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64《僧事百講》皆大歡喜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1/29 11480
佛陀說法時,大眾同聲「願樂欲聞」,最後「歡喜踴躍。信受奉行」,說明了佛教提倡人人要有禪悅、法樂, 所以「皆大歡喜」很重要。
在世間上,我們不管到什麼地方都要歡喜,與什麼人相處、做什麼事情都要歡喜,歡喜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人間最寶貴的,就是一顆「歡喜心」。諸佛菩薩中以「歡喜」成就佛道者,除了大眾熟知的彌勒佛之外,還有「歡喜自在佛」、「歡喜無畏佛」、「歡喜威德佛」等,可見諸佛菩薩早以「歡喜」作為修行的常道。因此,佛教要帶給眾生的,應該是歡喜的佛法,不但要給人幸福、快樂,也要給人歡喜,讓每個人都能解脫煩惱枷鎖,對人生充滿希望,進而讓人間成為歡喜的樂土。
皆大歡喜,是圓滿人生的大智慧,是人間佛教的精神所在,在《僧事百講》裡,就「皆大歡喜」為題,作詳細說明。
問(1):佛教傳入中國,很快融入民間社會,與人民的生活結合在一起,例如過年時,家家戶戶要張貼「皆大歡喜」的春聯。「皆大歡喜」,出自佛教的經典,佛教提倡「皆大歡喜」是否有特別的意義?
答:歡喜,是人間最寶貴的。有的人有錢,他不歡喜;有的人有名、有地位,他不歡喜;有兒、有女,他也不歡喜,一個人如果什麼都不歡喜,擁有再多,都沒有意義。即使什麼都沒有,卻能擁有歡喜,這就非常重要了。
不過世間事難得圓滿,說到歡喜,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就如現在的民主國家要選舉了,當選的人歡喜,落選的人就不歡喜;我投票支持的人當選了,我很歡喜,他沒有當選,我就不歡喜。甚至吃飯吃得好,就吃得歡喜,可是做工的人,煮飯、煮菜的人煮得那麼辛苦,他未必感到歡喜,要能「皆大歡喜」是很不容易的。
平時做人處事,應該注意要讓大家「皆大歡喜」。不能有人歡喜,有人不歡喜;或者我歡喜,你不歡喜,必須「大家歡喜」。到了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圖個吉利,就更要「皆大歡喜」、「大家歡喜」,彼此見面都要說聲「恭喜恭喜!」這一個「歡喜」,是很重要的。
佛教也提倡「皆大歡喜」,例如聽聞佛法,聽了以後「皆大歡喜,作禮而去」。所有佛經前都有「如是我聞」,最後都是「皆大歡喜,信受奉行」;或者佛陀說法時,大眾同聲「願樂欲聞」,最後「歡喜踴躍。信受奉行」,說明佛教提倡人人要有禪悅、法樂,所以「皆大歡喜」很重要。
問(2):講到「歡喜」,不禁讓人聯想到佛教的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又稱「歡喜佛」,原來是釋迦牟尼佛的補處菩薩,何以他與娑婆世界有化跡的因緣呢?
答:歡喜,是源自於佛經,彌勒菩薩也稱「歡喜佛」,因為人們一進山門,就看到他笑嘻嘻的迎接你,把歡喜帶給你,所以一個「歡喜」,意義就很大了。
過去釋迦牟尼佛在靈鷲山為大眾說法,有所謂的「靈山勝會」,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補處菩薩,必須要「當來下生」,主管世間佛教的法務、弘揚佛法,故稱「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雖然佛陀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我們寄望將來,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成道的「龍華三會」,大家可以再相遇、相逢,一般的佛教徒,都期望將來「龍華三會願相逢」。
彌勒菩薩現在居住的地方,名為「兜率天」、「兜率淨土」,兜率天距離人間很近,不需要完全斷除煩惱妄想,即使帶著煩惱也能往生;不一定要出家,在家居士只要是親近彌勒菩薩,都能往生兜率淨土,比較容易到達,不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困難。
在中國,彌勒菩薩普遍受到民間的歡迎,尤其過年時,家家戶戶都張貼「皆大歡喜」的春聯,彌勒菩薩是一尊笑容可掬、胖大身型的布袋和尚,說明「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當然就能「皆大歡喜」了。
問(3):一般寺院齋堂都供奉彌勒菩薩,為什麼不選在其他地方,而供奉在齋堂呢?
