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100《僧事百講》家庭普照 @妙法連華社


心緣-100180  06/20   14508  
4.0/1 





  家庭普照沒有一定形式,也不一定要拜佛,不一定要有儀式,而是在沒有距離、輕鬆的氣氛當中,談論佛法,交換心得,解決心中疑惑,促進大家交流。

   藉由「家庭普照」讓佛教生根,讓每一個家庭對佛法都有真實的瞭解,都有一個正當的信仰;唯有如此,佛教才不致遭人誤解,讓人誤會。

   提到「家庭普照」,一般人多存這是現代佛教因應時代人心的一種創新活動的概念。其實二千五百多年以前,佛陀早已經實行「家庭普照」;這可以從《玉耶女經》得到佐證。佛陀親自到須達長者家中,度化驕慢無禮的玉耶女,教導她婆媳及夫妻的相處之道,使她覺然悔悟。這就是最初的家庭普照。

   本講次,以淺白而富深意的講解,讓大家明白「家庭普照」之於弘法及現代人心的重要性。


 問(1):「家庭普照」與基督教的「家庭禮拜」有何異同?

 答:各宗教之發展,其實還是有一些大同小異之處。比方說基督教透過家庭團契、家庭禮拜、家庭聚會,把宗教帶進家庭。佛教,過去都在寺廟裡,沒有走到家庭、走入人心;這是一個缺點、是佛教發展的絆腳石。後來,提倡「佛化家庭」,因為一個家庭當中的成員,可能信仰都不一樣,性情也不一樣,假如以聯誼的方式,讓彼此之間以佛法相連繫,促進和諧,慢慢地大家具有同一個信仰、同一種想法,如此就能夠增加家庭的幸福美滿。

   所謂「家庭普照」,重點在於出家人不能只待在寺廟裡面,跟佛祖在一起,不能只是在佛殿唱讚、誦經而已;應該主動的把佛法帶到社會去,把佛法帶到家庭裡,讓普羅大眾見到佛法歡喜、法樂的一面。能夠把佛法積極、喜樂的內涵展示於大眾面前,帶動佛教的熱力、生命力,這不是很好嗎?


 問(2):「家庭普照」應該怎麼樣舉辦?有一定的程序嗎?

 答:所謂家庭普照,就是出家人主動走入家庭,人數不需要太多,或者一人,或者二、三人,約定到某一個家庭,而這個家庭的主人也邀約自己的親朋好友一同參與。或者在客廳、或者飯廳裡、或者庭院中,甚至於車庫,大家坐在一起,一面閒談,一面討論佛法。有疑惑的人,法師給予解答;想要瞭解什麼的人,也讓其明白……。家庭普照沒有一定形式,也不一定要拜佛,不一定要有儀式,而是在沒有距離、輕鬆的氣氛當中,談論佛法,交換心得,解決心中疑惑,促進大家交流。

   當今社會大眾,對佛教不瞭解、存有誤會的人還是很多,因此我們必須要把佛教帶入家庭、融入生活當中,藉由「家庭普照」讓佛教生根,讓每一個家庭對佛法都有真實的瞭解,都有正當的信仰;唯有如此,佛教才不致遭人誤解,讓人誤會。


 問(3):大家聚集在一起,雖然說是彼此輕鬆談談,但是為了讓大家更加認識「家庭普照」的要旨,活動進行也有一個依循的方向,有沒有訂定一個程序呢?

 答:參加人數方面,受訪家庭的主人可以邀約左右鄰居、親朋好友,不一定很多人,大概二、三十人聚在一起。不一定要有什麼程序,只要大家坐好以後,彼此問候寒暄一番;再有一個善說的人出來開場,讓大家自我介紹,彼此熟悉一下。等氣氛熱絡,人員到齊,大家都放輕鬆、不拘謹,相互之間能夠叫得出名字、知道對方在哪裡服務、彼此開始對談了。就可以由法師為大家講說佛法,或者講生活、講感情、講經濟等等;但是要言之有物,要講到人心裡。甚至於喜歡唱歌的人唱歌,擅於演奏的人演奏,可以有人分享自己對佛法特殊的心得。總之,就是相互交流聯誼,氣氛要和諧,提出的疑難都能得到解決。

   至於時間方面,儘量在兩個小時之內,否則主持的法師和與會大眾都會覺得辛苦、感到疲勞。另外,究竟要利用下午的時間呢?還是晚上的時間?這個無需計較,也不要緊。「家庭普照」沒有佛殿的嚴謹,只有家庭聚會圍爐的和樂溫馨;沒有講演會的拘束,是以歡喜輕鬆的心情交流聯誼,在沒有距離的交談中,體驗法味,自然而然的把佛法帶到家庭當中,這是最重要的。 


 問(4):在家庭普照結束以後,或者結束之前,需不需要為與會者進行一些宗教儀式,比方說祈願祝禱、消災祈福? 

