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89《僧事百講》特殊問題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04/10   11072  
4.0/1 





  放生不如放人,人的痛苦是需要解脫的,人的生命也是要獲得救濟的。經常幫助別人、成就別人、給人因緣、對人尊敬,讓人獲得幸福安樂,才是最為究竟的護生。

   佛門裡,有許多有別於社會對問題的看法或處理方式。例如在僧團裡,東西不見了,處罰的不是小偷,而是掉了東西的人;在社會上,長幼有序乃是理所當然的倫理觀,但是在僧團中,卻不依年齡分別長幼,而是「先進山門為師兄」,甚至在教育上,佛教認為以鼓勵代替責備,以讚美代替批評,最為合宜。

   再者,佛教提倡「放生」,但是對於不了解放生正確觀念者,卻反倒造成了「放死」。因此,放生之外,我們要學習「放人」,處處給人因緣,也是一種放生的方式。 

  還有的人對佛教徒吃素感到好奇,究竟吃素能不能吃蛋?素食可以做成雞、鴨的形狀嗎?蔥、蒜是植物,為什麼不能吃?對此種特殊之問題,本講次將進一步作解說。


 問(1):僧團中,對問題的處理,都有一套方法。在社會上,東西被偷了,可以請警察單位處理,那麼在僧團裡,東西不見了,又要怎麼處理? 

答:僧團裡,東西少了,或者被人偷了,這樣的事情比較少發生。基本上,僧團裡的人不缺什麼,也不貪什麼,你有你擁有的、我有我所有的,大家都不想額外得到什麼。尤其是常住的東西,更是沒有人想要侵犯,只想到自己如果有一點東西,就交給常住,並不想佔有常住的東西。

   假如僧團中有人的東西被偷了,首先要處分的就是被偷的人,因為你為什麼不把東西看好,讓人家起了貪念拿去呢?一旦你的東西被人偷了,大家都有了嫌疑,這會造成大家的麻煩。所以,有的人東西被偷了,他不敢講,因為講了,大家就想為什麼被人偷了。 

  當然也有的情況,是真的有人覬覦,把東西拿走了。這種偷竊的行為,就犯了盜戒,一般被查到,都是要開除的。罪狀比較輕的,例如偷一枝鉛筆、原子筆,或是偷一點小東西的,只給予警告、記過、跪香處分。如果是偷銀錢等重要的東西,這種特殊的問題,也會有特殊的處理方法。怎麼處理呢? 

  有一間禪堂裡,出了一個小偷。有一天,禪堂裡的東西又掉了,大家心知肚明,知道是誰偷走,於是就向堂主報告:「我們的東西是某某人拿的。」這個人一旦被檢舉,調查屬實,一定是被開除。因此,堂主聽了報告之後,不動聲色,當作沒有這回事發生。大家心想:「難道你縱容竊盜嗎?」 

  不久,又有人丟了東西,大家知道一定又是某某人做的,因為他是個慣竊,於是再報告堂主,要求處分他、開除他。堂主一樣示意說好:「喔、喔、喔。」但還是沒有開除他。 

  這個情況發生不久,又再第三次發生東西被偷的事件,主角還是同一個人,大家這個時候已經按奈不住情緒,就對堂主說:「如果這個人不開除,我們都要離開這裡,這簡直是個賊窩嘛,怎麼會養一個小偷在裡面?」沒想到,堂主竟毫不猶豫地說:「你們大家想要離開的,都儘管離開,但是小偷不能離開。」 

  為什麼呢?堂主接著說:「你們大家都是好人,都很健全,無論走到哪裡,都能生存,而這個小偷,他心志不健全,怎能讓他回到社會上去危害人民呢?何況連禪堂都不能容納他了,社會又怎麼會包容他呢?」 

  這個小偷聽了,內心受到感動,真心的懺悔,徹底地改掉自己偷竊的習慣,後來成為一個很了不起的大德。 


 問(2):僧團對偷盜問題有特殊的處理方法。聽說有一個石屋禪師度化小偷的故事,這段經過的內容是什麼? 

