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名将后人魂断哈佛大学—杜致仁的悲剧】~ 魁省山寨

蒙城老張-101698  09/19   5098  
4.0/1 











国共两党是兄弟,剪不断 理还乱。
 一个国家,一个领袖,一个政党,一个主义。 

 ~魁省山寨·蒙城老張



【将军之后断魂哈佛大学~杜致仁的悲剧】~ 魁省山寨

简介:国军陆军中将 黄埔一期杜聿明将军。
  杜聿明和夫人曹秀清女士共育有三男三女,长女杜致礼,即杨振宁之妻,二女杜致义,三女杜致廉,长子杜致仁,次子杜致勇,三子杜致严。(后经史料证实,曹秀清女士为中共地下党员)。
除了长女杜致礼外,长子杜致仁卒亡,极为可惜。杜致仁在读哈佛大学,因失去金融援助没有学费,向 国府申请助学金被拒绝后,压力巨大,抑郁无助,服安眠药自杀解脱。卒于22岁,仅差一年哈佛毕业,让人惋惜,让人沉重。

杜聿明的大兒子名叫杜致仁,這一位說起來非常的悲慘,他在56年的時候去美國的哈佛大学念書,但是當時哈弗的學費他無力解決,家中也沒有能力資助者一筆錢來,所以不得去向了台灣的銀行借貸,而只需要一年就能夠畢業了,但是銀行卻突然的停止了借貸給他。

杜聿明長女因丈夫楊振寧出名,長子因學費自盡,这样的故事,是民族悲剧,值得政党和执政者思考。
杜致仁寫信給了母親說明此事,母親只好去找了蔣介石,不過3000美元的學費蔣介石只給1000,而且還是兩年給清,拿到了到手的500美元,失望的杜致仁竟選擇了用安眠藥自盡,說來對於3000美元,蔣介石應該不缺,是什么原因,让蒋公做出如此不近人情的决定,这里面大有故事,不是那么简单,但也反映了蒋家父子后期在台湾治党治台所推行的一些决然地冷酷措施和态度。在这一残酷现实下,可憐的年轻的杜致仁想不開,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稞稻草,他选择自盡。
 
杜聿明的二兒子和三兒子,所能找到的資料不全,只能得知他們的名字分別是叫致勇、致嚴,而且都定居在台灣。杜聿明的這些後人中,劇能看到的資料來說,除了大女兒靠著丈夫楊振寧出名之外,其餘的子女皆是平凡,沒有什麼大成就。而作為蔣介石的親信,長子最後還算是因學費被蔣介石「逼死」了,雖然這有他自己的原因,但从大局观而言,这显然让人批判。
在这里让我们梳里一下这段让人悲伤和沉重的历史故事:
人的一生当中,会经历诸多困难和坎坷。尤其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压力使得人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不断面临挑战,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无论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天之骄子,还是出身寒门的贫民子弟。

在历史上的动荡年代,即使出身富贵,也可能命运多舛,落得悲凉的结局。这样的故事,也是不胜枚举。而杜致仁的故事发生在国共第二次内战之后——由一位优秀的青年才俊之死,牵扯出一段战争之下的恩怨悲歌。这段故事也涉及一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如蒋介石、杜聿明,杨振宁。

那么,是怎样的时光故事将这几位人物联系起来的呢?我们要从1949年初淮海战役结束时说起。

杜聿明被俘,杜家落入深渊….

