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读经旧约经文注释-以斯帖记
JL-100333 07/12 14603:1-15 哈曼杀戮犹太人的阴谋:这里记载了以色列陷入危机的原因。可能2章和3章的时间间隔为314年左右(3:7),这期间亚甲族哈曼成为波斯王国的第二把手。末底改至死不屈于哈曼,不仅是因为哈曼是约500年前以色列仇敌亚玛力族的后裔,而且因哈曼作为狂热的偶像崇拜者,强迫别人也拜偶像。末底改代表以色列百姓中护卫对耶和华信仰的榜样,即使不通过末底改,神也会选择其他人使他与敌对者抵抗到底(4:14)。总之,因着末底改的抵抗,以色列百姓处于将被杀戮灭绝的危机中。但是当我们遇试探时,神总会为我们开一条出路(林前10:13)。
3:1 这事以后,可能是B.C.476或475年。 亚甲族哈米大他的儿子哈曼:?“哈米大他”是波斯式名字。而且“亚甲”象似指哈曼的列祖,或某地区的名字,但理解为亚玛力王亚甲为更恰当一些(撒上15:20)。亚玛力族曾攻击过出埃及的以色列百姓,因此耶和华曾说以色列与亚玛力要代代争战(出17:8-16)。其后,扫罗王攻击亚玛力,亚甲王和其百姓几乎都被歼灭了(撒上15章;代上4:42,43)。
3:2 不跪不拜:波斯人有一种习俗,就是俯伏在王面前时,鼻子几乎要挨到地。当时,犹太人没有把向波斯王下拜,当作拜偶像的行为,但是因哈曼要求向他作偶像性崇拜,所以末底改坚决不跪不拜。
3:3-4 与末底改一起站在朝门的臣仆们见末底改的行为,肯定感到很惊讶,因为俘虏出身的末底改不但上升为与他们相等的地位,而且也没有顺从向哈曼跪拜的命令。
3:4 要看……站得住站不住:可以看出人幸灾乐祸的可憎的好奇心。
3:5-6 哈曼听到末底改之事,因权威受到侵害大发雷霆。在这里没有哈曼是否知道犹太人和亚玛力人之间的仇敌关系。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末底改作为犹太人拒绝向他下拜,因此哈曼的敌意越过个人,扩展到全犹大百姓。古代专制统治,轻视人的生命,尤其是专制君主可以任意杀害他人(出1:6)。当时,散居的犹太人人口约为70万。这数字是根据约400年后的耶稣时代的散居犹太人约3百万的人口推算而得出的。
3:7 亚哈随鲁王十二年正月:指以斯帖封为王后之后的第5年,即B.C.474的4月或5月。在正月尼散月,掣签是因为巴比伦宗教观念中,认为每年第一个月里神明会为决定人类一年的命运而下凡,据说这时信托的事,好象哈曼和群众都晓得此事。恰好,这个月是记念犹太人得救赎而过逾越节的月份(出12:1-11)。“人”指帮助哈曼的占卜家们(5:10,14;6:12,13)。普珥:哈曼杀戮灭绝犹太人之日,由掣签而定。在本书中,作者引出了犹太节日的名字。掣签的行为流行于东洋,现今也在流行。圣经中为了分辨神的旨意而掣签的事例不少(出28:30;书14:2;撒上14:42;代上6:54)(绪论,掣签)。但是以色列是在以“签放在怀里,定事由耶和华”(箴16:33)的前提下,承认掣签的有效性。十二月,就是亚达月:哈曼阴谋之日定为公布敕令之后过十一个月的亚达月(2-3月)。没有立即进行屠杀,是因着神的护理。
3:8 有一种民散居在……:允许被掳归还之后,仍留在波斯帝国内的犹太人数目,远比归回者多得多。尤其,在波斯帝国积攒了财产,或得势的人,都尽量想留下来。 他们的律例与万民的律例不同:这是哈曼虚假的报告。在相当程度上,波斯帝国允许了各被征服民的自由,犹太人甚至也可以在与波斯帝国不冲突的范围内,维持固有的律例和习惯。因此,犹太人可以保存民族的纯洁性及信仰。
