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96《僧事百講》住持行事 - YouTube


心緣-100180  06/10   17221  
4.0/1 





  住持除了領眾薰修,最重要的是照顧全寺大眾的修持、教育、發心及行政規範。

   不但如此,還要有開創性的宏觀,諸如住眾的教育、未來前途,他們平時生活的平等、安樂、清淨等,都要能照顧周到。

   住持,是主持一個寺院的管理者,負有綜理寺務,領眾薰修的職責。住持的日用行事,關係僧團的組織是否嚴謹,制度是否健全。一個好的住持必須注重大眾權益,領導人事和諧,進而帶動教團興隆發展,甚至可以影響佛教的前途。 

  在這個講次裡,就著住持資格、住持與當家如何分工、住持如何執法、如何統理大眾,乃至如何與全寺大眾聯誼等提出說明。


 問(1):在寺院中,住持與當家的職務各有不同,他們是如何分工? 

答:一般寺院的管理者只能稱當家,不能稱住持。必須這個寺院具有叢林規模、要能掛單接眾,才可以有一個住持的職位。不能掛單接眾的小寺院只需要當家,當家就兼代住持了;如果是叢林,除了當家,職務上還會再安排一個住持。

   住持者,「住持三寶」之謂。住持要能住持常住的各項運作、住持佛法僧三寶的延續。住持要讓僧眾安住身心,負有領眾薰修的責任;當家的任務是掌管常住的金錢、飲食、生活進出等一些總務、事務等。因此住持與當家兩者的責任不同,彼此在職務上各有分工。


 問(2):住持與當家所掌管的寺務不一樣,是否他們的任期也不一樣? 

答:以任期來說,當家師沒有任期,住持有任期。有的住持是經由選舉產生,任期到了還可以連任一次,就如民選的總統有一定的任期。

   當家,相當於行政院長,是沒有任期的。好比我上台做總統,可以指派你繼續擔任行政院長,同樣,住持被選上,可以指派前任的當家繼續就任。 


 問(3):住持一任的任期大概都是多久?

 答:住持的任期,通常是三年一任或四年一任,最長的有到六年一任,或者任期滿了又再連任,做了兩任就差不多了,因為後面還有別人要上台。 

  如果一個寺廟的住持是終生制,這個寺廟一定會慢慢衰微,因為人才沒有流動,一個人做得太久,他的精神力氣,或者法制會慢慢鬆懈、衰微。就如過去的皇帝,上台以後就一直做到老死,這個國家就不會有進步了。 


 問(4):住持以法制統領大眾,那麼,什麼是寺廟的法呢?

 答:傳統叢林重視制度,不但大家要受戒,個人要有戒牒,以戒為師,寺廟也有制度、清規,包括寺廟的組織章程及一寺大眾的日常生活準則,類似於現在的「共住規約」,是僧眾日常的修行規範及僧團組織、行事的依據。因此寺廟要依法治理眾事,大眾也要遵守清規、制度。 

  叢林裡大大小小的規定都稱為「法」,常住上的法,有的是過去歷史傳承下來的制度、條規,到了現代,經由大眾會議定下來的規矩、法,或者臨時規定下來的法,都是住持要執行、大眾要遵守的。


 問(5):住持既然是管理一寺的法制、規矩,那麼一位稱職的住持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答:身為一寺的住持,德望很重要,必須具備道德、威望,要有慈悲、學識,可以度眾、安眾,要能處理大小事情,讓全寺各單位的職事都可以眾望所歸,心悅誠服接受你的領導,這是最重要的。 


 問(6):住持要在眾中執行法制、規章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答:住持執法應該公平、公正,要讓大家能接受。所有的法制也不一定是住持一個人可以獨斷獨行,他必須要秉承寺院裡的大眾輿論,還要綜合各個堂主、西堂、長老們的意見。住持執行法制、規章時,至少要做到要求很合理、人事很平等。 


 問(7):除了維護法制的健全之外,住持是否也應該負起建立這個道場的宗風、思想,或在大眾的教育、傳承等責任? 

