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读经旧约经文注释-以赛亚书
JL-100333 09/24 31001:1-31 拯救的应许与审判的警告。控诉犹大在希西家统治中期横流于世的诸般罪孽,同时预言罪孽招致的后果——神可怕的审判。当时,北国以色列已被亚述所灭(B.C.722-721)。犹大亦受到亚述入侵,许多人被掳去,惟有耶路撒冷像孤岛般存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中,以赛亚宣告神对犹大的责备与拯救的信息。本章的结构:作者首先为犹大的悲惨处境发出叹息(2-9节);痛斥以色列堕落的信仰(10-17节);倾诉神依然应许救恩并督促百姓悔改的慈爱(18-27节);警告公义的审判必临到悖逆之辈(28-31节)。责备、得救的应许、警告审判亦是本书不断重复的主题。
1:1 犹大四王在位期间与以赛亚先知的事奉期间B.C.740-680相一致。以赛亚向这四位君王乌西雅(亦称为亚撒利雅,B.C.790-751)、约坦(B.C.751-742)、亚哈斯(B.C.742-725)、希西家(B.C.725-697)轮换着统治的犹大宣告预言。默示:意指“启示”或“预言”,指藉梦浮现在脑海中的“画面”。包括有形的或视觉上的知觉,但主要指诸如梦、现象、感觉、洞察、想像等浮现于心头的视觉形象(撒上3:1;箴29:18;伯1:1)。
1:2 诗人藉呼天唤地,以磅礴的气势暗示说话者正是神,其对象是整个宇宙。神自称为父母,将以色列描绘成长子,以此确立两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以色列的背叛就是对父母之爱的悖逆。在此要留意宇宙之主以天地为仲裁者,责备以色列的罪过。这仲裁权原是神选民的特权,但因着堕落,天地得到这番荣耀,他们则像被告被离弃。
1:3 严正地指出以色列不仅失去仲裁者的名誉,言行举止也已沦落到不如牛和驴的地步。
1:4 嗐:一般言语不足以表达犹大百姓的悖逆,以赛亚以感叹词开始描绘其堕落景象。担着罪孽的百姓: 直译为“因罪孽而发沉”,如同诗38:4“我的罪孽高过我的头,如同重担叫我担当不起”,栩栩如生地表现出罪带给人心灵的压力。“以色列的圣者”是对以色列之主、圣洁之神(利11:45)的称呼。
1:6 形容病入膏盲的言语,暗示当时犹大每个人及整个社会都漫延着罪恶。以赛亚使用拟人法,生动地描绘漫延于犹大的罪之严重性。然而即使在这严厉的责备中,仍可感觉到神的深爱浓情。表明神如此严厉的责备,并不是想要灭绝他们,乃是出自拯救他们的慈爱(1-18节)。
1:7 以赛亚事工期间,犹大遭到以色列、叙利亚、以东、非利士及亚述的入侵,尤其在B.C.701,西拿基立率领亚述军兵,使整个犹大陷入灭亡的恐怖与羞辱中(王下18:5-18)。
1:8 瓜田的茅屋:看守黄瓜地或香瓜地的临时草屋,象征选民荣耀的锡安山竟落到如此悲惨地步,选民已蒙受极度的羞辱。
1:9 除了仅存的耶路撒冷,整个犹大已荒废,甚至连耶路撒冷,亦几乎像所多玛、蛾摩拉那样遭到完全毁灭。残暴的亚述王西拿基立为何存留耶路撒冷?圣经回答 :“我们不至消灭,是出于耶和华诸般的慈爱;是因他的怜悯,不至断绝”(哀3:22),暗示神必为以色列介入历史。
1:10-17 堕落的根本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以赛亚最先指出犹大的罪不在于政治、经济、社会、法律方面,乃在于信仰的堕落。没有信仰的悖逆无道者是因其没有根本,然而有些自称信徒的人言行举止也像不信者一样悖逆无道。他们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必会得救。但形式上认识论上的信仰决不是真信仰,真理告诉我们那种信仰并不能救人。陷入形式主义、律法主义、习惯性惰性(mannerism)里的人会因迟钝的灵性,只是急于祈福,在生活中不实践神的话语,却披着信仰的外衣。
