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95《僧事百講》上台下台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6/04 12606
在一個叢林道場,每年有期頭期尾、七月或正月的人事大調動,所以也是有「上台下台」。
叢林裡的上台下台,很有意義,就是藉由定期的人事輪調,讓有道德、能力的人有高升的機會,讓他有前途。
社會上的各行各業,每天都有人上台、下台,過去官場中的升遷貶謫,就是「上台下台」;到了自由民主時代,選舉時,有人當選,有人落選,也是「上台下台」。其實,有上台就有下台,這是很自然的事,因此當上台就上台,當下台就下台,不要勉強,人生際遇能上能下,日子才能安然。
在叢林裡,也有「上台」、「下台」,佛門的「上台下台」,與世間有什麼不同呢?一個出家人又該如何看待寺廟的上台下台?在這個講次裡,就叢林人事更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及應有的心態提出說明。
問(1):人的一生中,很多時候必須經歷「上台下台」,如擔任教職,要上下講台,政治人物在政治舞台上,也隨時要有下台的準備。在佛教的叢林道場裡,是不是也有所謂的「上台下台」?
答:凡是公眾的團體機構,人事流動是必然的。過去君權時代,國家、朝廷有上台下台,到了現在民主時代的政治人物,誰當選、誰落選,也有上台下台。即使是學校的校長更換、教職員升等、公司裡的員工升級,或者考績不好,要調職、降級,都是很正常,也是難免的事。在現今社會,大家要習慣「上台下台」。
有的人上台容易,下台很難;有的人上台很難,下台卻很容易。就等於一般講人格修養,是君子、好人,要他上台比較困難,因為他要有一些考量、研究,不輕易上台;另一種人喜歡爭取上台,上台後就不肯下台,從上台下台,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格節操。
就常理來說,「上台歡喜,下台落寞」的情形在所難免,一般人都希望上台能掌握權力,能為國家、公家做事,佛教也是一樣,尤其在一個叢林道場,每年有期頭期尾、七月或正月的人事大調動,所以也有「上台下台」。
問(2):叢林道場對於人事上的「上台下台」,有什麼特別用意嗎?
答:叢林裡的上台下台,很有意義,就是藉由定期的人事輪調,讓有道德、能力的人有高升的機會,讓他有前途。如過去大陸叢林可以影響社會,上台的人,就相當在一個大機構裡,能做到主管、大職事的位子,如升官一般。大家看到他很能幹、出人頭地,他能做到某某寺廟的住持、當家或重要職事,這是相當光宗耀祖的事。
問(3):叢林有一句話「千年的書記,萬年的堂主」,這句話的意義是什麼?
答:過去的叢林很崇功報德。一個職事在常住有多少資歷、從什麼職務升任到書記,都有一定。能做到書記,就相當於升官,從一般的士官升到軍官,因此這是一個職務的階級。書記也分成好幾個階級,頭單書記、二單書記、三單書記,資格到了又再往上調升,可以升到堂主。
依層級來說,堂主屬於都監、當家的層次;書記就相當於知客、維那、糾察的階次。如果一個人能在這家寺廟做到書記,當然他不是永遠屬於這個寺廟的人,也可以到別處去參學,或到別處擔任當家、住持,離開後還可以再回來。即使相隔一千年,我們都認定他是這一家寺廟的書記,他的資格會保留在這裡,不會更換。就相當於一個國家賦予軍階。如司令官、軍長、營長之類的職務可以更換,但是像少將、中將等階級,那就是一定的,佛教的叢林也是如此。一個人一旦被任命為書記,一千年都不會更改,等於承認這個「書記」的資歷,所以是「千年的書記」。
「萬年的堂主」,意思是一個曾任堂主的人,現在離開這家寺廟到別處去,即使隔了一萬年後再回來,這個寺廟依然認定他是這裡的堂主。也就是說,一個人對這裡的貢獻、苦勞到達一定程度,老成持重、有德,慢慢升到堂主的地位,寺廟就必須承認他。
一般參學的人,在哪個寺廟裡能做到書記、堂主的位子,他和常住的關係已經不會斷絕了,這是很榮耀的事。
問(4):叢林裡的職務,有「四十八單職事」,這些職位有層次的高低之分嗎?
