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中時電子報社評: 似真亦假的「中國式門羅主義」 要記取美國門羅主義的教訓

Johnson Choi-1008  07/28   5705  
5.0/1 1 2 3 4 5

台灣中時電子報社評: 似真亦假的「中國式門羅主義」 要記取美國門羅主義的教訓



中南美洲國家最近瘋世足賽,政治氣氛不遑多讓。美副總統拜登、俄羅斯總統普丁、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日本首相安倍先後造訪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古巴等國,表面聲稱是例行訪問,實則充滿戰略競逐。

習近平主政才一年半,已兩度出訪拉美國家,凸顯了中國拉美戰略布局的全盤思考與創新。去年5月他訪問加勒比海國家後,拜登隨即跟進,今年6月拜登更較習近平早一步出訪瓜地馬拉、多明尼加共和國、哥倫比亞與巴西,顯見華府極在意北京的外交動向,與中國較勁的意味濃厚。

5月的亞信峰會上習提出「亞洲事務由亞洲國家主導解決」的新安全觀,西方媒體普遍詮釋為是「中國式門羅主義」,質疑中國正在複製19世紀美國讓法國與西班牙等歐洲強權離開西半球的模式,逐步地將美國的勢力趕出亞洲。中國在金磚五國峰會的戰略布局,更被視為削弱美國影響力及突破國際單極格局的開端。

1823年揭櫫的門羅主義,最初只強調「美洲是美洲人」的概念,美國企圖在拉美建構以華府為領導核心的體系,藉以排除歐洲列強勢力。門羅主義成為19世紀美國涉外事務的轉捩點,直到進入20世紀後,老羅斯福總統開始介入拉美事務,美國對拉美呈現霸權心態。二次世界大戰後,拉美已成為美國的「後院」,華府頻頻軍事介入拉美國家內政。1965年美國以護僑為名進軍多明尼加、1973年策動智利政變,扶植皮諾契獨裁政權、1980介入尼加拉瓜內戰、1989年以掃毒為由,派軍入巴拿馬逮捕諾瑞加總統,門羅主義已成「美國霸權」的代號。

1990年代後期,隨著許多拉美國家左翼政黨取得執政權,門羅主義漸趨沒落。2011年12月,33個國家在委內瑞拉成立「拉美及加勒比國家共同體」(CELAC)時,就刻意排擠美國與加拿大,導致美國主控的美洲國家組織(OAS)名存實亡。2013年爆發的「史諾登事件」因揭露美國情報單位對拉美國家監聽,導致美國與拉美關係更加惡化。美國務卿凱瑞去年11月公開聲稱門羅主義時代已經結束,既是迫於無奈,也是歷史潮流。

門羅主義走入歷史,固源於美國國力衰退,中國崛起則是壓垮它的最後一根稻草。美國政學界年來不斷釋放「失去拉丁美洲」的警訊,呼籲正視「中國將延續美國在拉美霸權」的現實。兩年多前,華府智庫《美洲對話》指出,表面上認為美國對拉美關切的議題因束手無策,而造成雙邊關係漸行漸遠,實際上是憂心中國趁虛而入,危及美國在拉美的戰略利益。

中國早自2004年在拉美的戰略布局,主要局限於經貿領域「共同發展、共創未來」,甚少觸及政治與軍事領域合作。中國對拉美經援不附帶任何政治條件,經濟合作或因此延伸達到某種政治效果,例如中國與巴西、阿根廷達成貨幣結算共識,未來就可能帶動人民幣的國際化走勢;中國主導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也必然會威脅到美國控制的國際金融組織運作。

美國在拉美影響力趨弱,未必意味中國可取而代之。事實上,中國的軟硬實力與美國仍有很大的落差,北京在拉美的影響力遠不及華府在東亞的主導角色,中國不致於此刻去挑戰美國在西半球的優勢地位。2006年至今,中美已舉行過7輪的拉美事務磋商,但美國政要、智庫與媒體仍不斷散播中國威脅論與「東亞門羅主義」,若非庸人自擾,就是別有用心。

中美在拉丁美洲的戰略競逐,再次反映雙邊戰略互信的嚴重不足。美國質疑中國對拉美的意圖,中國則認為美國居心叵測。中美「戰略對話、競爭摩擦、強調合作」的循環互動模式,短期內恐難以改變。

全球歷史上的霸權移轉過程,採取的往往非和平手段。美國若想避免「中國式門羅主義」影響美國利益,則需尊重中國在國際格局中的適當地位,並試圖影響北京的政策選擇。誇大中國威脅論,只會製造更多的衝突。

中國在全球戰略布局的過程中,同樣需要尋求外在世界的諒解。倡議亞洲人解決亞洲事務的同時,更需要記取美國門羅主義的教訓。











                



Font Size...
Font Family...
Font Format...