:1-26 耶路撒冷沦陷前夕所发生的事件:本文记录了西底家王在位晚期(B.C.588-586),亦即在巴比伦围困攻陷耶路撒冷之前的3年中(其实是18个月),发生在耶利米身边的事件。当时西底家与周边列国结盟,强有力地施行了反巴比伦政策,但终于还是被巴比伦军队逼上绝路。在这种国家生死存亡的危机中,西底家请求耶利米献上代祷(37:3)。但是耶利米知道神欲灭亡犹大的计划决不会更改,便冒着被人视为卖国贼的危险,依然宣告了耶路撒冷的沦陷(37:4-10)。因着这件事情,耶利米被一些首领囚在监牢里(37:11-15),后来,他藉着西底家的帮助而出了监牢(37:16,17),私下也与西底家见面,再一次重复了相同的预言(37:18-21)。耶利米全然没有顾及时代的好恶和自己的将来,忠心耿耿地宣讲了神的话语耶利米体现出了神的仆人所当具备的信仰人格,亦即:①刚强壮胆(申31:6);②绝对忠于所蒙的呼召(启2:10)。

37:1-2 本文相当于37,38章的绪论,讲述了西底家不听从先知的警告,像众先王一样依靠了世界。西底家是由尼布甲尼撒王立为犹大王的。因此,西底家本应忠于巴比伦王。况且,耶利米曾告诫他不要抵挡巴比伦,就更不应该对抗巴比伦。然而,西底家仍然与亲埃及国家缔结了反巴比伦同盟(结17:15)。对尼布甲尼撒而言,这无异于是一种背叛,所以有充分的理由攻打犹大。

37:3-10 耶利米和西底家会面:关于耶利米和西底家的会面和西底家的请求,本书总共记录了5次(21:1-7;34:1-7;37:1-10;37:17-21;38:14-28)。颇为独特的是,除了第一次之外,其它会面都是由西底家发出邀请。这表明,西底家认为耶路撒冷尚有机会免遭毁灭,为了请求耶利米向神献上代祷,他才会见耶利米(3节)。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西底家请求先知献上代祷,这是非常值得推崇的态度(雅5:14)。然而,当他所得到的结果不同于自己所期待的,他就把先知囚在监牢,这表明他召见先知的动机极其不纯(民22:2-6)。亦即,他早已设定了有利于自己的结论,之后再请求神予以同意。

37:3-5 犹大的灭亡:当时,除耶路撒冷之外的所有犹大城邑,均已被巴比伦所攻陷,耶路撒冷的沦陷也是早晚的事。一直以来,包括西底家在内的所有百姓,皆误认为耶路撒冷是固若金汤的圣城(7:12)。那时,埃及军队正以帮助犹大为名,向耶路撒冷进军,这更助长了他们的错误想法。结果,埃及军队还未抵达耶路撒冷就被巴比伦所击退,犹大终于没有得到埃及的援助,亡于B.C.586。

37:5 法老:指合弗拉,他统治埃及的期间为B.C.589-570。

37:10 本节强调神灭亡耶路撒冷的计划,绝不会被人为的方法所改变。就如所多玛和蛾摩拉一样(创18:22-19:28),耶路撒冷也必然灭亡。

37:11-15 耶利米被捕入狱:巴比伦军队听到埃及军队进军耶路撒冷的消息之后,就拔营离开了耶路撒冷。随即,耶利米想要离开耶路撒冷回到故乡。这种行为促使人怀疑他是不是巴比伦的间谍而被囚在监牢中。王和众首领有可能认为,耶利米宣布耶路撒冷沦陷的预言,是为了使百姓感到恐惧而使巴比伦更容易攻占耶路撒冷。对属灵的事无知的人,必然会常常敌挡神。

37:12 耶路撒冷的解围虽然是短暂的,却使百姓以为耶利米的预言是假的。因此,他们对耶利米的逼迫势必更加激烈。耶利米可能是为了暂时躲避逼迫,并确认从叔叔的儿子哈拿蔑购买的地(32:6-15)而想要离开耶路撒冷。