答:住持除了領眾薰修,最重要的是照顧全寺大眾的修持、教育、發心及行政規範。就如一個家庭裡,女主人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住持也是一樣,他一定要合乎一個叢林裡四十八單職事、兩序大眾的規矩。   不但如此,還要有開創性的宏觀,諸如住眾的教育、未來前途,他們平時生活的平等、安樂、清淨等,都要能照顧周到。


 問(8):一個道場寺院人眾很多,住持除了管理法制,還要管人,人應該如何管理呢? 

答:管人,大概是最困難的。因為管事,一件事情要怎麼做,事情不會反對你;甚至於管錢,錢財要怎麼使用,它也不會跟你為難,但是人就很麻煩了。人有意見、有各種的想法,人要求的是給他尊重、要待他好,當他感受到你尊重他,他才會與你合作。 

  所以叢林裡的四十八單職事,即使一個地位很低的人,名義上是接受你的管理,事實上住持還是要能尊重大家,讓大眾服氣、能與你配合。所以住持領導一寺大眾,動輒數百人,甚至數千人,都要能做到上下和諧,才算是一個有為的住持。 


 問(9):住持領眾執法時,有時候也要施一點恩惠。恩惠與住持個人的德行何者為重要? 

答:住持領眾執法,究竟是施恩重要,還是德行重要?要看住持如何運用。有時要靠自己的威德、學問,靠自己兼顧情理等,如果他能得到住眾的尊敬、尊重,住持就已經能領導眾人了。 

  但有的時候也有「國法不外人情、天理」,即使是寺院,也不能完全沒有人情味。佛陀領導僧團,對大弟子大迦葉都要讓半座;有弟子來了,也要請他們這邊坐、那邊坐;甚至徒弟從遠方回來,要關心他們的吃、住,這些都要能照顧周全。 

  所以住持關心大眾,或者施一點恩惠給大眾,讓大家感到你特別照顧他,對他有利益、有好處,要領導他就不難了。就如觀世音菩薩能在世間遊化,受到眾人普遍的尊崇,是因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能做到如此,就容易為大眾所接受了。


 問(10):住持施恩惠予寺內的大眾,那麼大眾應該如何擁護住持呢? 

答:大眾最主要的觀念,即住持領導我們,我們也要與他合作、給他領導,所以出家人能領導人,也要能給人領導。現在就怕有一些人既不肯接受別人的領導,自己也沒辦法領導他人,就會為這個團體帶來很多的紛爭和麻煩。 

  被人領導,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被領導的人能做到稱職、中規中矩,將一己融入大我,無形中就能擴大自己,成就自己。而要領導別人雖然不容易,但從領導中學習做人處世的道理,卻是難能可貴的。所以一個能幹的人可以被人領導,也能領導人。


 問(11):住持與全寺大眾,平時應如何加強彼此的聯誼或瞭解呢? 

答:在一個寺院裡,平時的早晚殿堂,住持都應該出席,和一寺大眾有接觸、見面。甚至住持要講話了,殿堂前後他都可以講話,不受到限制;每日早餐、午餐的過堂,飯前、飯後,住持也有條件可以講話,這些場合都有時間和大家聯誼。 

  此外,一個有為的住持,每隔兩、三天就要和寺院裡重要的四大堂口、一級職事有一次的見面或早餐會報、臨時的會議。每一、兩個禮拜,都要和二級的職事們有一個談話的時間,宣導常住的發展。

   還有一種情形是周知大眾的資訊,這些都要能做到上下交流。一、兩個月當中,住持要和大眾開示、說法,諮詢大眾的意見。半年到一年之間,要能和全寺大眾有個別的接觸、談話,因為很多人在公眾的場合不願意發言,他有好的意見,但他不要讓別人知道,如果住持召見他,他也會直接提出他的看法。

   身為住持要耳聰目明,凡事都要知道,上下都能交流、和諧。


 問(12):住持依不同的層次、類別來接見大眾或交流,是否比集合大眾的效果要好一些?

 答:可能會好一點。因為大眾人多,只能概括性的做一些報告、吩咐、交辦事項;如果需要大眾對你的計劃能有所助長,齊心協力給予推動、幫助,還是有必要小範圍的集眾,講得切中核心,能得到大眾的認同與共識,計劃就比較容易實施。


 問(13):住持如果經常集合大眾講話、開示,會不會讓全寺大眾感到太勞師動眾? 