答:石屋禪師外出,見天色已暗,便就近投宿在一家旅店裡。半夜,禪師聽到隔壁傳來聲音,便向他問道:「天亮了嗎?」對方回答:「沒有啊!現在仍然是深夜。」 

  禪師又問:「喂!你是誰呀?」 

  一陣靜默之後,禪師說道:「說嘛!怎麼不開口?」

   隔壁終於有聲音回傳:「我是小偷啦!」

   石屋禪師一聽,再問:「偷到沒有?」 

  「還沒有啊!正要下手,你不必多管閒事!」

   石屋禪師說:「你不會偷啦!」 

  「咦!難道你是什麼老前輩,你會偷嗎?」 

  「當然我會偷啦!」 

  「你偷了多少次了?」 

  「一次。」 

  「偷一次算什麼,要偷就要偷一個大的東西。」 

  「你能傳授秘訣給我嗎?」 

  「你過來。」 

  小偷過來了,禪師一把抓住他的胸口,說道:「你要偷的東西在這裡!」 

  這個小偷悟性很高,即刻就說:「啊!對了,寶藏都在我的心裡,何必要到外面偷呢?找到自己的心,就找到寶藏了。」小偷很感動,立刻拜石屋禪師做師父,在其座下學道。從此,這個小偷改邪歸正,開始找自己的心,不再向外偷竊。這就是石屋禪師度化眾生的特殊方法。 


 問(3):佛教徒為了愛護生命,為了戒殺而吃素,但是聽說植物也有生命,這又要如何解釋呢?

 答:佛教主張戒殺生,主要就是為了長養我們的慈悲心,《涅槃經》裡說:「食肉者,斷大慈種,行住坐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佛教徒吃素,就是不忍眾生受苦,不忍心殺害動物生命的大悲心的展現。 

  不過,也有人有這樣的疑問:「生物學家對生命所下的定義是:凡是會繁殖、 生長、死亡的就是生命。那麼,雞羊牛鴨會繁殖、生長、死亡,它有生命,所以不能吃,也是理所當然。可是青菜、蘿蔔也會繁殖、生長、死亡,它也有生命,怎麼可以吃呢?這不是五十步笑一百步嗎?你以為吃素就了不起嗎?還不是在吃生命?」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青菜蘿蔔的成長不叫「生命」,而是「生機」,它有生長的機能。所以吃青菜、蘿蔔,它只有物理的反應,但是沒有心識的反應,不像雞鴨,當你要殺牠、打牠的時候,牠會有心識的強烈反應,會恐懼、害怕、會憤怒。 

  世界上的動物可以分成二種,一種是肉食動物,一種是素食動物。素食動物,例如大象、駱駝、馬、牛,牠們雖然吃草,也不兇猛,但是都很有耐力。好比大象,老虎就不是牠的對手,馬能日行千里,牛能拉車耕田,乃至駱駝,素有「沙漠之舟」之稱。由此可知,吃素可以增加耐力。 


 問(4):聽說有一個老和尚,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不得不吃肉救人,這段開殺戒的奇聞內容是什麼? 

答:五代的時候,有一個土匪軍閥來到寺廟,看到一群出家人,便興起殺害他們的惡念。但是出家人平時沒有犯什麼過失,他只好設想了一個辦法,拿了一碗肉給寺院裡的老和尚,說道:「你們很慈悲,都吃素,我這裡有一碗肉,如果你能把它吃了,我就不殺你們;如果你不吃,我就大開殺戒。」老和尚一聽,毫不猶豫地拿起那碗肉,從容地吃下肚。這能說老和尚犯戒嗎?老和尚為了救人,發大慈悲心,這是一種勇敢的精神,並沒有犯戒。

