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果玉法师主讲《金刚经》浅释第1节---经题@妙法莲华社


心緣-100180  07/16   12605  
4.0/1 



果玉法师讲解于佛兴禅寺讲堂
文稿整理于华居士

2015年11月8日



 

http://www.weidb.com/p51005?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果玉法师讲解于佛兴禅寺讲堂

文稿整理于华居士

2015年11月8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南无阿弥陀佛!

很高兴能跟大家共同讨论一下这部非常深奥的经典--《金刚经》。今天周末,大家牺牲周末的时间,来此听经闻法,很是难得。有的人来此听经,也许是出于好奇心;也有人可能是由于朋友的影响,来到这里;也有些人是想寻求人生的答案;又或者是想缓解一下生活烦恼的压力,等等不一而足。我相信,大家以正确的发心来做这件事情的话,必定可以得到佛法的加持,同时会积累很多的福德。

有人会觉得,来庙里听师父讲经,是不是要讲很多宗教性质的开示,或者讲一些孰对孰错的事情,又或者教授一些应该如何做的事情,…...。不管我们有什么样的期待,或者渴望得到如何做的启示,不管是由于什么样的原因,大家来此听经,都应该怀着一颗恭敬之心,来共同学习佛法。

《金刚经》是佛说大乘经典里非常重要的一部,佛在很多的经典里讲到,《金刚经》本身的加持力就很大。在中国大乘佛教中,《金刚经》是非常受欢迎的。也可以说,在所有经典里,是流传非常广泛的一部经典。只要是修学过佛法的人,基本上都听说过这部经,大部分的人都读诵过这部经。但真正能够理解这部《金刚经》说的是什么意思的人,可能并不多。这里还要说明一点就是,以我个人目前的资历、以及学识来说,要讲说这部《金刚经》的话,实在是勉为其难,也为时过早。之前我讲过,要想听我讲《金刚经》的话,可能还要再等二十年。

这部《金刚经》是我的日课,从我最初开始学佛,一直到现在,几乎没有间断过,每天都会读诵《金刚经》,但要我讲解这部经的话,现在还是太吃力了,我根本就讲不了的。今天为什么要在这里重提这个话题呢?因为上节课我们讲解的内容,有一部分其实就是《金刚经》的知识;再加上我们前几天在网上答疑的时候,有好多的居士,对般若空性的知识也很感兴趣,因这个缘起,今天坐在这里,只是跟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这部经的主要思想,从而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这部《金刚经》,让大家对《金刚经》有一个概述性的印象,进而能够让大家激起学习这部经的好要之心,就可以了。

《金刚经》是我们汉传佛教流传最为广泛的一部经典,也可以说,汉传佛教合适的缘起,也是这部经广泛流传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首先一点就是,《金刚经》与《道德经》有极为接近的部分。我读《道德经》的时候,就甚是诧异,其与《金刚经》虽有不同,但其义理却极为接近。汉民族中国人的思想是非常有意思的,虽习惯于用《道德经》的思想,去思维、指导自己的生活,但骨子里却更偏向于儒家思想的行持。在这种人文环境下流传的《金刚经》,恰好契合了这一点,一部分的思想与《道德经》特别吻合,又有一部分思想与儒家思想也能契合进去。基于这一点,《金刚经》对推动佛法的流传,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第二点就是,《金刚经》的文句流畅,读起来特别地朗朗上口。 第三点就是,《金刚经》的义理,对我们的生活非常地有帮助。《金刚经》里的金刚,是天神因陀罗的武器,金刚能摧毁一切,但却不会为其所伤。佛在经典里说,从字面上来解释金刚经这三个字,就是能断金刚的智慧,也就是说,《金刚经》的智慧,能断无坚不摧的金刚。而金刚在这里所表达的是,我们的贪嗔痴的烦恼。我们的烦恼,由于累世以来,习气的串习,变得坚不可摧。

