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读经旧约经文注释-诗篇

JL-100333  08/13   2356  
4.0/1 

50:1-23 形式礼拜与真正敬拜。如标题,本诗由亚萨所写。大卫曾派他在约柜前事奉、颂扬、称谢、赞美神,是利未诗班首领(代上16:4,5)。本诗不是祈祷诗、赞美诗,是强烈警告律法主义的训诲诗。以色列信仰没有对神的爱与顺服,他们并未将心与祭物一起献给神。神责备他们的形式崇拜。命令以纯全的心敬拜神。从7节到最后一节,神亲自向以色列人说话,诗人在旁保持沉默,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感人。本诗分为四个部分:①施行审判的神,命令召聚自己的民(1-6节);②责备形式敬拜(7-15节);③斥责道德罪恶(16-21节);④劝人当以心灵崇拜神(22,23节)。

50:1-6 公义的法官。藉责备传授教训,主要论及神荣耀的显现及对以色列的命令。对义人来说,神荣耀的显现是痛苦的结束,对恶人来说,则是审判的开始。

50:1 大能者神耶和华:此称谓只出现在约书亚记22:22及本节。重复使用神的名称,是为强力表达神至高王权的权柄与能力。

50:2-3 描绘眼不能见、神的可视性显现。神曾在火焰中向摩西显现,也曾在狂风、大云、火焰中,向以西结显现(出3:2,3;结1:4)。

50:2 神已经发光了:神即是光,亦是光的源头(27:1;约1:5)。他以真理的光照明居在属世黑暗中的人,使其晓悟真理。耶稣基督就是来到世界的光,也是永生之神(约8:12)。

50:4 上天下地:神是宇宙的掌权者,他的审判具有救赎宇宙的能力。

50:5 我的圣民:指与神立约的以色列,也意味在耶稣里立约的新约圣徒。用祭物与我立约的人:旧约时代,若想与神立约,就必须献祭物。然而,献何等祭物都不能在公义之神面前成为完全的献祭。旧约的祭物是毫无瑕疵的羔羊——耶稣基督的模型(来10:1-10)。

50:7-15 在本段,神直接以第一人称责备以色列人,因神所要的不是物质祭物,乃是用心灵敬拜神。究其根源,人所拥有的一切都属于神。因此,只献祭物,不将自己献给神,是毫无意义的举动。神希望按自己形象所造的人能主动顺服。

50:7 我的民哪,你们当听我的话:神无数次向自己的子民说话,以色列人听是听了,却未曾用心聆听(赛1:2)。当耶稣来到世上宣告真理,世界亦是如此(路7:31,32)。真正渴慕神话语的圣徒,可以用灵耳听到神借圣经、环境、人说话的声音。

50:8 就外在崇拜行为而言,以色列没有任何不足之处。若有圣徒因常常参加崇拜与聚会,感到信仰优越感,等于重复以色列人的愚行。蒙神喜悦的真正敬拜,是将自己作为活祭献给神(罗12:12)。

50:9-13 形式崇拜。诗人说明不能靠祭物本身赢得神的欢心。因为:①祭物原属于神,人好像大发善心,将祭物献给神,实属滑稽;②神是灵,属灵的献身必须伴随物质祭物。

50:14 要以感谢为祭献与神:若想所献的敬拜上达于神,就当用心灵感谢、称颂。神必临到敬拜中,悦纳并施恩。还你的愿: 履行与神而立的严肃之约,实践誓言的献祭才是真正的献祭。

50:15 神喜悦圣徒在试炼、痛苦时来到他面前恳求。神必应允,施恩拯救。这对圣徒及神,都是极大的荣耀与喜乐。

50:16-21 指责道德上的罪。神诉说的对象是努力持守信仰的人,神指出他们伦理、道德上的恶行,警告要审判他们。

50:16 自认为真以色列的骄傲恶人,熟知神的律法及所立之约。然而,知识不能赐人救恩、使人称义。他们反而弄巧成拙,藉着人的遗传废掉神的话语(太15:6)。

50:18 虽然这些人不是主犯,然而,认同犯罪也是同样犯罪,耶稣教导:心怀恶念也属犯罪(太5:28)。

50:21 神的沉默并不意味接纳罪,乃意味施行审判的时机未到。但那日必不迟延(哈2:3)。

50:22-23 本诗结论部分。再次警告恶人,说明真正献祭必备的条件。

50:23 那按正路而行的……得着我的救恩:似乎与因信得救教义相悖,但信与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真正的信心会藉着行为表现出来<雅 绪论,行为与信心>。


51:1-19 大卫的忏悔诗。恐怕没有别诗比这首更加凄惨、痛心。如标题所记,大卫与拔示巴通奸后,为了遮蔽罪行,将她的丈夫乌利亚派到危险的战场,使其丧命。神派先知拿单责备大卫。本诗正是以此事为写作背景(撒下11,12章)。大卫听到先知严历的斥责,内心深处感到忧伤、痛悔,谦卑的态度是大卫最伟大之处。扫罗却与大卫相反,他并未真正悔改,因此神废弃他的王位(撒上13:1-14;15:1-35)。本诗的教训:①承认自己的过犯;②卑劣的恶行,只要真正痛悔,就会得到赦免。

51:1-6 告白与恳求。反映大卫欲得赦免的迫切心境,惟有靠神的仁爱与慈悲,诗人才能到神面前。

51:1 大卫祈求: ①神的怜悯;②神涂抹自己的罪。

51:2 大卫并不是求神免去对他的惩戒,而是求神除去自己的罪。大卫最惧怕的不是现实中的任何痛苦,乃是自己与神的关系破裂。人一般不畏惧罪,只怕所受的惩罚。大卫却极其惧怕因罪而失去神的同在。

