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廼強:支持罷課的香港教授為何自己不罷工?
Johnson Choi-1008 09/05 47475.0/1






劉廼強:支持罷課的香港教授為何自己不罷工?
年多前,戴耀廷到處宣傳他的「占中N部曲」,完美地演繹了秀才造反這個成語。旁人看他雖然覺得迂腐,也還是有點被感動,無論最後「占領中環」結局如何混亂失控、如何地失敗,只要戴耀廷堅持到底,以入獄犧牲為運動畫上句號,整件事還是能被賦予完整的意義。這種扭曲的道德感召,是「占領中環」當時最讓人感到憂心之處。現在回過頭來看,我們是高估了戴耀廷的「道德感」。
戴耀廷於2013年1月16日《信報》發表「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一文,表示由於「北京不想香港有真普選的意願可能太強」,而過去使用的策略所產生的壓力還不足夠;因此,要爭取香港落實真普選,反對派需要準備「殺傷力」更大的武器──「占領中環」。在文中,他開宗明義鼓吹「以非暴力的公民抗命方式,由示威者違法地長期占領中環要道,以癱瘓香港的政經中心,迫使北京改變立場」。
根據戴耀廷的該篇文章,「占領中環」要能產生足夠的「殺傷力」,要符合八個「原則」(中文好一點的人會稱這些為「條件」),它們分別是「參與人數必須超過一個關鍵數目,有一萬人以上應可以達到效果」,「意見領袖的參與」、「非暴力」、「行動的持續性」、「參與者主動承擔罪責」、「到了港人追求真普選的夢想徹底幻滅時才可使用」、「事先張揚」和「目標」。這些「原則」雖然充斥着帶有戴耀廷印記的混亂邏輯,但總的來說,基本條件在人大常委會做出決定前後並沒有發生改變。
奇怪的是,為什麼在什麼都沒有變的情況下,戴耀廷卻突然從一個理想主義學究搖身一變成為另一個典型的現實主義政客?他在彭博訪問中的發言,讓港人都大跌眼鏡。我在本欄早就多次指出「占中」只會是小打小鬧,但也萬萬沒有想到竟然兵敗如山倒、樹倒猢猻散,戴耀廷竟然會認輸得那麼早、那麼徹底。全國人大常委會周日作出決定,周一李飛來港作簡介,戴耀廷周二就告訴彭博自己「希望透過占中,令中央容許一個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目前這一刻經已失敗」。但實情是,「占中」其實連影還沒見。他抱怨港人過於「務實」,估計只會有一萬人參與「占中」,按道理,這個數目其實已經達到他「八項原則」的要求。很明顯,戴耀廷對這數字完全沒有信心。最讓人摸不着頭腦的是「占中」這「大規模殺傷性 武器」原來竟然「會選擇對香港經濟衝擊最小的日子舉行」,「看看日曆就可知道何日影響最小」。這樣的立場,跟他去年一月份表示要「癱瘓香港的政經中心,迫使北京改變立場」,可謂是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簡單的說,戴耀廷現在講的「占中」,根本就不是我們之前認識的那個「占中」。
是什麼原因,讓戴產生了這樣的轉變?某有識之士估計是由於「占中」已經呈現分裂狀態,戴耀廷已不能控制行動,不想承擔無法預示的後果,所以才將「占中」逐步降溫,強調自己不希望衝擊香港經濟,希望和已經或將會奪權的激進派撇清關係。這個分析,有一定的說服力。反正無論「占中」秘書處如何澄清,戴耀廷的發言已經覆水難收。
過去,「占中三子」和時刻意圖騎劫運動的激進派共同點,都是對香港社會和經濟造成衝擊,分歧只是在於手段:「占中三子」堅持「非暴力」,激進派卻沒有這個原則。激進派不敢公認鼓吹暴力,因此「愛與和平」還能占上風。如果「占中三子」放棄「癱瘓香港的政經中心」的初衷,激進派馬上大條道理分道揚鑣。換句話說,戴耀廷現在變卦,在結果上只會讓運動變得更激進和危險,是極度不負責任的行為。
明眼人都能看到,現在反對派的布局是「老師退二線,學生當前鋒」。媒體把學生塑造成「民主先鋒」之餘,卻刻意忽略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特殊關係。就像醫生和病人、律師和客戶一樣,老師需要對學生負特別的責任。老師不能簡單說一句「學生是成年人、獨立個體」,然後視他們跟自己完全對等。
浸會大學政治及國際關係學係助理教授黃偉國出席商台節目,表示教師除了默許學生罷課外,還可以作出積極的支援,例如在課室外公開授課,更指現時已有40多名教授和學者願意參與。他強調,希望能夠做到「罷課不罷學」,甚至是「學得更精彩」。
黃偉國邏輯可能過於混亂,竟然把罷課視作一個空間問題,認為可以透過讓老師當場「課室外」授課解決。正常人都知道罷課是一種心理狀態,它就是罷學。「罷課不罷學」,跟「絕食不絕營養」一樣的可恥。樹仁大學校方堅持如果學生在老師未批準下曠課六節,就會被禁止參與期末考試,才是真正成全罷課學生的做法。如果老師替罷課學生把出席率補回來了,那些「民主英雄」還能在外面吹噓自己曾經罷過課?你們不要陷他們於不義!
話說回來,這些教授老師既然那麼支持抗爭,又「默許」、又「支援」的,為什麼自己不罷工?你們有種的話,幹脆就把學生留在教室,自己到「課室外」抗爭,然後自己承擔後果。
責任編輯:晃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