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校啊,我们还要好到什么程度?


李春燕-1142  04/08   35375  
5.0/1 



针对一些群里近期的讨论,我们发出了关于联合申诉的问答。有朋友针对其中第二条,问历史上亚裔从名校毕业后,有多少比例从政或成为大公司最高管理层?

匆匆写就下面回复已是凌晨三点,睡意全消,我们审视自己之余,行动起来吧。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也希望近期被藤校拒绝的优秀学生能站出来加入到Blum的诉讼当中。更多对话,甚至循环讨论见前文 http://www.weidb.com/p14580&g=1682&tag=latest&page=1

1. 从政是一代人能达到的吗?排华法案使华人连公民权都没有,也无法为自己作证。1967年后通婚才合法,不可思议吧?亚裔人口大幅度增长也是近年的事,而众所周知,大陆来的多远离政治。

2. 即使在这种先天不足情况下,华人/亚裔的进步已经有目共睹。针对媒体渲染、也根植与一些华人心中(足见媒体的作用)的亚裔缺乏领导力和创造力的stereotype,我们申诉文件从各角度举出很多亚裔对美国贡献的例子。下文更列数了各行业的领军人物。

3. 一些凡事都反思自己的错的着实另我大开眼界。一个群友发了同情一优秀亚裔男生被藤校拒绝的感叹,竟引来一片抨击,说被拒的好的亚裔多了,一定是他有什么不好。质问有什么证据证明歧视. 藤校连申请人的背景统计都不公开,Yale法学院也销毁记录,如何直接证明?Mr. Blum讲座时提到这点,所以他的诉讼就是要打开这个紧闭的门。因为无法有直接因果数据,Princeton professor Espenshade 的大数据,以及Ron Unz and Daniel Golden 就提供了要求教育部和司法部调查的依据。

4. 我们的孩子究竟要好到什么程度?看看长岛再次出现非裔横扫所有藤校,这个对比又说明什么?总之别人上了就都是人家好,我们被拒就总是自己哪里都不对。长岛的例子以及印度裔冒充非裔(以低分富人身份)被藤校录取也侧面证明肤色照顾并未帮到低收入的家庭。这一点我们已经反复强调过了。

上图是印度裔冒充非裔被医学院低分录取。"I shaved my head, trimmed my long Indian eyelashes, and applied to medical school as a black man."
Affirmative action does not benefit the underprivileged 
爬藤闹剧引出思考,亚裔何去何从


5. 有多少亚裔CEO?商业就更被glass ceiling和stereotype 影响,这点如果把Sandberg书Lean In 中的女性换成亚裔几乎都适用。
6. 我们人口比例低,再从政也要有选民基数,这个不是几代人做得到的。跟犹太人不同,他们虽人数少,但算在白人中,又没有从红色中国来的原罪。A congressman 一次穿了军装,竟被美国记者问是否是中国军人。我们镇第一代华人参选BOE竟被人攻击成“communist lover who needs English lessons” 。

7. 上述这种explicit and implicit 的例子在高层政治以及顶级商业上一定是更明显的。读过Gladwell's Outlier一书大概会记起他讲犹太律师事务所那章。犹太事务所之所以在华尔街做merger and acquisition 中创出天下是传统的WASP white-shoe law firm不屑涉足(或曰不想自相残杀做并购,因为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朋友)。这一方面说明在白人一统天下的顶尖政治和商业领域要出头有多难,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不要妄自菲薄,过度神化其他族裔。反过来讲,我们先天不足,难道不是更应该理直气壮争取应得的最好教育吗?