37:13 哈拿尼亚的孙子、示利米雅的儿子伊利雅:哈拿尼亚是假先知,曾取下了耶利米颈项上的轭,神便使耶利米对他发出咒诅(28:1-17),伊利雅似乎因此怀恨在心。他假借社会舆论——耶利米是巴比伦的走狗——而逮捕耶利米。

37:15 耶利米的预言贯穿着责备和审判,众首领早就对此不满。正值此时,耶利米竟被怀疑是巴比伦的探子而被捕,这无异于是绝佳的借口和机会。因此,他们在欧打耶利米之后,把他囚在文士约拿单的房屋中。作为百姓的领袖,他们本应守护真理,却领头逼迫主的仆人,这就直接揭露了当时社会已腐败到极点。同时,本文也预示了,神的仆人不仅要忍受悖逆百姓的嘲笑和责难等精神上的逼迫,还要忍受身体上的刑罚。我们下面探讨神的仆人和所受的逼迫。神的仆人是神为护理这世界而拣选的人。虽然身蒙神如此特殊的恩惠,他们却要在现实生活中不断遭受苦难。圣经记录了很多这种例子:①遭受非难(路6:22;来10:33;11:26;13:13;彼前4:14);②受到蔑视(撒上17:42;撒下6:16;尼2:19;4:1,2;伯12:4;诗119:141;可9:12;林前1:28;4:13);③被囚在监牢里(耶利米——耶32:2;约瑟——创39:20;米该雅——王上22:27;哈拿尼——代下16:10;施洗约翰——可6:17-27;彼得——徒12:4;保罗——徒23:35;西拉——徒16:24;初期教会的圣徒——26:10;使徒约翰——启1:9);④挨打(王上22:24;伯16:10;赛50:6;太27:30;约18:22;徒23:2);⑤殉道(撒迦利亚——代下24:21;施洗约翰——可6:27;司提反——徒7:58-60;雅各——徒12:2;基督徒——来11:37;启6:9;安提帕——启2:13)。逼迫神仆人的原因较多,主要是因为那些逼迫人的:①恨恶良善而喜悦不义(加4:29);②恨恶神(约15:20-23);③不认识神(约16:1-3);④恨恶基督(帖前2:15);⑤拒绝十字架的意义(加5:11;6:12);⑥恨恶敬虔(太13:21;提后3:12);⑦大发错误的热心(徒13:50;26:9-11)。神的仆人受到恶人的逼迫并不是因自己的过犯,乃是因积极遵从神的旨意。面对逼迫,可消极地躲避(太10:23)或欢喜快乐地(太5:12)忍耐(林前4:12)。然而不可或缺的态度是,积极地荣耀神(彼前4:16),且为逼迫者祷告(太5:44;徒7:60)。使徒保罗告白说:“凡立志在基督耶稣里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提后3:12),从而肯定地评价了圣徒的苦难。

37:16-21 第二次与西底家会面:本文记录了囚在牢房中的耶利米和西底家之间的密谈,描述了耶利米的迫切呼求。其实,抵抗巴比伦并非西底家的本意,而是臣仆们的强烈要求。因此他恐惧战兢着,焦虑地等候耶利米宣告巴比伦必速速灭亡的预言,故与耶利米进行密谈。

37:17 私下问他说:画龙点睛地描述了西底家不能公开召见耶利米的心理。他虽有些信赖耶利米,但为了躲避反对耶利米的首领和百姓,只能私下带耶利米出约拿单的房屋。耶利米并没有说讨西底家喜欢的阿谀之言,而是直言不讳地说出了神的旨意,从而开启了西底家幽暗的灵眼。若要拯救他人的灵魂,就需要有牺牲自己生命的勇气和信心(太19:28,29)。

