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三事件:歷史的迷霧與真相的追尋】 ~𣁽省山寨
蒙城老張-101698 08/10 2494.0/1







海軍山海關機場機站佟參謀長

張兆發海軍海航五師師長,平反後調任北海艦隊副參謀長
【九一三事件:歷史的迷霧與真相的追尋】
~𣁽省山寨
作為「九一三」事件的歷史見證者,這一事件對我們这一代人的衝擊無疑是巨大的。對於每一位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中國人來說,這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暴不僅震撼了心靈,更讓人陷入深深的迷茫與質疑。從盲目崇拜到開始懷疑高層領袖的動機,我們的視角逐漸轉向對周圍事物、英雄人物,甚至官方報道的反思。人們開始更主動地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新聞,閱讀《人民日報》和《參考消息》,試圖從紛雜的信息中尋找真相,分析背後的邏輯。这里我还要慎重强调说一下,这更加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某些群体中收听敌台、收听美国之音的暗流涌动,几乎不可阻挡,此風在民间的蔓延,可以说根本刹不住。人们這種思想覺醒,標誌著一個時代的轉折。
然而,數十年過去,關於九一三」事件的真相依然撲朔迷離。為何高層對事件真相心知肚明,卻允許民間流言四起,甚至鼓勵猜測與八卦?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官方宣稱的黑匣子未被取回,是否真如表面那般簡單?即使黑匣子未能回收,苏联解体后的政治宽松与放任,用技術手段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還原事件經過,比如錄音或目擊者證詞。那些在毛家灣的內務警衛、秘書和貼身護衛,他們的真實聲音又有多少被公之於眾?他們是否敢在全國人民面前說出心裡話?是誰在限制他們的言論?這些疑問看似複雜,實則答案已呼之欲出。這正是中國政治現實與「政治正確」交織的縮影。
儘管如此,我認為民間的討論與八卦必須繼續存在,這不僅是對歷史真相的追尋,也是對思想自由的捍衛。這正是我撰寫本文的初衷。感謝各位讀者的理解與支持!
~𣁽省山寨·歷史未曾走遠
九一三当晚山海关海军机场
山海關機場的沉浮:歷史線索的啟示
1971年9月13日凌晨,林彪一家乘坐三叉戟專機從山海關機場匆匆起飛,最終墜毀於蒙古溫都爾汗。這場震驚世界的「九一三」事件,不僅改變了中國的政治格局,也留下了無數未解之謎。作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並在黨章中被確立為接班人的林彪,為何最終落得叛國出逃、機毀人亡的下場?
未解的歷史之謎
四十多年過去,許多關鍵問題仍懸而未決:
- 毛澤東的南巡與与突然安全抵达北京,「九一三」事件之間是否存在必然聯繫,答案是肯定的。
- 林立果策劃的刺殺毛澤東計劃為何尚未實施便被一一粉碎。林立果小艦隊的一舉一動,顯然已經被中央完全掌握。
- 林彪專機究竟是因機械故障墜毀,還是被導彈擊落。兩位機場高級將領的回憶已經說明問題。
- 山海關機場的加油記錄為何始終語焉不詳。已經非常清楚,但不願公開證實。
歷史學者舒雲通過大量目擊者回憶和最新訪談,試圖撥開迷霧,還原這段歷史的真相。儘管如此,事件的細節依然充滿爭議,官方檔案的缺失與目擊者證詞的矛盾讓真相更加難以捉摸。
山海關機場的關鍵時刻
「九一三」事件的核心現場之一是山海關機場,這裡的處理結果清晰地揭示了高層的意圖。允許林彪專機起飛的人員未受懲罰,甚至被視為執行命令;而試圖阻攔起飛的佟玉春卻被貶職,轉業為民。反觀張兆發,作為海軍航空兵的傑出飛行員,卻因牽涉事件被錯誤關押八年,最終在1978年獲得平反,並被任命為東海艦隊航空兵副參謀長兼海航一師師長。然而,當時48歲的他已錯過最佳晉升時機,於1991年離休,享受副軍級待遇。
事件的直接參與者中,山海關機場的8位關鍵人物——站長潘浩、政委史岳龍、參謀長佟玉春、副站長趙雅輝、油料科長王學高、油料排長王敬之、司機劉三兒等人,被集中到瀋陽軍區接受調查。他們各自提交材料後,大多返回原崗位。令人費解的是,佟玉春曾下令王學高和王敬之用油車堵住跑道,試圖阻止專機起飛,但兩人臨陣退縮,油車未能到位,卻未受懲罰;而佟玉春卻因此被轉業。這種處理方式背後的邏輯,無疑指向更高層的決策。
張兆發的悲劇與平反
張兆發的經歷尤為令人唏噓。作為海軍航空兵最年輕的師長,他在28歲便展現出卓越的飛行才能。然而,「九一三」事件讓他陷入政治漩渦。當他接到潘浩的緊急報告,趕赴山海關機場時,卻因現場的混亂局勢和報告材料的矛盾被牽連。材料中關於林彪是否被脅迫上機的說法反覆不一,甚至有人指控張兆發「掩護林彪逃跑」。這一莫須有的罪名讓他被關押八年,直到1978年才真相大白,恢復自由。