答:有的。例如堂主是屬於高級的,書記屬於中級,一般行單如殿主、香燈,就是低階的。
問(5):在這些職務當中,有哪些職務是被指派,哪些是推薦、遴選,還是需要年資的?
答:一般人進到這個寺廟裡,先要進禪堂。一旦在禪堂裡表現得出眾、能幹,經過會議表決,就會推舉他擔任悅眾或其他的職事。
「悅眾」,這兩個字很有意思,就是要讓大眾歡喜、讓大眾接受你。擔任悅眾期間,如果不犯過失、領導有方、為人很好,到了一年,就慢慢升任大悅眾、二悅眾,然後升到維那、糾察,地位雖不是最高,在一個寺廟裡卻有很大的職權,很有威嚴,相當於執行長的位置。
如果是三悅眾、四悅眾,就可以晉升大悅眾、二悅眾。但也要經過評估,這個人將來能做綱領的職事嗎?如果不能,就讓他到庫房、衣缽寮辦理行政、文事工作,因為維那、糾察是領導者,要能領眾、與人周旋。五悅眾、六悅眾也是如此進級,接著再換一班人上來。因此大眾在叢林裡參學,都希望能當到悅眾,將來要升任各種職事會比較快速。
問(6):叢林裡的人事異動,有一定的季節嗎?
答:叢林職事的人事更替,有所謂「期頭」、「期尾」,在時節上是很有規律的。正月十六的人事調動稱「期尾」,人事更動是小換,相當於行政院小部分的改組;七月十六是「期頭」,就是大大的改組,在整個人事更動上是最重要的。
舉凡進堂出堂、調職圓職,都集中在這一段期間;過了期頭、期尾的調動,人事就安定,不會再有經常性的人事更動。到了隔年正月十六,一些不適任或人事上的特殊狀況,還是會有小更動或小規模的進堂、出堂。
問(7):什麼樣的職位在人事更動或上台下台時,需要對外面公布、公告?
答:凡是做到書記以上的職務,在人事更動時需要掛牌,大部分是由客堂的知客執行掛牌:奉住持命,請某某人擔任監院、請某某人擔任堂主、請某某人為維那,某某人擔任什麼職務。
一般來說,掛牌的順序為先有序職,後有列職,掛牌當天交接,隔天上任。通常掛牌也會在某一天公布哪一等,在時間、職別上,都有一定的次序。
問(8):什麼樣的職位,必須通知教界的各個寺廟呢?
答:不通知。寺廟裡的人事更動,上台下台都很低調、都很平常。只有在授記、傳法時,會事先在佛教裡選定有為的青年,在預定時間請他到這裡來做繼承人。預定人選可以收一個、兩個、三個或數個不等。到了適當時間,住持傳位給授記的人選,這也有一定的順序。
問(9):在叢林裡,對於上台下台的人,有什麼迎送、迎接或歡送的禮儀嗎?
答:掛牌以後,換一個位置、換個辦公室,頂多是他的朋友會來幫忙搬運衣單或相關物品;有時候東西不是很重,一個人提著就可以去就職了。
在一個大叢林裡,人人都有機會上台,只要條件到了、時間到了、因緣到了都要上台,是很公平的。叢林裡人多,也會有輿論,所以不一定要走什麼管道、需要關說或講求交際才能升級。只要年資到了,即使不升級,後面的人也要把你推上去,所以上台很容易,下台也很自然。
不過下台不是死亡,也不是從此就沒有日子過了。沒有這個職務,還可以去閱藏、教書,也可以做清眾,或者再到雲水堂掛單、到外面參學遊歷。似乎大家對於叢林裡的權勢、地位和名利都不是十分看重,這大概是出家人的性格吧。
問(10):有沒有迎新送舊,或請吃飯之類的禮節呢?
答:沒有這樣的禮俗。在叢林裡,似乎也沒有人過生日,除非是老和尚或七、八十歲的老職事,平常一般五、六十歲的職事、當家師,他們都不敢講,講了會讓人不歡喜,因為太過自我膨脹。
或者調職、升職,朋友私下也不會說要吃茶或來訪問你,頂多是「看單」。看單,就是你現在升級了,我什麼時候去探望你,看你在哪裡辦公、住到哪裡,這樣的情形還是有的。
問(11):如果一個出家人的下台是屬於退休,常住對他有什麼特別的安排或禮遇嗎?