杜聿明,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著名的抗日名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也是蒋介石的忠实部下,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当年的反侵略战争中取得过瞩目的成就,在诸多将领中被认为是典型的“西方化将领”。淮海战役结束后,作为当时国民党徐蚌战场的最高指挥官的杜聿明被俘。

之后,“杜聿明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后已被处决”的流言传到了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的耳朵里。在时势危急之下,曹秀清只好带着三儿三女前往台北居住。失去顶梁柱的杜家,瞬间就陷入了困窘之地,经济上捉襟见肘。因不受当局待见,只能靠领着政府保障金艰难度日。甚至,在曾经的老同事帮忙之下,杜聿明的子女们才得以进入学校读书。

杜聿明的大女儿杜致礼原本深受宋美龄喜爱和赏识,并在其帮助下顺利进入美国著名的Wellesley(威尔斯利)女子学院攻读英国文学专业,这个Wellesley学院就是当年宋美龄就读过的那所大学。但杜聿明被俘后,杜家社会地位发生改变。幸得杜致礼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知书达理,为了节省开支,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她主动转学到纽约圣文森学院继续学业。

杜致礼、杨振宁相遇,重燃希冀

杜致礼在读高中时,杨振宁曾担任过她的数学老师,而她也很崇拜才华横溢的杨振宁。

巧合的是,1949年圣诞节,杜致礼与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再次重逢。彼时的杨振宁已经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互为欣赏的两人产生了情愫,隔年就在普林斯顿举行了婚礼。婚后杜致礼曾短期回国任教,之后返回美国照顾专心从事研究的杨振宁的饮食起居,同时,她也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担任中文教师。

1953年,杜致礼的弟弟、也是杜聿明的长子杜致仁考上了哈佛大学,让他的妈妈曹秀清及所有家人甚是欣喜,但杜家已经家道中落,曹秀清拼命工作才能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来支付杜致仁昂贵的学费。

但曹秀清不甘心让儿子放弃得来不易的求学机会,她向台湾银行申请了助学贷款,以此来担负杜致仁的学费。杜致仁深知母亲支持自己读书用心良苦,便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争取拿到学校的奖学金。

姐姐杜致礼也尽力帮扶弟弟,假期就让他来自己家里住,以此节省下来吃住方面的开支,杨振宁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同时,杜致礼也受到姐姐、姐夫家庭学术气氛的影响和鼓励,对学习投入了满腔热忱,就连假期也在孜孜不倦地撰写书稿。

突降噩耗,彻底压垮杜聿明一家

就这样,杜致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转眼在哈佛大学度过了三个年头,眼看还有一年就要完成学业了。然而,命运就在这时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1956年,杜致仁突然接到通知:银行方面终止了助学贷款,并且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之内把欠款全部还清。当时杜致仁已经欠了银行7000多美元的贷款。在那个年代,这个数目可以称得上是一笔巨款。

对于杜致仁,乃至整个杜家来说,这无异于一个晴天霹雳。杜致仁一时间慌了神,一边急忙寄信给远在台北的母亲,请求她想办法筹钱,一边致函台湾银行说明情况。杜致仁在信中言语恳切,他几乎是用哀求的口吻,说明自己再只需要2500美元,就能顺利毕业,拿到哈佛大学的文凭,并称自己届时会逐年还清所借的款项,绝不拖欠。

曹秀清收到儿子的来信后到处筹钱,但这毕竟不是一笔小数目,短时间内根本没办法凑齐。走投无路之际,曹秀清不得已只好致信蒋介石,希望其能念及丈夫杜聿明曾追随他出生入死的忠义情分上伸出援手,特批银行继续贷款。

半个月之后,曹秀清终于等来了蒋介石的回复,但结果却与她想象的相差甚远。蒋介石只批准了1000美元的借款,而且还要分两年支付。也就是说,曹秀清当时只能拿到500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1948年淮海战役开始时,适逢杜聿明母亲七十寿辰,大批国民党要员纷纷送上贺礼。当时,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就送了3000美元的大礼。而十天后淮海战役结束,杜聿明被俘的消息传来,当日,曹秀清就从上海赶到南京,要求面见蒋介石,并要将蒋经国送的3000美元礼金还回蒋介石,换回自己的丈夫。虽然曹秀清义无反顾,但她始终未见到蒋介石。

这就是《中央日报》曾披露的《曹秀清大闹总统府》事件,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其实,杜家人并不知道杜聿明被俘之后的真实情况。他们只能根据杜聿明的身体状况推测,认为他可能已经去世。不过,杜聿明虽然还活着,但身体状态确实很差,甚至已经出现了畸形、无法正常睡觉的状况。

经过此事,杜家人更看清了世态炎凉。

再说回此时心急如焚的杜致仁,原本寄希望于母亲的他,拿到邮寄来的仅仅500美元的支票后,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将一切看在眼里的杜致礼也心痛不已,她只能一边尽可能地安抚弟弟的情绪,一边四处想办法筹钱。

杜致仁含恨离世,究竟谁人之过?

