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54《僧事百講》臨終關懷 @妙法蓮華社


心緣-100180  12/15   12133  
4.0/1 





  不管是「安寧療護」、「安寧照顧」或是「緩和醫療」,名稱怎麼不同,主要目的要讓臨終者能安詳逝世,歡喜而去,解脫自在,無煩無惱,所謂的「落葉歸根」。 

   死,是人生的定律。佛教認為死亡並不是生命的完結,而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所以說「生死一如」,死亡不足畏懼。然而一般人說到死亡,總會感到恐怖,擔心自己要上刀山、下油鍋。其實,只要能瞭解死亡的真相,如同領了出國護照,可以自在遨遊了。有的人臨終時,放不下家裡的大小事情,不想死,這樣只有增加自己的痛苦。因此,在病人臨命終時,如何讓他心裡不覺苦,讓他放下執著,讓他解除對死亡的恐懼,讓他知道死亡不是消滅,而是環境的轉換,讓他能夠坦然面對生死,尊嚴地走完人生最後,也就是「臨終關懷」的主要目的。以下是「臨終關懷」講次的內容。


 問(1):講到臨終關懷,社會上,許多醫院裡,都設有安寧病房,為臨終者提供服務。 佛教是否有類似的安寧病房,專門為臨終病人做服務的機構? 

答:安寧往生,對於病患及病患的家屬,都會得到很大的方便和幫助。

   臨終關懷、安寧病房,佛教在很早以前就有了。過去在印度的祇洹精舍,設有「無常院」,安置重病的僧眾,目的是為了讓病患在臨終時能捨離對房舍、衣缽等的貪著,而能生起往生極樂淨土的念頭。 

  中國古代的叢林,也有往生堂、涅槃堂、西方院、塔院等設施,都是作為安寧往生之用,內設有堂主,擔任看護病僧的工作,平時負責日常湯藥的供需,或是洗濯床褥衣被等事。一些出家僧侶往生時,固然能在這裡得到方便,有時一些在家居士來借用也是可以。 

  現在的建築多為高樓大廈,搬運不方便,要有一個比較寬敞的空間,好讓往生事宜得到妥善處理。現代的寺院裡,也多設有「如意寮」或「安寧病房」, 為病患服務。 


 問(2):臨終關懷,一般稱作「安寧療護」,或者「安寧照顧」、「緩和醫療」,這些不同的說法,各有不同的意義嗎? 

答:不管是「安寧療護」、「安寧照顧」或是「緩和醫療」,名稱怎麼不同,主要目的要讓臨終者能安詳逝世,歡喜而去,解脫自在,無煩無惱,所謂的「落葉歸根」。 

  現代的社會,大家都很忙碌,安寧病房也能為病患家屬提供許多方便。尤其對一些有功於社會、對家庭有貢獻的長者,在他要往生時,給他一個妥善的照顧,也是應該的。

   其實,病患住進安寧病房,並不意味著等死,他同樣能接受完整的醫療服務,只是所做的醫療並不僅是針對病況來治療,還更進一步提供身心的療護,以幫助病患解除身心的病痛。除此之外,也為病患家屬作心靈輔導,協助家人共同面對即將失親的悲傷。


 問(3):現代都會的生活,大家都是住在高樓、公寓裡,使得許多人臨終時沒有辦法在家中過往,甚至在人生最後一刻,都沒能如願回家。有什麼辦法可以協助他們嗎?

 答:現在有些進步的醫院,不只設有太平間,也設立安寧病房。尤其寺院,例如十幾年前,佛光山就在萬壽園裡設立六間安寧病房。當然一次用不到六間,不過總是一種服務的態度,恐怕有時不夠使用。 

  在佛光山的安寧病房裡,病患的家屬也能陪同他一起住進來,好全心全意地給予照料。病房的設備健全,內有小廚房、醫務室,要想吃什麼、用什麼,都非常方便。在臨終病人彌留時,會有法師為他助念。之後的佛事,從入歛、告別式、火化到進塔,也都由佛光山來圓滿完成。

   病人往生之後,舉行佛事的期間,家屬還是可以繼續陪伴,等到完成喪事手續為止。也有病患在安寧病房住一陣子後,病癒回家的例子。目前有安寧病房的設施都很普遍了。 


 問(4):對一個即將往生的人來說,安寧病房的重要性是什麼?