3:9 哈曼没有等到王深思熟虑就展开了贿赂攻势。当时,因与希腊的战争,波斯帝国的府库空荡,为了灭绝犹太民族所需的资金和补偿从犹太民族中征收的税款的损失,哈曼决定拿出自己的私有财产。 一万他连得:当时波斯帝国年收为15,000他连得,那么这是相当于国家总收入的2/3的巨额。虽然波斯帝国时期有拥有巨额财产的人,但哈曼竟然贡一万他连得,真是另人难以置信。无疑,哈曼已经计划好从犹太人那里掠夺这些钱。
3:10 戒指:戒指表示王对公共文书的最后许可,它被用于盖章(创41:42)。
3:12 正月十三日:是宰逾越节羔羊的前一天(出12:6)。这一日子使人预见虽然哈曼为杀戮灭绝犹太民族而图谋诡计,但就象神毁灭埃及所有头生的那样,反而哈曼和他的家族将面临灭亡。 书记:是希伯来化的波斯语,意味着“总督”。
3:13 交给驿卒:波斯的邮政制度是由塞鲁士确立。一般驿卒每隔8公里等待,接过公文之后,骑马迅速传递。无论老少……:一般杀死一个人时,为了避免后患,除掉那人的亲族。
3:15 王……书珊城……慌乱:本节使用了对比法。就像尼禄皇帝看见罗马被焚烧而快乐,王和哈曼也不为一个民族的灭绝危机而难过,反而摆设了筵席。虽然书珊城中的居民大部分是波斯人,但因着王过分的处事方式而摸不着头脑。
4:1-17 苦难中禁食的犹太人:本段突出表现了以色列民族的信仰生活。接到王的诏书,末底改既禁食又哀痛,并确信所面临的患难惟有在神的帮助下才能克服。于是鼓励以斯帖拥有了“若死就死吧”的信仰。希伯来中表示禁食的单词是的第一意义是,意味“刻苦己心”(利16:29)。七十士译本和新约圣经中,动词“禁食”(路5:33),意味着“敬虔训练”的禁食。被掳之前,禁食从没有被认为有价值的敬虔行为来被接纳,只是当人陷入绝望或忏悔时,向神祈求怜悯和慈悲时才施行(撒上31:13;代下20:3)。被掳之后,个人禁食作为敬虔的表现而大众化,而且遵行了定期的集体禁食被掳归回之后,在结束犹太人以耶路撒冷圣殿为中心的信仰共同体的过程中,制定了共同禁食的的日子。在撒迦利亚书中记录了定期禁食的四个时期(亚8:19)。对于禁食耶稣从未禁止,只是主张禁食是为荣耀神的自我献身的表现,不应成为炫耀自己的手段(太6:16-18)。初期教会时期,禁食作为敬虔训练而进行(徒13:2,3)。据使徒时代的文献,无论是在复活节之前,还是在洗礼仪式之前都安排禁食。
4:1 撕裂衣服……蒙灰尘:这种习俗是经过长时期一直传下来(创37:34;撒下1:11;但9:3)。而且这种习俗不仅在以色列,在其他国家也通用(赛15:3;结27:30-33)。在亚哈随鲁王时期,书珊城波斯人在战争中惨败之后,因难以抑制的悲痛而撕裂了衣服。
4:4 其实王下了什么诏书,以斯帖是丝毫不知的,因为她住在宫内,无从得知城内的事,而且王不与王后谈论国家大事。只是从侍女和太监听到关于末底改的事,所以送衣服给他。但是末底改拒绝以斯帖的好意,这是为了暗示自己的哀痛不只是因个人问题,乃是因全犹大的问题。
4:7 银数:虽然亚哈随鲁王拒绝了哈曼(3:11),但这只是形式上的推辞,其改变王的心,只有物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为了钱财,出卖一个民族的性命,是非常可憎的事,这同时使人联想到加略人犹大为三十的银钱而卖耶稣的事件(太26:15)。
4:9-17 以斯帖的决断:在后宫的以斯帖不能与外部联系,但能够与末底改进行如此长的对话,是因着忠诚的太监哈他革的帮助(9,10,12,13,15节)。听到关于哈曼的阴谋之后,以斯帖愤慨不已,但在接受末底改的建意方向还是有些忧虑。因为这是冒生命危险的事。可能,起初以斯帖不能确信自己要采取的行动是神的旨意。就如摩西以自己的无能为借口,踌躇于神的事工(出4:10),以斯帖也忧虑自己能做什么。但是信靠神的末底改鼓励以斯帖作为神的工具,成为对抗敌对者的先锋。于是以斯帖把自己全然交托给使软弱者变成刚强的(林前1:27)神。
