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時電子報社評: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現契機

Johnson Choi-1008  11/03   11768  
5.0/1 1 2 3 4 5

台灣中時電子報社評: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現契機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歐巴馬決定利用本月10、11日北京「亞太經合會議」非正式峰會與13、14日緬甸「東亞高峰會」間的一天空檔,舉行全天非正式會談。外弛內張的中美關係已為亞太地區增添不安定變數,這次習歐會的正面效應,可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未來奠定基礎。

去年6月南加州安納伯格莊園的習歐會上,北京首度提出建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想法。隨後的海參崴G20會議與海牙核安峰會,習歐兩度會談,美方卻始終未公開呼應北京期望的雙邊關係模式。華府頂多輕描淡寫地提到「中美新型合作模式」概念,顯示美國並未深層理解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與動機。

對北京而言,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與底線就是「不對抗、不衝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外長王毅曾經主張把亞太地區視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試金石,希望彼此尊重與照顧對方的核心利益,展現推動亞太地區合作的誠意。中國多次明示,美國若能秉持相互尊重與合作共贏的原則,中美開啟多領域的合作必然水到渠成。但華府方在意的是雙邊務實的合作,加強網路安全對話、深化軍事交流層級與建立衝突控管機制,才是當務之急。

中東與烏克蘭衝突打亂了美國的戰略布局,白宮為此期望新一輪的習歐會,能緩解美國外部的壓力。為營造習歐峰會前的熱絡氣氛,華府最近頻頻對北京釋出善意。國務卿凱瑞在波士頓私人別墅隆重款待來訪的楊潔篪、國務院低姿態回應香港「占中運動」、國防部長黑格在華府智庫會議重申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不會圍堵中國、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罕見地否決徵收中國鋼鐵產品反傾銷稅及反補貼稅等舉措,釋出改善雙邊關係的訊息。

華府與北京都清楚,中美意識形態、價值觀與戰略利益不盡相同,諸多涉及核心利益問題很難形成共識。屈就於政治現實,華府與北京必須共同承擔亞太安全、網路駭客、北韓核武、氣候變化、反腐問題、雙邊投資協定、伊斯蘭極端主義、伊波拉病毒擴散的負面效應,必須捐棄成見,才可能展開合作。

華府難以適應中國軍事崛起,國務院和五角大廈充斥著對抗性的亞太戰略思維。歐巴馬的第一任期內,與胡錦濤有過十多次的會晤,去年6月至今,他三度會晤習近平,積極運用「第一夫人外交」,效果卻不如預期。中美政治互信不足,仍為阻礙雙邊戰略合作進程的關鍵。歐巴馬主政初期,嘗試把中國定位於亞太地區的要角,隨著客觀情勢的變化,中國在其眼裡一路從「重要合作夥伴」、「平等夥伴」,降格成「競爭對手」。

華府內部對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定義仍無共識,雙邊關係的好壞往往隨著議題變化而定。「鬥而不破」的默契暫時維繫目前雙邊為共同利益而合作的模式,軍事交流與戰略對話控管了雙方分歧,華府始終不願正面回應中國最重視的核心利益與政治對等地位問題。華府政要與智庫多半質疑,中國倡議新型大國關係的真正意圖,間接呈現出美方對中國爭奪亞太主導權的不安。8月間歐巴馬就反伊斯蘭國恐怖暴力而對《紐約時報》抱怨中國「搭便車」的心態,透露出美國根本不相信北京不爭霸、不稱霸的說法。

中美關係猶如中國的政體改革,靠的是「摸著石頭過河」,當前處於「先摩擦、再衝突、後和解」的循環模式,華府似已認知中美領導階層建立私誼的重要。雙方領導人私誼或難改變國家核心利益與政治價值觀,但對減少雙邊摩擦仍具潤滑劑功效。

中美關係堪稱國際政治重中之重,未來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戰略格局變化,又多取決於中美關係走向,這次的習歐會自然備受國際關注。一次習歐會雖無法解決多年沉痾的問題,卻是中美重塑新型大國關係的契機。把握現在,才有未來。









                



Font Size...
Font Family...
Fo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