答:中國五代時有一位布袋和尚,傳說是彌勒菩薩的化身,每天背著布袋到處遊化。有一天,他遊化到浙江奉化的雪竇寺,到了快吃飯的時間,只見他朝齋堂裡住持大和尚吃飯的座位上一坐,這個座位只有住持大和尚一人能坐,別人不能坐,糾察師認為這個胖和尚不懂規矩,於是叫他下來。他不肯下來,糾察師上前一把揪起他的耳朵,要把他拖出去,可是糾察師把耳朵都拉到門外了,他人還端坐在那個座位上。
這時候住持大和尚也到了,他一看,知道此人非比尋常,於是招呼他坐著就好,和尚的位子讓給他。所以後來大家看到齋堂裡的位置,住持的座位前面都供奉一尊彌勒菩薩,就是有這麼一段因緣。
問(4):彌勒菩薩居住於兜率內院,即一般人說的彌勒淨土。娑婆世界的人發願到彌勒淨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福德資糧呢?
答:想要到兜率淨土,當然是與佛來往,首先必定要先皈依三寶、受持五戒、奉行十善,然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有不少大德如玄奘大師,現在都到了兜率淨土;甚至還有人到過兜率淨土,親見彌勒菩薩、受教聞法,回來寫了傳聞記的大德,如憨山大師、虛雲和尚等人,這類事例也有不少。
問(5):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高僧是發願往生彌勒淨土?
答:中國歷來發願往生彌勒淨土的高僧很多,如東晉道安大師及他的弟子法遇、輔僧、曇戒,唐代玄奘大師等人;此外,據說阿難尊者現在還在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當維那,在座聽經的,還有天台山融鏡法師、寶華山讀體律師、金山觀心和尚及紫柏尊者。
近代發願往生彌勒淨土的大德,如太虛大師,不但稱念彌勒菩薩,自己的外貌也像彌勒,他還特地造了一尊如彌勒菩薩一般的塑像。另外像慈航菩薩,他的相貌也像彌勒菩薩,我和他同住過一段時期,他也是早晚稱念「南無兜率內院當來下生彌勒菩薩」,他們都是祈願往生兜率淨土。
問(6):提到彌勒菩薩,我們自然聯想到笑容滿面,大肚能容的形象。聽說在日本,彌勒菩薩的造型與中國不同,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菩薩的造型如何並不重要,如有人說觀音菩薩是女相,其實菩薩就是菩薩,哪裡分什麼男相、女相?那只是一種外相上的分別。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就是要我們不要著相,「若見諸相非相」,才能見到諸佛如來。因此彌勒菩薩是胖的、瘦的,是什麼形象,我們不需要計較,總之都是菩薩,你認為他是什麼形象,他就是什麼形象。
日本的法隆寺有一尊彌勒菩薩像,造形清瘦,很有藝術美感,據說是世界有名的藝術品。中國的彌勒佛也是偉大的藝術品,現在歐美有很多西方人士,家裡也要擺一尊彌勒菩薩像,是希望藉由彌勒菩薩的歡喜形像,來增添家庭的氣氛。即使是信奉基督教的家庭,也要供一尊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究竟是什麼造型,並不重要。彌勒菩薩應化在全世界,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一法一切法」,一切都是如來的清淨法身。
問(7):由於彌勒菩薩帶給大家歡喜,普遍受到大眾的歡迎。您認為「歡喜」對我們的人生很重要嗎?歡喜的意義是什麼?
答:歡喜對我們的人生非常重要,中國的寺院都習慣在山門口供奉一尊彌勒菩薩。一進山門,第一眼見到的,就是笑口常開的彌勒菩薩。為什麼?他要用歡喜來迎接你,用慈悲來攝受你。
你進了寺院,走到彌勒菩薩的背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後面有一尊韋馱天將很威嚴的拿著降魔杵,說明佛教的教育,是用歡喜、慈悲來接待你,如果你不懂,慈悲攝受不了你,那只有讓韋馱天將用威力來折服你。等同一個家庭,母親用慈悲、愛來教育兒女;父親就以嚴格、威武的方式要求兒女,慈愛和威嚴都是同等的重要。
彌勒菩薩給人歡喜,比給人財富或任何有形的物資更重要。一個人擁有健康,他會歡喜,但有的人身體健康卻不歡喜,這樣的健康也沒有意義;同樣的,擁有了錢財還要能歡喜,還要歡喜布施,布施能得到歡喜。如果你有了錢財,卻處處掛礙、煩惱、不歡喜,那麼擁有再多的錢財也沒有用。
在世間上,我們不管到什麼地方都要歡喜,與什麼人相處、做什麼事情都要歡喜,歡喜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問(8):彌勒菩薩給人歡喜,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彌勒菩薩還有哪些是值得我們效法的呢?