答:家庭普照開始之前,都不需要任何儀式,也不必有佛堂。不過進行到最後,如果這個家庭有設置佛堂,大家可以集合到佛堂裡,由法師主持,為大家持誦簡單的經咒、為這個家庭祈福;祈福祝禱,是普遍大眾都歡喜的。

   如果有的人還沒有宗教信仰,沒有意願參與祈福儀式,也無需勉強。或者這個家庭沒有佛堂,就在現場誦持《般若心經》,或者唱「回向偈」,也都具有為大眾祈福的意義!

   有一套家庭普照的程序,可供大家參考:

   一、集合與會者說明程序。   二、偈語教唱。 

  三、開示(依對方的家庭背景訂定題目)。 

  四、問答座談。 

  五、消災祈福。

   六、贈送結緣品。 


 問(5):家庭普照最理想的參與人數為二、三十人左右,那麼在空間方面,是不是也要考慮呢?

 答:家裡的空間當然在考慮的範圍之內。選定的空間大小,必須要能夠容納參加的人數。如果不能容納幾十個人,單單是一家人參加這個聚會,與法師進行座談,這也不要緊。促進瞭解、增加彼此的信賴,才是家庭普照的重點所在。


 問(6):關於舉辦的時間,什麼樣的時間舉行家庭普照,能達到最佳效果呢?

 答:晚上比較適當,因為大家都沒有事,有比較多的空閒時間。法師信徒之間、親朋好友之間,能夠利用晚上時段聚在一起聊天談佛法,無拘無束、輕鬆自然。也可以選擇禮拜六的下午舉行;現在社會是週休二日,利用禮拜六下午舉行家庭普照,第二天還可以休息,禮拜一上班就不至於太累。當然禮拜天也可以,全看大家的方便與需要。 

  這些細節是由這個家庭的主人來決定,所邀約的朋友親戚在什麼時間方便參與聚會,大家約定好,如此才不失美意,不失待客之道,才能賓主盡歡! 


 問(7):倘若有些人攜家帶眷,使得參加家庭聚會的小朋友多了,針對這種情況,有必要另作一些安排嗎?

 答:活動的安排,要視這個家庭的空間大小而定,如果活動的空間夠大,可以把小朋友安排到另外一個地方活動,也可以為小朋友講故事,教小朋友唱歌,讓小朋友在院子裡遊戲。這方面,在事先的聯絡、安排上都要做周全的準備。不過,所帶的小朋友總要有一點教養,不能在聚會當中胡亂吵鬧、放肆喊叫,失禮無規矩,擾亂大家的聚會,如此就不大妥當。


 問(8):舉辦家庭普照的場所,客廳、庭院、乃至車庫都可以。如果有一些家庭空間不夠大,能不能選擇在餐廳,或者咖啡廳、飯店舉行呢? 

答:所謂「家庭普照」,還是要以「家庭」為主。假如到餐廳、咖啡廳舉行,或者商借學校教室舉辦,那叫聯誼會,或者讀書會,比較不具備「家庭普照」的性質。 

  當然,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比方說人數較多,空間無法容納得下參加的人數,也可以借用家庭以外的場地,方便一下,這也無關緊要。 


 問(9):信徒為了表示誠意,準備餐飲招待,法師是不是要在會後留下來,與信徒聯誼聚餐?

 答:「家庭普照」應力求簡單,只需備辦一些茶點即可,不宜宴會、請客,太過於鋪張浪費。「家庭普照」結束之後,法師先行離開,再由信徒們進行第二場的集會。這時,大家一面吃糖果點心、用個宵夜,一面談說對於第一場集會的心得,彼此交換意見和看法,這也未嘗不可。 


 問(10):信徒覺得聚會難得,又勞動法師到家裡來家庭普照,為表示敬意而包紅包供養,法師去家庭普照,接受紅包供養如法嗎?

