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燕谈如何做美国人(35):孩子你自信快乐吗?


李春燕-1142  12/12   20426  
4.6/10 



朋友问了似乎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如何参与社区活动?如何使孩子更自信、更快乐?其实两者关系密切,人是社会动物,华人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在社会/学区中积极参与,绝对能提高两代人自信与快乐,还增进亲子沟通。

孩子(包括大人)如何更自信更快乐?我的感觉是不要太介意不自信不快乐,哲学家Henry Thoreau 在Walden里说过,“the mass of men lead lives of  quiet desperation. ” 似乎谁比谁也好不到哪里。我们谁是那么自信、快乐的呢?

Happiness is like a butterfly: the more you chase it, the more it eludes you, but if you turn your attention to other things, it comes and sits softly on your shoulders. (J. Richard Lessor).

看看下面链接的文章,快乐只是副产品,而不应是最终目的 "Happiness, it turns out, is not an end in itself. It's a consequence, not a goal. It is only a precious by-product of other worthwhile activities. 'Worthwhile activities' have two critical dimensions: engagement and meaning.  Engagement is the creative application of our skills to meet challenges. Meaning, also defined as service, is using our abilities to contribute to the greater good."
这观点和本文极相似,运用自己一技之长贡献给社会的过程中就会感到快乐。

这个自信也是有范围有场合的,为什么很多华裔孩子在家很自如,但到公共场合就不大胆了呢?有大环境因素,我们是少数族裔,他们见的role models 少,华裔在管理层的不多,媒体上更少;我们朋友圈小,加之升学上受到挤压,无形中使孩子和家长视野变窄等等。也有小环境因素,孩子或家长大概自我要求很高,自找很多压力(no blame to anyone)。无论何种原因,意识到不自信不快乐以后就慢慢学着坦然接受(不容易,慢慢探索),或者学学fake it until you feel it, f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 

我知道如果我说自己不自信不快乐,认识我的人也许会笑掉大牙,但确实,每人都觉得不secure,尤其走向社会,跟异族打交道,即使在professional life 上很自如的华人也会不自在,毕竟不在这国家长大。有人干脆放弃,跟我说“你教书的,我们是专业人士,不如你能说啊。” 那么其他印度东欧移民一口浓重口音也没影响他们去开会去讲话去做义工啊?

有多少时候我们真是想放弃,觉得自己就是an imposter, a fake。我们的所有不安、不快、孤独都不知向谁说,有的去教会,好,只要有收获;有的沉溺于网络微信、中文电视、中国政治、韩国电影等等,就是很少关注所在社区的事,那么来美国干什么呢?就是为了孩子,做个过客吗?

在美国中文电视访谈中,我的一个主线就是不做过客,当这片土地的主人。即使现在不觉得当家作主,为什么不能fake to be an American,直到我们become an American呢?

在听Facebook COO Cheryl Sandberg 的书 Lean In, 她就提到这个fake until we become it 的方法。
如果把Sandberg这本书中的女性改成华人,那么作为少数如何break the barrier 都适用,建议无论男女,都来学学她如何告诉自己 to be confident, to sit at the table, to lead. 


哈佛教授Amy Cuddy 这个著名演讲,几周前看是14 million views, now 22 million. 我和孩子们一起看,几次看到Prof. Cuddy 叙述亲身经历的那段几次掉泪。

What is happiness? What is courage? What is confidence? 都很难界定,也不必界定。最近在和儿子听Nick Vujicic 的书,Nick说if you are not given a miracle, then become one. 我和儿子频频感叹,在我们为自己的一些事情烦恼时,看看Nick!听听他的书!

从来极少推荐心灵鸡汤文章/演讲,这几个是亲身跨过障碍的人的经历。华人投入大社会有语言、文化、时间、金钱等等障碍,但要自己去越过,无法指望哪个政治强人,也不必等着社区领袖,自己从小事开始做。相信大家走到一起就是miracle!以下几个简短例子,大家互相扶持探索。

1. 孩子小的时候,可以去学校PTA帮忙,serve lunch, story hour, holiday decoration, multicultural events; 

2. 孩子大些可以参加童子军,镇上独立日、国殇节活动等等。具体例子慢慢展开讨论;

3. 我也带孩子去犹太教会举办的演讲和义工;

4. 镇上town council and district PTO/PTA 都需要义工,有很多committees;

5. 自己办俱乐部,这个话更长,现在群里就有德州、加州的朋友在办ABC俱乐部分支,就都聚到一起了;

6. 我也办过多族裔读书俱乐部,多族裔ladies lunch club;

7. 可以组织几家孩子去老人院演出;

8. 孩子们从小学就可以竞选student council等职位。

9. 多年来参加社区各种committees 使我结交了真挚的朋友,到现在也常和那些各族裔好友相聚,观察到他们的处事、育儿方法是次要的,有一帮能畅谈的挚友不是很开心吗?孩子从小看到父母在大环境中泰然自若,甚至带领其他族裔的活动,不也会受鼓舞,拓展朋友圈吗?

If there is no miracle, then become one. 

文章发后引出很多反馈。

转“春燕你这篇文章写到我心窝里去了,我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沒完没了的工作,职场的玻璃天花板,日夜繁忙的家务,对下—代升学受挤压的担忧,以至从对孩子学业的操心转而变成自身的烦恼,都让我觉得似乎自己离自信和快乐越来越远,虽也积极参与PTA工作,并鼓动另—半做了镇上篮球队volunteer coach, 似乎也还是苦恼于如何找到自身在美国社会的定位。你这杯心灵鸡汤送得太及时了。这是你"如何做美国人"系列中我最喜欢的—篇。最爱那句话,if there is no miracle, become one!”

转“If there is no miracle, then become one. 如果没有奇迹,创造一个。[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奇迹来。因为你就是"这一个"。” 

转“做事参与使人快乐!”  “@燕子 文章写得太好了,非常受用,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

“同感,同感。fake it until you feel it, f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 Set the right expectation, your brain will wire for it, until reach your goal。” 

“fake it until you feel it, fake it until you become it。非常认可这种成功暗示心理。演练多了自然就成了。作为中国人还要学习摈弃中国式的教育及培养的"模式"心理。好文!”

“参加这个俱乐部原本只是为孩子。意外的是自己也从中一再得到正能量。谢谢燕子的leadership和朋友们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