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读经旧约经文注释-诗篇

JL-100333  07/12   1357  
4.0/1 

1:1-6 义人的道路和恶人的道路。第1篇是整个诗篇的序言。诗人将敬畏耶和华的义人最终要得到的幸福与恶人最终要遭到的不幸进行对比。这种坚定的信仰贯穿于整个诗篇。诗人没有以复杂的哲学或艺术手法表现幸福与不幸,而是以牢固的契约信仰观点,用平凡的日常用语,朴素地阐明幸福与不幸取决于什么。在纷乱的时代,本诗极其鲜明地向所有人列出幸福与不幸的标准。

1:1 恶人的计谋……罪人的道路……亵慢人的座位:诗人栩栩如生描绘人一步一步陷入无法挽回境地的过程。人经过思想(恶人的计谋)→行动(罪人的道路)→习惯(亵慢人的座位)三个阶段,一步一步陷入罪恶的深渊。

1:2 耶和华的律法……思想:第1节可视为有福之人对罪恶的消极、防御的态度,第2节是对福祉积极、主动的态度。“律法”(希,妥拉)不是单指摩西五经的律法,是指所有神默示的旨意、教训和命令。昼夜思想: 恒久追求且喜爱神所启示的旨意。

1:3 一棵树栽在溪水旁:挪移到溪水旁的树,不是指原先就长在溪水旁的树。此比喻教导人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得到属灵祝福,只有在神允许的领域内才能得到。巴勒斯坦的干涸象征世界,溪水旁意味神供应的灵魂活水。溪水旁暗示生命的惟一根源,远远超过单纯的安息之处(约15:2)。

1:4 乃像糠秕,被风吹散:没有谷粒,糠秕徒有其表。意味生命之根被断绝。被风吹散象征没有真生命的恶人虚妄的存在状态。

1:5 义人:不是指具备高贵伦理道德的人,是指与神缔结契约的百姓,是顺服、与神相交的人。

1:6 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道路”(Way)暗示生命的过程,也象征最终的结果。要时刻铭记,神所定的只有两条道路,中间没有路可走。神站在路的中央 ,肯定义人的道路,宣告恶人的道路通向灭亡。


2:1-12 受膏之王的胜利。本诗包含耶和华差拿单转述给大卫的默示。耶和华对大卫的应许(撒下7:8-16):①大卫将成为强大的君王;②以色列将得安宁,不再受外敌的侵扰 ;③大卫将建立永不衰败的王朝;④神与继承大卫之位的王,会亲密如父子;⑤神的恩典离开扫罗,但必不离开大卫。这篇诗由大卫写成,却源于拿单的预言,也适于大卫的继承人(③,④)。继承大卫之位的诸王,逢加冕礼或国家大事都要颂读此诗,记念神对先王的应许,以此巩固自己的权柄,促使百姓顺服君王。新约时代,这首诗被视为预言弥赛亚的到来。纵观以色列历史,诗人对永不衰败王朝的热切期盼,尚未在政治、军事方面得到实现。最好将此期待理解成对末世的盼望( 请比较2节“受膏者”和赛9:6“和平的君”)。

2:1-2 与基督的苦难及十字架受死有关联(徒4:25-28)。诗人控告人类的邪恶本性。

2:3 他们的捆绑……他们的绳索:神膏立之王所定的规例(耶2:20),指神的诫命。对义人来说,真理是生命的根源,对恶人来说,则是极其可怕的轭(太11:28-30)。

2:5 那时:指审判之日,暗示一段时间内,神不会审判基督的仇敌,任凭他们。

2:6 我的君:指基督,历史真正的君王——神,委任基督代他治理全地。耶稣是万王之王(启19:16)。锡安我的圣山:从属灵角度看,耶路撒冷是真理的发源地。锡安山位于耶路撒冷内,圣经多处称锡安为圣山,象征永远的公义与绝对的王权(125:1;赛2:1-3)。

2:7 你是……我……生:在基督受洗(太3:17)、登山变像(太17:5;彼后1:17)、复活(徒13:33;罗1:4)、基督的卓越性(来1:5;5:5)时,新约多次引用此句,宣告耶稣是神的儿子。

