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读经旧约经文注释-以斯帖记
JL-100333 07/12 13477:1-10 绞型架上的哈曼:在本章,事态急速转变哈曼被挂在自己为末底改准备的刑架上。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以斯帖的谨慎周密:①王两次询问,她都不说(5:3,6),等到时机成熟,第三次询问时,才说出请求;②在指明仇敌的名字之前,诉说王后自己生命的危机,从而引起王的义愤。总之,千方百计要杀戮灭绝神子民的哈曼,一夜之间被自己的网罗所毁灭。这一事件如实地见证了恶人的最后结局(诗1:4-6)。
7:1 哈曼参加第二次筵席,仍未想到自己所面临的灭亡。反而还在寻找谋害末底败的机会。
7:2 王后以斯帖啊:?“王后”的称呼刻画出王极其宠爱以斯帖(5:3)。
7:3-4 在决定性的瞬间,以斯帖单刀直入地哀求王,拯救自己和自己同胞的生命。以斯帖把自己的生命和自己民族相联起来,强调两者是“同一”命运的共同体。亚哈随鲁王听到有人要威胁王后以斯帖的生命,便大发烈怒。
7:4 我们若……不能……:应该解释为犹太人被卖为奴,即犹太人的苦难,对王而言不但没有益处,而且损失很大。
7:5 王仍然不知向哈曼命令杀戮的犹太人(3:13),与以斯帖有密切关系。在6节指名哈曼名字后,才有些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7:6-7 王进御园,其理由可分为三点: ①因自己最信赖的臣仆哈曼,竟然谋划害死王后,而感到愤怒;②为了深思熟虑,哈曼要杀戮犹大民族有何原因,并且那样作是否妥当;③为了作出更具体,更恰当的措施。可能王在御园发现了没有任何合理的理由说明犹太人必须被杀戮灭绝。而且通过太监,王得知哈曼要谋害末底败的阴谋(9节)。因末底改的功劳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可能王觉得没有必要再考虑,所以下决心要处置哈曼。
7:8 伏在以斯帖所靠的榻上:?“榻”是在波斯人饮食礼仪中,王后吃饭时靠背的地方。哈曼因犹太人末底改不向自己下拜而大发烈怒,如今却伏在以斯帖面前哀求。为了救自己的生命而作出最后的努力,却加重了自己的罪过。蒙了……脸:参加筵席的其他臣仆采取这种行动,表示他们也认为哈曼的罪过极深而无须同情或再重新考虑。在古代希腊和罗马,被判死刑的人去刑场之前都蒙脸。(诗19:7;耶51:51)。另外,表示谦卑和悲伤时,也有蒙脸的风俗习惯(撒下15:30;19:4)。
7:9 作了……木架:更突出表现了哈曼的罪过。
7:10 哈曼挂在……末底改……:发人深省的是哈曼竟然为自己预备了坟墓(箴26:27)。本节含有极重要的教训。用邪恶的阴谋处世的人,虽然暂时能得势,但最终会自食其果(加6:7;启13:10)。相反在很多方面上,遵守神旨意的人生,看似有些弱小,或暂时失败,但最终必得胜。因为努力行善的人生,即使陷入悲惨的情况,也能从神得到安慰和认可。所以最终还是过幸福的生活(可10:29,30;林后6:9,10)。
8:1-16 以色列的胜利及敌对者的毁灭:已转换的事态急速进展。本文内容可归纳为两点:①义人和恶人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末底改代替哈曼的位置而成为波斯国的最高大臣(8:2),犹太人反而除掉了曾威胁他们生命的敌对者(9:5-16)。这就像看到末日大审判的情景;②因着以斯帖一人的信仰和爱国之心,全族得救的事件,预表因着耶稣基督一人所有信徒得着救赎(罗5:18,19)。