1:10 以赛亚用所多玛、蛾摩拉区分官长、百姓,并非因他们之间有巨大的差异。只是表明官长、百姓的处境与所多玛、蛾摩拉完全相同。因为比较所多玛与蛾摩拉,一方并不比另一方好(创18:22-32)。
1:12 你们来朝见:以色列所有男丁一年要三次朝见神(出23:17),以使他们对耶和华常存敬畏之心,通过圣会维续与神的相交。然而,以此为目标的聚会却变质,圣会违背神的心意,逐渐变成不以信仰为目的,而偏重人的利益和交流。
1:13 作罪孽,又守严肃会:圣会是比日常生活更洁净心献给神的神圣时刻,罪恶渗透到此,好比全地之水都在发臭,仅剩的最后一个水源也已被污染(太7:6)。
1:16-17 16节强调与神的关系;17节强调在人际关系中恢复实质性公义。希伯来文“辨屈”是法庭用语,意为“为某人辩护、为保护其权利提供帮助”,体现了圣经中高尚的保护人权与社会公义思想。
1:18-20 呼唤他们辩论。18节出现两种极端对比的色彩,在圣经中朱红色象征血、罪恶,白色象征纯洁。在希伯来文“辩论”是法庭用语,指通过辩论决定审判。神此番呼唤具有两种意义,带给我们深深的感动:①神所喜悦的不是盲目信从,乃是基于真理的忠诚(创18:23-32;出4:1-17);②辩论的目的不是为了毁灭被告,乃是为了恢复他们。此番呼唤同时体现神的公义与慈爱。
1:21 妓女:以赛亚用“妓女”形容犹大百姓离开神的正直,悖逆行恶。以妓女比喻离弃神的圣洁之爱,使人产生共鸣。
1:22 银子……酒:以赛亚用“银子”与“酒”比喻高官显贵,然而银子与酒未能尽其本分。纯正的银子变成渣滓,酒被稀释。它们已失去真正的价值。比喻世上虽然有形式上的正义与关爱,却没有真正的友爱。
1:24-31 必要来临的审判。圣经中罕见的对恶人的警告。有时神以失去悖逆之子的父母之心,有时神以失去恋人的心情劝勉他们悔改。然而,这并不是因神懦弱,而是因他的慈爱先于公义。但如经文所示,自甘堕落、失去承受神大爱的人,必受神公义的审判。同样,耶稣因慈爱背负十字架,而不是他没有能力,日后他将以审判主的身份再来。
1:24 雪恨:从反面表明,虽然此时神的心境并不舒畅,但为了成就大爱,他在忍耐中等候(结5:13)。
1:25 我必反手:象征神主权的介入,显明他的医治与恩典,有时表明可怕的审判(59:1;申2:15;诗119:173;可16:18)。22节的“渣滓”与“水”主要指个人的堕落,此节的“渣滓”与“杂质”主要指社会的腐败,尤其参看26节,可指腐朽的社会领袖。
1:26 我也必复还:“审判官”与“谋士”指犹大领袖。一个社会是否追求良善,很大程度上受其领袖影响。因此,神宣告首先当更新领袖的心意。在神面前,领袖不仅要为自己的人格负责,也要为所产生的影响负责(雅3:1)。
1:27 必因公平得蒙救赎:“救赎”包含被“搭救”的意思。如以赛亚所记载,圣经明确指出神救赎的标准与目的就是公义。这与一些宗教的特权阶级承诺的非伦理性祈福不同,体现出渴望参与救赎的人所当持有的态度。
1:29 所喜爱的橡树……所选择的园子:当时犹太人在四季常青的橡树底下及特别的园子立偶像,聚集膜拜(王下17:10)。人离弃神的旨意,追求自己的安全与名誉,认为某些存在可以帮助自己。从属灵的角度看,这一切皆是偶像。如今,撒但依然疯狂地给人提供诸般偶像。
1:30-31 有权势的……无人扑灭:以赛亚指出,那些拜偶像的人,暂时像树汁丰盛的树木或水源充足的园子般富饶强盛,但终究归于虚妄。
2:1-6 耶和华的日子来临。首先2:1-4歌颂弥赛亚的到来,伟大新主权的成就;然后警告犹大与以色列的罪孽必召来公义审判;4:2-6论及余民将与弥赛亚和耶和华一起共享和平。