   佛教的慈悲主義,在日常生活不食眾生肉,是從心底的慈悲生起的,但為了解救他人的性命,食肉並不犯戒,而是實踐大乘菩薩道的精神。 


 問(5):佛教對吃蛋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答:雞蛋究竟是葷的,還是素的?現在有爭議。有人說飼料雞生的蛋沒有受精,孵不出小雞,所以沒有生命,吃了不要緊。是的,吃了不要緊,不過問題就是,你每次吃雞蛋的時候,逢人就要說:「我吃的這個雞蛋是飼料雞生的,沒有受精。」戒律裡有個「譏嫌戒」,這反倒會讓人家嫌疑。所以,有的人為了避譏嫌,乾脆就不吃了。

   不過,關於吃蛋的問題,還是你要吃就吃,你不吃就不吃。現在南傳佛教、日本佛教、西藏佛教,都是葷食的,就是原始佛教,也沒有素食,都是有什麼就吃什麼,不選擇、不計較。 

  「沒有分別」的態度是正確的,只是中國的社會,尤其是儒家,有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以君子遠庖廚也」的說法,佛教為了護念眾生,也倡導不斷大悲種,提倡素食的生活。 

  吃素是一種美德,因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每一個生命都很可貴,為什麼要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殺生呢?這實在對牠們不公平。所以,實施吃素是很可貴的善行,但也不必為了吃得清淨或不清淨而心生分別計較。 


 問(6):植物是吃素的人的主要食材,那麼蔥蒜是植物,跟戒殺沒有關係,為什麼出家人不能吃?

 答:說到能否吃雞蛋,這個問題還比較簡單,但是青蒜、老蔥、韭菜味道混濁,就不能吃了。因為僧團是清淨的,寺院是祥和的,煮了個老蔥青蒜,一寺之內到處充滿了混濁味,會破壞平靜的氣氛,大家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所以,叢林寺院裡對於蔥蒜等混濁的味道也就特別禁忌。 

  吃,並不只是吃食物的本身,還要吃氣氛,如果一個環境的空氣混濁,身心就會感到不舒服。所以空氣新鮮,也是維持生命的根本之道。因此,寺院修道者對於混味的青蒜老蔥也就有禁忌了。


 問(7):既然是吃素,就不吃雞鴨,可是素菜裡,卻有許多做成雞鴨的形狀,取的名稱當中,還帶有雞鴨,這樣合理嗎? 答: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有的人看到素雞、素鴨、素火腿,會說:「好像真的 喔!」其實,那主要是為了讓一般人對素食產生好奇心,覺得吃素也很好,「你看!素食不也是有雞、鴨、肉嗎?你就來吃素吧!」所謂「欲令入佛智,先以欲勾牽」,做成葷食的樣子、叫葷食的名稱,都只是為了吸引葷食者吃素。

   但也有人說:「你心地不清淨!怎麼弄些豆腐、豆皮做成素雞、素鴨、素肉的形狀?可見得你心裡還想吃雞鴨魚肉。」其實,並不是說出家人不死心,還想吃葷,而是他根本就沒有起雞、鴨、魚肉的分別心,你看到的是雞,他看到的卻是豆腐。更何況他不是為了自己想吃而吃呢? 

  不過,今後的佛教,為了避免社會的譏嫌,何必一定用這種方便來度化人呢?葷的、素的還是讓它分明吧!素的,就是豆腐、青菜、豆皮、豆干,不要再把它做成雞鴨的形狀,不必要為了適應社會大眾的飲食,而讓社會來議論、批評佛教。


 問(8):長久以來,叢林裡都是提倡農禪生活,出家人經常要下田耕作,這樣會不會傷害到一些昆蟲呢? 

