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 神童印象 但被排除多元化外 模範族裔 但也是高科技苦力 領導階層難出頭

Johnson Choi-1008  10/17   12472  
5.0/1 1 2 3 4 5

亞裔 神童印象 但被排除多元化外 模範族裔 但也是高科技苦力 領導階層難出頭 



數家高科技公司最近第一次公 布員工多元化報告,媒體的討論 都集中在明顯的重要問題:女 性、非裔、西語裔和原住民的比 率太低。但亞裔員工人數眾多, 而公司領導層亞裔稀少的差異, 卻鮮少被提及。科技業缺少亞裔 主管凸顯一個更大的問題:亞裔 被排除在多元化的觀念之外。

「時代」雜誌報導,似乎統計圖表裡,代表亞裔員工人數的線條最長,就不用再進一步審視亞裔。西方看亞裔 只會搞電腦



創辦紐約華策會的劉毛淑卿(Virginia Kee)1987年接受「時代」雜誌專題報導「那些亞裔神童」的訪問時表示,以前社會把亞裔看成傅滿洲或陳查理,現在則認為,亞裔只會坐在電腦前。近30年後,這個情況並未改變太多,「很多人還是對亞裔有刻板印象,我們沒有機會打破玻璃天花板,我們在自我限制」。不討論亞裔,似乎就是說:亞裔既聰明又成功,所以雇用或晉升亞裔,不算鼓勵多元化,亞裔在某行業比率太少的情況並不存在。這種看法不但漠視亞裔人口各種不同的經驗,也排除亞裔參與領導層與非科技業多元化的談話。對亞裔而言,被排除並不是新現象。歷史學家一致認為,從1965年的移民法(Immigration Act)允許教育程度高的亞裔移民美國,以致亞裔人口大幅成長以來,多元化就未納入亞裔。

到了1970和1980年代,亞裔形象不再是淘金時期的侵略者,或是為橫跨美國鐵路舖設鐵軌的工人,而是科學家、醫生、電腦程式設計員和工程師。亞裔都是高成就的看法變得很普遍,媒體也把亞裔吹捧為「模範少數族裔」,卻也因此忽略某些亞裔的問題:因越戰而無家可歸的柬埔寨和寮國難民,或是為保護住處而抗爭的菲律賓裔老人。為權利而戰 他選擇創業亞裔耀眼的成功,開始意味他們應被排除在平權行動之類的措施之外。更嚴重的是,亞裔被視為多元化的阻礙。18歲的高中應屆畢業生歐一朋(Yat-Pang Au,音譯)和他來自香港的父母向聯邦司法部提出正式投訴,指加州大學錄取制度歧視亞裔。現年45歲的歐一朋記得他父母堅持要他「為權利而戰」,最後此案以加大校長道歉收場。他後來從一個社區學院轉到柏克萊加大,目前是Veritas投資公司的創辦人兼執行長。歐一朋遇到困難但仍然事業有成,是典型的模範少數族裔故事,他說雖然體制認為亞裔成功是理所當然,他仍選擇創業,晉升為領導人。
申請好大學 不敢填亞裔

「紐約時報」曾報導,亞裔大學生覺得自己是「一群沒有個性的神童」。美聯社也報導很多亞裔在大學申請表上,不再於「亞裔」一欄打勾,以避開一流大學暗中實行的配額。

華裔作家謝漢蘭(Helen Zia)說,企業主管以為亞裔員工是模範少數族裔,帶來的包袱是把亞裔視為高科技苦力,而主管不可能會考慮晉升亞裔至領導層。

專家指出,亞裔難晉升企業高層,問題不止是在企業高層,亞裔本身也安於現狀。曾著書討論亞裔在企業發展受限的韓裔顧問Jane Hyun表示,亞裔應試圖解開文化、歷史和社會因素,如何阻礙他們在需要多元化之領域的進步,例如影視圈和政治界。

2014年10月17日世界日報-舊金山編譯宋凌蘭 











                



Font Size...
Font Family...
Fo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