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人大決定貨真價實民主 63%人認同人大定框架實現2017普選 張曉明:人大決定是「精品」 提名門檻無「不合理限制」 質疑有人將選委會「污名化」
Johnson Choi-1008 09/03 54745.0/1






董建華:人大決定貨真價實民主 63%人認同人大定框架實現2017普選 張曉明:人大決定是「精品」 提名門檻無「不合理限制」 質疑有人將選委會「污名化」
怎可原地踏步 籲反對派看遠點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自明)全國人大常委會定出香港特首普選的框架,香港特區可於2017年起普選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香港特區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昨日主動舉行記者會,強調人大常委會對香港政制的決定是貨真價實的民主,香港可在2017年由全港市民一齊開拓波瀾壯闊的歷史,這亦非終極方案,基本法有機制及空間繼續完善民主制度。因此,他呼籲部分市民將負面情緒化為正面力量,在人大決定的基礎上商討落實普選執行細節,又忠告反對派坐低好好傾,不要聚焦歷史洪流上的一點,而應退一步看遠一點,否則不變動只會落後於時勢。
今次是董建華副主席自2005年卸任特首後首次就香港問題召開記者會。他昨日在會上先讀出中英文發言稿,再回答10多條記者提問,全程約近一小時。(發言全文刊A18版)他表示,全國人大常委會日前通過了有關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普選問題的決定,確定了香港從2017年開始,實行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的民主目標。
「這是香港市民共同願望」
他支持這個決定,也看到許多香港市民也支持這個決定,「這是香港市民共同的願望。」但同時也看到反對派的朋友對這決定表達了失望和不滿的情緒,「他們的感受,我清楚了解。我亦明白,他們表達的,是來自內心的。而我今天同大家講的,也是來自我心底最誠懇的說話。」
選委會人數不斷增加
董建華副主席指出,1997年,一個由400人組成的選委會,選他作為香港特區第一任行政長官。其後,選委會由400人增加到800人,然後再增加到1,200人,每一次都朝民主進程,跨出重要一步。到2017年,香港不只是跨出重要一步,而是開拓全新的歷史,由全港市民一齊開拓波瀾壯闊的歷史。
中央對港民主訴求積極回應
他強調,到了2017年,全港500萬選民都會一齊投票,全港 240多萬個家庭裡面,每一個家庭都有成員有權投票,「由1997年前英國空降港督來香港,到2017年全港500萬選民一齊投票。短短20年之間我們作出的民主進程,浩浩蕩蕩、光輝燦爛。這些成果,是香港市民努力的成果,亦是國家對香港民主訴求的積極回應。」
董建華副主席並反問,當香港正要作出開埠170多年來最大的民主跨進時,怎可以選擇原地踏步,使民主進程到此為止?由500萬選民一人一票選出特首,是實質的民主,貨真價實的民主,而且這個不是終極方案,在2017年之後,如果要進一步完善民主制度,基本法是有機制和空間繼續前進的。
大部分港人溫和理性愛國愛港
他讚揚香港人政治觸覺敏銳、思想成熟,不論是支持建制或支持反對派,大部分人都是溫和、理性及愛國愛港的,而「愛國」就是首先要了解國家,要感受、關心及保護國家,強調「國家好,香港更好」,要尊重國家的憲法。
董建華副主席深信「一國兩制」仍然存在而且運作良好,任何人只要愛國及關心香港,就可以把名字提交給提名委員會的1200人,並重申民主沒有最終點;爭取民主,亦非改善民生的全部,故呼籲全港市民攜手,將負面情緒化為正面的能量,在人大決定的基礎上,商討和落實各項選舉安排的細節。
他在回應提問時解釋今次主動與傳媒表述政改立場,是因為目前是關鍵時刻,政改發展對香港太重要,2017年有普選是大好事,自己很焦急,希望大家能在憲制下工作,相信許多問題自然可以解決。
他並反問香港人曾否思考一旦政改原地踏步的後果,「你們也看到香港在現在的情形下,政府或特區的運作很多時是癱瘓的,發展會受影響,民主進程原地踏步都不知何時再開始。」
董建華副主席還語重深長地忠告反對派,強調人大決定符合香港需要,最重要坐低好好傾,「手指指」根本談不成。政改是否成功,就要看明年春天立法會的投票結果。他呼籲反對派不要聚焦歷史洪流上的一點,相反應該退一步,看未來,看長遠一點,將2017年落實普選做第一步,否則如果不變動,只會落後於時勢。
市民對人大常委會關於特首普選問題決定