答:這是難免的。這個情況就好比人生病,去給醫生看病,醫生說要打針,那麼一針打下去,很多的細菌都死了;人往生了,抬到火葬場火化,那麼人體裡很多的生命,例如蛔蟲等等,也都一起被燒死,甚至於燒火用的木柴裡,有很多的螞蟻、蟲子,在燃燒時,也都會給燒死了。 

  這些事情在佛教裡並不忌諱。為什麼?佛教是以人為本的佛教,倘若不以人為本,處處追根究底,不就什麼都不能吃,就難以生活了?何況我無心於要殺牠,無心於要害牠呢?只是為了喝一杯水,哪裡會去想水裡有多少微生物?打一針,是為了讓身體恢復健康,哪裡知道這一針打下去,是要殺死很多的病菌?所以,以人為本的佛教,也就不要追究那麼多細節。殺,是要動心的,如果沒有殺心,就不算是殺生。


 問(9):寺院裡難免有蟑螂、老鼠,該怎麼處理呢? 

答:一般人都說蟑螂、老鼠是害蟲,如果站在蟑螂、老鼠的立場來說,人類侵犯、傷害,甚至是打死牠們,牠們也會說我們是害蟲、是壞人。這是相互的關係,生命是平等的,沒有大小貴賤之分。佛教講「不殺生」,是以人為本,但並不表示對蟑螂、老鼠等動物就可以任意傷害。 

  我並不是要為老鼠、蟑螂請命,當然,縱容蟑螂、老鼠也是不必。不過,為了保護人類的生活環境,避免蟑螂、老鼠出沒,防治的方法,第一就是保持乾淨清潔,不要有洞穴,那麼牠們也就不得地方寄生。如果沒有辦法,真有老鼠、蟑螂,可以驅趕牠們到能活命的地方去。若說要打死牠們,則是比較嚴重。在社會上,打死老鼠、蟑螂,或許沒有人會要判他的罪,也不會有人批評他沒道德,但總是一種對生命的不尊重,在行為上還是有所缺失。

   如果為了防止傳染病的蔓延,在預防及驅趕等方法都處理無效的情況下,不得已必須加以撲滅時,此種殺生與殺人的根本大戒意義不同,應可從輕處理。


 問(10):佛教提倡「護生」,重視一切生命的生存權利。但是日本有一位明惠上人,有一次為了一隻鹿跑進寺廟裡,他竟然用棍子把鹿趕走,這有什麼特殊的原因嗎? 

答:有一天,一隻迷了路的鹿跑進了寺廟裡,明惠上人看了,說道:「從哪裡來的鹿,趕快把牠逐出去!」自己順手也拿起拐杖,把鹿趕了走。弟子們心裡非常納悶:「平時慈悲的師父,為何今天變得如此嚴厲呢?」 

  明惠上人耳聞大家的議論,便對著大眾說道:「我是為了愛護這隻鹿,才把牠趕走的。否則一旦你們替牠餵食,牠感受到人類的友善,與人類做了朋友,漸漸地就對人失去了警覺性,野外求生的能力也沒了,那麼就有可能因此而受害,甚至喪了命。倒不如讓牠回歸山林,還回牠野生的本能,讓牠習慣於原本躲藏、覓食的生活。」 

  明惠上人揮棒趕鹿的舉動,一般人往往只見到那嚴厲的外相,卻不知藏有無比的慈悲。 


 問(11):很多人喜歡放生,可是有的人竟然把蛇、貓、狗、猴子,甚至食人魚等等,送到寺院裡放生,這種放生如法嗎? 

答:說到放生的觀念,在中國的社會裡,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正確的放生觀念。雖說要放生,但有時反而是放死。比方有的人說:「我家裡的老太太將要過八十歲生日,請你多捕一些鳥,好給老太太來放生!」原本在原野上生活得很好的鳥,就在你捕捉的時候,不知死了多少隻;等你把牠們捕回來,關在籠子裡,彼此又因互相踐踏,不曉得死了多少。這種情形,已經不是放生,而是逼得他們相互殘殺了。 

  放生應該是要讓牠生,怎麼能讓牠死了呢?其實,牠原本就生長在大自然裡,何必抓來放去的再多此一舉? 

