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读经旧约经文注释-耶利米书

JL-100333  10/22   5769  
4.0/1 

18:1-18 神的绝对主权:第七篇讲道宣告了免遭审判的方法,而本文中的第八篇讲道则以神的绝对主权为主题。亦即,神拥有任何人都不得干涉的绝对主权,可以根据犹大百姓是否事奉他,或施行审判或施行拯救。为了刻画这个主题,耶利米在18章讲述了窑匠的比喻,在19章则讲述了破碎的瓦器的比喻。当耶利米使用这些鲜明突出主题的比喻时,百姓的反应则比以前更加顽恶。他们原只是满心恨恶耶利米并欲陷害他,而现在,他们开始直接逼迫他(20:1,2)。学者们的主张,倘若本章的预言是约在B.C.608宣告的,那么,自开始作先知的B.C.628至现在,先知没有遭受到身体上的直接逼迫;而从现在到结束先知使命的B.C.586,他一直生活在对身体的不断威胁中。本文如实地勾勒出,随着自己的羞耻被暴露而愈加顽梗的百姓,和在苦难之中坚持宣告信息到最后的先知,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耶利米也曾经为恶人的亨通而质问和抱怨过神(12:1-6),然而他很快就走出这种信仰的低谷,重新展开满有能力的先知事工。我们的周围,既有像耶利米这样的义人,他们敢于承认错误,并进入到更蒙恩典的境界;也有象本文中的百姓那样悲惨的人,他们因上一个错误而犯下更大的错误,从而恶性循环。

18:1-12 窑匠的比喻和含意:本章以窑匠的比喻著称。赛64:8与罗9:19-24,也以窑匠的比喻,阐释了神的绝对主权断不受任何人的干涉,只是角度略有不同。以赛亚书和罗马书主要是关注拣选或创造;而本书则关注审判。亦即,根据选民以色列是信靠神还是背判神,被喻为窑匠的神或施行审判或施行拯救。耶利米的比喻蕴含着以下几个教训:①耶和华对人的绝对主权:泥(4,6节)象征着被神所造的人。窑匠(神)雕塑泥土的事实,是意指人的生命和生死祸福均取决于神的绝对主权。②耶和华的主权主宰着国家的兴衰荣辱(7-12节):神既可以兴起一个国家,也可以摧毁一个国家。行神旨意的国家就会繁荣,违背神旨意的国家则会败亡。当时,以色列之所以被巴比伦所摧毁,巴比伦之所以能够成为神的审判工具,均基于此原理。③神的统治原理:神对人拥有绝对主权,其根基是公义和慈爱。因此,即便是选民,只要不离开罪,就只能遭到死亡(10节)。

18:2 窑匠的家:此处似乎是指位于欣嫩谷的陶器工厂(19:22:13),那里既有水源和好土,也干燥,气候也适于制陶。自古以来,此处的制陶工具就很发达,甚至被称为哈珥西门的瓦门。

18:4 器皿……作坏了……作别的器皿:表明此窑匠的比喻,与赛64:8和罗9:19-24,具有根本相同的含意。亦即,若将器皿作坏了,就要重新和泥作成别的器皿。这就非常形象地勾勒了神的无限慈爱,哪怕是重新把选民放在辘轳上,神也不放弃他们,而终将他们塑造成自己的选民。

18:8 我就必后悔:本节表明,即便是失去神之祝福的犹大,均可以重生作新造的人,以归荣耀给神。“悔改”的原意是“完全改变”,意指取消原计划。神之所以悔改,并不是因神的计划出现了问题,而是意味着神原以公义策划了此事,如今却要通过神的另一个性情——恒久忍耐和慈爱来成就此事。因此,倘若百姓继续作恶,神就不会改变审判计划。然而,倘若他们悔改了,神的审判就会升华为慈爱,就不会遭到永远的灭亡。这种表达方式隐含着:①神是具有位格的神;②神是公义的神;③神是怜悯的神。