37:19 先知,现在在哪里:间接地指出,“至今以来,你都被盗用神圣名的假先知所蒙骗了”。在18节耶利米力言自己无罪,在本节中,他则用指责王之愚蒙的递进手法,忠告西底家不可再以毫无根据的希望欺骗自己,乃要正视现实。

37:20 免得我:本节可作两种解释:①惧怕殉道;②担心因再次被囚禁而失去宣告神信息的机会。耶利米曾经从巴施户珥(20:2)和哈拿尼雅(28:10)等人,受到了污辱和肉体上的刑罚,故不可能惧怕肉体上的死亡。因此,后者较接近原意。

38:1-13 耶利米被囚在淤泥之中:本文的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①耶利米被扔进淤泥中(1-6节):耶利米贯彻始终地宣告了耶路撒冷的灭亡,而众首领却对此大为反感,控诉耶利米(4节)。西底家虽然可以用自己的王权释放耶利米,但因惧怕首领而任由耶利米被扔进淤泥中。这种行为与大利乌与彼拉多的所作所为一脉相通。大利乌曾因臣下的要求把但以理扔进狮子坑(但6:16);彼拉多因畏惧百姓的耳目而把基督钉死在十字架上(太27:26)。领袖虽然要尊重民意,但要拥有断然拒绝谬误的勇气和决断能力。②以伯米勒进言救出耶利米(7-13节):本文中的以伯米勒,可喻为隐藏两名探子的喇合(书2:3-21)和好撒玛利亚人(路10:33-35)。这件事可能发生在与37章几乎相同的时间,此时似乎是巴比伦军队围困耶路撒冷的顶峰,即西底家的统治末期(B.C.587)。因为4节告诉我们士兵的数目已减少了许多;而19节则记录到相当多的犹大人已归降了巴比伦军队。

38:2 以自己命为掠物的,必得存活:字面意义是“如掠物一样,他的性命必属于他自己”。喻指正如占领耶路撒冷的巴比伦军队,会善加使用掠物一样,必不会杀害归降的犹大百姓。这句话是在劝告犹大人,不要对抗巴比伦而要向他们投降。

38:4 不是求这百姓得平安:众首领利用自己手中的政治权势,而逼迫无辜的耶利米。他们不仅没有悔改认罪,反而斥责宣告罪必带来灾祸的先知。他们相信脱离神律法的平安是真正的平安,并且为了保存虚假的平安,而逼迫真理的代言人。他们如同假装成光明天使的撒但(林后11:14)。然而,只有清除了人心中的罪并与神和好,才能使人获得真平安。基督耶稣正是为了成就这平安,才来到了这世界,且作了挽回祭(路2:14;约壹4:10)。

38:5 西底家的这种态度表明当时反巴比伦派首领的势力大于王权,西底家只能在凡事上均听从他们的主意。在历史上,统治者的暴政会滋生出许多问题,但是当统治者徒有虚名而毫无实权时,问题会更多(但6:15,16;太27:23,24)。因此,政治、宗教领袖总要兼备诚实地履行己任的信念和统治哲学。

38:6 本文刻画了首领的残忍和极度的无礼。耶利米只是顺服神而诚实履行了己任,并没有作任何激怒他们的事情。但是,他们却极尽能事地以残暴对待了耶利米,因为他们是已经看不到真理的沉沦之子(帖后2:3),就如那离弃耶稣而选择巴拉巴的犹太人(太27:20-23)。他们还暴露出了极度的残忍,亦即没有立刻处死耶利米,想使他在泥中倍受煎熬而死。

38:7 以伯米勒:是古实人,也是管理宫女的太监。他作为外邦人,为要救出耶利米而向王恳求,这表明了以下事实:①犹大的腐败极其严重;②神不仅是犹大人的神,也是外邦人的神。

38:9 他……饥饿而死:字面意义是“他因饥饿几近于死”。耶利米被扔进的淤泥,又深又脏。饥寒交迫使耶利米已濒临死亡。以伯米勒感到从淤泥中救出耶利米是分秒必争的事,就使用了现在完成时态,以强调濒临死亡的光景,使优柔寡断的西底家王(5节)下决断。以伯米勒尽力救出耶利米的行为,形象地表明了圣徒应如何对待困苦中的邻人(路10:30-35)。