8:1 哈曼的家产:指哈曼的所有家产。原来,叛逆者的家产都要交到王的府库里。约瑟夫也记录亚哈随鲁王把哈曼的家产全部赐给了以斯帖。这可能是为了安慰那曾陷入困境的以斯帖而采取的措施。末底改也来到王面前:末底改成为没有王特别的邀请也能进到王面前,观察“王的气色”的人之一(1:14)。
8:2 王……戒指……给了:曾属于犹太人的敌对者的所有权势和财物,现在都转到末底改那里。从王把戒指给末底败的事情上,可知末底改成为王的第二把手,即总理大臣(创41:42)。
8:3 流泪……亚甲族……:虽然以斯帖和末底败的生命得救,并升为高位,但犹太人却仍陷于困境中。因为由哈曼的阴谋所宣布的诏书,仍然有效,尤其王的诏书是不能更改的(8节)。其实,亚哈随鲁王烈怒,可能是因为王后以斯帖的身心遭危险,而对犹太人的患难却置之度外。在这种情况下,以斯帖流泪哀求。以斯帖与所有犹大百姓具有强烈的连带意识(solidarity)(罗9:3)。结果,亚哈随鲁王颁布了新的诏书,于是犹太人得到了保护(11节)。
8:4 王……伸出金杖:有些人解释本节,说以斯帖再一次冒着生命危险进到王面前,王仍然宠爱她。王向以斯帖伸出金杖,表示无论她求什么,王都会应许。
8:6 我本族:以斯帖的主要关心在于使全民族得救。
8:9-13 向犹太人的敌对者下的诏书,使用了与3:12-14相似的语法。为杀戮犹太人而下的诏书,如今却成为杀戮犹太人的敌对者的诏书。
8:9 三月……二十三日:是B.C.474年6月25日。即因哈曼的阴谋而宣布诏书的两个月之后的日子(3:12)。于是,为应付其阴谋,犹太人的准备工作进行了长达9个月之久。
8:11 准:因为任何人都不能取消王的戒指盖章的诏书(8节),所以由哈曼的阴谋而宣布的诏书没有被取消。于是王允许犹大民族自谋防御措施。聚集:在旧约圣经中指教会。在本节指以军事性意图聚集,这很好地反映了教会的特质。即教会作为神的军队,信徒作为基督的精兵(提后2:3,4),有份于神所要求的属灵战争(弗6:10-18)。杀戮灭绝……掠夺:这与为杀戮犹太人而下的诏书内容一样。于是这是“以牙还牙”的报复(申19:21)。这里没有明确指出报复的对象,可能是以哈曼的近亲为首的亚玛力民族。这里出现的报血仇,使跟随耶稣“爱仇敌”的教导的基督徒有些惊慌。如果他们理解到:①敌抗神的子民就等于敌抗神(出23:22);②神的子民要与敌对神的人对抗到底(民32:20),就能理解本节的情况。参孙或扫罗报复非利士的事件,也要在这角度上理解(撒上18:25)。摩西当时,关于报血仇记录了慎重的对策,即摩西律法区别了意外杀人和故意杀人(申19:4,5),杀人犯和报仇者,由长老公正地审判而定(申19:12)。而且,关于杀人犯在众人面前受审判之前,允许在逃城受保护(书20:1-6,逃城制度的社会意义)。总而言之,报仇是神的权柄(申32:35),人不能成为报仇者。生活在当今复杂社会中的基督徒,很多时候按照社会的法则要行不可避免的报复,但最重要的是遵守耶稣“爱仇敌”的教导。因为我们欠了为赦免我们的罪担当其代价的耶稣的债。
8:12 十二月……十三日:指B.C.473年3月13日(3:13)。从这时开始约15年之后,以斯拉引导被掳的人归回(拉7:7)。