打个比喻,比如有人抽烟,刚开始抽烟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如果抽了一次、两次,想不抽了,也没什么太大的障碍,但如果长年累月地抽了很多年,再想回过头戒烟,就变得很难了。也就是说,贪嗔痴慢疑这种习气,在我们的骨子里养成了习惯,经过累世累劫的串习,变得坚不可摧,没办法断除,唯有用般若智慧,才能断除这些烦恼。

有人会说,我们为什么要断除烦恼?我们不断除这些贪嗔痴也可以的。那么请问,有谁会认为这些的贪嗔痴是好的呢?我们必须祛除内心里这些杂质,如果存了丝毫,就会重新生发出来。这些烦恼,并不是能压服得住的,只要有根在,就会不断地生发。我们每个人最初的时候,欲望是很淡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习气的加重,欲望会膨胀得越来越严重,我们想要断除这些,从世间法来讲,是没有办法的。世间人都想断除烦恼,谁都不会认为自己的生活中,就应该充满着贪嗔痴慢疑的烦恼。但普通人的放下,是做不到的,没办法,毫无头绪。这部《金刚经》就是教我们断除这些的。

我刚上课的时候就讲过,要让我逐字逐句地来讲《金刚经》,很难,而且也做不到这个。这句话也不是我讲的,月称菩萨在其论著里反复强调,唯有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诠释佛说的经典,普通人想去讲说经的义理,是非常困难的。《金刚经》是大家非常喜欢读诵的一部经,但如果我说破其义理的话,大部分人都不能接受的。

简单来讲,这部经将佛法定义为:一剂安慰剂。由于佛法见效,所以,我们毫不怀疑其安慰剂的作用。此语一出,大家听起来好像觉得挺可怕的:佛法怎么就成了一剂安慰剂了?是不是没有用处了?是不是佛法就是一场骗局?我们深爱的修道,是不是都是假的了?一个宗教,怎么自己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来呢?这,也彰显了佛教的伟大之处。

世界上其他的任何宗教没有能自己立了,然后自己又破了。这可不是我在瞎说,我可以为大家找出《金刚经》的原文:若菩萨有我相、人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意思是说,那些以相见我的人,拥有错误的见地。像我们这样的读诵者,下意识地就会想到,既然佛说无我相、人相、寿者相,是不是有其他的相存在呢?既然这样石雕、木刻的形象,不是佛的形象,是不是毫无作用,那么不就是一场骗局吗?我们还去礼拜干嘛?虽然佛法是一剂安慰剂,但却是必要的安慰剂,我们必须要经过这个过程。 《金刚经》第五会有说:须菩提,与汝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否?否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里立了之后,再破掉,破掉之后,再拾起来。大家这样听起来好像比较麻烦,我这还没有按照传统讲经的方式来讲,如果那样去讲的话,那些专用术语,会让大家更麻烦了。如此,我还是用比喻的方式,来为大家讲解。 用《金刚经》的观念来讲,我们首先知道,抽烟是不好的,既然抽烟不好,我们就应该戒掉,而想戒烟,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通过自己的毅力,我们战胜了自己,把烟戒掉了。绝大部分的人,可能在这个时候,就觉得自己已经成功了,甚至是有些骄傲了。但《金刚经》里的道理,会告诉我们,你不仅仅应该戒掉烟,还要忘记戒烟成功---不抽烟的这种骄傲。如果你的意识里,还有一点点意识:我抽过烟,我战胜了自己,戒掉了烟,有这样的思想在,就不对。也就是说,你不仅仅应该不抽烟,而且应该超越不抽烟的这种骄傲,破掉自己是好人的这种妄想。

再打个比喻,我们大部分人,都懂得布施,看见可怜人,都知道去接济、救济,但你知道,你应该如何去做吗?多数人是出于怜悯心:看着可怜,自己内心的慈悲心生起,所以才会去帮助、接济他(她),做了自己应该做的,这样就行了。但实际上,不应该如此,如果带着这样的观点来布施,就是执着于“我”布施、“我”慈悲的这种骄傲在里面,必须要破掉最后的这一份无明,这个“我”字都没有。只是当下的因缘聚合,成就了这一切,而不是“我”布施了,“我”就有多么地伟大的这种骄傲。这种骄傲都不应该生,你只要是生起了,然后再放下的话,就成刚才所讲的安慰剂了,就自欺欺人了。就像上节课我讲的海市蜃楼一样,我们必须要破掉这最后的一份无明。