 答:紅包不需要!家庭普照,只可祝願不收供養。佛教不應該處處都用金錢往來。信徒平常對寺廟道場都是盡心盡力護持,對佛教的貢獻付出功不可沒,舉行家庭普照怎麼好要信徒包紅包、送禮品。

   倘若,寺院道場的法師準備書籍、紀念品,與之結緣,信徒心裡覺得過意不去,想要包個紅包給常住,這也是可以。或者包給一個人就好,表示一點意思;心意到就足夠,不需要太多,也不需要每個人都一份紅包供養。 

  所謂「三寶門中福好修」,只需藉此機會讓信徒有一個種福田的因緣,大家皆大歡喜。人和人往來,金錢可以表示謝意,但超越金錢之外,彼此結一點法緣,才更美好。 


 問(11):假如有的人參加家庭普照以後,感到法喜充滿,當場表明要皈依三寶,法師可以受理這樣的要求嗎?

 答:可以為其「方便皈依」。有的人時間不方便,有的人不願意在大眾場合,但是有意願要皈依三寶,也可以在家裡的佛堂為其方便皈依。只要在佛前上個香,念個皈依文,簡單的宣誓,就表示已經成為佛教徒、有了信仰。 

  曾經,香港有一位高嶺梅先生臥病醫院時,想要皈依佛門,他囑咐兒子高伯真先生轉達心意,希望我能為他主持皈依,但是當時我的行程已經排滿,短時間內無法前往香港,只得透過電話為高先生方便皈依。事後,倘若當事人有意願要皈依三寶,因為一些因素無法參加皈依三寶典禮,也無需拘泥於既定的行式,可以簡化儀式為其方便皈依,滿其所願! 


 問(12):家庭普照畢竟是在住宅區中,而不是在寺院裡舉行,在進行活動時,適合唱誦、敲打法器嗎?

 答:不適合唱誦、敲打法器,不可以驚擾左鄰右舍,吵到他人;這是考量之一。其二,有的家庭成員各自信仰不同,他所邀請的朋友,其宗教信仰並非佛教,可能是道教的信徒,或者信仰基督教、民間宗教,他們純粹是來參加「家庭聚會」,而非「佛教聚會」,所以主事者應當以包容的態度來進行活動,要禮貌對待、要客氣相迎。不同宗教之間相互尊重才是能和諧共存,不宜太過強硬,存著門戶之見,恃己排他,唯我獨尊。 


 問(13):假如信徒當場要向法師禮拜,要行佛門的禮節,這樣的舉止適合嗎? 

答:這個不可以!在佛教的儀禮中,所謂的「禮拜」,並非在路上看到法師迎面而來,或者在吃飯、在坐禪的時候,當場就磕頭禮拜;這是不如法的。當時他可能在打坐、誦經、吃飯,或是在客堂與客人講話,見你上前禮拜,還得站起來應付你;原來要表示禮貌、恭敬的心意,反而適得其反。 

  在佛教,禮拜之儀是很神聖莊嚴、很隆重的,不是隨便見到法師就可以禮拜,就是小孩子,也不能隨便叫他拜。正確的作法應當是先跟法師說:「法師!過年了,我要給你拜年,等一會請到佛堂裡,請你給我們禮拜一下。」「師父!你過壽了,我要給你拜壽,請你到佛堂裡,讓我們禮拜一下。」或者說:「法師!幾年不見,我們很想念你,等會兒一定要跟你頂禮,請到佛堂裡,接受我們的禮拜。」如法的禮拜應當是這樣的,不是說在人前人後隨意禮拜,在路上見到法師就急急跑向前去磕頭,如此不但不禮貌,也不莊嚴。 

  今後,佛教徒應該要導正隨意禮拜法師的觀念與行為。 


 問(14):在整個活動當中,除了談論佛法、彼此問候聯誼之外,可以加入哪些餘興的內容,比方說書畫欣賞等藝術性的內容,讓整場氣氛融洽、活潑一點? 

答:如果與會者當中,有的人喜歡唱歌,就讓他高歌一曲;有的人想分享一些學佛的心得,可以讓他發表;存有什麼疑問的,讓他們提出心中的疑惑;有什麼特技表演,都可以讓大家盡情發揮。或者個人收藏的一些奇珍異寶,比方說一幅名畫、某個朝代的古董書畫等等,也可以提供給大家欣賞。活動中,加上一些樂器獨奏,像是吹簫、吹笛,以及簡單的技藝表演,或者藝術欣賞,如字畫欣賞、戲劇欣賞等等,作為餘興內容,都可以帶動現場的氣氛,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


 問(15):家庭普照與讀書會結合舉辦,可行性如何? 