2:9 约翰在启示录引用3次。一次用于表现基督徒得胜的保障(启2:27),两次用于描述主赐圣徒胜利的权柄(启12:5;19:15)。

2:10-12 本篇的结语,以“现在”起头,解答序言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只要认定敬畏耶和华的心,领受从神而来的智慧和教训,必蒙神慈悲的眷顾(箴3:6)。


3:1-8 苦难中的恳求与得胜的确信。诗篇首个带标题的诗。诗篇中有14首诗以大卫生涯中的14件事为题材写成(3,7,18,30,34,51,52,54,56,57,59,60,63,142篇),本篇是其中之一。大卫一生叱咤风云,垂暮之年却不得不避开儿子的叛逆,逃出耶路撒冷。本诗超越单纯的爱憎之情,栩栩如生地描绘苦难中圣徒的万千思绪,充满悔恨与祈求。但值得注意的是本诗并未以无奈的悲哀叹息结束,结语充满因神而有的确信。

3:1-2 真实表现诗人四面楚歌的境地。身处极度危机,只能独自面对仇敌。在数量(“何其加增”)、进攻性(“攻击我”)、恶劣性(“他得不着神的帮助”)等方面,仇敌完全凌驾于诗人之上。

3:3-4 1,2节极力表现围绕诗人的重重危机,3,4节诗人开始反攻。诗人解除危机不是靠军事力量,乃是藉着信靠神的信实与能力。对诗人来说,神不是得救的临时手段,而是救恩本身。

3:5 我躺下睡觉,我醒着:亦可译为“我已从睡梦中醒来”。“我躺下睡觉,我醒着”意味神的恩典“时常”围绕;“我已从睡梦中醒来”戏剧性强调神保守的恩典。

3:7 求你起来:拟人化地表现神充满威严的救赎事工。司提反看到耶稣“站在”神的右边(徒7:55),表现主怜爱灵魂、定意施救恩的心怀,与“求你起来”有异曲同工之妙。仇敌的腮骨……恶人的牙齿:看视平淡无奇,却凝练深厚的诗意。亲吻脸颊表示爱慕之情,击打面庞表示莫大的污辱。恶人的牙齿反而向督促他悔改的人咬牙切齿(徒7:54)。


4:1-8 苦难中的喜乐。像第3篇一样充满危机意识,不是表现出哀叹,而是更坚定的信靠。虽然诗人身处极度困苦,仍能沉着应对,因他已经历过神的帮助。因8节,本诗亦被称为“夜晚的祈祷”。

4:1 诗人向神祈求三件事:①求你应允我;②求你怜恤我;③听我的祷告。神过去成就过诗人的祈求,故诗人坚信神必再次垂听他恳切的祈求。

4:2-5 警告仇敌。诗人以信心责备、敌挡仇敌。这勇气源于:①信仰的自豪;②确信神必帮助。

4:2 你们这上流人哪:强调人的无能与有限。

4:6 谁能指示我们:可能是无神论者的嘲讽,也可能是怀疑者要看到见证、或绝望的叹息。面对丧失勇气和盼望的呻吟,诗人盼望出现光明,引领他们走出黑暗(约3:19-21)。


5:1-12 祈求保守自己脱离恶人之手。诗人大卫仍受仇敌威胁,与第3,4篇相似。大卫积极、强烈呼求神惩戒报应恶人(赛14:4)。可能在早晨献祭之前由祭司朗诵,或独自敬拜时吟颂。根据内容分为两部分:①呼求引领与保守的祷告(1-6节);②义人的福祉(7-12节)。