我们修道求开悟,那么悟道之后做什么呢?随缘度日!《金刚经》的道理,要是讲白了 ,真的是挺可怕的。这样的理论,大家一定要听明白,因为不好讲,也不好理解,所以,要反反复复地讲。大家一定要搞明白,要不然有人就会误解了:既然讲要超越戒烟的骄傲,我超越了,放下了,那么我是不是该抽烟还抽烟呀?如果按照我们刚才所讨论的这套理论来讲,抽也行,不抽也行,想抽你就抽,不想抽你就不抽。你可以做,但你一定要考究好你自己的心,你是以一颗凡夫的心,去抽的这颗烟,还是在随顺着因缘在抽?

我们先不探讨随顺的是什么因缘,这里的知识非常地广,而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别人给了我一根烟,我就接过来,随顺因缘抽烟,不是随顺的这种因缘。悟道之后的随缘度日,随的是什么缘,就非常重要了。按照《金刚经》来说,你有这种随缘的思想也不对。悟道之后没有这些的,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那么我们到底该干什么呢?这个问题确实非常重要。以我们目前的状态来说,我们都是凡夫,一定要明白,我当下的心,是一颗凡夫的心,不要把自己的心,当成圣者的心。虽然我们在读圣贤书,学的是圣贤理论,好多时候,我们也能拿圣贤的标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但你绝非圣贤!虽绝非圣贤,但我们还要学习圣贤,还要有一种担当的精神,当下即是佛!

因为大小乘的教法,差别非常地大,当下即是佛,即是菩萨,但是自己是不是佛、是不是菩萨,我们自己心里很清楚的。就怕你混淆了自己的身份,真的把自己当成菩萨。若是菩萨,就要承当菩萨所行的菩萨道的行持。但我们知道,我们内心的烦恼,没有被降服,那么我就是凡夫,外在上,就不能效仿菩萨的那种行持,甚至不能效仿圣者的行为。你就是一个凡夫,就要按照凡夫的行为规则去生活。所以,《金刚经》里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说,当下更重要。这些咱慢慢再探讨,这里先做一个笼统的、大概的解说。

我们再做一个比喻,我们读过经典,知道地狱道的众生,有烧烙、割截等等痛苦,这些可怕的描述,多数人愿意听从:如果我们言行不端的话,就会落入地狱,所以,我们要守规矩。佛教徒甚至把经典里描述的地狱场景,画到墙上,画在书里,警示世人。但依大乘佛教的教义,地狱不在外,你的嗔恨心,你的内心里生起的恶念,与地狱无二无别。而你的嗔恨,是与生俱来的,比如小孩,虽然他还不懂事,你打他一下,他也生嗔恨心的。这样与生俱来的嗔恨,我们应该以慈悲的修行之道,去净化这种非本具的嗔恨。如果这样讲的话,跟我们服用了一剂安慰剂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通过修持慈悲心,加强慈悲的修行,服用了这样一剂安慰剂,我们暂时把嗔恨压制下去了。但我们一定要明白,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有人会说,那么不修慈悲可以吧?不修慈悲就更不行了,而修了慈悲,就是一剂安慰剂而已,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在修慈悲的当下,你就不会烦恼了。菩萨行慈悲,是没有烦恼的,但我们在布施慈悲的时候,我们是带着烦恼行的。就像前几天,网上在胡说八道、造谣生事,我也很生气,当时我所做的事情,比如法布施,或者寺院的所有事情,确实是在行善,我是在做一种慈悲的布施,应该不生嗔恨才可以的,但确实生了烦恼了。说明我就是个凡夫,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和尚而已。