張兆發的遭遇並非孤例。北海艦隊航空兵司令員馬希波也被牽連,作為「李作鵬的人」遭到審查。這些事件反映了當時政治環境的複雜與殞地無聲的權力鬥爭。
加油之謎:真相被掩蓋
林彪專機墜毀的原因一直是爭議焦點,特別是山海關機場是否為專機加油的問題。官方報告稱專機因缺油迫降,但這一說法站不住腳。三叉戟1E型飛機的油箱容量為23.5噸,實際裝油21噸,最大航程4205公里。從山海關到蒙古溫都爾汗僅1100公里,飛行時間不到兩小時,耗油量約9.5至10噸。按此計算,專機起飛時應剩餘足夠的油量,甚至可飛至烏蘭巴托或更遠的伊爾庫茨克。
然而,山海關機場的加油記錄卻充滿矛盾。據場站副參謀長李仁杰回憶,當晚兩輛4噸油車迅速到位,通過重力加油方式應能在20分鐘內加滿4.5噸油。然而,官方卻堅稱未加油。油車登記本和油庫記錄本應是查清真相的關鍵證據,但十年審案期間,這些記錄從未被公開調查。這背後是否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更令人疑惑的是,專機墜毀時燃起的大火顯示其油量遠超官方報告的2.5噸。中國駐蒙古大使館二等秘書孫一先在現場發現,飛機右翼有一個直徑40厘米的破洞,疑似因與油車碰撞導致。佟玉春也認為,專機右翼在起飛時與油車相撞,造成結構損傷,這可能是墜機的真正原因,而非簡單的缺油。
佟玉春的回憶:現場的決斷與遺憾
以下是佟玉春的口述,經過整理與補充,力求還原他在「九一三」事件中的經歷:
佟玉春口述:
「1971年9月12日晚,我作為山海關場站參謀長,負責保障專機安全。當晚18點30分,值班員李萬香報告一架專機從北京飛來,但直到20點15分才降落。林立果下機後神色緊張,沒有北戴河的接送車輛,我調來吉普車送他離開。然而,他開錯方向,車輛還在機庫熄火,我又緊急調車才解決問題。
當晚23點30分,政委史岳龍通知我,海军第一政委李作鵬多次來電,強調專機起飛需經周恩來總理批准。我意識到事態嚴重,立即趕往機場,與站長潘浩等人商議。0點6分,李作鵬再次來電,重申未經周總理許可,專機不得起飛。我試圖聯繫飛行員潘景寅,但未找到他。
0點22分,林彪的紅旗車突然駛入機場,林彪、葉群、林立果等人匆忙登機。葉群大喊「有人要害林副主席」,林立果催促飛機立即啟動。我試圖阻止,命令油料科長王學高和王敬之用兩輛油車堵住跑道,但二人臨陣退縮,僅司機劉三兒勉強將一輛油車開到半路。專機強行起飛時,右翼與油車相撞,導致損傷。
我開了三槍示警,試圖召集警衛連,但為時已晚。專機衝進泥濘的跑道,勉強起飛。事後,姜作壽告知我飛機已墜毀。我認為,墜機原因並非缺油,而是右翼受損在長途飛行中惡化,導致結構崩潰或起火。
可惜,當時若兩輛油車到位,專機絕無起飛可能。我的決定雖未成功,但出於職責與對周總理命令的忠誠。事後,我卻因阻攔行動被轉業,令人唏噓。」
李文普、呂學文口述回憶:
「撞断铁道栏杆
车外,警卫战士们被汽车冲得七零八落,车内,据李文普事后口述,当他听到林彪问林立果,到伊尔库茨克多远,要飞多长时间时,李文普马上明白了此行居然是要外逃,他决意下车。
当汽车开出七八十米后,吕学文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画面:“红旗专车突然来了个急刹车,紧接着车上的李文普跳了下来,并向车后跑了几步,他好像还向后面喊了几句什么话,接着车上有人(后来知道是林立果)就向他开了一枪,接着又打了好几枪,李文普应声倒下。
我们警卫人员飞快地向汽车追去,但追到离汽车三五米远时,汽车风驰电掣般地逃出了北戴河”,警卫人员被甩得远远的。
吕学文坐在吉姆车上,飞速向林彪的汽车追去,过了北戴河小街后,汽车向北奔驰。过海边大桥时,他们看到了林彪车的影子,司机加大了油门,可惜,林彪的车毕竟是一等车,吉姆与红旗始终保持着相当的距离。
等到他们快追到山海关机场附近的铁道口时,铁路值班房已放下栏杆,横在南北的通道上,示意将有东西向的火车通过。这时,“林彪的车怕后面的车追上,凭着车身的特殊构造,一加油门,撞断栏杆,飞驰机场。
当我们的车赶到铁道口时,一辆拉油罐的火车,隆隆地由东向西开了过去。我们的汽车灯光前,一片尘土,视线十分不清楚。这时我看了看手表,正好是13日的凌晨零点13分。当我们的车追到山海关机场时,林彪乘坐的三叉戟飞机刚刚起飞。此时,大约是零点30分左右。”(据吕学文《我是林彪出逃的拦截者和追击者》)
在离开北戴河96号楼两个多小时后,林彪、叶群、林立果执着地飞向天上,再也没回来。至于林彪本意是否要逃,他究竟是去大连、广州、苏联还是蒙古的解答,也随着坠落的碎片,消失得无声无迹。」
歷史的教訓與民間的聲音
「九一三」事件不僅是林彪個人的悲劇,也是中國現代史的一個縮影。它揭示了政治權力的複雜性與人性的脆弱。山海關機場的沉浮,張兆發的冤屈,佟玉春的遺憾,都指向一個共同的問題:真相往往被權力掩蓋,民間的聲音卻從未停止追問。
我堅信,民間的討論與探究是歷史真相的守望者。無論官方如何定調,這些未解之謎都值得我們繼續挖掘。感謝讀者的耐心與支持,讓我們共同為還原歷史真相貢獻一份力量!
(𣁽省山寨·收集歸納整理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