18:10 我就必后悔:将这句话译成“收回应许的福份”,以助理解。“应许的福份”是指“以色列作神的百姓”(11:4;利26:3-12),亦即指作为选民的祝福。“若……不听”的假设句,强调神的祝福并不取决于人的身份或价值,乃是取决于是否从内心真正顺服神(17:7,8)。在这种意义上,蒙祝福的惟一途境就是顺服,是人对神的首要义务。人所行的所有良善均始于顺服,而且也只有顺服才能保障其完成(撒上15:22;徒5:29)。

18:12 这是枉然:?“枉然”具有“没有盼望”、“使人疲惫”之意。因此这句话是指“我们已疲于你所不断宣告的审判信息”。百姓却没有领悟其内容。因此,耶利米就使用了窑匠的家等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比喻。然而,百姓仍然藐视耶利米的此番努力。由此可知,灵眼昏暗的人接受真理的决定性障碍就是盲目的自信。

18:13-17 宣告审判:本文是窑匠比喻的结论。当耶利米以迫切的心情宣告“你们要悔改”时,百姓却拒绝了此信息,神就宣告了严厉的审判。神不惜转脸背向自己的百姓,让他们有一个反思自己行为的机会。在这种意义上,惩戒也是神的恩典。

18:13 处女以色列,行了一件极为可憎恶的事:对被告的指控是法官宣布审判结果之前须进行的法定程序。本节正是具有这种指控的性质,其特点就是将被告称为“处女以色列“。此称呼强调了以色列既与神定婚,就当过纯洁的属灵生活(王下19:2;何2:16)。然而,直至今日,犹大百姓却以偶像崇拜玷污了身体,就理当被称为“淫妇以色列”。

18:14-15 “黎巴嫩的雪”或“从远处流下的凉水”均是比喻,象征自然界的不变性。耶利米之所以用这些自然现象来比喻,是为了斥责处女以色列竟然离弃神而轻意拜偶像的失节行为。连受人支配的自然都遵守了不变的秩序,而人尤其是最蒙祝福的以色列却失去了其节操。这种大罪足以为审判长神处罚被告以色列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18:17 指控结束之后,神终于以两种方式宣告了“毁灭”这一审判结果:①分散犹大人,好像用东风吹散一样。这比喻他们将被掳到巴比伦。关于东风,请参照4:12的“热风”。②对他们的毁灭,神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耶利米所说的神“以背向他们”和神“不以面向他们”,均指这一点。神的容颜象征着祝福与怜悯。长久以来,神施行怜悯且等候他们悔改,如今却终于宣告了审判。由此可知,神不会无条件地永远等候下去。因此,圣徒应当“虚心聆听所宣告的每一个警告,把它视为赐给自己的最后一句话(箴16:20)。

18:18 当耶利米以窑匠比喻督促他们悔改的时候,犹大人还未想过要杀害耶利米。但是,当他宣告审判之后,他们就立即图谋杀害耶利米。谋害耶利米的诡计是:①陷害耶利米是假先知,从而隔离他和百姓(9:3-6);②谋杀他。亦即,首先陷害他是假先知,使他无法进行活动。倘若此方法没有果效,最后就可以杀害他。然而,这是极其愚蠢的想法。因为,真理如同在黑暗中放出光芒的灯,人为的方法决不能遮掩其光。而且,人的生命尤其是神仆人的生命,是掌握在神的手中,断然无法随意伤害(太10:29)。策划阴谋的人具有以下特点:①热衷于图谋罪孽(诗36:4);②假装忠于真理(太7:22);③喜欢陷害别人(创39:7-18)。

18:19-23 耶利米的义愤:耶利米曾不惜为那些肆意藐视、嘲笑自己的百姓献上代祷(10:19-25;14:7-22)。但如今,他却呼求神施行审判,这是因为他们试图杀害他的阴谋,终于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有努力彻底遭到了失败。然而,耶利米的此番祷告,与其说是祈求神直接报应那些迫害自己的百姓,不如说是对百姓的悖逆愤怒不已的祷告。由此可知:①要避免个人冤仇的报复(罗12:19,20),但若是为要树立神的权威,就应当超越个人情感。②若有人伤害神的工人,就会被定为叛逆神的人(彼前5:5)。