因为我内心没有达到菩萨的那种境界,所以我会直言不讳地讲出来,我没必要去伪装什么。一上来的时候,我就讲过,我确实讲不了《金刚经》,以一颗凡夫的心,怎么去妄测圣意呢?甚至只是曲解佛意而已。但由于我出家的身份,我从出家的那一刻,我又发了这样的心:尽我所能去帮助大家,了解佛教、学习佛法、亲近佛法。至于说帮到什么程度,那就因人而异了。大家知道,现在好多的学佛者,造作的表面上的假的东西太多,甚至是毫无意义的,对我们自身的修行、生活,毫无用处。如果学到这种状态,是不是更烦恼了呢?根本没有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行为怪异、越学越不正常,每天都在做些莫名其妙的事情。我多少知道一些佛法,所以就会拿这些理论来看这些行为,真的是非常不理解。

刚才讲过,以这样的理论来看,我们内心的嗔恨,犹如地狱,因为地狱不是外在的,你生了嗔恨,所以就会遭受火烧,这样的你,肯定很不舒服的,是不是?当然了,这是大乘教义的诠释。大乘经典对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唯识的层面上来谈的。

这里解释一下,佛教的哲学理论,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但又有唯心、又有唯物,而是“唯识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我们现在的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唯物主义者,但唯物主义的思想,真的是蛮可怕的,不理智。佛教的唯识,不否定唯物,也不否定唯心,但又不唯物,也不唯心。多数的学佛人,都很喜欢听:佛是安住在像西方极乐世界那样的一个美好的地方,通过努力,你就可以到达那个地方,就可以去极乐世界了。就像净土法门里所讲的,只要我们一心念佛,将来必定见佛;我们至诚地祈祷,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多数人想听这样的法。这在净土法门里,完全没错的,我们往生确实是真实的,不要一听我讲的这些,就放弃念佛,我也一直在很用心地念佛。但从《金刚经》里,佛就讲,西方极乐世界在哪里呢?净土又在哪里呢?净土在当下,心净则国土净。

这里强调一点,很多人一听清净,就认为是寂静的静,但在佛学常识里,清净的净,用的是干净的净。为什么要干净?因为我们的心都被污染了,所以要荡除。我们的心污染来自哪里?就是贪嗔痴慢疑这些。我们的心,由于贪嗔痴慢疑这些,不干净了,我们一定要把它打扫干净,我们人就应该是这样的,跟你学不学佛没关系的,这样的观点,只要是正常的人,都会认可。任谁都不想去贪赃枉法、任意妄为的。但我们每个人明明都知道的道理、应该去做的事情,却由于不修学佛法,所以,还会有那么多的贪官被抓起来(笑语)。所以说,即使佛法是一剂安慰剂,这剂安慰剂也是必须的、是必要的。

但大家一定要明白,佛法并非只是安慰剂那么简单。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我想戒烟、也能戒掉烟的层面上,那么你把它当成一剂安慰剂,是完全可以的。比如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通过师父的加持也好,或者是师父们讲说的道理也好,好多人是能戒掉烟的。在我认识的学佛人里,就有好多一学佛就把烟戒掉了的。即使你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这剂安慰剂也是必要的。但很多人就只停留在这个层面上了,戒掉烟之后,就沾沾自喜,很骄傲了,到处去炫耀一番,我们现在讲的,就是你要放下,把你能戒掉烟之后的骄傲打破、放下,才可以。

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特质,就是般若,根本就是智慧,这个只要是接触了佛法的,大部分都知道。其他的特质比如布施、持戒、道德都只仅次于智慧。这个可不是我编造的,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论》第九起讲说:所有广大无尽的菩萨行,如布施等,都是为了智慧而说。持戒、道德、布施等这一切,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智慧,是为智慧而说的。如果没有智慧的善行,被佛教称为愚善—愚昧的善良,也是假善,而不是究竟的善。

我们原先讲《大学》、《中庸》的时候,也加了一些唯识的知识在里面,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以前的讲义。何为善,是有标准的,佛教的唯识学,将这些名词解释得非常清楚、明了。如果连这些都不去学习,一上来就抓着《金刚经》去死抠的话,可能就会妄费功夫了,多数可能就停留在耍嘴皮子上面,《金刚经》可能背得很溜,至于对《金刚经》教义的理解,就有待商榷了。 这套理论也是非常难理解的,所以在《金刚经》第六品里:须菩提白佛言,若有众生,闻是所言章句,生实信否?须菩提说,末法众生能信您说的这些吗?是不会信的。须菩提尊者就想到了,末法众生难以相信这套理论的。不信什么呢?“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有我相、人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我们要修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首先要搞明白一个问题就是,何为智慧。上节课聊过这个问题,当我们的心,处于最正常的状态,就是智慧。没有比这句话更能恰当地解释智慧的了。