59%接受「過半數」出閘 民調顯決定反應正面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全國人大常委會完成政改「第二步曲」,為香港特首普選定下了法律框架。香港研究協會昨日公布的最新調查發現,受訪市民普遍對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持正面態度,有53%受訪者接受提名委員會按照現時選舉委員會組成,並有59%市民接受候選人須取得過半數提委會支持規定,63%受訪者認同先接受目前的框架,讓香港可如期於2017年實現普選。
全國人大常委會日前就香港政改問題作出決定。香港研究協會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公布決定當日,即8月31日,至本月2日成功訪問了1,086名18歲或以上市民,了解他們對相關決定的意見。昨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有66%受訪市民表示「一般了解」,「非常了解」有14%,「不了解」有20%,「無意見」有7%。
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的各項具體內容中,香港特首提名委員會須按照現時選舉委員會組成,即由1,200人、四大界別以相同的比例組成方面,53%受訪者表示「接受」,「不接受」的佔36%,「不知道」與「無意見」的分別有4%及7%。
全國人大常委會按「少數服從多數」原則,規定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候選人必須取得過半數提委會支持,調查結果發現,59%表示「接受」,「不接受」有31%,「不知道」與「無意見」則分別佔4%及6%。
58%市民接受候選人數目2人至3人
被問及人大常委會決定規定行政長官候選人數目定為2人至3人時,58%市民同樣對此表示「接受」,36%表示「不接受」,4%與2%分別表示「不知道」與「無意見」。
就坊間有意見認為即使政改方案「不完美」,2017年都應「袋住先」,讓香港如期於2017年實現特首普選。調查結果顯示,63%受訪者「接受」政改方案「袋住先」,「不接受」有25%,「不知道」與「無意見」各佔7%與5%。
調查並發現,大多數受訪市民認同中央於特首普選擁有最終決定權:58%表示「接受」,「不接受」佔33%,「不知道」與「無意見」4%及5%。
近七成人不贊成「佔中」
被問及反對派堅持發動「佔領中環」,調查反映,69%受訪者明確表示「不贊成」,表示「贊成」的僅佔25%,「不知道」與「無意見」佔2%與4%。反映行動不獲多數市民認同。
促當局盡快啟動次輪諮詢
香港研究協會負責人認為,調查結果反映,較多市民對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持正面態度,促請特區政府盡快啟動政改的第二輪諮詢,鼓勵市民多發表意見,務求於人大決定的框架內謀求最大共識。
負責人並呼籲社會各界,尤其是立法會議員,重視市民對2017年落實行政長官普選有較高期望,以香港的整體利益為依歸,繼續以理性和積極的態度,與中央及特區政府進行溝通和協商,盡最大的努力,達成共識,切勿讓香港錯失民主發展的機會。
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三重點
1.充分體現「一國兩制」的根本宗旨
2.回應香港市民要求普選香港特首的訴求
3.為香港實現一人一票普選香港特首提供憲制基礎
張曉明:人大決定是「精品」
香港青年聯會「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暨香港青年聯會第二十二屆會慶及會董會就職典禮」酒會,梁振英、張曉明、王志民、范徐麗泰、梁愛詩、曾鈺成、曾德成、姜瑜等主禮。
指當前時空最合適 應「見好就收」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全國人大常委會日前全票通過關於香港特區政改問題的決定, 香港社會上有人指特首普選框架偏「緊」。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昨日指出,人大常委會決定中的規定,是「緊得有道理、合法理」,是在當前「時空條件下」最合適的,所以他不大贊成「袋住先」的表述,令人感覺像是「愁嫁的女兒」。人大決定「不是一個權宜之計,而是一個『精品』。它也是一個『靚女』,頂多是之前『鎖在深閨人未識』」,應「見好就收」。 (尚有相關新聞刊A4版)