  不當的放生,有人抓蛇來放生,危害人命的安全;在山林生活的猴子,放生到寺院裡,造成大家的麻煩。尤有更甚者,有人從國外買回了食人魚,說是要放生,不但導致水裡的魚蝦被吃了,還可能把人也給吃了。這種放生的觀念都是錯誤的,原本是為了求功德而放生,現在反而因為害生而有罪。 

  不要假借放生之名,以顯示自己的善行,不要假借放生之事,以為能求得功德。不合法的放生,反而造成環保的危害,造成生態的傷害,讓生命受到災難。總之,放生要有知識要有智慧的。 

  其實,放生不如放人,人的痛苦是需要解脫的,人的生命也是要獲得救濟的。經常幫助別人、成就別人、給人因緣、對人尊敬,讓人獲得幸福安樂,才是最為究竟的護生。否則你說要放生,放得不對,把鳥雀關起來,說是要愛護牠,卻讓牠失去自由,這怎麼叫做放生呢? 


 問(12):佛門裡,許多父母護持出家兒女道業不遺餘力,聽說惠心沙彌的母親就是一個典範,這位偉大的母親是如何護持兒子的修道? 

答:這就如同「裴休送子入佛門」,也有母親送子女進入佛門,護持子女出家,希望子女在佛門種善根,在佛門長大,日後成為人天師範的。這般偉大的父母,很值得尊敬。 

  惠心沙彌在一個寺廟裡做小沙彌,有一次,皇帝來了,他忙著倒茶招呼,皇帝見他聰明伶俐,很是欣賞,高興起來就要給予賞賜。總是一個堂堂的皇帝,賞賜的東西不外就是皇宮裡的珍珠寶貝,各種貴重的東西。惠心沙彌一看:「哎呀!這麼多好東西,真是榮耀,我一定要把這些東西寄回家,與媽媽分享。」一般的父母,或許也會為兒女獲得皇帝賞賜,而覺得光榮,「你看!我家的孩子受到皇帝賞賜,這些東西是他為了孝順我,拿回來送給我的。」 

  但是,惠心沙彌的媽媽並不這麼想,她把這許多東西全部包好,又退了回去,並且寫了一封信給兒子,說道:「吾兒惠心,你託人送回來的東西,媽媽本來應該要歡喜接受,只是吾兒年紀尚小,對於榮華富貴就這麼羨慕,對於世俗的珍寶就那麼貪戀,甚至還要把這許多寶貴的東西賜給我,你出了家,道之崇高偉大在哪裡呢?對於你心裡的不清淨,媽媽感到不恥。所以,你的東西,媽媽不能接受,我要把它退還給你,希望吾兒今後在佛道上,好好地持守清淨戒,遵奉師父的教導,學習無為,學習放下,不慕世俗的尊榮,將來要做人天師範,成佛作祖。」 

  惠心沙彌收到這封信之後,從此發願要做一位真正弘法利生的宗教家,不再汲汲於名利的追求。 


 問(13):父親與兒子同在一個師父的座下出家,他們之間的關係,乃至稱呼,又是如何呢?

 答:說到父子同在一個師父座下出家,例如閔員外、道明尊者父子都是禮地藏王出家的,不過依循佛門中「先進山門為師兄」的倫理,我們也看到,地藏王菩薩兩旁的侍像,兒子是站上首,父親是站下首。 

  在稱呼上,師父稱呼徒弟,也可以稱「師父」。例如,社會上,因各人專長的技術不同,彼此之間可以王師傅、李師傅相稱;佛門裡則因職務的不同,可以知客師父、當家師父相稱。 

  即使是自己的剃度師父,他也不會刻意強調:這是我的徒弟。當然,也有一些情況,師父會向人介紹:這是我的徒弟、我的愚徒。但是為了尊重大家,都是以法師、師兄,或是職務上的稱謂來稱呼彼此。 


 問(14):出家人與出家人之間,可以結拜為兄弟嗎? 