4:11 在波斯的法律上,除了王特别允许的情况,擅自走在王面前的人都要受惩罚。波斯的王,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保护了自己。 金杖:古代亚述或巴比伦王为装饰或当作指挥棒而携带的木棍。古代波斯的雕刻品中,发现了持有木杖的帝王形象。
4:13-14 这部分包含着全卷书的主题。因为神是历史的主人,所以祂必照自己所计划的成就一切(赛45:1;耶1:15;结7:24)。而且成就自己的计划时总要拣选人作祂的器皿,被拣选的人所能做的就是全然地顺从神的旨意(比较太26:24,39)。
4:14 从别处……得了:信实的神赋予末底改一个确信,即神必不忘记与以色列所立的约,并且最终从仇敌的手中救赎自己的百姓。生活在黑暗历史中的现代基督徒,同样也需要对神坚固的信仰,就是相信创造光明的神必救我们。
4:16 为我禁食:一般禁食时要伴随祷告(撒下12:16;但9:3)。在面对叫人不知所措的危机时,以斯帖向众人要求了代祷(太9:2,代祷的功效和局限性)。三昼三夜:一般禁食时间为一日。决定禁食三昼三夜,可见其情况多么严峻。若死就死吧:有些学者解释说,这是以斯帖面对不可避免的危机所发出的绝望之哀叹。但是好象以斯帖充分理解了末底改的信仰劝诫。所以这一告白是要全然顺服神旨意的,大胆无畏而崇高的信仰表现(创43:14;太10:39)。这种勇敢的决断,表明她不顾生命危险的殉道者精神。她伟大的决断,必滋生出伟大的业绩。神通过一位弱女子,打破灭绝散居于波斯127省中的犹太人的阴谋,反而使犹太人在两日内歼灭了仇敌(5:1-8:17)。
5:1-8 以斯帖摆设筵席:以斯帖冒着生命危险进入王面前的以斯帖,意外地得到王的宠爱。以斯帖没有利用王的这种好意向王直言,而是表现出更多疑虑。亚哈随鲁王见以斯帖在第二天的筵席中,至始至终地告白的慎重态度,更加好奇,可能因心爱的王后陷入苦恼而感到有些怜悯和愤怒。可能也是出于“作为一国之君的丈夫,难道不能使妻子快乐吗?”的心里,本文没有记录以斯帖请王和哈曼赴筵的理由。可能以斯帖已确信王极其宠爱自己,于是想在哈曼也同席的筵席上作生死决断(7:6)。其实,最重要的是这里介入了神的护理。因为如6章中涉及到的,就是当天晚上王才发现了末底改的功劳,于是戏剧性地把一等功臣的名誉归给末底改。
5:1 第三日……穿上朝服:三天禁食时,以撕帖可能穿了粗麻布衣。现在为了进王宫内院而重新穿上了王后的盛装。
5:2 见……就施恩于她:从古迄今,认为女子会损害国家。但以斯帖的美貌反而救了同胞。美貌或健康,或富有若误用于世俗的情欲和利己的贪婪时,便是罪恶了。但若为荣耀神而使用时,就会成为祝福。以斯帖具有身体之美,是美人之中的美人和信仰之美的佳人。七十士译本还附加说明,是神在王心里作工。 向她伸出手中的金杖:意味着不仅饶恕擅自走进王面前的行为,也包含有欢迎之意。
5:3 就是国的一半也必赐给你:这是充分显示古代王的绝对王权(可6:23)此句在6节和7:2节也重复,因着这些以斯帖对神的信仰也更加坚固了。
5:4 在本节和8节,以斯帖提出延期要求,在文学结构上起到更加高潮化的效果。尤其,与王一起赴筵的哈曼的气势高昂,更加提高了戏剧性效果。
5:6 与前面的第3节相比,多说了“必为你成就”。在文学展开过程上,这一节比3节又进展了一个阶段,暗示将来以斯帖更大的要求必成就。
5:7-8 以斯帖提出再一次延期的要求,使王也感到其重要性。
5:9 末底改暗中听到以斯帖得王宠爱的消息之后,脱了麻衣去了自己工作的地方。被邀请赴宴的哈曼趾高气扬,见末底改宁死不屈的敌抗便更加大发雷霆。
5:11 众多的儿女:哈曼有十个儿子(9:7-10)。波斯人认为最大的荣誉是战争中勇敢,其次是子女众多。据说波斯王特别奖励有最多儿子的人。以色列人也认为有众多子女是神莫大的祝福(诗127:3-5)。在这里表现出的哈曼的骄傲,与将来要面临的灾难形成戏剧性的对比。