 答:有了安寧病房,就能減少病患家屬的掛礙,不必擔心死了以後,怎麼下樓?怎麼送去火化?怎麼送到公墓去? 

  安寧病房裡,一切準備妥善,空間寬敞,有家人陪伴,病患能安心念佛、,甚至有人講開示,他會覺得生活在裡面,很健康自在,不會感覺到死亡的來臨。

   所以,安寧病房的作用就是讓臨終的人能如睡覺一般,靜悄悄地、安詳地去世,這是最好的理想。


 問(5):您認為在安寧病房裡陪伴病人,以及病房的設備,應該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答:我想病人用的東西,像寢具,最好是他自己原本就在使用的,這樣他用起來會比較習慣。例如枕頭的軟、硬、高、低,都是他很習慣的。或者照顧他的人,最好是他平常接觸的、喜歡的人,那麼他會很歡喜。因為彼此有默契,他要喝水、喝茶,只要點頭、示意,照顧的人就能瞭解;能有這種人在安寧病房裡照顧即將往生的人,是最美好的事。 


 問(6):對於安寧病房裡的病患,有什麼辦法幫助他消災解厄,讓他放心在那裡終老? 

答:有的人對佛法很有信心,在他老病、臨終的時候,會希望聽到佛號,覺得佛號會接引他去西方淨土。但是有的人會錯意思,「唉唷!念阿彌陀佛,大概是我快要死了。」其實,往生是生,不是死,死的是老朽的肉體,身體壞了,就再換一個新的。所謂蓮花化生、往生佛國,死亡如同移民到另外的地方去,應該要很歡喜才是。

   不過,安寧往生,還是以亡者為大,病人希望得到什麼,儘量地給予滿足。他想聽歌,就播放小小的歌聲;他想聽音樂,就放個小小的音樂;他希望有人在旁邊陪他,講講故事、講講往事,也可以給他滿願,最好不要讓他留戀過去,留戀世間,否則他不能往生啊! 

  如果能有一幅佛像,或者極樂世界的景緻,掛在他的面前,讓他對阿彌陀佛,或者鳥語花香、亭台樓閣的景象,心生嚮往,「生到那邊去多美好啊!」這也會幫助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問(7):為了替臨終病人消除業障,禮懺有用嗎? 

答:佛法無邊,法力廣大,人有誠心,都會有感應的。我不是在打包票,保證它有用或沒有用,我想,你的心意到什麼程度,結果就會隨著你的發心水漲船高。


 問(8):有的人罹患重病,長期以來受病痛折磨,身心非常痛苦。有什麼辦法可以減低他在臨命終時,由這些疾病帶來的身心痛苦呢? 

答:要減輕他肉體上的痛苦,平常信心的建立很重要,要從心不苦,進而才能做到身不苦。如果心裡苦,身體當然也就更加痛苦。 

  如果心不苦,但身體還是苦,那是因痛而苦,不是因死而苦。對於怕痛,醫院裡的醫師,利用止痛藥來止痛,也能給予一些幫助,還是有必要的。


 問(9):病人到了臨命終時,心性往往比較脆弱,尤其對死亡的恐懼感很強烈,這時候如何讓他安心呢?

 答:死亡不要恐懼,死亡是很自然的事。就是你本來身體很好,卻得到絕症,面臨死亡,也要適時看破。為什麼?往生,只是身體壞了,重換一個而已,自己看得開,就會覺得死亡是一種很幸福、很美好的事情,是不可怕的。不過,對於臨終者的情緒變化,也應給予適當的引導及協助。

   有一個婦女即將要往生了,家人紛紛前來探望,她見到那麼多親朋好友,站在自己的面前,忽然就說:「我好想喝一杯酒。」

   大兒子是一個牧師,他說:「媽媽,臨死前不可以喝酒。」

   「為什麼不可以?」

   「醫生說的。」

   「醫師又不是我。」於是她又說:「老二、老三,媽媽要喝口酒。」

   最後小兒子倒了一杯酒給她喝。喝了酒以後,媽媽又說:「如果再有一支菸抽是最好了。」 

  小兒子說:「媽媽,我這裡有菸。」即刻點了一支菸給她。 

  她酒也喝了,菸也吸了之後,一臉滿足,微笑地說:「人間真美好,謝謝你們了,再見喔!」就這樣,她安詳逝世了。 

  我想,面對親人即將死亡,滿足他、給他希望、給他需要,是最好不過了。


 問(10):人在臨命終時,最掛念的應該就是自己的何去何從。這時候該如何開導病人一心求生淨土呢?

