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系列5:孩子攀比圣诞节礼物谁多谁少怎么办?
李春燕-1142 12/19 9360
4.6/5
整理发言:苹
整理者注:12月18日在社会实践群里D提出一个好问题:
D:“圣诞节快到了。孩子们急切地等着礼物。初中孩子抱怨为什么学校同学很多收到4,5份礼物而自己只有一份。更问妈妈何时才能有自己的iphone。(这里实际提出了孩子之间要是攀比礼物谁多谁少怎么办的问题----整理者注)。同时,怎样让孩子领会圣诞节也要分享礼物,分享爱?比如节日期间组织些什么活动让孩子们分享爱。toy drive?”
J说:“我的女儿会给我一个wish list 我从中挑一二个。她小的时候也喜欢收到多的礼物,现在大了突然懂了,需要的才是好的。平时她需要什么我基本上让她自己付一半。她的钱主要来自rewarding allowance 和她之前教英文的收入。”
G说:“我娃很清心寡欲,不会提过分要求,一般道理也讲得通,给他买东西他会问贵不贵....”
Y说:“这里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是深水区。我觉得分享爱的感觉,是浸润在日常毎一天的,圣诞节送的收的都是爱。希望别人也爱自己,是人的正常需求。但爱的载体就要看家庭情况了。初中生不用再绕Santa的圈子了。如果家庭条件不能买,那么不选iphone是在给父母爱。如果父母因为非经济原因不买,这个话题就大了。如果父母平时就让孩子有信任感,温暖感,孩子不会太难想明白的。”
D对于Y的提议回应道:“礼物的确是爱的一个载体,不过看到一些邻居,朋友被holiday 礼物的压力搞的忙不胜忙。孩子们之间攀比礼物,这才是让我担忧的。”
S响应:“教育孩子拒绝攀比是一门从小就要开始的功课。还有平常鼓励孩子的好行为尽量避免物质性,比如五岁的孩子,有好行为,抱她高髙的,捉迷藏,让哥哥姐姐把她扔上扔下,比起物质性的奖励有趣有意义的多。”
A说道:“是不是父母要先做到不攀比,才能教育小孩?”
H家长分享的做法是:“我们没有,随意,没有特别怎么准备,学校里也就大概十几个小朋友有个小型的交换礼物活动,一人准备一个小的就行了,另外,同学朋友也就一、两个,似乎她们吃饭时提到想要什么,有一点点,有个节日气氛,就好,如果变成受累,完全没必要。”
Y说:“如果比礼物,那也要比能力。如果孩子各项能力都富有,物质奖励是劳动所得,应该买,与礼物无关。老板发奖金都是你干的好,鼓励你继续努力的。”
J对Y的提议的回应:“凡事无绝对,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应该双管齐下,具体视各家家情而定。”
平对D的问题的看法是:“我觉得孩子能说出为何自己礼物比别人少,就是有很不满的心理,只有通过两代人沟通。首先他/她比的人是什么人,是很多亲戚都在美国的那种家庭当然人家的礼物就很多,父母送出去的也肯定多,双向的。”
平:“如果是海二代之间比,那父母首先看看自己怎么考虑这个节日的,如果入乡随俗可以根据孩子需要尽量满足,如果不能满足一定要和孩子说说自己的reasoning。也看看孩子的理由。然后再看下一年自己怎么做或利用新年的机会怎么做。孩子身处的世界很物质化,确实这里有一个价值观的问题需长期培养。有时候大人都会为这种事情不愉快不是吗。只要可以沟通的得起来相信这不是太难的难题。至于iPhone, 那就明确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什么年龄可以买,要怎样适度使用。”
对另一个问题“怎样在节日期间组织活动分享爱”,S做出了独具匠心的回答。
S:“圣诞节了,有音乐艺术才艺的孩子们可以去当地老人院表演。非常受欢迎,孩子老人都十分开心。只要与老人院打电话,与activity leader 约好时间,大约一小时左右。孩子平常苦练的琴艺得以发挥。长年住老人院的老人们看到生机活力的孩子们都十分高兴热烈鼓掌。以前我办过好几回。是个简单欢乐福利大家的好活动。”
S:“我就告诉孩子,iPhone是大人或conditional的髙中生才有。这是咱们家的policy。没有商量的余地。这也是培养孩子自信自尊的开始。因为我接触到许多无家可归和foster care的孩子,这时候节日,这些孩子们收到许多礼物,社区各界人士的爱心奉献。我给孩子们讲,你们是要温暖的家庭,有恩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还是要当这些可怜的无家庭无亲人的孩子接受无数的礼物呢?大家可以知道什么是答案了。”
整理者苹注:我认为这个答案说的是,让孩子感受到能够给予才是大爱,接受是一种被动地“被爱”。而且我们要珍惜温暖的家庭和亲情。
讨论在两个小时后暂告一段落,D说,“孩子已经慢慢长大有了和物质的亲密接触,如何把握一个度是长久的功课。”
2014年12月18日晚整理 苹
春燕更新:负责任的S为此单独写了篇文章,用更多例子阐释。
社会实践行动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