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己 找到自己 -(萬事無絕對 絕則錯)】~ 𣁽省山寨·𣁽省老張
蒙城老張-101698 03/31 3694.0/1






我們這代人深受黨文化的影響,鬥爭思維是常態,因為我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長大,烙印已經不可磨滅的印在你的骨子裡。 所以,當我們回首往事,如何認識自己,以及觀察社會,尋找自己的過程裏,我們不自主的會引用我們過去熟悉的人物和經歷經驗。
比如林帥的獨立思考既影響著「批林批孔」的一代人。
林彪元帥對党内斗争有其獨特的見解,今天我們回首歷史,站在一個公平公正理性的角度來看,林帥的見解,其實就是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思考思索。
1、如對偉人对赫鲁晓夫:“骂绝了(穿睡衣臭骂)”。
——林彪、叶群的十八则笔记
2、對蘇外交關係:“对苏联,做绝了,绝则错。”
——林彪、叶群的十八则笔记
3、對黨內不同的派別:觀點不同者,“对(王)明斗绝了”
——林彪、叶群的十八则笔记
4、對管理國家的政策舉措:凡事勿做绝了,做绝即一点论,必有恶果。果大则现,国小、或其它力量能压得住则不现。
5、和尚打傘無法無天,大胆肯定必有恶果。例:对×(赫鲁晓夫)骂绝了,对(王)明都绝了,对大公(苏联)做绝了,“才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
顯然,林帥有自己的思考見解。
~𣁽省山寨



《萬事無絕對 絕則錯》
~𣁽省山寨
中國人傳統「學而優則仕」,鼓勵孩子努力讀書,“學海無涯苦作舟”是巨大無比激勵口號,但是,也引發人們思考,——從來沒有見過人對所做的事情討厭還硬著頭皮去做而取得成就的。
“能吃苦”,甘做「螺絲釘」等的鞭策之語,到底是美德還是忽悠?
有人說:歌颂苦难惯了,苦难变成了自我陶醉,但是苦难就是苦难。對這一點我相當認同。
这是一個非常有趣且深刻的話題,也是能引发共鸣与被拍砖批判两者共存的话题,關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學而優則仕」和「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樣的觀念,以及它們背後所蘊含的價值觀——特別是「吃苦」和「甘做螺絲釘」是否真的是美德,還是某種程度上被過分美化甚至「忽悠」的東西,這確實值得人们好好深思,当然,无容置疑,对它的看法各有不同,但是,我個人相信,無論持何種觀點,都不要絕對,中國軍神林彪元帥說過:不要絕對,絕則錯。
首先,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來看,「學而優則仕」源於儒家思想,強調通過學習提升自己,進而服務社會、實現個人價值。在古代,這是一條改變命運的路徑,尤其對普通人來說,讀書考取功名幾乎是唯一能跳出階層限制的方式。所以,「苦作舟」這樣的說法,既是對學習艱辛的寫照,也是對毅力和耐力的讚美。那個時代的環境決定了「能吃苦」是一種生存技能,甚至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呈然,如果一個人對某件事完全沒有興趣,單靠硬撐和吃苦,真的能取得成就嗎?顯然,事實已經多次證明了。
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其實也支持這樣的觀察: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往往比外部壓力更能推動一個人走得遠。如果只是為了「學而優」或社會期待而逼自己苦讀,缺乏熱情和意義感,長期下來可能會讓人疲憊不堪,甚至失去方向。反過來說,那些在自己熱愛領域裡取得成就的人,往往不是因為「苦」本身,而是因為他們把「苦」轉化成了某種挑戰和樂趣,從而達到學而忘我,樂在其中的境界。
至於「甘做螺絲釘」這類話,它是時代的產物,這已經沒有任何懷疑了,我覺得它既有時代背景,也有雙面性。在集體主義文化中,這種精神被歌頌為奉獻和團結的象徵,尤其是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國家需要大量默默付出的人來支撐建設。甚致至到今天,個人價值和自我實現其實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如果一味要求人們做「螺絲釘」,忽略他們的個性和創造力,可能反而限制了社會的進步。換句話說,「吃苦」和「奉獻」不該是目的,而是手段…,如果這個手段不能帶來真正的成長或幸福,那它就值得被質疑。
「歌頌苦難慣了,苦難變成了自我陶醉」,這句話特別讓人思考。確實,有些時候,苦難被過分解讀成一種道德高地,好像不吃苦就不夠堅強、不夠優秀。但苦難本身並沒有內在價值,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關鍵在於,我們怎麼面對它、怎麼超越它,而不是沉浸其中自我感動,但是人是多面性的,有時候我們就需要自己感動自己,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這也是人是多面性與復雜的,人的行為與思維是復雜的,人們真的了解自己嗎?
這是乎又回到了,「你是誰?」「你從哪裡來?」
不可否認,「能吃苦」確實是一種能力,甚至在某些時刻某個階段是美德,比如面對逆境時的韌性。但它不應該被神化成唯一的標準,更不應該成為壓迫或忽悠別人的工具。真正的成就,可能還是來自於找到自己熱愛的事,並在其中自然地接受挑戰,而不是把「苦」當成目標本身。
還是那句話:任何事,別絕對,絕則錯!
「不要太絕對,絕則錯」這句話背後蘊含了一種哲學和生活的智慧,主要是在提醒我們,世界和人性往往是複雜多變的,過於絕對的判斷或態度容易偏離真相,導致錯誤。
首先,從認知角度看,人的知識和視野總是有限的。我們對一件事的理解,通常只基於當下的信息和經驗,而這些信息可能不完整,甚至有偏差。如果把某個觀點當成絕對真理,就可能忽略其他可能性。比如說,有人認為「努力就一定成功」,但現實中還有很多外部因素——運氣、環境、機遇——會影響結果。太絕對的信念,會讓人看不到這些變數,錯判形勢。
其次,從人際關係和社會的角度來說,絕對化的態度容易帶來衝突和誤解。比如,如果你堅信「某類人都是壞的」,那麼一旦遇到例外,你要麼否認現實,要麼陷入認知困境。更重要的是,這種絕對化會讓人失去同理心,無法理解別人的立場,最終可能把自己孤立起來。
再來看哲學層面,這句話也有點像中庸之道的影子。儒家講究「執兩用中」,道家也強調「物極必反」,都是在說極端和絕對往往不可持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灰色的,太執著於某個極端,容易失去平衡,反而適得其反。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你認為「凡是朋友就該無條件支持我」,這種絕對期待一旦被打破(比如朋友因故拒絕),你可能就會覺得受傷或背叛。但如果換個角度,接受「朋友也有自己的難處」,就不會那麼容易失望或誤判。
所以,「不要太絕對,絕則錯」是在提醒我們保持靈活性和開放性。承認自己的局限,願意調整觀點,才能更接近真相,也更能應對生活的複雜。
(𣁽省山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