这里又有一个问题了,什么样的状态才是正常的状态呢?对正常状态下定义,确实非常困难,我们会认为有心理疾病、吸毒、酗酒、妄语、邪淫等等,是不正常的,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在没有贪嗔痴的状态下,才是正常的。按照这个标准来说的话,我们所有的人,都不正常。当然了,根据个人内心的区别,你是病入膏肓,还是小病初犯等等不正常的状态,是有轻有重的,但大部分的人,都是不正常的状态,都是带病之体。这里就衍生出一个问题了,因为内心的不正常,因而就会显现外在身体上的不正常。当你的心趋于正常的时候,你外在的行持,也会是正常的。

同样的逻辑,从世俗来讲,先不用佛教的理论来看,只用我们中国人最能接受的儒家思想,来看一下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多数人,确实都是不正常的,都是处在不正常的状态之中。我们哪里不正常呢?就是贪欲、嗔恨、愚痴、傲慢、疑惑,只要我们夹杂了这些,你就不正常。有的人处在这样的状态下,习以为常了,觉得自己那样地活着,就是正常的,觉得哪天不去酒吧吸两口,就过得不正常了。但在正常人的眼里,这些确实是不正常的。所以说,处在正常状态下的心,即为智慧。

我们虽然明白这样的道理,但每天都在做着诸如此类的事情,而且做得非常多。好多人都认为LV包非常地名贵,甚至认为物有所值,中国人和日本人尤其这样认为,特别是中国人,更为崇尚LV包包,但你真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个LV包,真的值那么多钱吗?怎么就成了物有所值了呢?从实用的角度来讲,它还不如米面袋子,装的东西多;从美观上来讲,它也没有漂亮到哪里去,最新款的LV 包,就是用彩条布做出来的,而这种彩条布的材质,类似于多年前农民工朋友们装铺盖用的那种包,它哪里就值那么多钱呢?这样的观念,哪里就正常了呢?可是我们整天就做着类似的事情,因为我们心里的不正常,所以在行为上,就体现为崇尚名牌、甚至是追星等等状态。

现在人还过多地宣传偶像效应,叫嚣着要有偶像。你有了一个偶像,你就立了一个标准在那里,既然你崇尚偶像,那么偶像就是你的行为标准,你就会去效仿,所以,佛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甚至我们对佛菩萨都是恭敬,但不崇拜。所以皈依的时候,我会一再地跟大家讲,我们皈依的是三宝,我们是三宝弟子;我们不要皈依某个人,也不要成为某一宝的弟子。如果你皈依某个人,就变得可怕了。某个人的行为标准,就成了你的行为标准。这种偶像崇拜,就会束缚住我们的思想,非常地恐怖。

对佛教徒而言,佛宝和法宝我们先不谈,对僧众而言,每位师父,都是我们的师父,我们应该恭敬每一位出家人,因为他代表的不是他个人。我们皈依的时候,都讲得清清楚楚,僧是和合众,四人以上的团体,称为和合僧众,是清净无诤无染的意思。我们皈依的是僧,而不是人。而这里的僧,又是由个体组成的,僧有凡夫僧、圣贤僧的区别。比如阿难尊者、佛在世时的那些大弟子,等等已经证得圣果的阿罗汉,是圣僧;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等等,现出家像的,是菩萨僧;多数的都是凡夫僧。