8:15 蓝色白色的朝服:波斯王的朝服是紫色,其最高大臣的朝服是蓝色、白色。由此可以看出末底改把犹太民族从灭绝危机中救赎的荣耀的胜利。也有许多学者主张说,直接谋划救赎犹大民族,并使以斯帖一同参与的末底改才是本书真正的主人公。在这一观点上,可以说他是把同胞从永远的灭亡中救赎出来的基督的模型。他不顾生命危险,谋划救赎百姓的事,并最终得胜(10:3), 书珊城……都欢呼快乐:书珊城的居民衷心为末底改欢呼快乐,与任命哈曼时形成鲜明对比。估计哈曼只顾自己个人的荣达,所以在多方面引起了百姓的怨言。
8:16 犹太人有光荣……:以斯帖和末底改的爱国之心,与对耶和华的信仰有密切关系。因为以色列的历史不是单纯的一个民族的历史,而是由神带领的救赎史。在救赎的观点上,以色列王国是神国的模型,以色列百姓预表神国百姓。因此,以色列的爱国之心不能认为是个人利己之心的扩张。如本节记录,犹太人之所以得到荣耀、喜乐、尊贵,是因为他们是神所拣选的百姓。记录本书的目的也不在于说明犹大民族的血缘关系继续延续的历史事实,而是要说明神在背后作工的神大能的救赎恩典。虽然本书没有出现“耶和华”,但它显明了因着主的恩典救赎史的脉络得以继续。在这一点上,教会把本书认定为正典。
8:17 有许多……入了犹大籍:看到局势逐渐倾向于犹太人,许多波斯居民,开始想与犹太人合为一,试图巩固自己的位置。正因为这些改宗者,犹太共同体中反而发生了流入外邦要素的危险之事。这表明越受苦难信仰就越老练、纯洁,若富足,就有可能被污染。
9:1 在定为杀戮犹太人的日子,“反倒”辖制了仇敌。这一节很好地表明了谋害神子民的人反倒受凌辱的事(诗71:13)。
9:2 有些学者主张,犹太人四处寻索那些根本没有攻击意识和争战欲望的仇敌,并杀戮灭绝。但根据文脉,犹太人只是以“要害他们的人”为主要对象而展开了战争。
9:3 看风使舵的富贵们,很快决定加入“帮助犹大人”的行列。这里的“帮助”指支持鼓励犹大人的精神援助,而不是积极的物质、军事上的援助。
9:5-10 灭绝亚玛力族:按照与亚玛力代代相争的神应许的(出17:16;申25:17-19),犹太人歼灭亚玛利族的内容。即使不是亚玛力族,合力敌对犹大的都被毁灭。当时分散在各处的犹太人中,只有一部人归回到耶路撒冷(拉2:64;尼7:66),所以散居于波斯帝国内的犹太人人数约为70万。这数字约相当于被杀戮的敌对者数的10倍(10节)。
9:7-9 哈曼子女:这里记录的哈曼的十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波斯式名字,同时列出他们的名字,可能是为了表明他们同时被杀。哈曼为之夸口的子女(5:11),同时迎来了悲惨的结局。
9:10 没有下手夺取财物:再三强调虽然王允许夺取财物,但并没有那么做(8:11;9:15,16)。他们没有夺取财物的理由是:①为表明他们争战的动机不是出于贪财的利己心;②表明遵照神的命令,灭绝犹大仇敌的事才是有意义的。约500年前,扫罗击败亚玛力之后,因贪欲从该除掉的部分中取了一些上等的作了掠物,遭到神的烈怒(撒上15:17-23),可能,末底改从这些历史性事件中吸取了教训。
9:11 被杀的人数呈在王前:无论是什么战争,一般都要记录被杀的人数。王尤其在意这人数,因为当时杀戮就在波斯帝国进行,若被害者数多,国家直接受损失。而且亚哈随鲁王可能庆幸没有无辜地灭绝在波斯人口颇多的犹太人。
9:13 以斯帖要求在延长一天,看似饥于血腥屠杀。其实,若不尽快处置敌对者,他们就会联合势力再图谋攻击犹太人。因此,祸因要连根拔除(撒上15:18)。 挂在木架上:哈曼曾要挂末底改,反而自己被挂在刑架上,甚至众儿子也被挂在木架上。神的子民象似受苦难,但绝不完全惨败。恶人却相反。