答:有的是給他一個名譽、榮譽,給他一個住處的優待,或者是每個月的供養可能豐厚一些。例如一個團體、一間寮房,過去沒有電能,只能擁有二兩油點燈、看書,但是他有功於常住,讓他升任西堂、後堂,可能也會配給一斤油、兩斤油,在待遇上就會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退休的長老,沒有人有怨言,也沒有人說待遇不好,都是感謝常住特殊的厚待,沒有人嫌棄待遇太少、待我不好等等,那會讓人看不起的。
問(12):一個出家人在叢林道場裡,既然免不了調職異動、上台下台,那麼在面對上台下台時,應該要有什麼樣的心態呢?
答:以平常心看待因緣。有機會上台,就多一點責任,多辛苦、多發心。到了要下台時,也就是功成身退,感謝大家過去的擁護、關照,讓我有機會為大家服務,我正好藉這個機會好好用功修行,好好的再去參學。
問(13):那麼一個人上台了,來了一位新主管、一個新的職務,就那個單位而言,有時會讓人感到人心惶惶、會有一些行事作風上的不同,所以一個初上台就職的人,應該注意哪些事情?
答:出家人上台,不管他是調到哪個地方擔任主管,沒有什麼「人心惶惶」,不會讓大家感覺到「這個人來了、不得了了」,頂多規矩嚴格一點。對參學有年的一些人來說,他們不計較,甚至希望嚴格一點。有的是這一位新主管來就任,規矩會鬆懈一點,大家也隨緣,只要不出事情、平安過日子就無所謂了。
所以一個人上台,通常不會驚動大眾,來就來了,去就去了,他不會特別去張揚。如果是核心的綱領職事,例如一位維那師調到禪堂,要來主持這個禪堂,他的幾位悅眾要和他先聚會一次、開個會議;或者調到衣缽寮,衣缽寮還有侍者、湯藥,有許多的職事,也要先和他會一會。形式上可能是吃茶、會議談話,或是吃一餐飯等,主要是讓彼此增加瞭解。
問(14):在社會上,有些主管級的人上台下台,會帶著幾個班底,叢林裡也可以帶著自己的班底上台下台嗎?
答:這種情形在寺廟是沒有的。在叢林裡,規矩就是班底,每個人都奉公守法。你來了,一樣做這些事;你不來,還是這些事,沒有所謂的「班底」。
不過也有例外,例如佛教學院請某人去做院長,可能他需要帶哪幾個人擔任教授、老師;或者這個寺廟要編藏經、編雜誌,找我去主持這個事業,主其事必須帶哪幾個人來參與,因為這是專業人才、特殊人才,寺廟通常都會同意。所以叢林的人事調動,上台下台很公平、公開、公正,是小事也,不是重要的事。
問(15):那麼上台的人應該如何自我要求、自我擔當?
答:一個人升任新的職務,上台的人要謙虛一點,到了什麼地方都要推崇前任,推崇大家的合作;就任了,還是需要大家的支持。所謂「蕭歸曹隨」,不要還沒有開始認識,馬上就急於更改、革新,讓團體裡人心惶惶;即使自己有新的計劃、新的辦法,可以上台以後再慢慢推動,不必急於一時。
叢林裡的每一個職務都是任重道遠,即使是出家人,也是為常住服務、為佛事效勞。一個出家人如果不發心、不服務大眾,還能做什麼呢?難道出了家就要等死嗎?所以一個上台的人,重要的是要為常住、為弘法、為度眾,為大家的福利發心、精進。
問(16):一個新任的人選經由常住指定、對外公告,全寺大眾應該如何支持他?即使有人不以為然,這時候該怎麼辦?
答:一個人的福德因緣,已經被常住任命為當家、知客,任命為一個主管,大眾不能不服氣。常住要推舉一個人,必定是有所依據。現在輪到他上台,大家只有擁護隨緣,寺廟裡沒有爭權奪利,沒有要打倒什麼人、擁護什麼人的情形。
一個寺廟有四十八單職務,只要肯精進、努力,會有很多上台的機會;七月、正月都有人事調動,只要自己有條件,不必擔憂沒有機會上台。基本上,在叢林寺廟裡安分、忍耐都有前途,反而經常鬧事、意見多、偏激,這樣的人不容易出頭。
問(17):有上台就會有下台。在叢林裡,什麼樣情況下會下台呢?
