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普通河頭人對梁碧兒醫生的記憶】 ~ 𣁽省山寨·推荐

蒙城老張-101698  02/22   910  
4.0/1 1 2 3 4 5






















【一個普通河頭人對梁碧兒醫生的記憶】 ~ 𣁽省山寨·推荐

「吃飯長大-個人生活檔案」_作者:陳文
文章節選段落:

河頭公社舊事

三歲時,我父母因工作調動從樂民搬到了河頭公社,我在這個小鎮一直生活了15年。

公社禮堂

在我童年中。小鎮唯一娛樂的地方是公社禮堂,禮堂建於50年代中期,據說是河頭公社的漁民到南海捕魚,被外國軍隊抓住,我們的漁民寧死不屈,堅持說在中國領海作業,拒絕認罪,英雄的漁民回來後,上級獎勵了兩萬元建了這個禮堂,還有一種說法是漁民的船被外國船碰沉了,用賠款興建的。小時候,我們經常到禮堂玩,聽說有鬼,我們玩得更小心、更刺激,關於建禮堂的原由,我最近才聽父親說,是大躍進時代,全公社的社員用砍樹賣木材的錢修建的。
        禮堂每月放一次電影,每一次,都有一位叫「九妹」的男爛仔坐在放映機旁,這個位置是他用拳頭打出來的。有一次,縣電影隊的一個放演員逗他,誰都怕你,電也怕你嗎?如果你敢摸一下電線,就讓你繼續坐在這裡,不敢摸就走開,「九妺」知道電並不怕他,就默默走開了,從此再也不坐這個位置。七十年代中期,公社買了放映機,一兩個星期就能看一次電影,一年左右,縣粵劇團來演出一次,同一個曲目,連續演三天。
         外婆說,我六歲的時候她帶我去禮堂看電影《馬蘭花》,電影放完後,我們還不肯走,哭喊著還要再看。後來外婆把我摁在背上,我又哭又鬧,結果打傷了外婆。到現在,我還不知道《馬蘭花》的劇情,讀書後,八個樣板戲,《地雷戰》《地道戰》《南征北戰》等伴隨著我長大的幾部電影,都是在這個禮堂裡看的。
1975年看朝鮮電影《江南村的婦女》,因電線短路走火,還造成踏傷過幾十個人的事故。


老郎中輝東公與梁碧兒醫生

小鎮上有個中醫師叫辉東公,他姓什麼我到現在還不知道,他是唯一的民間郎中,當時大約70歲,他靠自己的醫術,養活一家人。我發燒感冒,父親就帶我到他家把脈開藥,一兩劑中藥下肚,病准能好。小時候,我害怕打針,很少到公社衛生院,大病小病,基本找輝東公,我離開小鎮不久,輝東公就去世了,不過現在,我父親還保留著一大疊輝東公給我家人所開的處方,如果哪位鄰居與親戚熟人有病,父親還使用這些處方。
        梁碧兒醫生是河头公社衛生院的醫生,1968年從廣州下放到农村的「臭老九」。40多歲,沒有結婚。她剛來的時候,聽說她是廣州大資本家的女兒,父親有幾個老婆,兄弟姐妹有四十多個。我到衛生院找同學張偉蘭、邱春升等玩時,經常見到她,留短髮,戴一副眼鏡。
梁醫生醫術高超,在幾年間跑遍了村村戶戶,醫治療很多不孕的婦女,也搶救了很多難產孕婦與嬰兒的生命,深受老百姓的喜愛。1973年梁碧兒醫生患癌症逝世,她留下了遺囑,把自己一生的存款貳萬八千元贈送給了河头公社衛生院,建議做婦產科樓,當時2.8萬元在小鎮是一個天文數字,這一舉動,在全公社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她死後,我才知道她在下放到河头公社前,是廣州第二人民醫院的婦產科主任。
        我高中的語文老師何启芬,根據梁碧兒醫生的事蹟寫下了報導文章,刊登在當時的《南方日報》《湛江日報》上。開追悼會時從海內外來了一百多名梁碧兒醫生的親屬,他們穿著皮鞋、西裝、打領帶,給這個小鎮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文明,我也是在那時候,才知道有個香港,梁碧兒醫生是這個小鎮生活過的最有名的人物,也是鎮上第一個火化的人,骨灰盒現在還安放在婦產樓。
…。
「記憶是非常奇怪的東西,能記着的都是一些不正常的事,正常的事都忘記了。…
~文章作者:陈文」

在這裡我也把當地人民政府對梁碧兒醫生的簡介一併貼出,我始終相信人民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群眾是有判斷力的。

湛江市政府和遂溪縣河頭政府對梁碧兒醫生的簡介:

致敬梁碧儿醫生。52年前,遂溪河头来了一名好医生

 湛江遂溪县河头镇卫生院里,矗立着一座约高三米的墓碑,这是来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柔济医院)妇产科医生梁碧儿长眠的地方。

1969年,梁碧儿上山下乡为农村贫下中农送医送药,从广州来到当时的遂溪县河头公社卫生院工作;1973年,她在工作岗位上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4年里,她为当地群众一次次送去健康,解决燃眉之急。谈起她时,群众总是称呼她为“神医”。

自幼决心长大从医
1922年,梁碧儿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其父亲是解放前制作“发冷丸”闻名于世的梁培基先生,其兄长是广东培正学院的创始人梁尚立。

受父母影响,梁碧儿在幼年时便决心长大后要从事医疗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时,正在广州培道女子中学读书的梁碧儿和其他进步同学毅然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广州沦陷以后,她放弃到香港避难的机会,跟兄长梁尚立撤到粤北山区,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举办的“抗日先锋队训练班”。