2:2 末后的日子:具有“在那些日子之后”的意思,一般指遥远的未来,具末世论意义。许多圣经学者认为“末日”指新约时代,即自基督初来至再来的时期(创49:1;徒2:17;来1:2)。耶和华殿的山……都要流归这山: ?“耶和华殿的山”象征今日的教会。“流归这山”意味着基督的国度必将扩张。
2:3 登耶和华的山:?““登”原文含有“前进、恢复”之意,亦可译为“进到基督那里”或“恢复失去的信仰”。因为……必出于耶路撒冷:教训或教义出自耶路撒冷,即教会。路24:47以“人要奉他的名传悔改赦罪的道,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表达此思想。
2:4 不再学习战事:基督再来,完全成就弥赛亚国度,它的基本特征是没有战争。在属灵意义上,战事包含人与人之间所有的不和与矛盾。
2:5-22 属灵意义上的偶像。在耶和华的日子(摩5:18),拜偶像者将要受到审判。若黄金、快乐、名誉等成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就是偶像。
2:6 东方的风俗:以犹大为中心的东方指亚兰(叙利亚)与米所波大米。犹大所效法的风俗不仅是宗教性的,也包括社会性的。他们追随的宗教风俗有:拜摩押和亚扪的神米勒公、基抹、摩洛(王上11:5,7),玛拿西拜天上的万象(王下21:5),将儿女献祭给摩洛的行为(王下17:17)等。与外邦人击掌:在乌西雅王与约坦王时代,犹大不仅与外邦建立商业关系(王下14:22),甚至为了护卫国家与外邦缔结军事同盟。不信靠神而拜虚妄之物的行为,就是拜偶像。不信是主动的罪,不是被动的罪。
2:7-16 人本主义的局限。经济的繁荣未能升华为信仰与文化的成熟。这是人本主义文化的盲点。
2:8 连接6节与7节、7节与8节的希伯来语接续词具有“并且”之意,也含有“即使如此”之意,表示对比。百姓因神的恩典饱享诸多富饶,但为了拥有更多却可憎地拜偶像。犹大此番作为令人想起圣经的话语:“但耶书伦渐渐肥胖、粗壮、光润、踢脚奔跑,便离弃造他的神,轻看救他的磐石”(申32:15)。
2:10 进入岩穴:巴勒斯坦地区的地质特点,有很多石灰岩,石灰岩因溶蚀作用形成很多钟乳洞,钟乳洞常常成为犹太人藏身处。每当遇到危险,他们就藏进这些岩石洞里(士6:2;撒上13:6;22:1)。犹大百姓惧怕外邦人入侵,却不畏惧神的震怒,以赛亚对此宣告神的震怒。
2:12 耶和华……的一个日子:?“耶和华的日子”指神的主权介入历史之时;在现实历史中指神对外邦及以色列施行审判的日子;更远的意义上,意味着神对宇宙施行末世性审判的日子。“耶和华的日子”是旧约末世论非常重要的概念(彼后3:12)。骄傲、狂妄、自高:这些罪源于人对造物之主的不敬之心。心存骄傲的人是尚未领悟真理的愚蒙之辈(箴1:7)。
2:18-22 人所当依靠的惟一存在。人作为不完全的存在,只有藉着依靠某种永恒完全的存在才能找到存在意义。对人而言,理当依靠的只有一位。选择要依靠的对象并不是爱好问题,原则上是人对造物主当行的义务。
2:22 可算什么:表示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价值被认可的程度,表示人性的无常。意味着人没有具备作为独立的永恒的存在固有的价值(诗104:29;146:4)。这并不是否认人的高贵,而是从永恒性与自我完成的视角说明人的无能。
3:1-3 领袖的责任。以赛亚回到现实,列举十一类以色列的领袖,其中包括占卜、妙行法术、雕刻偶像的工匠。社会领袖必须担负社会典范的责任,只有拥有真正的领袖,民众才能得享幸福。
3:1-2 降在耶路撒冷与犹大的刑罚。3:1-12论及以色列与犹大的混乱,3:13-4:1谈到神对犹大各阶层的审判。