 答:人在臨命終的時候,最怕的就是心生恐怖,最忌諱的就是心意顛倒。所以,要讓他不顛倒,要讓他有正見,正見人有生必定有死,生了會死,死了又會再生,生死是循環的。甚至為病人宣說阿彌陀佛的大慈悲願,及極樂淨土的莊嚴美好,使病人心生嚮往。那麼,病人如果有信心可以往生淨土,有信心可以再來人間,那麼對他自己的何去何從,將會有很大的幫助。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首相陸奧宗光代表日本到南京簽訂〈馬關條約〉,可是就在臨出發時,十多歲的女兒,卻重病在床。雖然心疼女兒,捨不得離開她,但是他還是向家人說:「沒有重要的事情,不必打電報。」事實上,當時女兒的病況危急,所以家人還是來電報催他回去。

   在他回到日本後,小女兒已到了臨終的時候,不過還能講話。她一看到爸爸,就說:「爸爸!我一直不放心就這樣死去,我想請教您一個問題,人死後是到哪裡去?」

   陸奧宗光一聽,不知如何回答,心想:「唉唷!人死了以後到哪裡去?真是一個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政治、軍事、經濟問題,我什麼都懂,但是人死了以後到哪裡去,我卻不懂。」於是只有跟女兒說:「女兒啊!死後到哪裡去,爸爸是不知道,不過媽媽常常拜阿彌陀佛、拜觀世音菩薩,我想他們會引導妳到一個幸福快樂的地方去。」 

  小女兒一聽,含笑而逝,留下了陸奧宗光成天想著自己對女兒講的話,「她真的能到幸福快樂的地方去嗎?」所以,後來他為了要研究這個問題,開始研究佛學,並且出家為僧,成為佛教裡的一件盛事。


 問(11):如果臨終的病人,平常沒有信仰,那麼為了要幫助他往生淨土,有沒有必要替他做皈依?

 答:只要他有信心、他願意,在臨終的時候皈依,還是有作用的。我曾經為臨終的病人皈依,在他生命最脆弱的時候,助他一臂之力。 

  香港收藏家高嶺梅先生,以收藏張大千的畫著名,在他臨終住院期間,透過家人聯絡,希望我能去香港為他皈依,那時實在忙得不能去,只有採權宜之計,用電話為他作皈依。我在電話的這頭念「皈依佛」,電話的那頭,他也念「皈依佛」;我念「皈依法」,他也念「皈依法」;我念「皈依僧」,他也念「皈依僧」,皈依的程序就這樣完成了。由於這時他已經是老弱之軀,沒有體力,為他做個簡單的皈依也就好了,事後我也沒有想他要送給我什麼,但是他卻送了我一幅張大千的觀音畫,這幅珍貴的畫作至今仍收藏於佛光山。

   由此可知,信仰是人生的依怙,是人生最大的能源。


 問(12):臨終之人往往要為家人掛念,那麼,親人應該如何表現,才能讓他放心離去? 

答:面對臨終的家人,最要緊的是不要憂愁、哭泣。有時候,你一哭泣,他就更加地留戀。儘量不要和他談往事的快樂、歡喜,否則他又要留戀了。最好能和他講一些輕鬆的、自在的、有助於他放下的,一些不關緊要的事情,那麼他聽了,心裡不計較、不執著,也就會安詳往生。


 問(13):有些人到了臨終的時候,或許是因為心裡放不下,老撐著一口氣不斷,這時候應該怎麼處理?

 答:有的人可能心裡有事放不下,例如,想見的人還沒有見到,想說的話還沒有說出口,或是想得到一句令他滿足的話,卻還沒有人對他說。因此他就掛念在心,堅持著要聽到那一句話,希望實現了,才覺得滿足。

   這個時候,家裡的人一定要讓他放下,可以對他說:「世緣已盡了,不要執著了,我們會好好地做事,我們會孝順爸爸媽媽,我們兄弟姐妹會和睦相處,你有什麼事情未完成的,由我們來完成,你不必掛念。」他一聽,「喔,這樣子!」他就會放心離去。


 問(14):一個人將要往生時,很多親戚朋友都會來探望。那麼,探望的人當中,如果有臨終的病人所不喜歡的,這時候家人要不要讓他們見面?