5:1 心思:原指“无法形容的心灵祷告”。

5:2 我的王我的神啊:连续两次使用人称代词“我的”,表现诗人与神隐密的相交及对神的忠诚。

5:4-7 诗人强调自己住在主的居所,恶人本质上是神的仇敌。参考古代文化背景,希伯来特别强烈家庭意识,可以更切实感受诗人的表达。

5:4 喜悦恶事……不能与你同居:显现神性情之一 ——圣洁。委婉地表达神的圣洁,5,6节直接描述神对罪恶的忿怒。

5:7 凭……慈爱:圣徒的义并非来自于高尚的伦理情操,是凭神的慈爱。“慈爱”可解释为“无限的慈爱”,原指在神与百姓所立的契约中双方的相爱关系。神的慈爱是信实地保守并祝福自己的百姓,以色列的慈爱是按照约将顺服、忠诚献给神。下拜:字面意思“匍匐在地”,敬拜的人面向至圣所跪在祭坛边院子里的场面。以色列人被掳到远方,不能再上圣殿礼拜,只能面向至圣所方向祈祷(但6:10)。

5:9 敞开的坟墓:不是指“挖开的坟墓“,指为埋葬死人预备的空坟。以色列人在自然石窟或悬涯峭壁挖洞穴安置尸体。敞开的坟墓象征灭亡(耶5:16)。罗3:13引用、概述这首诗描写的恶人特点。谄媚:恶人谄媚的样子,仿佛伊甸园怂恿夏娃(创3:4,5)犯罪的蛇。“谄媚”意为“使其显眼”、“使其突出”,必伴随使人骄傲的诱惑。

5:10-11 诗人强烈呼吁神施行公义。在这腐败的世界,惟有神的审判台是真正公义的法庭。

5:10 跌倒……把他们逐出:显明神审判罪恶和罪人的属灵权威。神一直以慈爱忍耐恶人,有朝一日,他要行使自己的司法权,究查罪恶,起诉罪人。

5:11 愿他们喜乐:喜乐不是因仇敌被歼灭,乃是认识到神同在,倍受煎熬的灵魂在神面前得以恢复。这喜乐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属世的,乃是超越的,不能被夺去(约16:22)。你名:神将自己启示给人。


6:1-10 藉着悔改得胜。诗人主要的呼求:①神离弃自己(4节);②神降下许多忧愁和苦难,甚至要取走自己的生命(3-7节)。诗人明明知道愁苦是因自己犯罪,依然到神面前祈求怜悯(1,2节),因为诗人信靠神的慈爱(4节)。因为这永不改变的信赖,诗人确信神必垂听自己的呼求(8-10节),以此结束这首诗。诗篇有7首“悔改诗”,这是第1首。

6:1 责备,……烈怒中惩罚:明显意识到自己理当受责备。只有对罪的认识才能带来真正的悔改,这是罪得赦免、灵魂得救的契机。

6:2 求你医治我,因为我的骨头发战:求神根除痛苦。

6:3 心:可解释为生命的原理、活力的源头,与肉身相反的“内在存在”。旧约视人为灵魂(创2:7)与肉体的结合,后期,犹太主义普遍接受三元论。要到几时: 呼求神急速施行救恩(13:1)。临到诗人的患难必不会永远持续,诗人祈求神早日使他恢复,如同门徒恳求耶稣饶恕。

6:4 转回:对依靠耶和华的人来说,没有比神不在场更可怕的刑罚(22:1;27:9)。因为神并非只是得救的方法或手段,乃是救恩与慈爱本身。

6:5 阴间:死人聚集的地下世界。

6:6 唉哼……流泪:表现灵性的忧愁,较少指肉体的伤痛。暗示对罪的痛悔及感到神不在场,导致极度不安。

6:7 眼睛昏花:诗人认为不仅仇敌围绕,最后的依靠——神也掩面不顾。视觉表现“黑暗”,生动地刻画了此时诗人的不安心境。

6:8 你们一切作孽的人,离开我吧:看到贯穿于全诗的悲痛,忽然消声匿迹,反而发展为理直气壮、高唱凯歌,很多学者推测7,8节之间出现神恢复的应许。但这推理不具说服力。9节使用将来式 “必收纳”,表达诗人的祷告蒙应允。将此理解为对既成事实的感恩,不如理解成诗人凭信心相信尚未成就的事,他确信神对百姓的慈爱与信实永不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