3:4 使孩童作他们的首领:象征性地表明神将他们遗弃在混乱、不安定的状态中。使婴孩辖管他们:以赛亚使用逐渐强化的手法,暗示犹大将渐渐陷入不幸的统治之下。希伯来语“婴孩”意指“新生婴儿”。
3:5-6 历史证明这样的混乱是统治者缺乏真正权威、正统性、伦理性的必然结果。我们注意到,人为克服这种混乱的局面,继续寻求人间领袖而不是信靠神,这是人本主义思考方式。
3:6 你有衣服:更准确的译法是“你有袍子”。以赛亚藉此辛辣地讽刺领袖的标准降到极点。
3:7 那时:指“当人邀请他做克服困境的领袖时”,在此含有“毫不耽延或无须深思熟虑、立刻”之意。以轻蔑的方式,断然拒绝统治者的职务,表明形势混乱到极点。没有人敢挺身而出,治理乱世、统治百姓。
3:8 耶路撒冷……倾倒:此预言之后150年,犹大被攻陷(B.C.586)。然而,以赛亚使用完成时,表明犹大的灭亡已既成事实。先于以赛亚50年左右,阿摩司在B.C.800左右,也曾说到“以色列民跌倒”(摩5:2)。如此,使用完成时来表达将来要成就的事,是为了强调预言必定成就。因为……惹了他荣光的眼目:?“惹”的字面意思是“触犯圣洁之物”,指“犯下荣耀之眼厌弃的事”。犹大灭亡的最终原因在于他们违背了神的旨意。
3:10-11 这段经文与箴言表现形式相似,虽简短却暗藏深刻的教训。以赛亚向因罪孽陷入困境的犹大百姓,表明义人与恶人的结局,强调新统治者并不能解决困境,关键在于他们自己恢复公义(彼后1:5,6)。
3:13-15 领袖的罪行。以赛亚最先指出领袖滥用特权的丑陋面目。并不是只有物理性的暴行才是暴行,滥用特权、欺压弱者,更是恶劣的暴行。搓磨……脸:强烈表达对此罪的愤怒。
3:13 起来辩论:被译为“雅威进入法庭”。神开始审判社会各阶层,将这段经文与今日现实联系,能得到更深刻的教训。
3:16 道德沦丧之辈。借不知羞愧的女子揭露百姓的罪。如同忘记羞耻、丧失纯洁与德行的妇人一样,如实暴露离弃神之人的丑陋(32:9-14)。
3:16 挺项:狂傲、卖弄眼目,指拜偶像。尤其是他们的罪不仅藏在隐密处,甚至公然显露。证明他们的良心已经麻痹(提前4:2)。
3:17 不为自己的罪羞愧,却公然暴露,这是公开的羞耻。妇人的下体原不是恶的,只有被摭掩、保持纯洁时才显得珍贵。下体被暴露意味内在罪的裸露。
3:18-23 犹大拜偶像。所论及的二十种饰物,有十七种是米所波大米女神所配戴的饰物。表明当时的犹大妇人如同现代女性一样追逐流行,热衷于追从外邦风俗。从属灵角度而言,暗示现代人疯狂追求偶像。以赛亚先知如此细微地罗列饰物,是为了将他们的奢侈与贪婪公布于众,使其不得辩白。
3:24-26 余民所要遭遇之事。罗列神施行审判时将会出现的各种境况,暗示将来犹大被巴比伦所掳时,犹大的余民将要面对的悲惨处境。
3:24 借神审判犹大之时将有的境况讽刺往日的华丽,馨香:意味如意人生的快乐;臭烂:使人联想经历诸般羞辱之人的丑陋模样;腰带:作为饰物意指生命的丰盛;绳子:暗示极度的穷乏;光秃代替美发:光秃象征羞辱,美发象征荣耀(歌4:1),羞辱将会代替荣耀;麻衣系腰代替华服: 麻衣指丧服,华服指礼服(创37:34;撒下21:10),悲愁将会代替喜乐;烙伤代替美容:暗示美貌决不是值得夸耀的事。“烙伤”含“烧灼”之意,意指脸颊被野蛮的仇敌烙伤。
3:26 城门:是都城的出入口,与城共命运,常用作象征荣辱(诗24:7)。“城门哀号”形象地表现出城邑将迎来极度悲哀的命运。
4:1 预言犹大被巴比伦侵略,许多男丁死去,社会上男丁奇缺,七个女子抢靠一个男子。拉住:整个都城伦理沦丧,妇人对丈夫以外的男子要求性行为,这不是贞洁的行为。并且妇人提出古代社会必须由男子养家的义务,暗示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性关系,而是家庭关系的长期破坏。