 答:這也不一定是要或不要。有時候,探視的人可以透過家人問他:「某某人要來向你道歉、懺悔,你願意見他一下嗎?」或許他覺得高興,「哼!你終於要向我認錯了。」在歡喜的情況下,他就說:「好吧!叫他來。」也有的是老死不相見的,「我不要再見他了!」那就不要讓他們見面。總之,臨命終人為大,尊重他的意見最好。 


 問(15):臨終的病人,若提出一些較不合理的要求、願望時,家屬或者親友,應該怎麼滿足他呢?

 答:臨終的病人瞭解家裡的人事、家庭的環境、家庭的信仰,到了要往生的時候,不至於會有無理要求的。縱使有一些要求,就是一些掛念而已。掛念什麼?掛念死後到哪裡去?掛念還有未完成的心願,怎麼辦?或者掛念死後,究竟是上升還是下墮? 

  在佛經裡有一種說法,一個人在臨命終的時候,身體其它部位都冰冷了,而頭頂還有熱氣,那麼他必定是升天。或者是胸部有熱氣,那麼他一定是轉世做人。如果是膝蓋下有熱氣,可能難免是去惡道了。

   還有另一個說法。剛往生的人,會看見一條隧道,當他往隧道方向走的時候,如果隧道裡出現的是一道白光,那麼他跟著這道光走,必定是走向善道,如果隧道裡是一片漆黑,那麼他摸黑走路,難免去的路程就不是很好。

   所以,在親人臨終時,家屬要能滿足病患的需要,安慰他,讓他覺得舒服、稱心如意,不起瞋恨心、不起留戀的心,讓他在你安慰的話語、祥和的音樂聲中,安詳逝世,這是最好不過的了。 


 問(16):家裡有人即將過世,親人經常要為喪葬事宜忙碌,如果家庭成員少,人手不足,該如何是好呢?

 答:所以「平時要燒香」,臨時就有用。你平時沒有結緣,獨來獨往,沒有朋友,到了臨時有需要的時候,誰要來幫你的忙呢? 

  人生在世,凡事因緣和合,彼此相關,你幫助我,我幫助你。如果沒有人幫助,那麼我要吃飯,米從哪裡來?我要穿衣,布從哪裡來?我要乘車,司機、車輛在哪裡?所以,我能在世間生存,都是靠許多人給我幫助。 

  人活著,要有人幫助;人死了,更需要有人幫助。這些幫助的人在哪裡?當然是至親好友。你說沒有至親,也沒有好友,那麼有一些普通的朋友,見義勇為,也會肯發心,助你一臂之力;你說一時找不到朋友,那也沒有關係,到寺廟裡找個法師協助也可以。 

  不過,現在一般的信徒,歡喜跑寺廟,一下到甲的寺廟,一下到乙的寺廟,一下又跑到丙的寺廟,跑了好多家的寺廟,到了最後,可能就要「三個和尚沒水吃」了。 

  你跑到甲的寺廟,甲的寺廟想到你和乙有來往,他就客氣推辭:「我們今天很忙啊!你到乙的寺廟去,他們或許有時間。」等你到了乙寺廟,乙寺廟知道你和丙寺廟關係很密切,也建議你找丙寺廟幫忙。由於甲、乙、丙寺廟,都覺得不好意思得罪對方,在互相推辭之下,你就「三個和尚沒水喝」了。

   依我看來,佛教的信仰,不管你是在大寺廟或小寺廟,總之,就是專心護持一家。平常你幫忙寺院,為它添油香,那麼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甚至是臨命終時,需要寺廟幫助,它也不會推辭的。

   跑道場最大的缺點就是容易把是非傳來傳去,使得自己不但功德沒有修好,還造了許多的口業。所以,不要把修行當成是在應酬,護持道場應該專一。個人與寺廟之間的信仰關係,還是要從善的、互相幫助的方面來往比較好。


 問(17):人在臨命終時,身邊總圍繞著很多親人。這個時候,哪些話可以對臨終病人講,哪些話不可以對他講,免得讓他不愉快? 