眼看两个星期过去了,学费的筹措还是没有什么进展,2500元钱就这样深深地难倒了这一家人。杜致仁也变得愈发焦躁和不安,他曾亲眼见证家族的兴衰,回想起这些年遭受的种种冷遇、磨难,也回想起过去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想到作为长子的他,倾尽了所有,却仍然撑不起这个家,一时间,挫败和绝望吞噬了这个曾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一天晚上,杜致仁像往常一样,与姐姐和姐夫一起吃过晚饭,就回到自己的房间将房门紧闭,一直没有出来。直到翌第二天中午午餐时间,餐桌上还见他露面,杨振宁夫妇这才感觉有些不对劲,他们破门而入后发现,弟弟杜致仁安静地躺在床上,已经永远地停止了呼吸。在他的那床下,有一只空药瓶,里面曾装满安眠药片。

面临排山倒海的压力,这个年轻人已经不堪重负,在命运的捉弄之下,他的脊骨被压弯,精神世界也崩塌了。他虽然在乱世中看清了人情冷暖,但却终究没能走过这一道人生的关卡。“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曾经意气风发的杜致仁,最终选择用“死亡”来结束这一切。那时,他刚满22岁。

毫无疑问,杜致仁的离世对杜家、对杨振宁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就在杜致仁的离开的第二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也得到了丰厚的奖金。后来每每回忆此事,杨振宁总是痛惜不已。

不过,也有人会问,当时杨振宁为何不对妻弟杜致仁伸出援手呢?

如同我们之前提到的,2500美元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何况杜致礼和杨振宁家里的经济状况也同样窘迫。彼时杨振宁并未功成名就,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用作了研究经费,杜致礼也只能在生活上照顾弟弟,一下子也拿出数千元是不可能的。

而且,据说杨振宁夫妇在美国成婚后,很快就有了孩子,但因为经济上的不宽裕,直到杜致仁离世前不久两人才购入一套房子,手里几乎没有存款。这也正是为什么两人一时间凑不出杜致礼学费的最大原因。

尽管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安抚和鼓励杜致仁,一定会想办法筹到钱。但心灰意冷的杜致礼却选择放弃了等待。

在杨振宁去瑞典接受诺奖返美的当口,杜聿明的母亲在台北去世。据传,蒋介石在葬礼上,给予了老人极高的礼遇。之后告知曹秀清,希望她写信劝说杨振宁来台湾任职。

又据传,曹秀清看清了蒋介石的心思,她故意敷衍说,只去信无法说服杨振宁,希望可以亲自赴美说服他。周旋之下,1958年初,曹秀清离开台湾,留居美国。而后在蒋介石安排下,台湾“中央研究院”选举杨振宁为院士。后来,曹秀清在美国得知丈夫杜聿明受到了中共政府的“特赦”,在周恩来等中共统战势力的安排下,于1963年取道瑞士返回大陆,两夫妻终于得以团聚。

杜聿明得知家人遭受的种种磨难之后百感交集,而对长子杜致仁自尽的事实更是难以接受。正所谓黄叶不落青叶落,白发人送黑发人,杜致仁命运的结局确实令人唏嘘。然而,也有很多人认为,在杜聿明被俘后,蒋介石对其家人的冷漠,间接地导致了杜致仁的死亡。

在时代背景之下,这便是战争留给世人难以磨灭的伤疤,斯人已逝,活着的人痛彻心扉地警醒着,希望这样的故事再不要被重复,人们也不要遗忘这些悲剧。

(资料来源自网络检索整理·魁省山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