1939年,17岁的梁碧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就读的医学院没有党小组,所以只能与党组织单线联系,汇报工作。1944年春,与她直接联系的党员牺牲,她与党组织的联系中断。她临终前表示想对党讲的心里话:我的日子无多了,再不能为人民多做些什么。我......希望得到党的了解,我始终没有违背过我当年入党的誓言。

医术精湛声名大噪
梁碧儿认真钻研医学技术,甚至自学多门外语以便查阅外文资料。根据实践和经验,梁碧儿写出了《月经异常》等多篇很有价值的医学论文。她还通过总结国内外的经验,成功地研究出“局部断脐法”,被当时医学界广泛推广应用。

1969年,党号召“医务人员走六二六道路”,梁碧儿第一个带头报名下乡,自愿去到最贫穷最偏远、最艰苦的湛江市遂溪县河头公社。河头公社有5万多人口,却没有一家像样的医院,群众有病却难治。她说“农村缺医少药,是我应该去的地方。”

以往,河头的产妇难产,都要送到县医院医治,由于路程遥远,不少产妇死于途中。自从梁碧儿到河头后,这种情况大大改善。有一次,河头林杨一名产妇因胎盆早剥流血不止,危在旦夕。当时梁碧儿在邻队巡回医疗,闻讯后立刻赶到黄草林队护送病妇回河头卫生院抢救。刚回到卫生院门口,产妇便昏死过去了。梁碧儿迅速把产妇抱到手术台上,准备对其进行剖腹手术。这时,护士担心地说道:“梁医生,这个手术很危险。病人的亲属不在这里,如果出了事,责任难负啊!”但梁碧儿却果断给产妇动手术,使产妇母子双双得救。

为了照顾更偏僻乡村的群众,梁碧儿主动请愿到现今的江洪镇姑寮村的卫生站蹲点。当时姑寮村只有一所10多平方米的草棚产所,由60多岁、目不识丁的梁大妈当接生员。梁碧儿到那里以后,便跟梁大妈一起上山砍木、割茅草,把产所扩大,加设产床。同时,她还自己掏钱为产所添置产钳、消毒盘等医疗器械,向梁大妈讲授接生知识。在她的努力下,这间草棚产所焕然一新,附近各个镇的产妇,都慕名到这里来留产。

由于医术精湛,梁碧儿很快名声大噪。在队中,她年纪最大,资历最深、技术最高,却最虚心学习。小口径结扎,要求在妇女腹部开两公分的小孔,用手指连带一块小手术板,插入腹内,靠手指的敏感度去探索那条小小的输卵管。为减轻妇女的痛苦,提高技术,梁碧儿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常常自己练习总结到深夜。

捐出全部积蓄建立婦产院
1972年,梁碧儿正在下乡巡回治疗病人时,突然接到通知,要她参加湛江地区计划生育手术队。当时她已感到身体不适,但仍带病参加计划生育手术巡回队,走遍十三个县市的山山水水。就是这样,她毫不顾及自己的身体,一心扑在工作上,最终在巡回途中病倒了。
就在准備回广州住院治療的前一天,她得知一位产妇胎儿横位,有难产危险,她不顾自己的疾病已经出现腹水的严重症状,采用腹外转位术,花了多两个多小时,终于使婴儿顺利产下。

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她仍记挂着河头百姓的就医问题。她曾多次写信给河头卫生院,询问建产房之事,她寄出的最后一封信上写道:

“我在农村这几年,同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我很舍不得离开遂溪河头。目前农村还缺医少药,河头很需要个产院,因此,我决定把自己仅有的全部储蓄28000元捐给河头建产院,恳切地要求组织接受我这微不足道的心意。这样,我死也瞑目了。”

1973年3月,时年51岁的梁碧儿离开了人间。1975年,河头公社卫生院建起了一座400平方米的妇产科大楼,并命名为“碧儿妇产院”,这也是湛江首座乡镇妇产院。应河头五万人民群众的要求,梁碧儿的家人将她的骨灰送回河头安葬,在安葬处竖起了“梁碧儿医生纪念碑”。

後記:
我寫過懷念17姨媽的紀念文章,人民的好醫生梁碧兒。《英雄在我家 榜樣是姨媽》~蒙城老張。

這本書是子曼表姐和達夫表姐夫來山寨相聚時,送給我的,對我是非常有收藏意義的。因為我們都共同有著對親人前輩深深的崇敬和深深的懷念之情。這不僅僅是一個小輩對長輩的熱愛懷念,而更多的是做為一個人對一個普通的人為社會為民眾,做出驚人的奉獻的由衷愛戴。我們對姨媽梁碧兒醫生的懷念熱愛發自內心,梁氏家族是醫學世家,我們為有這樣一位救死扶傷的醫者,充滿聖潔聖母情懷大愛的長輩,光荣驕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是要有點精神的。在對社會、對家庭、對國家。你到底做了一些什麼?這些靈魂的拷問,捫心自問自己,如果你這樣做了,我們在道德思想境界上是會得到升華的,我們是草民,我們對社會只是在盡一點點微薄之力,但我們願意對自己反思反省,我們願意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希望淨化洗滌,提高覺悟,我们更愿意从我们怀着理想主义情怀的长辈们,怀着奉献牺牲精神的长辈们,吸收营养和精神、我們願意實實在在做一個真正的人,而這樣的一個榜樣十七姨媽梁碧兒醫生,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就是我們前輩们、佼佼者中其中之一。
紀念姨媽!
懷念姨媽!
大爱永存!
大爱无疆!
[合十][合十][合十]

~𣁽省山寨

《英雄在我家 榜样是姨妈》文章鏈接:




















                



Font Size...
Font Family...
Font 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