18:23 你发怒的时候:指犹大百姓遭受灾难的那一天。

19:1-13 打碎的瓦瓶和其含意:人的腐朽和堕落只要是没有得到根治,随着时间的推移必然会愈演愈烈,也就更多地需要神的训诲和教导(赛28:10)。根据这种需求,耶利米又使用了另外一个比喻,那就是“打碎的瓦瓶”。亦即,他以具体实例说明犹大将会像被打碎的瓦瓶一样,因着审判而支离破碎。耶利米拥有一种智慧,就是从常见的事物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神的旨意。除了具体的话语之外,普遍启示也包含着神掌管历史的方法和真理,这些都可以作为传福音的手段。许多不信之人,不接受神的话语,利用这种方法来向他们传讲真理,或许会有效。

19:1 百姓中的长老:指可以代表百姓的众望所归的长老。祭司中的长老:指倍受尊敬而有德行的祭司。耶利米之所以请他们同行,是为了叫他们作自己所传教训的证人兼目击者(10节)。

19:2 出去到欣嫩子谷,哈珥西……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话:欣嫩子谷亦被称为“陀斐特”,位于耶路撒冷的南部郊区。这是耶路撒冷的垃圾场,也是烧毁死去的罪人与动物尸体的火葬场,更是焚烧孩童以献祭给摩洛神的偶像崇拜之地(4,5节;王下23:10)。因此,此处常常回荡着喧哗吵闹的声音,上腾着滚滚浓烟,且极其污秽。圣经以此地象征罪与刑罚之地和地狱(可9:43-49)。神之所以在此地说明瓦瓶比喻,是因此背景能够更为有效地突出刻画犹大的败亡,而且也是为了使他们醒悟到犹大遭到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偶像崇拜。

19:3 都必耳鸣:本意是“嗡嗡响”。这句话意味着,整个以色列均因神的审判而遭到毁灭的话语,对当事人犹大而言,将会是使之耳鸣的大而可畏之声音。在世界的末了,恶人也会经历到这种恐惧。因为,主的降临对他们而言将会是决定性的毁灭。然而,义人却苦苦等待主的再来,并告白说“阿们!主耶稣啊,我愿你来!”(启22:20)。

19:6-9 将要临到犹大的患难:本文具体地叙述了将要临到犹大的患难:①将会有许多犹大人死去,足以使欣嫩子谷被称为杀戮谷(6节);②想要逃避审判的所有努力都将徒然(7节);③将会有极其严重的饥荒(9节)。这些外在的灾祸,隐藏着更大的悲剧,那就是彼此杀戮,尸首给动物作食物,丧失人的尊严,而作为选民的荣耀,则会在外邦人的嘲笑面前分崩离析。亦即,犹大将会丧失人性和选民的特权,从而经历失去其存在意义的悲剧。

19:10 你要在……打碎那瓶:当时的近东地区有一种风俗,就是若憎恨某人,就在瓦瓶上书写其名,之后打碎瓦瓶。耶利米在传讲信息时,打碎了手中的瓦瓶,生动逼真地向那些熟悉此风俗的领袖传递了审判信息。若有人在听窑匠比喻(18:1-12)时,心里思忖“我被雕塑已有多日,因此这个比喻与我无关”(M.Henry),那么,瓦瓶比喻则会是使他大梦初醒的警告。此比喻告诉我们,即便是已被使用的器皿,都有可能被打碎。这就暗示了,那些深染于偶像崇拜而无法再归向神的人,只能遭到毁灭。

19:11 我要照样打碎……以致不能再囫囵:本节的字面意义是瓦瓶已被打碎,不可能再恢复原状。有人引用本节和来6:4-6,主张即便是得救的百姓,若他犯了罪依然有可能永远灭亡。然而,本节与“罪的工价乃是死”(罗6:23)的根本性审判无关:①本节与作为报应的审判有关,其前提是当时的犹大人所要得到重建与恢复。②进而与督促他们悔改的警告性审判有关。其根据正是以色列从巴比伦归还的事件。

