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周围发生的事情谈谈如何教育孩子


anonymous-114  07/16   5707  
5.0/2 

(作者:Ping,谢谢Jean的推荐)



各位群友,先说明一下,我写文字不是很喜欢套用邻居的邻居的邻居的故事,而是我周围发生的事情,希望群友们理解。无意冒富,只是这样写的目的更接近于生活。若有不当之处,或者观点不同,请各位尽情发问,理当有问必答。另外,文字的描述尽量能够起到实施的作用,也就是说具体步骤,从而可以避免语录性的读起来舒服,道理上明白,可就是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等等。谢谢![一止]   孩子们从小学习音乐的“得”和“失”

(一)环境的影响

小时候在饭桌上隐隐约约听见父母和亲朋好友之间谈论起关于美国科学家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 1866 - 1945)学派和苏联科学家米丘林(Ivan Vladimirovich Michurin,1855 - 1935)学派之间的差别。摩尔根学派认为任何事物是遗传因子起主导作用;而米丘林学派认为后天环境的影响起着主导作用。作为子女,自然倾向于父母这边,朦朦胧胧啥也不是地认定摩尔根学派当然是唯一正确的。直到自己有了一段经历:

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5年夏天。不知道是何种原因,中央交响乐团在停止了十年外国音乐演出之后,第一次用电视实况转播的形式向全国转播了由李德伦指挥家指挥演奏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由于宣传的到位,上海几乎家家户户都知道有这么一个西方古典音乐实况转播。于是,到了晚上纳凉时间,大家走出屋檐,聚集在里弄里唯一一个16寸的黑白电视机前,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有的光着膀子,有的端着饭碗,有说有笑地期待着。7点整,音乐会准时开演。这是我从记事起第一次听到与平日收音机里天差地别的音乐旋律,也是第一次在电视屏幕上看见那么多音乐家围坐在一起聚精会神地演出。可是,没出十分钟,原本激动半天的人们已经不耐烦了,吵吵嚷嚷地要切换频道。那个时候的上海电视台只有两个频道,一个是5 频道,一个是8频道。经过大家举手表决后,除了我和几位老者之外,无一不想切换成另外一个正在播放《南征北战》的频道。就这样,少兴的我回到了房间,打开了自己组装的收音机。不曾想到,中央一台和中央二台在电视实况转播结束后继续在收音机里轮番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我静静地独自躺在床上,也不敢睡着,一直聆听到凌晨1点多钟中央两个电台关闭一天的节目为止。

从此之后,我经常跑上海第九百货公司,将自己从父母那里读书奖励来的钱去买外国音乐唱片,直到十几年后出国为止。音乐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正是因为我特别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加上由此联想到几十年前餐桌上听到的米丘林学派,我也不得不重新认识环境对一个人后天所起到的作用。因此,每当一个小生命诞生而从医院回到家时,等待孩子最大的礼物是流畅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5张激光盘一上去,24小时昼夜不关机。半年之后又换上5张新的激光盘。就这样,三个孩子在轻轻的古典音乐熏陶下成长起来了。等到孩子们懂事的那一刻,他们已经不会拒绝,或者说作为负担去学习乐器了。这就是父母理应给出的音乐环境。虽然医学界有些学说认为当孩子们在睡眠情况下,听觉系统是关闭的。固然是这样,又何妨呢?[一止]   孩子们从小学习音乐的“得”和“失”

(二)事出有因

从小让孩子们学习音乐,提高修养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做父母的是不是意识到在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同时,音乐也同样能使孩子们无形中学会了放弃?

在一些父母的思维中,只要一提到让孩子们学习音乐,就与音乐家相联系;一提到绘画,就与画家相联系。仿佛孩子们一学就能顺理成章地成为“家”似的。虽然音乐领域的需求不如其它领域,但作为父母也不能将“我们以后又不当音乐家!”“当画家吃啥呀?”等等的想法在孩子们面前抖落一番。因为对父母来说这是一个自相矛盾的做法:既然如此明白,为何还要给孩子们施加压力,来回奔波,出高价请老师呢?这里有一例:

例1:有一次带孩子去参加地区巴赫钢琴选拔赛。比赛间隔时遇到了一位熟识的孩子,问他为何不高兴。他说太紧张了,弹错一个键之后加快了节奏,并解释说明年不想来了:反正也不会做钢琴家!

当孩子们年幼的时候,若父母掂量在学费的份上逼一逼或许还能冒出个尖来,看起来似乎很正常。但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而形成自己想法的时候,他们已经能够理解父母对待西方音乐的态度,加上技巧上遇到的挑战,以及其它课程上的压力,因此,这些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往往会选择放弃音乐。也许这是孩子们一生中第一个放弃,不能不说与这些父母最初的想法是吻合的![一止]  孩子们从小学习音乐的“得”和“失”

(三)理念

既然学习音乐也有它的弊端,那么为什么要鼓励孩子们学习乐器呢?这里有两个实例:

例1:我大孩子5岁半的时候,有一次看见我在练习钢琴,走过来跟我说要学钢琴,我说你还太小,等长大一点再说吧;第二个星期,孩子又跟我提到学钢琴之事,我还是照旧没有答应;第三个星期,当孩子重复了他的要求之后我答应了,但条件是:要么不要学,要学就要认认真真地学!

虽然我大孩子在前半年没有花费太多的时间练习,大概每星期练习10分钟左右吧。但当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有音乐天赋的时候,也就是从6岁到8岁这两年间,孩子每星期至少练习10个小时以上,且从来不用我监督。而我所能做的就是静静地坐在沙发上听他练习,跟孩子说说话。虽然我花费了许多时间,但想来这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和支持。

由于每个孩子成熟的时间不一,因此没有一个绝对的起始时间。如果一个孩子能够在乐器前静心20分钟的话,那么,我个人以为孩子已经具备了学习乐器的能力;要不然,孩子还需等待。比如,我女儿是在快8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钢琴和其它乐器的。

例2:有一次感冒,去诊所看病,刚好是第一次新换的家庭医生,也刚好是那一天这位医生最后一位病人。走到医生的房间,看到墙上几幅照片,好奇地问道:“你孩子们都游泳吗?”医生面露喜色,很自豪地说:“对,兄妹两个全部拿到大学的奖学金!”于是,我们聊开了:从体育到学习、从音乐到艺术、从做人到事业,可以说我是无话不问,医生则是滔滔不绝,好像久未逢知己似的。通过这一次的聊天,我才真正认识到原来美国一位普通医生教育孩子的严格程度远远高于我们中国父母教育孩子的严格程度。我这才联想到所谓培养孩子们的“修养”是要靠知识面作为后盾的。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式各样的起伏,总会天有不测风云。那么,从小鼓励孩子们学习音乐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们日后有多大能耐,而是培养孩子们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能做到劳逸结合。当这位老医生告诉我他的两个孩子经常和朋友们聚会、自弹自唱的时候,我仿佛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些中国家庭的孩子们学乐器学到后来痛恨乐器,厌烦西方古典音乐;或者说在朋友聚会的时候,只要有一位同龄人技高一筹,其他孩子们再也不敢上前抖抖威风、施展自己的才华。我们做父母的是不是觉得这些个反差太大了吗?这究竟是谁造成的呢?难道一定就是孩子们在音乐上没有天分?还是说做父母的也该反思、承担一些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