答:住持在集眾方面要多留意。該說的時候不說,大眾會認為這個住持是啞羊僧,平常都沒有一點意見告訴大家,要如何來領導我們呢?如果講得太繁瑣、太囉嗦,大眾聽了也會不耐煩。

   因此,一個住持要有這一點能量,該講的講一下,不該講的就不要太囉嗦、自找麻煩。所以叢林的住持大多會受到大眾的擁戴、尊敬與服從,原因是他們的學識道德,確實要比大家要多一點、好一點。


 問(14):住持的工作很多、很繁忙,有時候實在沒有辦法每天早晚課誦、領眾薰修,是不是可以找一位助手來代理協助他呢? 

答:住持的位置是不能有人代替的。例如大雄寶殿的蒲團,別人不能站,只有住持一個人有資格,住持不到,就是空在那裡;住持說法的法座,沒有人可以代替他坐上去講話;還有齋堂裡的座位,也只有他可以坐,住持不到,一樣是要空在那裡。 

  以座位來說,就相當於過去皇朝的皇帝,宰相可以行使皇帝的旨意,但是他不能坐上皇帝的位子。所以在叢林寺廟裡,住持的位置不能動、不能代理,但是他的職務、職權,還是有首座、班首,西堂、後堂、堂主等人,依序可以代理行使職務,可以輪替接續。


 問(15):常住的鐘板號令是全寺大眾一天作息的依歸,鐘板號令能夠正常執行、運作,是否也是住持的責任呢? 

答:當然,這是有常規定下來的。如果叢林裡的鐘板號令有差錯,住持必須過問、查問。如齋堂裡的開梆火典,禪堂裡的鐘板,大殿裡的大鐘大鼓,齋堂、大寮裡的叫香,各處的鐘板號令,每天都要很切實、準時的執行,不能走樣,否則住持會訓誡警告負責的寮口,給予處分。 


 問(16):大眾的規矩如果有需要修改時,應該經過哪些程序? 

答:在叢林裡,沒有一個住持可以獨斷獨行。因為住持也有任期,如果一味的獨斷獨行,任意修改規矩,一旦他下台,誰來執行?因此住持對於寺院裡的規矩、號令,一向來「蕭規曹隨」,不能隨意更改。如果要改,就必須得到大眾的支持與擁護。 

  一般的住持大和尚,對常住上的一個新計劃,或者一個時間、地點的更動,需要動用到常住施行的規矩、辦法,都會先邀集一些長老們,徵詢大家的意見,一旦達成共識,大家認為這麼做會更好,就由大和尚發布命令,通令執行單位來更改規矩、施行辦法,由於各個長老、單位已經支持他了,所以住持實行起來就沒有困難。


 問(17):住持要計劃做一件事或決定一件事情,他應該如何去諮詢大眾的意見呢? 

答:住持管理一個寺院要有幕僚,住持的幕僚就等於長老院,他們都可以代表常住。有些人擔任過住持的人退居了,他願意輔助現任住持;或者從其他寺院請來的長老,在這裡擔任座元、首座或職事,住持也會向他們請教、商量;乃至住持對於叢林裡特別有才華、有見解的人也會特別尊重,經常和他來往、請教。 

  一個好的住持,要經常和大家交換意見、接納大眾的意見,卻不是經常朝令夕改,重要的是要在意見的溝通上,能上下一致,彼此達成共識、和諧合作。 問(18):住持不是只有在他的方丈室做事,是否也應該走出來,定期到各個寮口去巡視、訪查? 

答:一般寺院在這方面並沒有特別的規定,不過一個會辦事的住持,除了有外務或重要應酬之外,要坐鎮在寺院裡,分批、分時召見哪個單位。住持也會出來巡視,偶爾不通知的去看看、關心大家的工作情形,作務勤惰如何?環境整齊、乾淨與否?可能也會找一些問題,找一點資料、親民卹民一番。 

  住持一定要到各單位、寮口去訪視,大多會事先通知這個單位,如「大和尚三天後要到這裡來巡查、來看看」,大家在這三天要把工作做得更好,藉以提高大家的士氣、提高大家的努力;或者下個禮拜要到各個單位檢查,要準備報表、要公告,當然一寺大眾就隨著住持的指示忙起來。 

  叢林以無事為興隆,會做住持的人,可以把事情做得好像沒有事一樣,就是要讓大家安心修道。 


 問(19):在整個道場裡,對於常住物品的維護或建設、修繕,或者人眾進出、經濟的結餘短絀等等,是否都是住持要包辦、管理?