19:12 使这城与陀斐特一样:陀斐特是指欣嫩谷,耶利米曾预言此地将变成屠杀之地(6节)。因此,本预言是指耶路撒冷将因战争与饥馑而成为死亡之地。巴比伦使这预言成就在历史中(52:12-14)。

19:13 他们在其上向天上的万象烧香:意指全体犹大国民均在自家房顶上祭拜自然。犹大人在自己的生活中心膜拜耶和华之外的假神,大大地得罪了神。

19:14-15 耶利米原是在将亡之耶路撒冷的模型——欣嫩子谷宣告了预言,如今,则在象征祝福与神之保护的圣殿,宣告了同样的信息。在圣殿宣告审判是史无前例的事件,给当时视圣殿为神圣的祭司和先知,带去了巨大的冲击。这就象征着,当百姓敌挡神的时候,神甚至会破坏圣殿,虽然他曾应许要使自己的名永远在其中(王上9:3)。巴比伦入侵耶路撒冷时,圣殿与内中的器具均遭到破坏,此预言便如实地得到了应验。

20:1-6 对耶利米的逼迫:至今为止,耶利米都是在街头、城门口或类似欣嫩谷等郊外宣告信息,故祭司们尚且默许了他。然而,当耶利米在圣殿宣告审判之时,他们终于采用了监禁的极端方法。下文按阶段综合了犹大人对耶利米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①不予关注;②默许;③不断的默许导致愤怒的爆发;④诸如直接囚禁先知等正面冲突;⑤与假先知发生冲突;⑥将先知囚在护卫兵的院内;⑦将先知囚在监牢。另一方面将有关耶利米受逼迫的经文按年代顺序记录如下:①5:5 -B.C.625,②11:18 -B.C.610,③26:8-B.C.608,④20:1-B.C.605,⑤28:2-B.C.594,⑥32:2-B.C.588,⑦37:15-B.C.587。综上所述,最激怒百姓的是耶利米在圣殿宣告审判的事件,百姓也以此为契机开始直接逼迫先知。他们原本想要以圣殿为堡垒,而迷惑无知的百姓,并歪曲真理。耶利米的举动却妨碍了他们,他们就开始攻击耶利米。这些人远比肉眼所能见到的异端更加危险,他们象癌细胞一样,使伤口从内部化脓(可8:15;路11:42-54)。

20:1 巴施户珥:是约雅敬在位时的祭司,负责维持圣殿的秩序。

20:2 他就打……将他枷在那里:巴施户珥以扰乱圣殿和百姓之平静生活的借口,暴打了神人耶利米。虚假的宗教人士逼迫了深知信仰真谛的先知<37:15,神的仆人与逼迫>。更甚的是,他将耶利米枷在“耶和华殿里便雅悯高门内”,亦即锁在被称为以法莲门的耶路撒冷城北门(王下14:138:16),使出入城门的人都讥笑耶利米。灵里黑暗的人必定会否定和破坏真理(太5:10-21;约1:9-11)。

20:3 乃是叫你玛歌珥米撒毕:巴施户珥的原意是“平安”,如今他要被称为“四面惊吓”的玛歌珥米撒毕,更改其名的意义如下:①正如名字所示,象征犹大将要处在四面惊吓的光景,即要被掳到巴比伦(4-6节);②表明犹大被掳巴比伦的原因就是,他像巴施户珥一样拒绝了真先知的信息并逼迫了他。耶利米虽然被打了四十下(申23:5;林后11:24),且被枷在众人面前,但很快就恢复了自由。这就告诉我们:①在罪恶横流的世界,义人必会受到无以复加的苦待(林前4:13);②恶人虽然能够囚禁义人的身体,却无法监禁其灵魂(徒16:25;提后2:9);③默默忍耐肉体上的极大痛苦之人,必不会遭到毁灭,反而必将迎来胜利(路23:34;彼前2:23)。