9:17-32 普珥节的由来和性质:在这里简单说明了普珥节的由来和性质。有些学者根据3:7和9:24的说明、摩西律法、或旧约圣经任何部分也没有关于普珥节的记载来看,主张普珥节可能由来于巴比伦或波斯的风俗。但他们的主张没有明确的根据。据约瑟夫而言,他生活的当时,世界各处的犹太人都守普珥节。居住在书珊城的犹太人因杀戮之日延长了一天,就把15日定为普珥节,其他地区的犹太人以14日为普珥节。亚达月13日禁食,当日晚上人们去犹太人会堂,在晚上礼拜之后朗读以斯帖记。然后,普珥节再聚集在会堂,作礼拜后共渡喜乐的一天。为这公共礼拜,作了许多赞美诗和朗颂诗,还演圣剧等。同时,这节日的特点是给贫穷人施饮食和礼物(9:19)。总之,神通过本书的事件,提醒被外邦风俗同化而处于失去民族纯洁性的危机中的散居的犹太人,同时使犹太人具有连带民族意识。普珥节包含这样一个教训,就是无论神的子民处于何种情况,若迫切呼求神,他就通过自己超自然的方法施行救赎。
9:19 无城墙乡村:指除波斯首都书珊城之外的所有城邑。“无城墙”一般指“乡村地区”。彼此馈送礼物: 从普珥节的习俗中,产生了基督教圣诞节晚会的风俗。
9:20 末底改记录这事:?“这事”指本书中涉及到的事件。根据本节,有人还主张本书的作者是末底改。但是应该理解为末底改为送书信而记录了事件的要旨。
9:21 亚达月十四,十五两日:末底改命令每年都要庆祝这普珥节。从此有了一个传统,就是在这一日众拉比在会堂通读以斯帖记。虽然,有些神学家怀疑本书作为圣经正典的地位,但犹太人却非常重视以斯帖书。他们甚至认为“即使律法和先知被废,但以斯帖书却不会废”。
9:22 转忧为喜,转悲为乐的吉日:本节阐明普珥节的意义(诗30篇)。 周济穷人:因着神的恩典从患难中得救赎的百姓,应该在相互关怀中,共同分享神的爱(太19:21)。
9:28 犹大人:不仅指波斯帝国内的犹大人,而且也指以色列本土的所有百姓。末底改既不是先知,也不是利未人、祭司,而是被掳之人的后裔。于是,对住在以色列本土的犹太人而言,可能普珥节是毫无意义的。估计,普珥节的真正意义是由以斯帖和第二次归回的犹太人所传达,那之前是可能由书信或来往波斯和耶路撒冷的人,传达了关于普珥节的消息。
9:32 以斯帖命定:?“命定”只出现在旧约的本书1:15;2:20,及本节。这一点更加确实了本书著作的统一性。而且本节的“以斯帖命定”和1:15的“王命”形成显明对比。记录在书上: 关于本节的“书”有许多见解:①以斯帖书;②玛代和波斯的史记;③30节的“信”,其中最恰当的理解是第二个见解。
10:1-3 末底改的胜利:本书的目的在于传达神的子民如何从仇敌手中得救而成为尊贵的子民。末底改是神子民的代表人物,亚哈随鲁王是神的工具。本书没有以9:32结束本文,而是以亚哈随鲁王和末底改的繁荣而结尾。古代历史中记载,亚哈随鲁王在几个地区被希腊王惨败的事迹(1:3)。但后来把“海岛”(1节)、推罗的岛等扩张为波斯的领土。其实,最重要的是 “抬举末底改使他高升的事”(2节)。即亚哈随鲁王的功绩不在于自己的征服业绩,而在于神把他使用为救赎事工的工具。
10:1 进贡:有些学者释解,远征希腊之后,因国库空荡,亚哈随鲁王征收了过重的税。但是,本节只描述了亚哈随鲁王的权势和富贵仍然浩荡。
10:2 权柄能力所行的:对此没有明确提示。估计他远征希腊之后,试图进行其他方向的远征。除此以外,留下来的是为表现自己的荣耀而建筑的许多雄伟的建筑物。
10:3 再三强调了末底改的伟大。他恐惧战兢在神面前,真心祈求神的旨意,所以他在犹太人中被称为伟大的领袖,在波斯帝国内被称为给百姓带来利益的伟大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