 答:事務性工作都有專職的人管理,住持不會過問。屬於當家師、客堂負責的事,平時由他們各自去管理;禪堂裡的維那,可以管進堂、出堂;客堂掌管賓客的來去;庫房管理金錢使用等等。

   各個堂口、單位都有主管負責其運作,並協調各單位之間的和諧及合作往來。這些人事上的林林總總,如果當家師暨各單位主管都能做得很好,很健全、周到,只要向住持報告一聲就可以了。


 問(20):這是否意味著,各種事務都有專門負責的單位來分擔,住持就不必管那麼多了? 

答:應該是如此。叢林裡講求分工合作,各單位都有所屬的職司,平時彼此各安其位,就能維持正常的運作,住持不可以專權,不是所有的事都由他來做。 

  在叢林裡,各堂口有執行的單位,住持可以發號司令,但也要得到執行單位的支持。執行者行使職權,有一定的時機因緣和規矩,就如一個政府,有立法機關、監察機關、行政機構,叢林也是一樣,它有執行規矩、監察規矩的人,平時大家分工合作,各有一套運作的規矩。

   過去在叢林裡參學、走動的人,他們到各處行腳、雲遊參訪,住過多少家叢林,哪一家叢林的規矩他都相當熟悉,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運作都清清楚楚。哪一個單位的工作重點,他都很瞭解,寺廟裡的住持、當家,對於那些十方參學的人會特別給予觀察、照顧,萬一裡面有一些特殊人物,甚至大菩薩、大羅漢來了,也不能輕忽、怠慢。因此住持、當家對於每一個單位、每一個人,要有很高的警覺性及觀察力。


 問(21):住持除了管法、管人之外,平時他對十方各界也有一些應酬來往,有哪些應該注意的事項? 

答:諸山,就是各個常住、各個寺院。雖然並未有聯誼會,但是諸山彼此的尊重和往來還是有的。因為有時這家的叢林、寺廟要換一個住持,也要得到諸山的同意、贊成。 

  所以一個人要來住持寺廟,並不代表他可以一手遮天,為所欲為。住持也要有交際應酬,到這家叢林看看,那家叢林走動走動,因為大家還是有各種的慶典、法會,各種不同的活動,要彼此邀請、互相關照,參加就是聯誼,心裡就沒有芥蒂,大家都是老朋友、同道。


 問(22):住持對於整個道場、寺廟裡的寺務,應該如何時常檢討,尤其哪些是需要檢討的重點? 

答:一個道場,最重要是大眾的和諧。所謂「六和僧團」,就是要和諧、和平、和合、和好,在叢林裡很重視「和」,如果有哪一個人不與大眾和合,就是偏激份子,他在叢林裡是不能安身立足的。因為大家都很和平,如果有哪一個人古怪,讓大眾不能容忍,大家也會像孔子說的「小子鳴鼓而攻之」,不會讓他得逞。 

  此外,不可以在僧團裡談論是非,「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住持不會隨便聽信是非,他自有一套處理的規矩。一個叢林裡人眾那麼多,你是什麼居心?你要說好說壞、說是非,就先查辦你。

   叢林裡很安定,因為每個人都很守法、守規矩,都要能和眾、尊敬大眾。在叢林裡是由不得個人的。大眾的威德、大眾的規矩、規定,要怎麼做都有一定的模式,要依照這個模式來運作,才能在叢林裡生存。


 問(23):接下來是有關當家的行事。聽說當家執掌財務管理,對於常住的淨財收支,是否有什麼處理原則? 