答:除了給人歡喜,彌勒菩薩的肚量大,凡事不計較,很有忍耐力。他化身為布袋和尚時,有一首形容他的偈語,最為人所津津樂道:「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我也省氣力,他也無煩惱。」 意思是:你罵他這個老和尚,他也說好;有人打他,他就睡倒下來給你打;有人朝他臉上涕唾,他也不氣,你也省力氣,他也省煩惱。
老拙真的這麼糊塗嗎?這是他歷練出來的聰明。像他這麼一個能忍耐又有包容心、笑口常開的人,為人處事還會有什麼問題嗎?真正有智慧的人,看起來好像吃虧、笨拙,其實是「大智若愚」。
問(9):一般做生意的人都喜歡供奉彌勒菩薩,無非是希望「和氣生財」。什麼是我們人生應該追求的財富呢?
答:「和氣生財」是中國自古以來傳統的一句話,所謂「家不和,被鄰欺」,如果家庭和諧,自然能「和氣生財」。
現今的社會,很多投資人、股東,動不動就反目成仇,動不動就起誤會、不和諧,彼此分道揚鑣,哪裡還能談得到發財呢?「和氣」,就是對人不要太計較、不要彼此誤會,大家要互相諒解。
佛教最提倡的是和諧社會。我們稱「和尚」,就是「以和為尚」、「以和為貴」,彌勒菩薩因為心量大,肚大能容,他就能與你和氣;他有忍耐力,就能與你和氣;他很慈悲,就能和氣;彼此和氣,就能生出財富,所以說「和氣生財」。這裡的財是淨財、善財,是世間寶貴的財富。
問(10):歡喜既然是人類的一種財富,那麼人世間,有什麼事情是值得我們歡喜的呢?
答:其實世間上哪一件事不值得我們歡喜?凡事能想得通,看得開,就會歡喜。
過去有所謂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就是一個歡喜。「金榜題名」了,歡喜;「他鄉遇故知」,歡喜;「洞房花燭」、結婚了,也是歡喜。即使是現在的人,有好的因緣得以入學,就能念書;到了一個機關,能有一份職業,或者你有困難,我能幫忙你,不都是很好的歡喜嗎?我可以吃飯、吃飽了;我有家,到了晚上有家可歸,我能不歡喜嗎?我有很多的好朋友,我聽到很好的故事、笑話,我能不歡喜嗎?所以「人間無處不歡喜」。
老年人有老朋友相聚、老年得子,青年人可以奮鬥、可以成功立業,甚至兒童要遊戲,應該都是值得歡喜的事。學習歡喜,是人生一個很重要的課程,如果你來到人世間不歡喜,那麼你要來做什麼呢?
不過歡喜,不是自己歡喜就夠了,必須要給人歡喜。「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你給人歡喜,別人就會給你歡喜,大家能互相給彼此歡喜,就是彌勒菩薩的「皆大歡喜」。
問(11):彌勒菩薩又稱「歡喜佛」,佛教很多菩薩也是用「歡喜」,來做為他的名號,能否為我們舉一些例子?
答:在〈八十八佛大懺悔文〉裡,就有「歡喜藏摩尼寶積佛」、「阿毘歡喜光佛」、「精進喜佛」等,都是以「歡喜」為名的佛。佛教裡還有千佛經、萬佛經,裡面都是佛的名號,有很多以「歡喜」為名的佛,如「歡喜自在佛」、「歡喜莊嚴佛」、「歡喜無畏佛」、「歡喜威德佛」等等。
我們要建立歡喜人生、歡喜人間,就是要感受到歡喜的生活、歡喜的職業、歡喜的朋友、歡喜的相聚、歡喜的遭遇等,世間上很多值得歡喜的事,因此我們應該倡導歡喜,其中最主要的,還是要「給人歡喜」。給人歡喜,自己才會歡喜。
問(12):在菩薩階位上,有一個階位是「歡喜地菩薩」,這是什麼意思?