我们必须把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慢疑这五毒,慢慢地降低,慢慢地荡除令尽。把内心里每一个阴暗角落里的灰尘,打扫干净。这个世间上千千万万的人,在想着怎么去减肥,但又有着千千万万的人,在想着怎么去增肥。你应该认真仔细地想一想,到底为何要减肥、增肥。好多女士想着减肥,就是为了好看,好看又有什么用呢?现在的你认为苗条好看,但在唐朝,是以肥为美的。你的审美观、价值观正常了,你的人生观才能正常。《金刚经》里谈了好多类似的问题。所以说,在圣者的眼里,我们地球上好多人做的事情,都是不正常的。

假如我们人能活八十年,我今年四十岁,那么以后的四十年,我能用多少东西呢?二十条裤子足够了,有十件大褂,我相信也够了,但我们多数人不是这样去消费的。有好多人,好像长了千万只脚,不知道买了多少鞋子。这样的消费,就是为了满足你的贪欲和虚伪而已,是不正常的。正常的消费,是合理的。佛教不是让我们每个人都穿着破衣烂衫的,但如果过度的消费,就是不正常的;如果过度的吝啬,也是不正常的。在最合理的状态下的心,才是正常的心。

有人会说,像师父这样讲的话,好多人的生意就会破产了。在座的有做生意的,如何让顾客产生购买欲望,就是膨胀他(她)的欲望,膨胀他(她)的虚荣心,让其负面的东西越膨胀,就越去消费。所以说,我们多数的消费,是在被骗的状态下消费的。不理智的你,被人骗了而已。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是真的需要这件物品而购买回来的吗?好多人不是为了真正的需要,是为了满足,甚至不是为了满足,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是为了膨胀自己的欲望,而去消费的。这是物质上的比喻,内心的情感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情感,一定要搞明白。一定要搞清楚各样的伦理关系,母亲和儿子,是母子关系,处在什么样状态下的母子关系是正常的、合理的,一定要搞清楚。超越了这个,就是错误的。但现在多数的母亲,失去了理智,不正常了。为什么这么讲?因为你没有学习怎么做母亲,没有学习如何做母亲。

按照佛教这种正常心的观点,有三种方法,可以培养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的心,达到正常。

一种是经由听闻教法,可以培养一定的智慧,也就是说,读书非常重要。三皈依里有一句:不得听闻外道典籍,对初学者而言是对的,必须要奠定一定的基础,把佛教的基础打牢了,佛教的知识印象深刻了,再去学习别的知识,才不会受干扰。并不是不让你学习世间的知识。因为什么呢?佛教提倡五明,所谓的五明,即: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声明,即一切语言文字、声韵学(比如音乐等)等;工巧明,即世间的工艺、技术等;医方明,即医药学;因明,即佛教的逻辑学、认识论;内明,即佛学,也就是《大藏经》中的种种理论。

所以说,佛教的知识并不片面,而是让我们全面地学习,合理地运用到生活之中去,合理地帮助万物生长。不仅仅你要成长,还要去帮助万物成长,这就是佛教的人生观。你听闻师父讲的这些,认为是有道理的,这就是你的智慧增长的一种方式。而师父的这些知识来自哪里呢?来自佛经。进而你能去阅读佛经,产生信心,那就更好了,就更容易开发智慧了。这种听闻、读诵、思考而得到的智慧,是通过逻辑推理而产生的,就像我们听从医生的建议,去服药一样,然后病苦解除了。

第二种方法就是,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于禅定。禅定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多数人或多或少地都修习过禅定,但我们在禅定的时候,做什么呢?就坐在那里打坐?再加上念佛、数息、观呼吸?其实禅定的修习方法,就是让我们逐渐放下和抛弃所有的参照点。不管是念佛还是数息,都有一个参照点,真正的禅定不是定一个参照点在那里,而是要抛弃这个参照点,要放下这个参照点才可以的。

