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時電子報社評: 習式外交 以靜制動 剛柔並濟
Johnson Choi-1008 09/15 76695.0/1






台灣中時電子報社評: 習式外交 以靜制動 剛柔並濟
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萊斯日前為安排 11月APEC 歐習會訪問北京,顯出華府應付全球挑戰似已焦頭爛額,需要尋求中國的合作。萊斯女士重申中美關係的重要性,支持雙邊建構新型大國關係,力邀北京加入華府主導的反伊斯蘭國(IS)聯盟,中國的國際地位顯已今非昔比。
習近平強調中美應加強戰略互信,藉對話增進相互了解,相互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妥善解決分歧並減少摩擦。對美方倡議中國加入反IS聯盟,北京僅表示中美合作反恐需要協調,承諾願意根據伊拉克的需求,繼續提供「力所能及的協助」。習近平主政後,北京對國際重大議題的類似回應,展現其典型的以靜制動策略。
隨著烏克蘭與中東情勢變化,中國從局外人變成了戰略玩家。角色的轉換讓北京的對外策略更趨靈活,外交手腕亦更圓融。習近平剛柔並濟的外交手腕,「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宣示,抵擋了美國戰略圍堵的效應,也提升自己的高度。
相同的例子也呈現在最近的幾件大事上:首先,7月下旬習近平罕見地接待安倍晉三的特使(前首相福田康夫),密商中日峰會事宜;其次,8月中旬教宗方濟各訪問南韓,專機飛越中國領空時,雖依慣例致電問候習近平,但據港媒透露,教廷正藉香港特首普選議題討好北京,中梵可能因此簽署「中國協議」。再者,8月下旬習近平接見越南特使黎鴻英,展現緩解中越南海衝突的誠意;近期則傳出西藏自治區共黨副書記吳英杰8月24日的說法,聲稱北京就達賴返藏議題與達賴喇嘛私人特使的談判「一帆風順」。
幾件外交大事讓外界感到意外,但說明了北京的外交姿態柔軟而靈活,似乎逐漸從「韜光養晦」走向「有所作為」。細看中國外交政策動向,手段講究圓融,立場卻很堅定,無論面對美日的圍堵、越菲的挑釁、涉藏議題或中梵關係,北京均以靜制動,軟中帶硬處理。
北京自從2011年發表的《中國和平發展》白皮書首次提出核心利益概念後,迄今凡涉及主權、安全、領土完整、政治制度、社會穩定、國家統一等問題,從未有過退讓。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過,中國絕不會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也絕不會與他國交換核心利益。
其實,安倍派遣特使訪中已有先例,內閣外交政策顧問谷內正太郎、東京知事舛添要一、自民黨副總裁高村正彥、交通大臣太田昭宏等多位要員皆曾赴北京希望緩減兩國間的摩擦,但均無突破性進展,關鍵就在於日本不願正確面對歷史,也不承認釣島主權爭議。
同意達賴特使訪問大陸,是北京釋出的善意。1979年鄧小平接見達賴長兄嘉樂頓珠之後,北京與達賴特使斷斷續續談判20餘年,終因達賴主張的「西藏高度自治」觸及中國核心利益底線而失敗。於今,達賴的國際處境艱難,出訪四處碰壁,北京遞出橄欖枝是期望達賴放棄分裂主義的言行。
中梵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在於主教任命權的歸屬。北京官方聲稱有誠意改善中梵關係,卻始終未能改變教廷不得干預中國天主教會事務的既定原則,急於和中國建交的是教廷,習近平與教宗以禮相待,也就不足為奇。
剛柔並濟的外交手腕亦充分展現於近期的中越關係。「981號鑽井平台」事件5月初爆發期間,中方在附近海域先後部署百餘艘船艦,宣稱將採取一切必要手段維護主權,堅守確保國家核心利益的原則。8月間北京提前撤回鑽井平台,高調款待越南特使黎鴻英,強化了中越共的溝通管道,亦警示越南疏遠美國,避免中越衝突產生骨牌效應。
習近平任內整飭貪腐,贏得民眾支持,利其穩紮穩打的外交政策。面對外在環境的挑戰,北京不再操作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傾向傳達和平發展理念,但底線是不會以中國的核心利益為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