答:會下台的情況,例如你在客堂做知客,相當於外交部長,在台上很威風,來賓、客人,裡裡外外接待招呼,如果現在常住認為你不適任,要把你調到哪裡做書記,只有一個名義、一個頭銜,沒有知客的職務,就等於下台了。
下台,必定有違犯過失、有一些問題,這時候也怨不得人,這是很公平的。在寺廟裡,如果你有功勞,不上、不升,大眾也會推動你;如果你有過失,常住不處分,大眾也容不下你。在叢林參學,時間會讓我們成長,大眾會推動我們進步,所以我們的發心、貢獻,都是幫助我們、成就我們的因緣。
問(18):一個下台的人,要如何避免讓人有「丟碗不丟筷」的誤會?
答:一般職事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只有住持和尚退居、新住持上任,退位的人又不肯離開,在裡面倚老賣老,偶爾還要出來表示意見、主張一下,這就是「丟碗不丟筷」。大眾都看得出來,那會讓大家不歡喜、不會得人緣的。
下台的人要光明磊落,明天就是新人接任,他都不必再過問。如果是調職,還會有新的職務,如大陸過去的叢林住持,退位下台,一般在另外的寺廟都已經約好要請他過去就職,因為他年紀還輕,不是這裡做過住持,就哪裡都不去;等於在這裡做縣長、下台了,還可以到另一個省做縣長。所以一個人只要能幹、發心、有聲望,這樣的人是不會寂寞的。
問(19):一個下台的人如果沒有新的職務,該如何自處?
答:就這一點來說,身為出家人很簡單。他可以發心到藏經樓閱藏,等於到圖書館去看書;可以到禪堂修行、參禪,或者討一間閒寮房,自己自修、用功。一般職事沒有違犯什麼過失,常住都會給他機會、成就他,讓他有一段時間重新精進、重新用功。
問(20):在叢林裡,如果一個人已經從這個職務下台了,隔一段時間有可能讓他再回到這個職務嗎?
答:通常能幹的人才有這種情形。因為這個人調派出去,由一個新手來接手這個職務,做得不盡理想,大家認為還是原來的好,於是策動要求,請某某人再調回來,這就是「回鍋」。
一個人能「回鍋」,表示他很能幹、很有用,自己應該感到歡喜,即「重作馮婦」。既然得到眾人的肯定,不妨再發心繼續做,那是很光榮的事。
問(21):容易下台的人才有更多上台的機會,這是什麼道理呢?
答:現在要一個人下台,他很困難,都有種種要求、要談條件。做主管的人看他下台這麼困難,下次再有上台的機會,恐怕會對他大打折扣,因為怕他上台後又有麻煩。
最好上台不要有條件,下台也不要很為難。你感到為難,讓主管感覺你太麻煩、太囉嗦,他是不會支持你的。你能容易的下台,必然比較能夠得到主管的信任和歡喜,以後有更多的機會再上台。
問(22):那麼下台的人,如果被一位比自己年輕的後輩管理,這時候應該有什麼樣風度呢?
答:下台的人,如果是換一位年輕的後輩來管理他,做前輩的人老成持重,要認清事實,因為情勢比人強。在一個寺廟裡,應該知道他年紀輕,做事就不如你;為了常住,也只有擁護他,要與他合作;你不擁護他就結仇結怨,對你不利。
在常住裡,凡事都在眾目睽睽之下,如果讓人感覺這個人到哪裡都不與人合作,下次要到哪個單位,都沒有人敢要他。容易與人合作的人,他所到之處,人事都能相處愉快,各單位也會來爭取他;一旦他的人緣廣,去路就會比較多了。
問(23):假如徒弟上台,師父會很尷尬嗎?
答:徒弟升任什麼職務、上台了,師父很光榮,怎麼會尷尬呢?這是很歡喜的事。
問(24):聽說過去有的出家人自己有能力、條件,有因緣可以上台,卻很樂於把機會讓給別人,可以為我們舉個例嗎?