答:設立安寧病房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臨終病人安寧往生。病房裡要清潔衛生,空調良好,光線柔和,安靜祥和,舒服宜人,閒雜人等不宜太多,不能給人覺得吵鬧、悲傷或煩躁,這樣對亡者絕對是不利的。病人往生時,能靜靜的、安詳的、無聲的,這也很好,有時無聲還勝於有聲。

   在安寧病房,對將往生的病患,要說些什麼話,當然是說安慰他的話,說給他有希望的話。例如,告訴他死亡就好比是搬家,房子破舊了,再換一間新的房子;好比是換衣,衣服穿破了,再換上另一件新衣;好比新陳代謝,人體舊的細胞死去,新的細胞才能再長出來;人的身體也是如此,色身衰老,再換一個新的身體。其實,生命是不死的,生死就好比是木柴的燃燒,一根木柴燒完,火苗又會再傳遞給下一根,就似薪盡火傳,所以死亡並不可怕。

   讓他聽到這些話,感到很安詳、很和諧,覺得生也好、死也好,不悲苦、不執著、不懷念、不計較、能放下。 

  不能在病人的面前講一些恐嚇的話:「這個很危險」、「那個不可以」、「這個不能吃」、「那個風不能吹」……。總之,要鼓勵安慰他,讓他的心感到和諧最好。 


 問(18):有的人臨終時,撐著一口氣走不了,有的人則是走得很順利。請問什麼時候該走,什麼時候不該走,關鍵是在那裡? 

答:《四十二章經》裡,佛陀問弟子們:「人命在幾間?」有人說:「人命在數年之間。」也有人說:「人命在數日之間。」還有人說:「人命在一日之間。」更有人說:「人命在飯食之間。」最後佛陀說:「人命在呼吸之間。」人能活著,就是靠這麼一口氣;人不能活了,也就沒有了這一口氣。所以,一口氣能決定人的生死,是很重要的。

   這一口氣在哪裡?或許你說它在喉嚨裡,因為喉嚨有痰,氣出不來,人就要死了;或者你說它在鼻子裡,因為鼻子塞住,氣出不來,人就不能活了。其實這一口氣,是在心上,心不能轉動,等於馬達停止、機關關閉、引擎熄火,氣也就沒有了。沒有了呼吸,就是死亡,也就是人家說的斷氣、心臟停止;在佛教認為,這是死亡的標準。所以,要確認一個人是否已經死亡,都會檢視他鼻子上、嘴上,還有沒有一口氣,如果沒有氣了,應該就是往生了。 


 問(19):有些臨命終人,平常正知正見,可是到了命終的時候,講的話、想的事,卻出現顛倒的狀況。要如何幫助他恢復正常呢? 

答:顛倒,是死亡中很可怕的事情。可怕的是因為他心意顛倒了,不知道要到什麼地方去,甚至本來預備要去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為顛倒,就不去了;本來想要再來人間的,因為顛倒,就不來了。不來了,難道要去惡道嗎?所以,顛倒是很危險的。當病患顛倒的時候,家人要幫助他念佛,那麼他聽到念佛聲,覺得還是念佛好,可能就不顛倒了,這就叫作「助念」,幫助他往生的意思。 


 問(20):佛教除了關懷臨命終人,對於將因喪親而痛苦的家屬,是否也有一些關懷措施? 

答:有的家屬,由於家裡沒有死過人,對於喪葬事宜沒有經驗,忽然間,家中哪一個人倒下來,真會讓他手足無措。更麻煩的是,三姑六婆往往在這個時候通通都來了,大家七嘴八舌,這個人認為要這樣做,那個人認為要那樣做。很多的子孫就說:「你們都不要講了,死的是我家裡的人,不是你們家的人,那麼多嘴幹什麼?」

   所以,來關心的人最好不要說話,要讓遺眷作主張,只要家屬有力量、有尊敬、有好意,應該以遺族、眷屬的意見為主。 


 問(21):多數人的死亡都是自然而死,也有的人是意外死、自殺死等等,他們在人生最後往往都很痛苦。請問如何幫助他們從死亡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答:所謂「自然死」,就是壽盡而死,當一個人器官功能衰竭時,就如同損壞的桌子不能再使用,這時候也就是壽終正寢的時候了。 

  但有的人死於非命,這對死者來說固然難堪,生者有時卻更難堪。家人自殺死了、車禍死了,所謂凶死、歹死,或是佛教《藥師經》所說的「九橫」之死,得病無醫、王法誅戮、非人奪精氣、火焚、水溺、惡獸啖、墮崖、毒藥咒咀、飢渴所困,都是事先難以預料的,叫家屬情何以堪?不過,這個時候,信仰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有信仰的人,在這種艱難的時候,依然會堅忍不拔,節哀順變。

   對於臨命終人,為了不讓他沉浸於死亡的痛苦,寺廟裡的道友可以為他助念,讓他提起正念,保持心情的平靜,甚至家屬可以恭請法師或宗教人士為他開示說法。 


 問(22):有一句話說:「生,也未嘗可喜;死,也未嘗可悲。」這是一個大戶人家喜獲麟兒時,一個出家人講的話。請問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涵義?