8. 历史背景加之语言文化,亚裔远离政治也情有可原。为何说语言?第一代很多移民是理工科背景,下一代自然倾向理工,学法律和管理的增多也是近几年的事,而还有华人反而抨击说亚裔都追华尔街和当律师去了,没理想,没抱负。难道很多人崇拜的犹太人不是一窝疯在花街当律师?我看到的是我们这一代一些活跃人物已经走出了两代人才做得到甚至做不到的事情,为下一代创造条件。而下一代也在努力,打破ceiling。

举些小例子吧:我几年来做Lincoln-Douglous and Public Forum debate judge (高中辩论裁判,其他辩论形式还有Policy, Congress 等等)。从novice, junior varsity to varsity teams, from regional to state tournaments,我参与了各层次的裁判工作,亲身体会到亚裔学生在“非理科”上的优秀。从新州几个辩论强校看(Ridge, Princeton, Montville, Millburn, Randolph, Dalbarton etc.),亚裔(印度裔、华裔、韩裔)占据显著比例,风度、内容、逻辑、口才都令人钦佩,微信群里一些争执真是和这些辩论水平相去甚远。辩论需要大量时间精力做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亚裔尤其华裔第一代移民在这上面是短项,帮不了孩子,in other words, 不会像一些人常抨击的“都是家长推的”。二代们照样脱颖而出,难道都是功利心使然?没有passion?

著名的全国性文艺类写作和艺术比赛 (Young Arts),亚裔也崭露头角,不断获得地区、全国奖。看看附图新州一高中网站上发布的写作获奖者照片,数数多少华人孩子?

9. 我们不是在讲是否都要挤藤校,是否去花街是否当律师,而是在争取被公平对待。看看主流新闻对横扫藤校的趋之若鹜,看看The Price of Admission一书,很难说只是亚裔有名校情结,亚裔大多学习好,各项强,为什么不去争取?标题不是问藤校,而是问我们自己: 我们还要好到什么程度?
我们在做的就是打破玻璃天花板的重要一步,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欢迎加入我们的申诉行列。

发文后得到大量支持,也有困惑的,如下:转“我感觉孩子优秀,努力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真是天佑。可藤校招生有限不可都录取。我想问问,藤校是否拒绝所有的华裔孩子?如果不是,那些被录取的华裔学生,与被拒绝的华裔学生比较,他们有什么差别?肯定讲,这些孩子们在学习上都很强。那为什么有人被录取,有人不能?是否有这样的可能,我们所认为最好的的东西捧献到学校面前,却不是人家想要的?退一步,不是藤校毕业的就没有希望了? 华裔在各个领域里杰出人才都是藤校毕业?我好困惑!当然当今讨论的是华裔学生与其他族裔学生比。美国是多族裔的国家,是否给他族裔一些机会?我想中国大学也有同样的情况。西藏的考生成绩是不是比内地学生录取分低?我这只是疑问,有高人可解释?” 

也有其他角度的 “看藤校文章,联想起中国起头建亚投行AIIB的背后故事和历史,和Stanford建校故事。是否该转身说:柳暗花明又一村?” 转“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是有区别的?比如,私人家里来的客人是有选择性的,他按自己的喜欢邀请人。” 

春燕回复:柳暗花明虽好,那是后话,和争不争不一样。对于困惑,1. 我们说的是各项都好的,如果没有限额就不会此局面的;我们不是盲目说谁都好,而是限额产生的不公。2. 难道藤校录取了一些华人就证明不存在隐形限额?不存在不公了?3. 给其他族裔机会:现在肤色AA并未使需要的穷人得益,而是如上所述benefit middle class。如果除了肤色都是中产阶级,何谓diversity?就算我们心怀天下,像Thomas大法官还不领情呢。已经提过非裔作者的一本书“stop helping us, liberals". 这些角度应该都在前文里http://www.weidb.com/p14580&g=1682&tag=latest&page=1

4. 也从没有人claim 不进藤校就没希望,或是领军人物都是藤校毕业,我们说的只是该争的争。其他的加进来就像上面链接一样,循环往复,始终无法理清。唉,像朋友感叹,怎么这么容易就混起来,这一阵已经几乎把各角度都讨论过了。5. 地域和收入一向就是有平衡,那还有legacy and athletes, 还有holistic evaluation, 那么既然考虑了这么多非学术因素,还为何要加入肤色?而且用using race as a dominating factor is against the law. 6. 私立学校只要接受联邦资金就不能违反法律it is against Title VI and the the 14th amendment. 

后记:朋友说,你真苦口婆心,还有的说我们几个精力有限,实在无法跟各人解释了。我在疲乏、时而沮丧(觉得自己无能解释更清楚)之余也还是感谢朋友们的反馈,毕竟可以使更多人关注这一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