所有我们目前所行的禅修的方法,都是祖师传,祖师们看到我们当下的根基之后,没有办法,给我们一个方便,告诉我们,如果如此去做的话,你就能够进入禅定的状态。但我们一定要明白,如此去做,能够达到禅定的目的,但这个方法,只是一剂安慰剂而已,绝非你要最终达到的那个目的。也就是说,最终的那个参照点都要被消除,只要有这个参照点在,我们就会比较。比如南传的数息、汉传佛教参话头的禅修方法,都是有个参照点的,只要有了这个参照点,你就会进行比较。我们一定要明白,只要你去比较,这个比较,就是你不安全感的来源。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安全感,如果能够彻底放下这个不安全感的话,你就自在了。但来自你自心的不安全感的保护意识,非常地强,都是由于我们有个比对,只要我们消除了这个比对,就消除了你的不安全感。我现在所讲的这些,是高级心理学,可能你们参加好多心理学的课程,都不见得能学习到这样的知识。大部分的心理疾病,都是由于内心的不安全感所引发的,而究竟你为什么会缺乏安全感呢?世间的任何学问,都不能讲说明白,唯有佛教才能讲得直接、透彻,告诉你,你有比对,就会产生这种不安全感。

我们都有正常的思维,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你的比较,会让你放不下很多的东西。如果不严重的话,对我们的生活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随着比较剂量的增大,你可能就会有麻烦了。有人会说,师父,是不是把我们的心放空了,就行了呢?不是的。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放空也不对。因为你想放空的这颗心,本身也是一个参照点的。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我们不要被参照点抓住或者困住。

一大堆闲话之后,我们进入正题,我们先从金刚经三个字开始讲起。讲了一下午,连个题目都还没讲(笑语)。但说实在的,不讲这些,你没法往下学的。如果连这些概念都没有的话,后面的就没法讲的。但其实就我讲的这些,不知道我表达清楚了没有,也不知道你们听清楚了没有。如果我没表达清楚,你也没听清楚的话,你听《金刚经》的时候,就会很吃力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又非常短的《金刚经》,义理是非常深奥的。

我们知道,佛教经典,越短的就越难学习。很少有人讲《心经》的,不敢挑战,工作实在是太庞大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经》,浓缩成只有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对讲授者来说,可能并不困难,只要读过《大般若经》,是可以大概地讲解一下《心经》的,但对听者而言,如果你没有基础,是完全听不懂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什么意思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还好理解一点,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难以理解了。

《金刚经》比《心经》更难解释了,我们刚才讲过经题:即能断金刚的智慧,金刚是因陀罗的武器,能摧毁世间的一切,而不为其所伤。我们内心的贪嗔痴比喻成金刚,犹如金刚一样,能摧毁世间万物。我们这个地球,到了现在的这个状态,都是因我们的贪嗔痴而摧毁的。你不嗔恨的话,怎么会去打仗呢?有人会讲是为了国家民族,但说到底,还不是为了利益的争执吗?是嗔恨心的一种报复。我们内心的贪嗔痴太可怕了,能够摧毁世间万物,但往往却不被万物所伤。所有外在的东西,只能助长你内心的贪嗔痴,并不能消除你的贪嗔痴。而我们现在要学习的这部《金刚经》,是能断金刚的智慧。

《金刚经》翻译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出处,是一样的,都是出自于浩如烟海的六百卷的《大般若经》,《金刚经》是《大般若经》里的一小段,所以说,你读不懂,是正常的。读《金刚经》的时候,你应该读《大般若经》,读几遍《大般若经》,对《金刚经》的理解就会加深一些。佛为什么要讲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其实就是为了讲解《金刚经》和《心经》。《大般若经》里,佛反反复复地打比喻,就像我刚才为了讲解一个简单的“能断金刚的智慧”,反反复复地用比喻来解释、说明,是一样的。

很多人读不懂经典,是因为对经典太陌生了。所以凡是因我的因缘接触佛法的人,我都建议,初学者一定要先打基础,多读经典,最好是阅读《大藏经》。阅上三遍《大藏经》,你不用我讲的,你会比我厉害的(笑语)。你对经典太陌生,你读过《楞严经》、读过《华严经》吗?你读过《般若经》、你读过《涅盘经》吗?最起码的这些大乘经典,不仅仅是读过,还要熟读,还没要求你学习、理解,只是要你熟读而已。这里没要求质量,只要求你数量上达到而已,在这个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读诵量,你再去学习,就快了。