答:佛教有大、小乘之分,修學小乘有四種證果: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到此就是最終的完成。如果進修大乘佛道,從發菩提心到成就菩薩道,共有五十一階位的修持德目,從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覺,就相當於在學校念書,要從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慢慢提升到最高學位。 最初的階位是十信,即信仰的十個層次、階段。信為入道的第一步,在這一個階位要修習正信不退,成就信心妙德。
十住,有了信心,最要緊的是要安住,才能成就功德,令菩薩安住信心。
十行,即學習菩提佛道的密行,指修行的階段。
十回向,修行十信、十住、十行圓滿後,必須再加強福慧資糧的積聚,這就要修習十回向心。 到十回向的階位圓滿後,就趣入十地的菩薩位,十地的初地,即「歡喜地」,這在菩薩的修行階位上是很重要的。從初學菩薩,慢慢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到了登地,就相當於一個人在世間讀了幾十年的書考取研究所,要拿到博士學位是早晚的事。完成了學業就是「登地」,這個地就稱「歡喜地」。
一個人修學到「歡喜地」的階段,隨時隨地都能歡喜自在。甚至世間的缺陷、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他因為修行的力量,也會轉煩惱為歡喜,轉苦為樂。例如一般人都喜歡得到讚美,如果你批評他、說他不好,他會生氣。但是他的小兒女說:「爸爸,你很壞!」他哈哈一笑,也很歡喜,因為他知道這是他的兒子,他會轉念,一句不好的話也會變成可愛的、歡喜的。
所以登上「歡喜地」的菩薩,在一切時中,都能念念安住於慈悲柔和,於一切人中,怨親愛憎都能圓滿自在。
問(13):佛陀創立僧團,他的弟子如阿難、難陀、跋提等人,原本都是王子,在皇宮裡過著舒適的生活,但是他們為什麼要出家呢?出家生活有什麼值得歡喜的嗎?
答:這個世間上的歡喜,以女性來說,有的人注重化妝打扮,只要把自己裝扮得很美麗,她就能得到歡喜,其他吃的、住的都可以不計較。有的女性注重居處的清淨、優雅、整潔,化妝不化妝並不重要,吃什麼也不重要。有的女性注重飲食,居處、外貌裝扮對她而言都不重要,天天有珍饈美味,她才感到歡喜。
也有的人以讀書為樂、有的以出外遊玩為樂,有的喜好追求感官的刺激,要看戲、聽音樂,以外來的聲色之娛為歡喜快樂。有的人以內心的清淨、安詳為快樂,所以快樂的定義,就看各人對快樂的來源、對象、需要而有不同。
一個人想得到歡喜人生,要學習隨遇而安、隨心歡喜、隨緣快樂,就可以創造快樂。就如工廠製造產品,好的工廠都製造好的產品,不入流的工廠,不但產品不好,也會製造空氣污染、廢水,經常受到取締。 人,就像一座工廠,我們要讓自己的內心成為一座好的工廠。什麼是好的工廠呢?心裡能製造很多的歡喜,就是好的工廠。我認為現在的男士,能夠賺多少錢回家是一回事,他回到家裡,能帶給家裡幽默、風趣、歡喜,有時候比金錢更重要。試想,男主人一回到家就談笑風生,必定能增進家庭的和樂。
問(14):出家人參禪修行,目的是為了開悟。開悟應該是很快樂的事,但有的禪師開悟後卻是痛哭流涕,甚至說「大事已明,如喪考妣」,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答:歡喜,不是只有笑聲才是歡喜,有時候哭也是一種歡喜,喜極而泣,歡喜到最高的境界也會流淚,只是這時候不是悲苦,而是歡喜。如《金剛經》裡的須菩提,聽釋迦牟尼佛講說空義,聽到最深入、最高興的時候,不禁涕淚悲泣,全身都感受到法喜。
過去的禪師們悟道了,有的是歡喜狂笑,有的是痛哭悲傷,這些都是表達他內心突然的轉變、不一樣的感受,你不需要掛念他,因為這個時候他不苦,他是很快樂的。
問(15):一般來說,在佛門裡修苦行的人通常較受人敬重,但是您提倡人間佛教要有喜樂的性格,主張要在歡喜中修行。那麼要如何才能歡喜修行呢?