 答:過去有個大富翁生了一個兒子,賀客們紛紛前來道賀,有位禪師也受到了邀請。可是,當這位禪師來到富翁的家門口時,卻號啕大哭起來。有人心裡不解,問道:「人家富翁老年得子,你在這裡化緣,哭什麼呢?不吉利啊!」   這時禪師憂愁滿面地說:「我不是來化緣的啊!我是哭他們家又多了一個死人。」

   這是一句很有意義的話,意思是說,一般人往往只看到生,卻沒看到死。其實,死,是有生才有死;生,也是有死才有生。所以生又何足喜,死又何足悲呢?生死是一個,不是兩個,何必把它們分開呢? 

  一般人看到年逾古稀的老人,總要祝他活到一百二十歲,但是仔細想想,一個人活到一百二十歲真的是件可喜的事嗎?假如他活到了一百二十歲,那麼他一百歲的兒子死了,八十歲的孫子也去世了,乃至六十歲的曾孫也不幸撒手歸去,所謂「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又怎麼說呢?長命百歲有時不一定可喜,更何況活到一百二十歲,如果生活孤苦、疾病纏身,又有什麼樂趣呢?


 問(23):佛教把死亡稱為「往生」,甚至說生命是「三世輪迴」的。請問如何知道有前生、有來世呢? 

答:「前世今生」的道理,不一定只在人的身上才看得到,就是從我們平時吃的蔬菜、水果裡也能看到。一個水果,必定是先有播下的種子,後才結為果實,而果子成熟後,又會有種子,再播下種子,未來又會長出果實。果子就這樣生生不息地生長著。 

  說到「前世今生」,不但植物是這樣,動物更是如此。宇宙之間,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三世因果是誰也不能否定的。 

  佛光祈願文.臨終祈願文   慈悲偉大的佛陀! 

  我病了,

   病得很久,病得很重,

   我請人代我向佛陀您祈求:   在我生命的最後一刻, 

  我自知世緣將盡, 

  我不再牽掛親友,

   我不再執著身心,

   我也不再追悔過去, 

  我也不再妄求未來。 

  當我流動的呼吸緩緩地減慢,   當我跳躍的脈動漸漸地轉弱,   當我眼耳和鼻舌停止作用,   當我身體的器官不再運行,   我像遠處歸來的遊子,

   乘著金色的蓮華,

  回到光明極樂的淨土。

   慈悲偉大的佛陀! 

  我要將我所有的骨髓血肉, 

  還給天,付於地, 

  隨著大自然的運轉,

   化作薰風和養份,

   年年月月滋長萬物。 

  我要將我所有的心意全部   施於眾,施於人,

   奉獻給佛法僧的周遭, 

  化作一瓣香花,

   時時處處地供養十方。

   讓憎恨我的人, 

  得到我的祝福; 

  讓愛護我的人,

   分享我的寧靜; 

  讓欣賞我的人, 

  散播我的善行; 

  讓想念我的人, 

  延續我的願心。 

  慈悲偉大的佛陀! 

  我終於了然: 

  生命如堅韌的種籽,

   花落果成,生滅不息。 

  因此,親友悲傷的淚水,

   不再是愛結纏縛。 

  慈悲偉大的佛陀!

   我終於可以聽到: 

  生命如涓涓的流水,

   法音清流,綿綿不斷。 

  於是,展望未來的前途,

   不再是茫然空無。 

  我終於洞然明白:

   此時此刻, 

  我只是短暫的告別。

   在諸佛菩薩和諸上善人的接引之下,

   未來的生命,

   希望我有乘願再來的機緣。

   慈悲偉大的佛陀!

   塵緣已了,世緣已盡。

   在我生命的最後一刻, 

  如遊子回家的歡喜, 

  如囚犯釋放的自由,

   如落葉歸根的自然, 

  如空山圓月的明淨。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您接受我至誠的祈願,

   請您接受我至誠的祈願。

@妙法蓮華社

 如需引用文章,請註明出處。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 著作權 佛光山 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