51:3 我知道我的过犯:并非指知识上的理解,乃是指全人的领悟。

51:4 惟独得罪了你:并不是说大卫未曾得罪过人。大卫固然因罪伤害到人,但在此之前,首先在大而可畏的神面前犯罪。约瑟面对波提乏妻子的诱惑,就说“我怎能作这大恶,得罪神呢”(创39:9),大卫的心意也是如此。

51:5 大卫追溯罪的根源,发现早在出生之前,他已在罪中,罪已渗透到骨髓。这使大卫叹息、忧伤(罗17:22-24)。

51:7 牛膝草:旧约时代,人用牛膝草洁净因触摸尸体而不洁净的人或麻疯病人(利14:4,6,7;民19:16-19)。使用牛膝草,必伴随洒血的仪式,血象征耶稣基督的代赎之血。

51:10 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人不能靠自己拥有清洁的心,惟有神才能为人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 圣徒每日藉着与主相交使灵更新。世界会使圣徒的灵日益迟钝。

51:11 大卫之前,扫罗虽然被膏抹,却仍被神离弃,这可能使大卫更加恐惧、战兢。

51:12 求你使我仍得救恩之乐:圣徒在地上会因种种原因遭受苦难,然而,苦难本身并非是救恩的钥匙。因为,天国的特征之一是喜乐(罗14:17)。

51:13-15 祷告若蒙应允,许愿必行的事。若神应允祷告,大卫许愿行以下三件事:①将主的道指教有过犯的人(13节);②赞美神(14节);③传扬神(15节)。

51:13 指教有过犯的人:大卫得蒙赦免,最想作的事是将神的话语指教罪人。大卫因犯罪经历了极大的痛苦,他有冲动将神的道指教众人,使人不再经历自己的痛苦。这提醒我们,从罪的辖制中得到释放,有责任将神的话语传给那些不信神的人或信心软弱的人,使其离开罪人的道路。

51:14 流人血的罪:杀害乌利亚的罪。

51:15 求你使我嘴唇张开:大卫因负疚感嘴唇紧闭,罪得赦免心得平安,会再次开口,尽情歌颂神。

51:16-19 16、17节谈及蒙神喜悦的献祭;18、19节祈愿耶路撒冷的繁荣。

51:16 并不意味神厌恶献祭本身,只是若不以恳切的心献祭,一切都是徒然。

51:17 恳求神赐下恢复的恩典。大卫恳求8种恢复的恩典:①神的洁净(7节);②神使他恢复喜乐(8节);③神涂抹他的罪(9节);④神重造他的灵(10节);⑤神的灵不要离开(11节);⑥神使他重得救恩之乐(12节);⑦神救他脱离流人血的罪(14节);⑧神使他能称颂神(15节)。

51:17 忧伤的灵……痛悔的心:心灵忧伤,是接受福音的基本前提。

51:18-19 因本段内容发生急剧变化,有人说这不是大卫所写,是由后人添加,或被掳巴比伦回归后的共同体所写的信仰告白。然而,最稳妥的看法,这是大卫在祷告、忏悔时,为耶路撒冷向神所献的祷文。

51:19 表明神喜悦人与神恢复关系,以清洁的心献上感恩与称颂的敬拜。


52:1-9 宣告义人的胜利。如标题所记,大卫被扫罗追赶时,曾得到祭司亚希米勒的眷顾,后者因多益的告密惨遭杀身之祸。本诗就是以此事件为背景(撒上21:1-9;22:6-19)。大卫似乎因这事非常苦恼,因自己的缘故,85名祭司与家族惨遭杀害,是前所未闻的事。可将此诗归为悲叹诗。大卫为抒发郁闷之情,强烈批判恶人的残暴,宣告义人的胜利。从韵律上看,本诗可分为三部分:①多益的不义与神的审判(1-5节);②义人嘲笑恶人遭受审判(6,7节);③感谢神的慈悲(8,9节)。

52:1-5 多益自行不义。是恶人共有的性情,神的审判是使恶人永远灭亡。

52:1 勇士啊:多益是扫罗的臣子,位居司牧长(撒上21:7),是扫罗身边服侍的高官,手握诸多权柄(撒上22:6-19)。“勇士”一词与其告密行为有关。

52:2 你的舌头邪恶诡诈:人的恶多半从舌头开始。舌头是不止息的恶物,满了害死人的毒气,若不制伏舌头,就不能使人灵性真正成熟(雅3:1-12)。

52:3 爱恶:圣徒因被罪压制,无可奈何地犯罪。然而,黑暗的儿女却喜爱罪(箴1:10-19,22)。

52:5 描述神对恶人的审判。扫罗欲屡次杀害大卫,大卫却因扫罗受神膏抹而不杀他。多益与大卫截然不同,他毫无惧怕地杀害众多神的祭司,此等人必永远灭亡。大卫认为多益必受神的审判 :①从神的慈爱中除去;②从活人之地被驱逐。

52:6 义人要看见而惧怕:与其说是恐惧,不如说是对神的敬畏。并要笑他:对仇敌的嘲笑似乎与新约当爱仇敌(太5:44)的教训相背。这只是表达对罪的恨恶与对挑战公义的恶势力蔑视。

52:7 在邪恶上坚立自己:欲以恶坚固地位的想法极其危险,然而,有时这种方法看似更加有效、完全。只是,这是短暂的安全,惟有遵行神才能得以永久的坚立。

52:8-9 恶人永远归入死亡,蒙神怜悯的大卫必得享永生。大卫真诚地感谢施恩的神,以称颂结束本诗。

52:8 橄榄树(耶11:16)是常绿树,象征神百姓必得享永生。与第5节被拔出根的树对比,意义更加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