答:過去常有這樣的情形:一個職務空缺,同時有兩方的人有條件上任,有風度的一方通常會讓給對方,他並不急於一時,反而形成謙讓美德。
例如民國初年的時候,大陸有一位霜庭法師即將就任鎮江金山寺住持,他的法兄宗仰上人也是一位有條件的人。他回到鎮江,唯恐眾人顧忌他要爭奪住持的位子,於是寫一首詩向霜庭法師祝賀:「汝兄回來並無此意,吾弟主席儘管放心」,後來大家都讚賞宗仰上人識得大體,在當時傳為佛門佳話。
因此,做人以退為進,寺廟裡的職事,並不一定要爭取到某個地位就很歡喜,有時退一步下來,結的人緣更廣。
問(25):在叢林裡,除了制度上有「上台下台」,有沒有「轉台」?例如維那、當家、知客「轉台」的情形呢?
答:這就是轉職、調職。有的是同等的對調,即這個單位調到那個單位:管理財政的職事轉調哪一個單位管總務,管總務的人調到哪個單位去管法務,管法務的到哪個地方去弘法,這就是「平調」,這一類的調職很多。
我過去還是學生、清眾時,沒有當過職事,到了能當職事的時候就輪不到我了。記得我出去讀書以後,再回到我的祖庭,有一個小學找我去做校長,這很合乎我的志向。我雖然不懂、不會,但可以從做中學,既然已經做了小學校長,就不在叢林再佔一個位置。
後來離開叢林到了台灣,我也沒有機會再擔任知客、糾察、維那這些職務,因為台灣沒有大寺廟,我所做的,就是服務信眾、做念佛會的會長,不管到哪裡都是為信徒服務。
問(26):在過去叢林裡,重要的綱領職事想轉領「行單」,有這個可能嗎?
答:這種情形很多。因為很多綱領職事都很有道心。他們在擔任維那、知客時,因為是領導人,很威風。等到他從這個職務下台,也認為自己是修行人,應該去掃地、煮飯、整理樹木花草、種植菜園等,這樣轉領行單的人很多。
問(27):做行單的人,也有機會提升到綱領職事嗎?
答:做行單的人要提升到綱領職事,就比較困難些。因為領行單的人程度不一,常住平白無故從行單裡提拔一個人出來,賦予他高一點的職務,大家也會感到疑惑,閒話會比較多一點。
最好的做法,是讓他先到禪堂,等於讓他先進入訓練班、訓練機構,過了一段時間,他要再升任什麼職事就很自然。
問(28):禪宗史上,每一代都有「傳授衣缽」的慣例。傳了衣缽,是不是也是算「上台下台」?
答:過去住持交接,以什麼為印信呢?等於過去皇帝登基要有玉璽,擔任縣市長也需要以印信來交替。在叢林裡,住持要傳位給繼任者,有什麼來證明這個位子是交給他呢?就是「衣缽」。將住持穿的袈裟、吃飯的缽傳授給繼任者,這是很普遍的規矩。
問(29):在叢林裡,住持更換也代表一個傳承、一個世代的交替。一個出家人對於世代交替,應該有什麼樣的正確認識?
答:首先,要有時間的限制。如果沒有時間限制,寺廟裡的長老們在旁邊看了就會表達意見:應該要換人做、應該如何如何,長老在這方面很有權威,年輕的徒眾們這時候也不得不依照長老的指示行事。所以對於世代交替,制度、慣例都很重要,不然採用民選、民主的方式也是很好的方式。
問(30):一位住持下台了,還很年輕,他應該做什麼?有必要離開這所寺廟嗎?
答:年輕的住持退位,可以不必離開這間寺廟,到佛學院教書或到什麼地方再繼續研究。不過大部分擔任過住持的年輕人,他的活動力一定很強,一樣可以再到哪個寺廟去做住持、弘法利生,擔任各種職務。尤其他擔任過住持,能力已經受到眾人肯定,所以龍天推出,即使到了別的地方,還是會有很多龍天推出的機會。
問(31):對於一個該下台而不肯下台,即所謂「戀棧」、「卡位」的人,有些人有能力可以上台,可是他卻不肯承擔,這些上台下台都有所執著的人,為他們做一些開示?
答:這些都不會有好的結果,這就是沒有好的因緣。一件事情不自然,上台不自然,下台也不自然,該上不上,該下不下,讓大家都不能「皆大歡喜」。凡事要能皆大歡喜,這樣的上台下台才是成功。
希望上台下台的人,要把上下、得失之間看得平淡,當上台就上台,當下台時就下台,不要勉強。能夠為人間立功、立德、立言,讓你的功德長留人間,繼續影響人間,這樣的功德就很大了。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