答:用「讀書會」的名義來進行,這種方式也很好!不過「讀書會」畢竟不是舉辦一次便可,它是例行性的,至少一個禮拜舉行一次,或者兩個禮拜一次,而「家庭普照」不是經常有的,可能一年一次,甚至幾年才舉辦一次。「讀書會」與「家庭普照」兩者性質不同,如果「家庭普照」時,一起舉辦「讀書會」,這也是可行的。


 問(16):信徒的家庭信仰複雜,或邀約的朋友信仰不同,而提出一些意見時,法師應該要怎麼樣應對?

 答:這個時候就在考驗一個出家人的能力、內涵與度眾功夫。主持家庭普照的法師要具備很高的佛法修養以及觀察力,還要能通情達理,調和場面,讓不同思想、信仰的人都能接受你的話、認同你的看法。

   在彼此交相談論時,不能「洗臉礙到鼻子」,稱讚這一方,得罪了那一方,這個是不恰當的。所以,平時講話就要懂得應對十方,等到主持家庭普照的時候,才能應對自如,在面對二、三十個不同信仰的人,都能讓大家皆大歡喜,而慢慢地讓大家自願的、心甘情願的接受佛法,信仰佛法。 


 問(17):要如何在信仰的重要性與傳承上著力?主持的法師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的呢?

 答:一開始,針對一些對佛教持有錯誤認識的知解,能做一些解釋與導正。或者對一些因果報應、結緣,一般的善施善舉等觀念,則是應該要讓大家深信、瞭解的部分。尤其對一些神奇怪異的言辭、看法,也要持有保留的態度,以避免讓大家覺得佛教是好談神奇怪異之事的宗教。

   人間佛教當中講道德、講慈悲、講做人,講孝順父母、教育子女、和睦鄰居,與朋友相處之道等思想及特殊的方法,也可以傳授給大家。

   對於許多還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或者是站在宗教門前、門外徘徊的人,能給他們一點力量、給他們一點助緣,透過「家庭普照」輕鬆無拘束的聚會進入佛門裡,相對地佛教可由此增加信徒、再添生力軍。 


 問(18):主持人如何帶動全場共同參與、引起熱烈的反應,而不至於冷場,這當中有沒有什麼竅門呢?

 答:這就要看個人的修養、個人的能力。我主張,家庭普照不要拘泥於一個人講說,大家卻少有互動;這樣「一個人唱獨角戲」的聚會很容易冷場,更讓參與的人覺得單調、了無意趣。

   主持人有時候可視氣氛的需要,主動請某某人發表一下個人的想法、意見,或者問某某人「有沒有什麼問題、疑惑」。透過主動的提問與邀請,讓與會者發言,讓大家有參與感,以帶動現場的氣氛。一個優秀的主持人,能夠讓大家搶著發表心得、說出想法,甚至能夠帶動其心靈,撥動其心弦,促使大家想說、想講、想要表現,這樣的主持功夫就算是相當成功了。


 問(19):在家庭普照的座談當中,有些信徒人提出一些問題,比方說:「在道場做義工、參加活動受了氣、受了委屈,所以想轉換道場,可以嗎?」應該要怎麼為他開示呢? 

答:在寺院道場裡受氣,想要轉換另一個道場,到了另一個道場難道就天下太平了嗎?轉換另一個道場並非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人間那裡都有「氣」,雖然寺院道場要比社會上好一點,但是就算是佛祖沒有讓你生氣,或者法師沒有讓你生氣,信徒之間的相處也難免會產生磨擦的。比方說,某個信徒本來在蒲團上禮拜,另一個信徒卻上前來命令他換一個蒲團禮拜;往往人我之間的磨擦、爭執就在這裡產生了。任何事情要看在我的信仰、我的修養上,不要太計較,不要以「生氣」來面對和處理。 

  一些不得已的、重大的問題,實在不能忍耐而轉換到另一個道場,也不要再談論是是非非,所謂「君子絕交不出惡聲,忠臣去國不潔其名」,不需再說那個道場怎麼的不好,那個人如何的不是……。在寺院道場應該要好好的學佛修行,要依法不依人,不談論是非、不計較人我。

   不到道場共修,選擇在家裡,太孤單了,信仰還是要有善知識、善友互相提攜,學習佛法還是要與大家互相研究、熱烈討論,信仰與修為才會增上,學佛的路才能走得長遠。到寺院道場裡,不只「學佛」,還得要結交善友,彼此在佛法當中勉勵,倘若在道場受了氣,也有善友為你化解、給你點破一下,也就沒有事! 