答:苦行者,並不是對修行感到很苦,很苦就沒有意思了,苦行者也是很快樂的。我們在大寺院裡,將修苦行的工作稱為「行單」,負責行單的人要種菜、砍柴、擔水、煮飯、打掃廁所、洗刷淨房、浴室,要做多少苦勞的事,你以為他很辛苦嗎?他很快樂、很歡喜的。
每天看菜圃裡的菜苗生長、每天把飯菜煮熟、每天把污穢的地方變為清淨,他也是感到喜樂。所以一件事只是勉強的去做,即使歡喜,那也不高貴;很歡喜的去做,雖然辛苦,但是苦中作樂,你說他很苦嗎?他會告訴你「我很有精神」、「我很自在」、「我很發心」、「我是心甘情願的」,苦行是一種必要的修行,但是要心甘情願、要內心歡喜才行。
問(16):國際佛光會的會員信條裡,特別強調「現證法喜安樂,永斷煩惱無明」,能否為我們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
答:佛光會的信條有一句「現證法喜安樂」,意思是:一個人追求快樂,不是為了明天會更好、明天會快樂,而是現在、當下就要很好、就要快樂。不是說我今生苦修,是為了來生的快樂,不要等到來生,快樂是不需要等待的,當下、即刻就可以得到快樂。
比方說,今天被人冤枉了,別人來罵你、責怪你,你也要很歡喜:「感謝給我懺悔的機會」、「感謝你給我消災的機會」。甚至把你抓去坐牢獄了,你也覺得:「真好,讓我有個休息的時間來閉關,好好修行。」這就是「現證法喜安樂」。所以我倡導人間佛教,並不希望來生才能得到歡喜快樂,而是在今生,隨時隨地、無時不在,都能安住在快樂之中。
問(17):「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慈心,能讓眾生生起快樂,喜心,能讓眾生生起歡喜,「喜」與「樂」,兩者有什麼差別嗎?
答:歡喜是境界,例如我看戲,覺得很好看;聽個故事,覺得好聽,這就是歡喜。這個音樂、這支舞蹈、這個風景這麼美,讓我感到歡喜。歡喜,就是外境進入到我這裡、靠近我,讓我感受到歡喜。快樂,主要是內心感動了、覺得好舒服、美味,回憶過去這麼美好,是從內在感到的喜悅。
其實歡喜、快樂是差不多的,它有外來的,也有內在的,我們都可以從外來的境界感受歡喜;歡喜之後,心情安靜而舒適,叫做樂,我們可以從內在的感動創造快樂。
問(18):喜捨布施,也是佛門的一種修行。要如何施捨才能得到歡喜?什麼是不如法的施捨?
答:例如我很高興幫助你,就是喜捨。例如:我解決你的困難,不要你來報答;我覺得你沒有苦難,我好歡喜;我覺得你受到利益,我很歡喜;我覺得你因為得到我的幫助,不再恐怖畏懼,我就很歡喜,這些都是喜捨。
有時候把歡喜布施給人,把不畏懼布施給人,把慈悲布施給人,把智慧布施給人,把笑容布施給人,不就是歡喜布施嗎?在人世間,能用歡喜來布施他人,是很美好的事。
問(19):寺廟就如同一個因果法庭,它有替人調解糾紛、排難解圍的功能。當人與人之間意見不合,起了爭執的時候,我們從中去和解、調解,要如何讓雙方都能皆大歡喜?
答:替人調解,要讓雙方都能皆大歡喜是高難度的事。有的人執著,有的人自私,有的人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有的人不肯吃虧,當然調解起來很困難。
不過,有的人經過你的指點,懂得吃虧就是討便宜、受委屈將來會很好,他知道人生必須看遠一點、想開一點。一個開通、豁達的人,縱使與人有一些不和,你給他指點一下,他很容易歡喜、接受你的意見,這就是「歡喜的日子」、「歡喜的生活」。總之,人要歡喜,才有意義。
問(20):有的信徒平時到寺廟做義工、發心做事,一向都是法喜充滿。可是一回到家又感到煩惱,請問在居家生活中,如何保持一顆歡喜心?
答:例如夫妻相處,彼此是老夫老妻了,如果一方偶爾念著「你過去都對我不好」,一想到哪裡不好,心裡就起了不歡喜的心,就不快樂了。如果做太太的想到丈夫過去對她都很好、兒女都很好,凡事朝好處想,自然會感到歡喜。自己歡喜,也會把歡喜帶給家人,家人也會把歡喜回饋給你。
家庭裡的每一個成員,不妨多一點客氣、多一點友愛,要培養禮貌、培養良好的習慣,每一個人都有義務製造歡喜快樂,這個家庭才會溫暖,「家」才有意義。
問(21):人間佛教,就是讓佛教走入社會、走入家庭,營造一個歡喜的人間。我們要如何讓歡喜布滿人間?
答:修行人具有平等心很重要。不要處處覺得我比你高、我比你優秀、我比你好,能夠做到謙虛、謙讓、謙卑是最好的。大家都不亢不卑,如此才能彼此相安。或者我們為人服務、熱心幫助你、多一點給你,我自己可以減少一點,彼此就能歡喜。
學習吃虧,學習忍耐,學習慈悲,學習多為人服務,人生必定會歡喜。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