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明年是中美貨幣大戰的關鍵年

Johnson Choi-1008  12/29   4929  
5.0/1 

社論 明年是中美貨幣大戰的關鍵年 



<台灣中時電子報社論> 自從美國量化寬鬆政策(QE)於今年十月底正式宣告完全退場後,美元就開始明顯走強,其他各國貨幣則均紛紛走弱,其中只有中國人民幣仍然依照自己的步伐行進,至今不受影響。然而明年大陸的經濟成長預測將比今年更加走緩,人民銀行能否依循「人民幣國際化」的長期既定政策,讓人民幣繼續維持穩定,明年將是非常關鍵的一年。

2008年由美國引發金融海嘯後,美國聯準會(Fed)於當年11月起開始推出QE,此後並陸續執行QE2、QE3,對金融市場挹注大量資金,後來更施行每月850億美元的龐大購債計畫。至去年年中聯準會放出QE要退場的消息後,立即引起國際金融市場一陣混亂,後來經過一年多的時間逐漸減少購債規模,而於今年十月底宣布結束QE措施完全退場。

就在Fed宣告QE完全退場前後,有許多的分析就指出,隨著美國經濟的回溫,以及日後的利率走高,美元勢必走強,資金將回流美國,並對中國的穩增長政策產生影響,而人民幣也因此面臨貶值壓力。然而這半年來,全球各地不論新興市場的俄羅斯、印尼,或先進市場的歐洲、日本,其貨幣的確全部走跌,美元指數更是從七月的80左右一路上升至90以上,創下2006年4月以來的最高,美元指數半年內上漲幅度達到12.5%,其間只有人民幣維持相對的穩定,漲跌幅度很小,實質上人民幣等於釘住美元而跟著對全球貨幣升值。

人民幣這種強勢究竟可以維持多久,卻令全球投資人非常擔心和關切。Fed前任主席葛林斯班認為,QE退場對一些以大宗商品出口為主的國家影響很大,但中國經濟發展優於其他新興經濟體,受到的影響應有限,這也是人民幣可以維持穩定的原因。惟另有外匯分析師分析指出,中國對外資產大部分是外匯儲備,其中又大部分是美國國債,人民幣貶值無助於資產負債結構的改善,只有加速人民幣國際化才是正道,而人民幣在國際化過程中如果出現大幅貶值,貿易夥伴國家將減少使用人民幣,人民幣就更難流通於國際,勢必使其國際化的進程受到阻礙;為達成這個長期的大目標,人民幣必須維持穩定,就算犧牲一些出口競爭力,也應該忍受。

因此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和出口成長的放緩,實在不令人意外。因為歐元區是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日本則是其第三大貿易夥伴,自今年下半年歐洲央行(ECB)推出一系列非傳統貨幣政策措施,例如執行負利率政策,引導歐元貶值,以打擊通縮,至今歐元兌美元貶值超過10%以上;日圓則在安倍政權的三箭措施下,本來就一直走弱,而在美國宣布QE退場後,隨即發動突襲,擴大貨幣寬鬆政策,引爆日圓進入另一波的重貶行情,至今日圓兌美元已至120日圓的價位。這兩大經濟體的貨幣貶值,再加上受到日圓貶值而帶動的亞洲貨幣貶值,對中國貿易競爭力的影響不可謂不大。也因此全球市場人士都在觀察:中國政府將如何拿捏人民幣匯率的走勢,使其得以兼顧人民幣國際化的長期目標,又可以不傷害中國經濟和出口貿易的發展。

就在這種詭譎局勢下,全球市場發生了微妙又意外的變化,那就是一向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因為美元強勢,本來就會出現價格下滑,以反映其真實的價值。但在此同時,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卻不管石油市場因經濟走弱需求不振,為了維持其市場佔有率,仍堅持不減產,導致石油價格出現前所未見的劇跌現象,若與今年6月的高點105美元比較,油價重挫已達40%以上。

由於油價重挫,石油出口大國俄羅斯、伊朗和委內瑞拉等國家,接二連三發生經濟停滯和金融不安的情形,因此自然而然的向中國靠攏,與中國簽訂石油或天然氣的供給契約,並接受人民幣支付,或是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不再以美元做為支付貨幣。這些都一步步擴大人民幣的流通,為人民幣國際化建立基礎。這些都是因為大環境的協助,使得過去幾年中國努力與各國所簽訂的貨幣互換協議,在此時更加展現其成效,讓中國對人民幣的國際化又多了信心。在此同時,油價下跌對仰賴進口能源的中國經濟體而言,更是增添一項利多。

然而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而使人民幣和美元一樣成為強勢貨幣,卻是一刀兩刃,其背後勢必以出口競爭衰退和經濟成長減緩為代價,到底大陸可以忍受多久的經濟走緩,人民幣走向就是最重要的指標。早在今年年初,人民幣就曾一改長期走升格局而反向走貶,讓國內許多人民幣投資者遭到損失;惟不到一年,在國際情勢變動下,當大家認為人民幣該貶值時,它卻和美元一樣強勢。明年兩種貨幣的動向勢必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由於台幣同時與美元和人民幣的關係都很密切,如何因應央行應未雨綢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