 問(20):有一些信徒提出:「我們在家信眾總是覺得成佛是一件好遙遠的事情,我們只想知道自己如何能夠過得比別人更好就滿足了。為什麼佛法不能講究實際一點?」對於這個問題要怎麼樣為他解答?

 答:一般成佛、做大菩薩、做大阿羅漢等等,都屬於修道、成道證果的層面,這本來就不容易,並非一般人就能成就的。不過信仰、開悟、明理,這個卻十分的重要。

   在佛門裡,藉助信仰增加一些理解的力量、智慧的力量、慈悲的力量、忍耐的力量,藉助信仰而能夠隨緣隨分,能夠判斷是非,能夠接受不好的待遇,能夠有力量應付困境,做人有道德、有品格,甚至於面對生老病死、各種苦難憂患都不計較,都有力量面對。諸如種種,也算是佛法給自己的幫助與成就。

   佛是不會辜負我們的,只要有信心,在佛門裡會增加很多應付一切逆厄的力量,這就是很大的成就了!


 問(21):一個寺廟有很多的信徒,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應該去家庭普照?又應該找哪些信徒?假如信徒沒有邀請,可以主動前往家庭普照嗎? 

答:這是沒有定論的。出家人的任務是弘法利生,是信徒的導師,有責任幫忙信徒改善生活、增加信徒家庭的歡喜與福樂。身為出家人本來就有義務為信徒服務,理所當然的,舉行家庭普照也是大小不拒,多少不拒,應該是多多發心從事家庭普照,倡導人間的和諧。

   另外,也可以主動製造一些因緣到信徒家裡訪問,比方說,主動向信徒提出:「先生在家嗎?我什麼時候去看看他啊?」對方歡迎你,或者不歡迎你,這時候就會有所表現,而我們究竟該去或不該去,就可以看對方反應以及當時的情況而定! 


 問(22):假如有人主動請求,可是他又不是本寺的信徒會員,或者不是佛教徒,只是希望家裡有這麼一個活動,需要滿足他的要求嗎? 

答:有人主動請求,正好有一個結緣的機會,可以增加信徒會員,對寺院道場來說也沒有什麼犧牲,反而增加寺院的新血,況且這是出家人的本分事。多做一點工作,就多度一些信徒。 


 問(23):有時信徒的公司落成,或者生日、忌日、佛像安座,邀請前往灑淨、開示,這也算是家庭普照嗎? 

答:所謂的家庭普照,沒有一定的常規,也並非戒律。大家平時忙於各自的事業,能透過家庭普照的因緣,利用一些時間相聚相談,彼此交換心得及資訊,聯誼交流、增進感情和諧,得到佛法的歡喜,這是家庭普照的功能。 


 問(24):信徒到寺院道場也能聽經聞法、請法問道,與出家人到信徒家中普照座談有什麼不同呢? 


答:信徒到寺廟道場裡,屬於求佛、求法的性質。出家人主動到信徒家裡,是賜福、賜予平安,是給予信徒更多的機會接近佛教、聽聞佛法;一般來說,信徒都會感到歡喜、都會樂於接受的。


 問(25):舉行一次家庭普照後,是不是要隔一段時間再去家庭普照?又要怎麼樣與道場保持連繫的目標,而不至於讓這個因緣斷線呢?

 答:要與信徒常常聯繫,當然不要太頻繁,端視情況而定,一、兩個月,或者三、五個月都可以。當然,要考量這個家庭的成員是忙?是閒?也要考量其信仰的程度,而做機動性的調整。不能沒有規劃、不知考量,把好事弄成壞事。 

  現代的出家人應該主動出擊,主動把佛法帶到社會,帶到家庭。我多年來倡導人間佛教,甚至提出「家庭普照」式的弘法,這個辦法對於將佛法融入生活、走出寺院、走進家庭來說,是能夠發揮相當效用的。

 問(26):平常弘法度眾、舉行演講,或者法會,往往參與的信徒很多,相較之下,舉辦家庭普照,參加的人數就少得多。究竟舉辦家庭普照,在度化眾生的效果如何?利弊如何呢?

 答:雖然人數少,但只要有力量就好。弘法度眾不是只在量上的增加;縱使信徒很多,但素質不高,也未嘗是好。透過「家庭普照」這一種沒有佛堂的嚴謹,沒有講演會的拘束的弘法方式,能將個人對佛教的認識和修持心得,在沒有距離的交談之中,深入體驗法味,甚至在問答當中,幫助信徒打開心結,不僅容易上下打成一片,也能具體解決自己的問題、實質得到法利。經過家庭普照之後,信徒在素質上是會提升的。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連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