38:11 进入王宫,到库房以下:体现了以伯米勒救出耶利米的慎重态度。即他为了使寻找救耶利米时所需的衣服的过程不被暴露,而去了较隐蔽的此地。

38:14-28 第三次与西底家会面:西底家虽然迫于首领的压力,而任由耶利米死在他们手中。但是这并非他的本意,于是听从以伯米勒的呼吁而救出了耶利米。之后,再一次要求与耶利米相见。以此来看,西底家在一定程度还是认为耶利米是神的忠实仆人。但是,他并没有诚实地接受耶利米的教导。这可能因为众首领的压力等外因在起作用,然而主要是因为他自己的懦弱性情和对神的不信任。不肯全然依靠神的工作和话语的人,虽然也会得到神的话语,却不配进神的国。如同那因世上的思虑而不能结果子的荆棘地(太13:22)。

38:15 我若劝诫你,你必不听从我:西底家会见耶利米的本意并不是要寻求神的旨意,乃是为了得到安慰。因此,他所期待的是,取悦他的奉承之言。耶利米已洞见了这一事实,便以这句话警告了西底家的顽梗。

38:17-18 为了提高自己的可信度,也是为了使西底家产生敬畏神的心,耶利米首先论到了与以色列立约的全知全能之神。高举神的权威而不标榜自己的人,言行之间带有能力。

38:19 西底家指出了自己不能接受耶利米之言的理由。他惧怕倘若自己归降于巴比伦,就会遭到背叛他而先行归降巴比伦之人的耻笑。这就暗示西底家并不看重神,而只在乎人的耳目,急于维护自己的体面。

38:22-23 本文描述了西底家无视耶利米的警告所要受到的苦难:①留在犹大地的百姓将要被掳到巴比伦;②西底家将要遭受耻笑;③西底家的妻子和众儿女均将被掳;④西底家亦将被掳;⑤耶路撒冷将被毁灭。离弃神的人必因四面受敌而走向灭亡。

38:24-26 西底家出于人意的想法:西底家虽然承认耶利米所说的话的确属实,却没有勇气付诸行动。他劝耶利米保守秘密(24节),因为他害怕首领们责难自己。即使归降于巴比伦会有损自己的名誉,倘若那是使全体百姓免遭毁灭的最佳方法,西底家就应该接受。西底家顽固地持守人本主义思想,而拒绝耶利米的劝勉(20节),从而错失了许多机会。

38:27 耶利米依照王的命令,向来见自己的众首领说了谎。圣经明确指出欺骗别人的“谎言”是出于撒但(约8:44),十诫也禁止说谎(出20:16)。那么,应该如何看待耶利米在本节所说的谎?关于这一点有两种解释:一是情况伦理性解释;二是原则论性解释。按照情况伦理学解释,有时谎言并不构成罪。例如,为了使危在旦夕的患者得到一时的平安,医生可以说他将很快就会恢复健康;为了使彼此相争的国家或个人和好,仲裁者可以说善意的谎言:米甲为救大卫所说的谎(撒上19:7-17),以及喇合为救希伯来探子而说的谎(书2:1-24;来11:31;雅2:25),均不是罪。与此相反,按照原则性解释,即便是具有良善目的的谎言,也是出于软弱的信心或机会主义思想,所以绝对是罪恶。这两种解释到底谁是谁非尚无定论。只是为了谋害人而故意说谎的确是罪。

38:28 耶路撒冷被攻取的日子:指B.C.586,耶路撒冷被巴比伦所攻陷的日子。据此来看,耶利米被囚在监牢里的时间约有1年多。为了宣讲神的话语而被囚禁的先知,有米该雅(王上22:27;代下18:26)、哈拿尼雅(代下16:10)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