20:6 你和你的众朋友……葬在那里:巴施户珥的朋友是指向百姓和领袖传讲虚假预言的假先知。本节告诉我们,恶人周围必有与他一同作恶造孽之徒,他们将一起面对悲惨的命运(箴29:16)。

20:7-18 耶利米的告白:本文是耶利米6次自我告白中(11:18-23;12:1-4;15:10-21;17:12-18;18:18-23)的最后一个,从以下三个方面描绘了自己所经历的属灵矛盾和肉体上的冲突:①因自己所宣告的信息而感到苦恼(7-9节);②对恶人的羞辱与义人的胜利所拥有的确信;③虽然如此,却依然为自己所承受的苦难而咒诅自己出生的年日(14-18节)。因着对百姓的热心,耶利米传讲了“若不悔改,就必受审判”的信息,而其结果却使他灰心丧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先知坦率告白自己感受的人性,与人无法逾越的局限性。耶利米的此番告白和传承——他因在埃及斥责拜偶像的百姓,而被石头打死——告诉我们,先知的使命伴随着巨大的身心冲突和痛苦。

20:7 耶和华啊……且胜了我:本节强调耶利米因遵照神的要求而宣告信息,心里大为矛盾。若按照字面意义来理解,就有可能误会神是迷惑人心的。然而,这是耶利米悖论性的抗议,因为他所期待的和实际上的结果截然不同。耶利米本欲推辞先知一职(1:6),神都以诸多见证促使他担任先知的职份,因为神深深眷爱着百姓,耶利米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才答应了神。然而,当他宣告信息时,所带来的结果并非悔改而是可怕的逼迫。耶利米被内心的冲突所攫起,向神吐露自己的心情。

20:9 我就含忍不住,不能自禁:持续的逼迫促使他想要卸下先知的职分,然而对百姓的眷爱和所蒙的呼召,却使他无法闭口不传讲信息。“含忍不住”具有“力竭而衰”之意,意指处在几近乎死的光景。这是指蒙召宣告话语的人,若不执行任务,心灵就得不到安息。保罗也曾告白说“若不传福音,我便有祸了”(林前9:16)。

20:10 就是我知已的朋友都窥探我:在所有背信弃义的行为中,朋友与亲人的背叛会带来最大的挫折感。在本文中,耶利米亦从朋友处受到了污辱和罪的诱惑。与在狮穴前确信神的帮助而献上祷告的但以理一样(但6:4,5,10-23),耶利米想要持守真理的热情却有增无减。

20:11 然而:单单信靠永活真神的人均会发出这种告白。

20:13 要向耶和华唱歌:耶利米以无人相助,无人为之辩护的“穷人”,比喻了自己过去的光景。如今,他已走出那种光景,因耶和华的拯救而饱偿喜乐。因此,他不仅自己赞美耶和华,也劝勉别人当称颂耶和华。耶利米虽依然身处苦难,却回想神昔日从乡人亚拿突人的阴谋中拯救自己的恩典(11:18-23),沉浸在欢喜快乐之中。这一点展现了耶利米成熟的信仰面貌,教导我们克服困难的智慧。

20:14-18 耶利米的叹息:人们将生日视为生命之始,蒙福之日,且赋予特殊的意义,年年纪念那一天。然而,耶利米却像约伯一样,咒诅了自己的生日(伯3:1)。对此,有人解释说耶利米原是在诉说自己对耶和华的信仰告白,却突然陷入迷茫状态而亵渎了神,但这并不是正确的解释。耶利米所叹息的是:①为了守护百姓的安宁与福祉而付出的辛劳终成泡影的事实;②神的信息竟然成为嘲笑与非难的对象。

20:17 因他……我的坟墓:喻指自己因未曾在母胎中死去,才遭受此等痛苦,是属灵痛苦,故并非是抱怨神之护理。通过本节我们可以看到,大先知耶利米也是一个人,未能超越人的软弱(赛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