4:2-6 应许余民恢复。神在严重警告审判之后,应许余民将得恢复,表明神最终喜悦的是拯救与荣耀,不是审判与责备。领悟这一真理的人,即使在接受神磨练的过程中,亦会得享悔改的喜乐,经历为罪人赐下救恩的神之慈爱(何6:1-3)。
4:2 耶和华发生的苗:是对被称为“大卫的子孙”或“枝子”的基督另一称呼,表明基督的使命。基督就是“落在地里死了的一粒麦子”(约12:24)。亚3:8将同一词译成“苗裔”。地的出产:从基督而来的所有恩惠与安慰。
4:4 公义……洗去……除净:再次认识到,对圣徒而言,神的审判并不致人于死地,乃是使其洁净,加以锻炼。神对以色列的磨练如同父母严责心爱之子(1:2)。
4:5-6 以赛亚常常引用出埃及事件,清楚地传达神掌管以色列的历史(11:15,16;31:5;51:10)。此句暗示从巴比伦得到释放,是具有冲击性的庄严的事件,可与出埃及事件相提并论。
5:1-30 葡萄园之歌。以赛亚将神比作良善的仆人,将以色列比作葡萄园,暴露以色列离弃神的眷顾与期待的堕落,警告神将来对他们的惩罚。这首葡萄园之歌分为三个部分:①神对葡萄园的关爱与失望(1-7节);②被比作葡萄园的以色列具体的罪恶与审判(8-25节);③神使用外邦人审判败坏的葡萄园(26-30节)。
5:1 我:指以赛亚;我所亲爱的:指神;葡萄园:指以色列。以赛亚用诗歌教导百姓,为的是使百姓便于颂读。摩西也常用这种方法(出15:1)。即使不用诗歌,以赛亚也用丰富的想像力,用可传达鲜明意象的文学表现手法,使人知晓他所具备的良好教养。
5:2 描绘神作为农夫的细心,他充满期待地耕耘着葡萄园。反倒结了野葡萄:意指种良得莠,表明神并未坐等待收,而是尽心尽力、辛勤劳作。责任只能在葡萄园。
5:3 断定是非:如1:18等经文,以法律诉讼形式提示神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邀请读者进行客观思考。借不断堕落的以色列史,我们当智慧地回顾自己的生活。
5:4 还有什么可作的呢?……怎么:栩栩如生地勾勒出倾注全力的好农夫,因预想不到的结果深深陷入失意与绝望的心境。尽力的农夫即刻将失望转化为公义的愤怒,宣告审判(5,6节)。
5:5 篱笆……墙垣:这些设施是为葡萄园的安全而设,意指神对以色列的保护。撤去、拆毁意味他们不再受神的保护。当这些成为现实,葡萄园必像被离弃的地土,陷入悲惨境地。
5:6 圣徒若带来与神期待不符的结果,神可能会惩罚他们。
5:7 谁知:希伯来语连接词,具有“因为”之意。以赛亚再次重复1、2节所提的审判原因,指出以色列的可憎之处。以本节为分水岭,之前都以比喻警告,自8节起直接、公开向犹太人宣告神的审判。以赛亚宣告的审判与耶稣的警告“凡属我不结果子的枝子,就剪去扔在火里烧了”(约15:1-6)相同。
5:8-30 以赛亚将犹大受审判的原因归纳为六个:①8节;②11,12节;③18,19节;④20节;⑤21节;⑥22,23节。将审判结果分为三种:①9,10节;②13-17节;③24-30节。
5:8 只顾自己独居境内:以赛亚首先指出富人及掌权者的贪婪,他们的力量可使罪恶的不良影响扩大。暴露了因贪婪私饱中囊而破坏了共同体生活。这种欲望在现代社会到处可见。但是,贪婪者当铭记这种欲望使其沦为奴隶。对以色列而言,土地并非是买卖或独占的对象,乃是神永远赐给个人及其后裔的财产<民27:1-11,土地的私有财产与世袭制度>。
5:9-10 由于神主权性介入,贪婪者欲享受更多、更富饶的期待反而带来衰微与失望。对守财奴而言,经济损失必是心灵空虚与混沌的起始。