張曉明主任昨日在香港青年聯會第二十二屆會董會就職典禮上,發表題為《怎麼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普選決定》的講話(全文見A18版 )。他表示,聽到一些香港朋友說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這個決定規定得比較「緊」,他表示理解,也認同「決定中有的規定是比較緊的」,但強調是「緊得有道理、合法理」。
兩三人出閘「有得揀」「有戲看」
張曉明又從提委會構成、特首候選人人數及「過半數出閘」等三個「核心要素」詳細分析人大的決定:
第一個要素是,提名委員會的人數、構成和委員產生辦法按照現行選舉委員會的人數、構成和委員產生辦法而規定,「允許『打開天窗說亮話』的話,無非是他們認為現在選舉委員會中的力量對比於其不利,於是就罔顧事實將選舉委員會『污名化』。」(見另稿)
第二個要素是,行政長官普選時的候選人為2至3名。張曉明主任形容, 這足以決定普選一定有真正競爭,一定「有得揀」、「有戲看」,「從香港這十幾年來選舉實踐,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選舉情況看,一般也都是在2至3名候選人中間競爭。在香港這麼小一個地區搞普選,更沒有必要搞太多候選人,導致不必要的選舉程序繁複和選舉成本高昂等問題。」
第三個要素是,行政長官候選人必須取得提名委員會委員過半數支持,「一些朋友感覺規定比較緊的主要是指的這一條,認為這個提名門檻偏高了。我想,我們在評判這一點時,首先應該考慮的一個相關問題是,過半數的要求是怎麼來的?答案是,這是從(香港)基本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中來的。第二個問題是,(香港)基本法的規定能不能引伸出過半數的要求?」
不「過半數」 更難講得通
張曉明主任續說:「我只想講一句:把(香港)基本法第四十五條規定的『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作一下解析,把其中包含的提名委員會是機構提名,機構提名要體現集體意志,少數服從多數是決定集體意志時要遵循的一般民主原則,這幾個因素綜合起來考慮,過半數就是自然而然的結論。即使不是唯一的選擇,也是最合乎邏輯的選擇。」
他引述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在8月14日文章中的說法:「嚴格來說,過半數在邏輯來說講得通。如果不是,更難講得通,怎麼去體現『機構提名、集體意志』?」他作進一步解釋:「與此相關的第三個問題是,既然候選人獲得過半數提名要求是符合(香港)基本法規定的,我們要不要遵守?還能不能在法律之外另找其他方案?答案也是不言自喻的。」
他強調,普選制度是政治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在法律之外跟個人感覺走,香港司法人員推薦委員會推薦法官時,要求9名委員中至少要有7票贊成,比過半數要求還高。
框架非權宜 合情合理合法
對於一部分人「袋住先」的講法,張曉明表示贊成當中「先收下」這層意思,「但如果把這個方案當成『愁嫁的女兒』,好像有不少缺陷似的,要急嫁出去才行,那就不敢苟同了。」他並套用一句哲學語言,形容人大常委會決定是在當前的「時空條件下」最合適的,「它是中央政府在廣泛聽取香港各界意見的基礎上,經過認真研究、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後審慎提出來的,是按照法定程序確定的,是一個合情、合理、合法的方案。它不是一個權宜之計,而是一個『精品』。它也是一個『靚女』,頂多是之前『鎖在深閨人未識』。或許準確的說法是『見好就收』。」
張曉明強調,香港特區在「一國兩制」下享有的高度自治權是世所罕見的;香港的普選制度作為一個「一國兩制」下特殊的地方普選制度是舉世無雙的,不能簡單地拿西方某個國家的制度作類比,關鍵是要看:它是否適合香港的實際情況;看它是否有利於「一國兩制」事業的成功推進;是否有利於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是否有利於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有用共同智慧成功創造具有香港特色普選制度的自信。」
提名門檻無「不合理限制」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反對派堅稱要爭取符合所謂「國際標準」的「真普選」。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昨日指出,最近「泛民」議員不再堅持「國際標準」,改口講選舉制度中不應有「不合理的限制」,形容是理性積極的轉變。他強調,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沒有對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財產等類別的限制,也沒有排除任何政治派別的人參選,質疑若把提名門檻設定與「自己友」掛,那才是「馬房論」選舉版,才是真正不合理限制。