答:當家處理錢財,首重兩個原則,第一、要明白因果,第二、要有預算。 

  叢林的當家,要能為一寺大眾規劃、訂立一年的預算,相當於一國的政府也有收支預算,不能亂開支票。如果寺廟裡沒有錢,就不能一味的支出,也不可以借錢,沒有叢林是負債的。 

  寺廟要事先執行收支預算,預算多的時候可以多用,預算少就省吃儉用,出家人、寺廟道場清茶淡飯,還是可以過得去。至於要修藏經樓、修寶塔、要啟動什麼建設,這要看寺廟的力量、緣分。 

  有的寺廟計劃要修藏經樓、修寶塔,要重建大雄寶殿,他們的人眾會留意選一個能幹的住持、當家,因為這當中會有一些活動計劃,就需要多一些生財之道,要有方法,但不能隨便化緣。過去大陸的叢林寺院不輕易化緣,如果經常在外面化緣,也會讓其他的寺院看不起。 


 問(24):那麼,常住有需要給全寺大眾一些零用錢嗎?

 答:常住給大眾零用錢,這個稱「單銀」。有的寺院認為一個人眾住進來,總要有一些個人日常的需用,不過常住不要你有個人的零用,但會備辦牙膏、牙刷、肥皂、衛生紙之類的用品,每半個月、一個月,都會分發給大家,有了這些日用品,就沒有必要再出去購買。

   常住有時會給大家一點錢,但不是很多,例如過去我們的寺院有兩百塊、三百塊錢,因為有一些年輕人要買書、買筆,買他要用的文具,或者他有他的愛好、心裡想要的東西,所以就會有一些單銀給大家,但這不是很多。


 問(25):一寺大眾的生活所需,都是由當家負責照顧,那麼當家對於這些事務應該注意些什麼?

 答:當家要注意公平、周到,但是平等中也有分別。如大寮(廚房)裡的職事及負責煮飯菜的人,要多配給他兩塊肥皂,因為他的衣服會比一般人洗得還勤快一些;或者多給他一塊布,讓他能多做一件衣服,我想,身為一位當家,都要能關照到這些事。 


 問(26):如果常住的淨財不夠,當家該怎麼辦,應如何籌措? 

答:淨財不夠時,只有節省使用,很早就要開始節約,不能等到錢都用完了再來節省,寺廟也不可以借錢舉債。 

  過去有一些貧窮的寺院,到了要吃飯時,水已經在鍋裡燒開卻沒有米下鍋,這時候他可以向米行賒帳:因為平常都向這家買米,今天沒有錢,跟你賒個一擔米、多少米,讓大家先有一碗飯可以吃,等到有油香、有信徒供養再還給你。   不過在大陸,可以掛單接眾的寺廟都有基本的田產或房產、收入,足以維持生活上的開銷。 


 問(27):如果常住有結餘,又應該如何使用? 

答:常住有多餘的錢,通常會用來修建寺廟,或供應教內發心的人去辦學、做醫療或社會公益,讓他們去做善事。 

  一般人說到公益,多偏重於救濟性的社會服務,不過大陸一般的寺廟,倒沒有每一家都做救濟、做善事,因為慈善救助固然是佛教事業的一環,但不是全部。基本上寺廟的任務是弘揚佛法、宣揚教義、淨化人心,它不是救濟機關,所以要寺廟做救濟,平常是很少有的。

   所謂「十方來,十方去」,佛教的淨財基本上是大眾共有,所以要善用淨財,除了慈善公益,更應該做好宗教化導世人、利益眾生的本務,藉此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發揮多元的社教功能,這才是佛教回饋社會的真正精神所在。 

 問(28):那麼寺院一年的行事,要如何提早策劃執行呢? 

答:比方說,明年要做什麼事,在前一年都計劃好了,二月有什麼法會、五月有什麼行事、七月盂蘭盆會、冬天要做什麼,常住一年的行事都計劃好,公告出來讓大眾都知道,就照著行事曆來執行。

   也有寺廟是將一年要用的錢都預算好,哪一個人用多少、哪一筆款項要用在哪裡,都是一年的規劃。

   有的寺院規劃的更長遠,明年一年要吃的米、油、鹽都買好了,他一年都不需要再出去買賣,只要在家裡的菜園種一點菜,就足以供應全寺大眾的生活,如此一來,這個叢林就不會很忙,也沒有很多的麻煩。 


 問(29):住持與當家都是領導寺院的核心人物,他們在行事上應該如何配合,使這個寺院的各項寺務能運作順利、和諧?

 答:凡事為公、為眾,對事不對人,不要有成見、執著,不要有私心。住持、當家從小就經歷叢林參學、生活的養成,到了他能做住持、當家時,很自然就會有這樣的觀念、習慣。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