5:11-12 以赛亚提到审判的第二个原因是醉酒与放荡以及追求不道德的快乐。以赛亚并未罗列他们的全部罪行,只是从中挑选几类严重的罪加以批判。人的本分是“出去作工,劳碌直到晚上”(诗104:23)。只有在神的伦理范围内有节制地追求,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快乐。追求不道德的快乐,不仅带来肉体与物质的损失,还带来道德、灵性上的伤害(传10:16)。
5:13-17 不当的热心召来的后果。将应当倾注于真理与正义的精力,浪费在虚妄之事上,后果是穷乏、死亡的恐怖、众人的藐视与虐待。
5:13 因无知:不是指未能认识到的无知,乃是指未曾关注道德上的良心。任何人都知道追求快乐毫无益处,他们只是未曾关心良心所发出的心声。
5:14 阴间:被描述成巨大、充满贪婪的怪物,象征将整个犹大推入灭亡的恐怖与羞耻的亚述。
5:16-17 令人再次想起神拯救的应许,即使是在不断宣告正义与审判的危机关头,跟随主的纯洁羔羊必在公义之神的草场安然居住。
5:17 许多学者都认为羊羔:是指纯洁的犹太人;游行的人:指日后在福音时代悔改的外邦人。
5:18-19 审判的第三个原因:以色列已完全陷入罪恶,反而嘲弄神的审判。19节以“你若愿意审判就试一试”的口吻对神说话。就像鸦片麻痹人的精神,他们的邪恶之心混淆了理性判断。
5:20 审判的第四个原因:不能区分善恶是非,价值观混乱,这不仅瓦解个人的生活,还毁灭整个社会。尤其价值观的混乱并非起因于良善动机,乃是力图将罪恶与放纵合理化,带来昭然若揭的后果。
5:21 第五个原因:自以为有智慧。骄傲会同时犯两种罪:第一,忘记自己的身份——有限的存在;第二,无视真智慧的根源——神。
5:22-23 审判的第六个原因:以酒为代表的个人性堕落及以受贿为代表的社会性堕落,领袖或公务员滥用职权做出错误判断。纵观世界历史,处处可见因各种权力的介入,纯洁之人成为恶人。受贿问题不仅是过去的问题,今日也在瓦解着健全的社会。尤其在与个人相关的审判中可以靠金钱为所欲为,正义也为之服役(出23:8;传7:7;摩5:12)。
5:24-30 审判的方法与程度。宣告神对上述一切罪恶的审判。24,25节用比喻手法表达审判的程度,26节以下阐明审判将藉外邦入侵得以施行。
5:24 根必像朽物:描述或许看似华美,然而生命之源必快朽坏。这与栽在溪水旁的树(诗1:3)截然相反。藐视:前面罗列的诸般堕落及审判的基本原因在于人作为被造物却藐视造物主。没有真正认识神的人虽然谈论博爱、尊重人权,归根结底是利己的。
5:25 以赛亚反复强调,犹大百姓将要承受的痛苦并非出于偶然,乃是神报应他们。为了督促顽梗悖逆的以色列在审判中认识神并悔改,以赛亚在此处以过去时态代替未来时态,强调预言必定成就的确实性(3:8)。
5:26 远方的国民:指B.C.722与701年入侵以色列与犹大的亚述联合军队。
5:27-28 以栩栩如生的紧迫节奏描绘他们士气冲天的威容。他们全副的武装与锐利的兵刀足以使深陷懒惰、放纵骄傲的以色列卑怯、羞愧、恐惧、颤栗。亚述人善于弓术。旋风般的古代战车,其威容足与现代战车相媲美。
5:29 要吼叫,像母狮子:在巴勒斯坦地区人们认为带仔的母狮比雄狮更强壮、令人惧怕(民24:9;鸿2:11)。如此看来,亚述军队必极其凶狠残忍。坦然叼去:亚述王西拿基立第一次远征,将200,150名犹大百姓掳到尼尼微(B.C.701)。并未受到犹太人的抵抗,坦然蹂躏犹大,尽情掳走战利品。
5:30 那日……吼叫:从犹大的立场而言,“那日”指遭到亚述侵略的日子,对神而言,则是高举亚述审判犹大的日子。然而,不论从哪个角度,“那日”都是悲哀之日。亚述的侵略如狂风怒涛,足以吞食犹大,犹大前途满布乌云。这种状况下,犹大会寻找藏身的岩石。然而以赛亚预言,那刑罚将无穷尽,不会缓和,那将是没有丝毫希望的黑暗时期,使犹大百姓放弃对人的所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