張曉明主任昨日在香港青年聯會會董會就職典禮上發言時表示, 經過近一段時間的討論和辯論,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明白:普選其實是沒有甚麼「國際標準」的、世界上並不存在統一的普選制度和普選模式,「前不久我與一些『泛民』議員交談時,很高興地發覺他們不再堅持『國際標準說』,改口講選舉制度中不應有『不合理的限制』」。
樂見反對派向理性積極轉變
張曉明主任形容:「這個轉變是理性的、積極的。國際上的普選制度,在強調選舉權普及而平等的同時,對被選舉權作出一定限制是常有的事,關鍵是有關限制是不是合理。」
張曉明主任並反問:甚麼是「不合理的限制」?他指出,「不合理的限制」可能其說不一,應該主要指在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財產等方面的限制,「人大常委會的決定有這些類別的限制嗎?沒有。人大常委會決定也沒有排除任何政治派別的人參選。」
他進一步指出,即使候選人需獲得提名委員會過半數支持的規定,對所有參選人也是一視同仁的,「這個規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促使參選人在提名委員會中設法爭取各階層、各界別委員的認可和支持,而不能僅僅靠某個政團或政治派別的支持就能『出閘』。」
他強調,競選過程也是提名委員會委員的選擇與民意互動的過程,參選人要面向全體港人宣講其政綱和理念,展示其能力和魅力,民意也會倒過來影響委員的提名取向,「這怎麼能說就一定不合理呢?」
他並質疑,若把提名門檻設定與「自己友」掛,才是真正的不合理限制,「相反,如果把提名門檻的設定與『自己友』掛,一定要確保某個特定的政團或持某種政治立場的人『出閘』,那才是『馬房論』的選舉版,才是真正的不合理限制。」
質疑有人將選委會「污名化」
反對派議員在8月31日觀看李飛記者會直播後,即「污名化」提委會。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鄭治祖)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有關香港政改決定,定明提名委員會按照選舉委員會組成。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昨日指出,選舉委員會依照香港基本法規定組成和產生,過去同時作為提名和選舉單位,已經選出了幾任行政長官,有比較成熟的運作基礎,其構成更是整個香港社會的一個縮影。他並質疑,反對派動輒為提委會扣上既得利益集團代表的罵名,無非是認為現在選委會中的力量對比於其不利,就罔顧事實將選委會「污名化」。他反問:「如果說這1,200名委員代表性不夠,請問誰還能在這1,200人之外,另外提出一份更有份量和影響的1,200人名單?」
全國人大常委會定明,提委會按照現行選委會的人數、構成、產生辦法。張曉明主任昨日反駁指出,有人說現行的選舉委員會沒有廣泛代表性,是「小圈子」,是保護既得利益集團的說法不客觀,「姑且不說現行的選舉委員會,是依照(香港)基本法規定組成和產生,過去同時作為提名和選舉單位,已經選出了幾任行政長官,有比較成熟的運作基礎。」
「選委會是香港的縮影」
張曉明主任並提到選委會的構成。他指出,選委會由四大界別、38個界別分組組成,幾乎涵蓋了香港社會各個階層、各個界別、各個方面的人士;既有工商、金融界的老闆,也有基層市民;既有各類專業精英,也有政界人士,還有各大宗教的代表,「可以說選舉委員會就是整個香港社會的一個縮影。」
他續說:「再看它的實際組成人員,雖然不能說全香港各行各業有影響的人士盡在其中,也可以說相當多的有影響的人士都進來了。」
張曉明主任反駁,那些動輒扣上既得利益集團代表的罵名,無非是認為現在選舉委員會中的力量對比於其不利,就罔顧事實將選舉委員會「污名化」,「如果說這1,200名委員代表性不夠,請問誰還能在這1,200人之外,另外提出一份更有份量和影響的1,200人名單?」
他直言:「包括『泛民』的立法會議員和許多區議員,不也都是現行選舉委員會的委員嗎?如果動輒扣上既得利益集團代表的罵名,這些議員又是代表哪個利益集團呢?」
他並坦言:「允許『打開天窗說亮話』的話,無非是他們認為現在選舉委員會中的力量對比於其不利,於是就罔顧事實將選舉委員會『污名化』,進而反對把選舉委員會轉變為普選時的行政長官提名委員會,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