5:12 哈曼在众朋友和妻子面前自高自大地鼓吹,自己的权势强大无比。这与将来要面临的耻辱及悲惨的死亡,形成显明的对比。因为任何人都不知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所以不应该因着眼前的事而自高自大。保罗忠告说,“自己以为站得稳的,须要谨慎,免得跌倒”(林前10:12)。
5:13 表明了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有多么好的条件也不会得到真正满足。真正的满足在于信赖神,安息在其中,并且参与神的事工(哈3:17-19)。
5:14 立一个五丈高的木架:?“木架”在翻译为“绞刑架”,其实更恰当的翻译为“十字架”或“橛子”(2:23)。古代波斯把尸首挂在木架上,是为了使人更加受耻辱,并且为了警诫他人。
6:1-14 哈曼的愚拙:这部分是本文的高潮。恰巧,亚哈随鲁王失眠,读史记时看到了末底改的功绩,又正逢哈曼来见王,他本为害末底改而来,却被命令使末底改得尊荣,这样发生奇妙的事都不是偶然的,乃是叫万物互相效力的神的护理。尤其,本章以讽刺性手法展开了转换事态的故事,从而提高了文学价值。
6:1 王睡不着觉:七十士译本说明神夺去了王的睡眠。念给他听:意味文士在王的床边念史记给他听,直到王入眠。
6:3 行了这事……赐……:无论是哪一国家,若打破极其可憎的叛逆阴谋,就必得重大的赏赐。尽管如此,末底改没有得到任何奖励<2:19-23,末底改的功绩>。王得知这一消息,懊悔自己忽视重了大之事,于是急忙寻索弥补的方法。
6:4-6 为了使处置末底败的诡计更加具体化,哈曼天未亮就跑到宫中,他要害末底改的焦急之心与急于要赏赐末底改的王的焦急之心,形成鲜明对比而起到戏剧性的效果。
6:6 不是我是谁呢:自高自大之人的狂傲必招致身败名裂。我们要期待神赋予于我们的尊贵(耶43:2,谦卑和骄傲)。
6:8 王常穿的朝服:与法老王给约瑟穿细麻衣的场面进行对比(创41:41-43)。在古代,王把自己的衣服赐给他人,表示特别宠爱的意思(撒上18:4)。穿对方的衣服,意味着同享对方的权力、地位、尊贵等(王下2:13,14;赛61:3,10;可5:27)。戴冠:译为“头上戴上冠”更恰当一些。在亚述发现的雕刻中,有头上戴冠的马,可能指王的军马。
6:9 王极尊贵……就如此待他:哈曼万万没想到自己如此的建议是为末底改预备(11节)。11节的场面对哈曼而言,是多么狼狈不堪。神百姓的敌对者,在自己设下的网罗中跌倒了(诗9:16)。
6:10 虽然因着哈曼的阴谋,亚哈随鲁王下了灭绝犹太人的命令,但对“犹太人末底改”给了特别的荣誉。可能王丝毫不知哈曼要灭绝的“有一种民”(3:8,9),是王后的同胞(7:1-7)。而且,也可能不知以斯帖和末底改之间的关系(8:1)。
6:12 仍回到朝门:末底改的职责没有变化。因为哈曼已经是波斯王国的二把手,所以没有提出应该给“王所喜悦尊荣的人”提高职位。蒙着头: 这表示失意和惨淡,与逃避押沙龙的追杀的大卫很相似(撒下15:30)。除了本节之外,几乎没有关于人物的情感的描述。这是因为本书侧重于民族的苦难史,而不是描述人物。
6:13 如果……他面前败落:好象细利斯等把哈曼受到的挫败,不认为是偶然的,可能他们熟知犹太人和亚玛力人之间的世代对抗,及亚玛力人必灭亡的宿命。总之,本节通过外邦人见证神的能力(结38:23)。
6:14 还……快去……:好象看到了情况的迫切性。在本节高潮将要结束,本节以下开始迅速地展开了大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