好多人只拿着《地藏经》在那里拼命地读,对不对呢?也对,是吧,读《地藏经》最起码能消除一些业障,消除一点烦恼,也是不错的。但实际上,你理解《地藏经》吗?你理解到什么程度了?《地藏经》是拿来做什么用的?讲的又是什么道理呢?佛告诉我们的是什么道理,让我们去干什么呢?你能否真正了解《地藏经》的意思呢?你所谓的理解,真的是离题万里。

如果想真正了解《地藏经》的话,最起码你应该读《华严经》的。不如此的话,你对《地藏经》里所描述的那些场景,都是很陌生的,都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地藏经》里对宇宙学的问题,没有讲说清楚,为什么有地狱?地狱又在哪里?地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华严经》里对这些问题,讲得比较详细、具体。 如果我们没有读过《楞严经》的话,那么《地藏经》里对人性的所描述,你就没有办法理解的。《楞严经》里的五十阴魔章,把我们人性的描述,非常地到位:这一类人是这个样子的,那一类人是那个样子的;这个样子的一类人,下一步会做什么事情,等等,讲说得非常详细、具体。所以说,《楞严经》又被称作是一面照妖镜。一看就知道,谁是佛,谁是魔。

如果我们对《妙法莲华经》既没读,也很陌生的话,那么你对成佛之路就会完全陌生。比如我们去北京,你知道应该怎么走吗?如果不知道路途的话,你就不知道该如何走。

对其他的经典也要去学习,比如我们之前讲过的《瑜伽长者所问经》、《善生经》等等修积福报的经典。如果不读这些的话,我们怎么知道,修学的路上,还需要资粮呢?

我们要去北京的话,需要背上盘缠,带上钱的。要不然你在路上会渴死、饿死的。你有没有这个资粮呢?你在修学佛法的路途上,难道不需要资粮,就能成功,就能到达目的地?我们过河需要船的,上船的时候,你需要购买船票的。但现在好多的学佛之人,这些统统都不顾,稀里糊涂地在那里学,真的不知道你在学什么! 你要去北京的话,一定要先知道路途应该怎么走,这一路上,如果没有资粮---钱,你寸步难行的。我们修学路上的资粮是什么呢?福德!大家反问自己,具备福德吗?你具备什么样的福德也非常重要的。在去北京的路上,有些问题,不单单是只有钱能解决的。比如你上车之后,你交往了什么人,等等,路途之中困难重重,你还要规避这一路上的坑蒙拐骗等等危险,想要规避这样的危险,要靠什么呢?福德!修学佛法的过程之中,也有好多骗子的,你要能规避各式各样的困重,拨开这些雾霾,不要让是非障难堵塞你的修学之路。所以说,你需要这些智慧和福报,懂得这些道理。

再有一点就是,我们顺利到达目的地之后,有好多人即使到达了彼岸,却不肯下船,不舍得、放不下这条船,就像刚才讲的,最后的这一分无明,打不破。我们已经到了目的地了,你挂碍着这条船,是没有用的,这条船跟你没关系,它只是渡你从此岸到彼岸的工具而已。这就好像我们现在好多修学佛法之人,在那里执着好多东西,不肯放手。你执着的那些东西,只是那条船而已,过了河之后,你应该放下船,继续前行。如果你不放下,背着船前行,就成了负担了,就更增加了你的困重。

看看时间,还没开始讲,就到点了。这里强调一点,我从来没把自己当成一个可以教授知识的老师,我只是跟大家像朋友一样坐在一起,聊一聊,探讨一下佛法。尽我所能,把我所掌握的知识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仅此而已。再说明一点就是,我们的上课视频因条件所限,不能上传,所以,我们将讲法整理成文稿的形式上传到网上,提供给大家参考学习。在文稿的编辑过程中,对有些错漏部分,会做些一些补充修改。希望在座听法的诸位,能够再看一遍文稿,补充参考学习。在这里啰里吧嗦说了一个半小时,可能就几句话比较重要,但却被你的小妄想,又或者是打的一个盹,给错过了。所以,看一遍文稿的话,能够加深一下印象。

好,大家请合掌回向!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阿彌陀佛!!!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