答:何必這樣呢?彼此都是同參道友,就不需要再另外結拜兄弟了。大家出了家,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彼此都是兄弟姊妹,就不要再親上加親,否則反而成為累贅。總而言之,出家人之間的相處只能淡,不能濃。淡,才能長久;濃,是非就多。 


 問(15):佛門裡,對於不守規矩的人,經常會罰他去拜佛、跪香。對用跪香作為處罰,這樣的教育的方法適當嗎? 

答:我在青少年的時候,每次不會背書,或做錯了一點事,就會被罰拜佛或跪香,當時我心裡覺得:拜佛是何等尊貴,跪香是何等自在的事情,那是一種自發心、心甘情願的修行,怎麼可以把它用來作為處罰人的工具呢?有人不守規矩,就罰他拜佛、罰他跪香,把原本榮譽的事變成一種令人聞之色變的事,這樣的作法並不正確。 

  後來我在佛光山創立了沙彌學園,對於一些違犯規矩的年輕沙彌,是怎麼處理的呢?我罰他睡覺,不准拜佛,也不可以參加早晚課誦。他們聽說可以睡覺都很歡喜,「啊呀!睡覺真好。」但是等到他睡在床上,聽著佛殿裡令人蕩氣迴腸的鐘鼓、法器、梵唄聲時,就說:「唉!他們都在佛殿裡唱誦、拜佛,我卻是在睡覺,真是慚愧、罪過!」所以,就再也不敢不守規矩了。 

  對於處罰學生的方法要謹慎思量,或是以鼓勵代替責備,以讚美代替批評,「愛的攝受」與「力的折服」相輔相成,才是最適當的教育法。 


 問(16):有些父母認為患病的孩子在佛祖的照顧之下,會恢復健康,於是就把患有精神疾病的兒女送到寺院裡出家,這樣做妥當嗎? 

答:在佛教裡,精神不正常、五體不全的人,是不能出家的,因為出家人是人天師範,一定要具備健全的身心。身心有狀況的人,不要出家,但還是可以做居士,可以學佛、信仰。 

  佛門不接受有精神疾病的人出家,是本自慈悲的。因為精神狀況不好的人,情緒的變化,往往如同一顆不定時的炸彈,需要給予特殊的愛護、保護和安排。有精神病的子女,父母不能放棄關懷的責任,應該多給予一分的愛護,不應交由寺廟來照顧,把麻煩帶給寺院,讓佛菩薩為此而辛苦。 

  一個家庭裡,有了一個精神不正常的兒女,在照顧上會有麻煩,不過現在公家機關辦有精神病院,一般人都願意花一點錢,交由專業人士來照顧。尤其現在醫學發達,藥物的發明不斷,使得精神病患也能得到很好的治療。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疾病?這許多病算是一種業障病,需要懺悔。面對這類的病患,則要給他一個很好的生活環境,不要給他精神壓力,不要讓他緊張,心情平靜對病患來說是有幫助的。 


 問(17):佛教裡經常說「四大皆空」,一般人也都認為「四大皆空」就是什麼都沒有了,那麼究竟「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呢? 

答:「四大皆空」這一個名詞,不如把它說成「四大皆有」,因為宇宙世間,有桌子、有房子……,都是因為地水火風而有,四大俱全就「有」。 

  所謂「四大皆空」,一般人不能了解。「空」者,不是說什麼都沒有了,而是說世間萬物都不是自己單獨存在,是彼此相互關係的。例如人體,骨頭是地大;大小便、汗水是水大;溫度是火大;呼吸是風大,只要一大不來,四大不調了,就會生病。所以,四大皆有,才能存在。真正說來,空就是有,四大皆空就是四大皆有。你的心是空有,擁有了空,你就擁有了一切。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妙法蓮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